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天台教随函目录序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天竺别集》卷上
西域传佛教者,凡有二宗:一曰法相,二曰法性
法性者,远承文殊、龙树,近禀青目、清辨,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而为祖述也。
法相者,远嗣弥勒、无著,近踵法护、难陀,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以为宪章也。
所以经论翼张,性相角立者,由乎时机不同,法药有异耳。
傥因言以契理,识月以忘指,复何性相分其宗乎?
然而法性之义,宏远深诣,非肤受速成者所能知也。
故《西域记》云:唐三藏奘法师初遇龙树宗师,欲从其学。
彼令服药求长生,方能穷究。
奘念本欲求经,恐仙术不成,辜我宿愿,遂不学此宗,乃学法相矣。
元魏、高齐间,有慧文禅师因探大藏,得龙树《智论》一心三智之文。
于是依论立观,口授南岳慧思禅师
思授天台智者智者因《法华三昧》发《旋陀罗尼》。
凡所说法,初无章疏,皆悬节经文,直谈佛旨。
柔音一震,群听咸服。
立五时八教,判释西来一切经籍,罄无不尽。
大抵《法华》为极谈,诸经为兼畅。
又说三种止观,为依教起行之门,修心复性之道。
有门人灌顶、法慎者,多闻强识,随讲载笔,记诸善言,为一家之陈迹矣。
唯《净名经疏》,炀帝请撰。
殆入灭,法付灌顶,顶撰《涅槃经疏》、《观心论疏》等,盛行于世。
法付缙云智威东阳慧威左溪禅师玄朗左溪荆溪湛然。
当二威之时,但以止观缄授而已。
左溪权与说释,至于荆溪,乃广制章记,辅翼教观。
是则一家若以龙树为高祖,至荆溪则九世矣;
智者为始祖,至荆溪即六世矣。
遵式叨生台岭,滥预桑门,刳心尝习于斯宗,白首敢言于精业?
志愿此教,编入大藏,俾率土咸益。
天禧三年,会相国太原王公钦若出镇钱唐,因以宿志闻于黄閤,遂许陈奏。
事未果行,翛焉薨逝。
天圣纪号,干当玉宸殿高班黄元吉以兹法利,上闻天听,皇帝、皇太后体尧仁以覆物,奉佛嘱以护法。
爰择梵侣,精校于真筌;
旋系竺坟,广颁于秘藏。
切虑此教各有部帙相扶者,有卷轴别伸者,若编之非次,则读者难明。
今总而录之,各从其类。
仍于题目之下,粗述其意,俾发函展卷,与记文对看。
如《法华玄义》,须对《释签》,他皆放此。
然此教文,虽部逾于数十,而卷不满二百。
三世佛法,一家义宗,总括要举,亦已备矣。
览之者适足以解疑释结,贯道达微,又何俟服药长生,然后为学者哉!
天台祖承记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天竺别集》卷上
传续莫大焉,存存乎道,绵绵其化,犹日月之嗣照。
故圣人顺可久之道,广无方之益。
贤林将游,乃顾命饮光曰:「汝传吾大法,观机设教,无使坠焉」。
饮光曰:「诺」!
于是乎结集三藏,行皇觉之训二十馀年,最后法付阿难。
阿难付商那和修,修付鞠多,多付提迦多,多付弥遮迦,迦付佛陀难提,提付佛陀蜜多,多付胁比丘,胁付富那奢,奢付马鸣,鸣付毗罗,罗付龙树,树付提婆,婆付罗睺罗,罗付僧祛难提,提付僧祛耶奢,奢付鸠摩罗驮,驮付阇夜那,那付盘驮,驮付摩奴那,那付勒鹤夜那,那付师子比丘
始迦叶,终师子,二十三人。
皆祖述三藏之教,非别有传也。
今天台所承,自第十三龙树为高祖,由者龙树造无畏部,出《中观论》。
高齐间,慧文禅师依《中观》得道,口授南师。
南岳天台智者智者兼用《法华三昧》旋陀罗尼,开拓一家教观,户牖不与他同。
岳思禅法传章安灌顶,顶传缙云智威东阳慧威左溪玄朗左溪荆溪湛然。
自龙树至荆溪,凡九世。
夫德业内充,犹钟鼓于宫,声闻于外,奇表异迹,各焕乎本传。
呜呼!
荆溪既没,法纲渐散,嫡承遂息,后人皆讲训而已。
或曰:何涉西祖乎?
曰:总二土者,略有三意:一为显所传,自金口故;
二为示一家,祖龙树故;
三为惩后代,妄树名故
俾其观斯位尊任重,列绍四依,昏庸其可继乎?
