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献书秦王 先秦 · 阙名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二
昔窃闻大王之谋出事于梁,谋恐不出于计矣,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梁者,山东之要也。
有蛇于此,击其尾,其首救;
击其首,其尾救;
击其中身,首尾皆救。
梁王,天下之中身也。
秦攻梁者,是示天下要断山东之脊也,是山东首尾皆救中身之时也。
山东见亡必恐,恐必大合。
山东尚强,臣见秦之必大忧,可立而待也。
臣窃为大王计,不如南出事于南方,其兵弱,天下必能救,地可广大,国可富,兵可强,主可尊。
王不闻汤之伐桀乎?
试之弱密须氏,以为武教,得密须氏而汤之服桀矣。
秦国山东为雠,不先以弱为武教,兵必大挫,国必大忧(《战国策》二十五)
遗谶 其二 先秦 · 阙名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四
不知何一男子,自谓秦始皇,上我之堂,踞我之床,颠倒衣裳,至沙丘而亡(《论衡·实知》:「孔子将死,遗谶书。」又《古微书》引《春秋演孔图》云:「驱除名,颠倒吾衣裳,坐吾曲床,滥长九州灭六王,至于沙丘亡。」)
河梁歌 先秦 · 无名氏
 押阳韵
《吴越春秋》曰:句践已灭吴。乃以兵北渡江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号令齐、楚、秦、晋皆辅周室。血盟而去。秦桓公不如越王之命。句践乃选吴越将士西渡河以攻。军士苦之。会秦怖惧。逆自引咎。越乃还车。军人悦乐。遂作河梁之《诗》曰:
渡河梁兮渡河梁。举兵所伐攻秦王
孟冬十月多雪霜。隆寒道路诚难当。
阵兵未济秦师降。诸侯怖惧皆恐惶。
声传海内威远邦。称霸穆桓齐楚庄。
天下安宁寿考长。悲去归兮河无梁(○《吴越春秋》十。《诗纪前集》二。○逯案。《吴越春秋》原注云。案《史记》年表。句践二十五年。是为秦厉共公六年。此书为秦桓公不如越王之命。非也。由句践二十五年上距秦桓公之卒。盖一百有六年矣。桓公当作厉共公云云。《诗纪》即据此直改秦厉公。○逯案。《吴越春秋》。后汉时短书小说。本不注意年限。勿庸为之改正。今仍照原文作秦桓公。)
琴女歌 先秦 · 无名氏
四言诗 押词韵第十八部
燕丹子曰:荆轲秦王。右手执匕首。左手把其袖。秦王曰:乞听琴声而死。琴女奏曲云云。王从其计。不解。故及于难。
罗縠单衣。可裂而绝。
三尺屏风。可超而越。
鹿卢之剑。可负而拔(《类聚》作伏。○燕丹子下。《类聚》八十五。《史记》刺客列传正义引燕太子篇。意林二。《御览》三百四十四。《御览》五百七十七引《史记》。《诗纪前集》四。又《书钞》百二十八引绝一韵。又《御览》七百一引三秦记引三尺罗衣何不掣。四面屏风何不越二句。与本辞异。)
泗上谣 先秦 · 无名氏
 押霁韵
《水经注》曰: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沦没泗渊。秦始皇时。见于泗水始皇大喜。使数千人入水系而行。未出。龙齿啮断其系。故泗上为之谣曰:
称乐太早绝鼎系(○《水经注》泗水注。《诗纪前集》三。)
献书秦王 战国赵国 · 谅毅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一
大王广地宁邑,储侯皆贺。
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
若使有罪,愿得请之(《战国策》二十一)
燕昭王 战国东周 · 苏代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夫列在万乘而寄质于齐,名卑而权轻;
秦齐助之伐宋,民劳而实费。
破宋,残楚淮北,肥大齐,雠强而国弱也:此三者,皆国之大败也,而足下行之,将欲以除害,取信于齐也,而齐未加信于足下,而忌燕也愈甚矣。
然则足下之事齐也,失所为矣。
夫民劳而实费,又无尺寸之功,破宋肥雠而世负其祸矣。
足下以宋加淮北,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一齐也。
北夷方七百里,加之以鲁、卫,此所谓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二齐也。
夫一齐之强,而燕犹不能支也,今乃以三齐临燕,其祸必大矣。
虽然,臣闻知者之举事也,转祸而为福,因败而成功者也。
齐人紫败素也,而贾十倍;
越王句践栖于会稽,而后残吴,霸天下,此皆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者也。
今王若欲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乎,则莫如遥伯齐而厚尊之,使使盟于周室,尽焚天下之秦符,约曰:「夫上计破秦,其次长宾之秦。
秦挟宾客以待破,秦王必患之。
秦五世以结诸侯,今为齐下,秦王之志,苟得穷齐,不惮以一国都为功。
然而王何不使布衣之人以穷齐之说说秦,谓秦王曰:「燕、赵破宋肥齐,尊齐为之下者,燕、赵非利之也;
弗利而势为之者,何也?
以不信秦王也。
今王何不使可以信者接收燕、赵?
泾阳君若高陵君先于燕、赵,秦有变,因以为质,则燕、赵信秦矣。
秦为西帝,赵为中帝,燕为北帝,立为三帝,而以令诸侯。
韩、魏不听,则秦伐之;
齐不听,则燕、赵伐之,天下熟敢不听?
天下服听,因驱韩、魏以攻齐,曰必反宋地而归楚之淮北
夫反宋地归楚之淮北,燕、赵之所同利也;
并立三帝,燕、赵之所同愿也。
夫实得所利,名得所愿,则燕、赵之弃齐也,犹释弊躧。
今王之不收燕、赵,则齐伯必成矣。
诸侯戴齐而王独弗从也,是国伐也;
诸侯戴齐而王从之,是名卑也。
王不收燕、赵,名卑而图危;
王收燕赵,名尊而国宁。
夫去尊宁而就卑危,知者不为也」。
秦王闻若说也。
必如刺心。
然则王何不务使知士以若此言说秦?
秦伐齐必矣。
夫取秦,上交也;
伐齐,正利也;
尊上交,务正利,圣王之事也(《战国策》一十九,又见《史记。苏秦传》)
上书秦王 战国末韩国 · 韩非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四
韩事秦三十馀年,出则为捍蔽,入则为席荐
秦特出锐师取韩地而韩随之,怨悬于天下,功归于强秦。
且夫韩入贡职,与郡县无异也。
今日臣窃闻贵臣之计,举兵将伐韩。
夫赵氏,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则诸侯必灭宗庙,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计也。
今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则天下明赵氏之计矣。
夫韩,小国也,而以应天下四击,主辱臣苦,上下相与同忧久矣。
修守备,戒强敌,有蓄积,筑城池以守固
今伐韩,未可一年而灭,拔一城而退,则权轻于天下,天下摧我兵矣。
韩叛,则魏应之,赵据齐以为原,如此,则以韩、魏资赵假齐,以固其从,而以与争强,赵之福而秦之祸也。
夫进而击赵不能取,退而攻韩弗能拔,则陷锐之卒勤于野战,负任之旅罢于内攻,则合群苦弱以敌而共二万乘,非所以亡韩之心也。
均如贵人之计,则秦必为天下兵质矣。
陛下虽以金石相弊,则兼天下之日未也。
今贱臣之进愚计:使人使荆,重币用事之臣,明赵之所以欺秦者;
与魏质以安其心,从韩而伐赵,赵虽与齐为一,不足患也。
二国事毕,则韩可以移书定也。
是我一举,二国有亡形,则荆魏又必自服矣。
故曰:「兵者,凶器也」。
不可不审用也。
以秦与赵敌衡,加以齐,今又背韩,而未有以坚荆、魏之心夫一战而不胜,则祸构矣。
计者,所以定事也,不可不察也。
韩、秦强弱,在今年耳。
且赵与诸侯阴谋久矣。
夫一动而弱于诸侯,危事也。
为计而使诸侯有意我之心,至殆也。
见二疏,非所以强于诸侯也。
臣窃愿陛下之幸熟图之,攻伐而使从者闻焉,不可悔也(《韩非子。存韩》。案下文云「诏以韩客之所上书」,书言韩之未可举,下「臣斯」,明此篇是书。)
荆轲(《诗纪》作渡易水歌。注。一曰荆轲歌。) 战国末卫国 · 荆轲
 押删韵
《史记》曰:燕太子丹使荆轲秦王太子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云云。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萧萧易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燕策三。《史记》刺客列传燕丹子下。《文选》二十八。《书钞》百六。《类聚》四十三。《初学记》一、十五。《御览》六十四、五百七十二。《诗纪前集》二。)
傅曲武 战国燕国 · 燕太子丹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丹不肖,生于僻陋之国,长于不毛之地,未尝得睹君子雅训、达人之道也。
然鄙意欲有所陈,幸傅垂览之。
丹闻丈夫所耻,耻受辱以生于世也,贞女所羞,羞见劫以亏其节也。
故有刎喉不顾,据鼎不避者,斯岂乐死而忘生哉!
其心有所守也。
秦王反戾天常,虎狼其性行,遇丹无礼,为诸侯最。
丹每念之,痛入骨髓。
燕国之众,不能敌之,旷年相守,力固不足。
欲收天下之勇士,集四海之英雄,破国空藏,以奉养之,重币甘辞,以市于秦。
秦贪我赂,而信我辞,则一剑之任,可当百万之师,须臾之间,可解丹万世之耻。
若其不然,令丹生无面目于天下,死怀恨于九泉,必令诸侯无以为叹。
易水之北,未知谁有,此盖亦子大夫之耻也。
谨遣书,愿熟思之(《燕丹子》)
燕王喜 战国赵国 · 代王嘉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一
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史记。刺客传》:「秦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东保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乃遗燕王喜书。」)
议封建 战国末秦初齐国 · 淳于越
 出处:全秦文
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一作「之患」,以「臣」字属下句)无辅拂(一作弼),何以相救哉?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史记·秦始皇纪》,又《李斯传》:齐人淳于越进谏,始皇下其议。)
谥法制 战国末至秦 · 始皇帝
 出处:全秦文
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
无谓,朕弗取焉。
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
丞相御史议帝号 战国末至秦 · 始皇帝
 出处:全秦文
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
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
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
己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
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
魏王始约服入秦,己而与韩赵谋袭秦,兵吏诛,破之。
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
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
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除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其议帝号(《史记。秦始皇本纪》)
王绾等议帝号 战国末至秦 · 始皇帝
 出处:全秦文
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他如议(《史记。秦始皇本纪》)
李斯议废封建 战国末至秦 · 始皇帝
 出处:全秦文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
玺书赐公子扶苏 战国末至秦 · 始皇帝
 出处:全秦文
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史记。秦始皇本纪》,又《李斯传》)
上书请求仙 秦 · 徐福
 出处:全秦文
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史记·秦始皇纪》)
进颂 秦 · 周青臣
 出处:全秦文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史记·秦始皇纪》: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
始皇帝 秦 · 零陵令信
 出处:全秦文
荆轲挟匕首卒刺陛下,陛下以神武,扶揄长剑以自救(《文选·吴都赋》刘渊林注引《零陵令上始皇帝书》。案《汉志》从横家有《零陵信》一篇,难秦相李斯,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