台州隋故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铭 中唐 · 梁肃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
天台山西南隅一峰曰佛陇。盖智者大师现身得道之所。前佛大教重光之地。陈朝崇之。置寺曰修禅。及隋建国清。废修禅之号。号为道场自大师没一百九十馀载。长老大比邱然公。光照大师之遗训。以启后学门人。比邱法智。洒埽大师之□居。以护宝所门人。安定梁肃。闻上易名。铭勒大师之遗烈。以示后世云。大师讳智顗字德安。时号智者。其先颍川陈氏。世居荆州华容。感应缘迹。载在别传。夫治世之经非仲尼。则三王四代之训。寝而不章。出世之道非大师。则三乘四教之旨。晦而不明。昔如来乘一大因缘。菩萨以普门示现。自华严肇开。至双林高会。无小无大。同归佛界。及大雄示灭。学路派别。世既下衰。教亦陵迟。故龙树大士病之。乃用权略。制诸外道。乃诠智度。发明宗极。微言东流。我惠文禅师得之。由文字中入不二法门。以授南岳思大师。当时教尚密。不能广被。而空有诸宗。扇惑方夏。及大师受之。于是开止观法门。其教大略即身心而指定慧。即言说而诠解脱。演善权以鹿菀为初。明一实用法花为宗。合十如十界之妙。趣三观三智之极。发心至于上圣。行位昭明。无相夺伦。然后诞敷契经。而会同之。涣然冰释。心路不惑。窥其教者。藏焉修焉。盖无入而不自得焉。大师之设教也如此。若夫弛张体用。开阖语默。高步海内。为两朝宗师。大明在天。光被四表。大云注雨。旁施万物。繇是言佛法者。以天台为司南。殊涂异论。往往退息。缘离化灭。涅槃兹山。是岁隋开皇十七年也。夫名者实之宾。教者道之门。大师溷其宾。辟其门。言地位。示有證入。故感而应之。应之之事。可得而知也。若安住法界。现为比邱。等觉欤。妙觉欤。不可得而知也。当是时也。得大师之门者千数。深心者三十有二人。纂其言行于后世者。曰章安大师讳灌顶。灌顶传缙云威禅师禅师东阳东阳缙云同号。时谓小威小威左溪朗禅师缙云左溪。以元珠相付。向晦宴息而已。左溪门人之上首今湛然大师道高识远。超悟辩达。凡祖师所施之教。形于章句者。必引而伸之。后来资之以崇德辩惑者。不可悉数。盖尝谓曰。是山之佛陇。亦邹鲁之洙泗。妙法之耿光。先师之遗尘。爰集于兹。上元宝历之世。邦寇扰攘。缁锡骇散。而比邱法智。实营守塔庙。庄严佛土。回向之徒。有所依归。繄斯人是赖。汝吾徒也。盍纪于文言。刻诸金石。俾千载之下。知吾道之所以然。小子稽首受命。故大师之本迹。教门之继明。后裔之住持。皆见乎辞。其曰。
诸佛出世,惟一大事。
天台教源,与佛同意。
赫赫大师,开示奥秘。
载宏要道,安住圆位。
白日丽天,天下文明。
大师出现,国土化城
无生而生,生化两冥。
薪尽火灭,山空道行。
五世之后,閒生上德。
微言在兹,德音允塞。
明明我后,易名净域。
此山有坏,此教不极。
止观统例议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七
夫止观何为也。
导万法之理。
而复于实际者也。
实际者何也。
性之本也。
物之所以不能复者。
昏与动使之然也。
照昏者谓之明。
驻动者谓之静。
明与静。
止观之体也。
在因谓之止观。
在果谓之智定。
因谓之行。
果谓之成。
行者行此者也。
成者證此者也。
原夫圣人有以见惑足以丧志。
动足以失方。
于是乎止而观之。
静而明之。
使其动而能静。
静而能明。
因相待以成法。
即绝待以照本。
立大车以御正
乘大事而总权。
消息乎不二之场。
鼓舞于说三之域。
至微以尽性。
至赜以体神。
语其近。
则一毫之善可通也。
语其远。
则重元之门可窥也。
用至圆以圆之。
物无偏也。
用至实以实之。
物无妄也。
圣人举其言。
所以示也。
广其用。
所以告也。
优而柔之。
使自求之。
拟而议之。
使自至之
此止观所由作也。
夫三谛者何也。
一之谓也。
空假中者何也。
一之目也。
空假者相对之义。
道者得一之名。
此思议之说。
非至一之旨也。
至一即三。
至三即一。
非相含而然也。
非相生而然也。
非数义也。
非强名也。
自然之理也。
言而传之者迹也。
理谓之本。
迹谓之末。
本也者。
圣人所至之地也。
末也者。
圣人所示之教也。
由本以垂迹。
则为小为大。
为通为别。
为顿为渐。
为显为秘。
为权为实。
为定为不定。
循迹以返本。
则为一为大。
为圆为实。
为无住为中。
为妙为第一义。
是三一之蕴也。
所谓空也者。
通万法而为言者也。
假也者。
立万法而为言者也。
中也者。
妙万法而为言者也。
破一切惑。
莫盛乎空。
建一切法。
莫盛乎假。
究竟一切性。
莫大乎中。
举中则无法非中。
举假则何法非假。
举空则无法不空。
成之谓之三德。
修之谓之三观。
举其要。
则圣人极深研几穷理尽性之说乎。
昧者使明。
塞者使通。
通则悟。
悟则至。
至则常。
常则尽矣。
明则照。
照则化。
化则成。
成则一矣。
圣人有以弥纶万法而不差。
磅礡万劫而不遗。
焘载恒沙而不有。
复归无物而不无。
寓名之曰佛。
经号之曰觉。
究其旨。
其解脱自在莫大极妙之德乎。
夫三观成功者如此。
所谓圆顿者。
非渐次非不定指论十章之义也。
十章者。
恢演始末通道之关也。
五略者。
举其宏纲截流之津也。
十境者。
发动之机。
立观之谛也。
十乘者。
妙用所修。
发行之门也。
止于正观而终于见境者。
义备故也。
阙其馀者。
非所修之要故也。
乘者何也。
载物而运者也。
十者何也。
成载之事者也。
知其境之妙不行而至者。
德之上也。
乘一而已矣。
岂藉夫九哉。
九者非他。
相生之说未至者之所践也故发心者发无所发。
安心者安无所安。
偏破者偏无所偏爰至馀乘。
皆不得已而说也。
至于别其义例。
判为章目推而广之不为繁。
统而之不为少。
如连环不可解也。
如贯珠不可杂也。
如悬镜不可掩也。
通川不可遏也。
议家多门。
非诤论也。
按经證义
非虚说也。
辨四教浅深。
事有源也。
成一事因缘。
理无遗也。
噫。
止观其救世明道之书乎。
非夫圣智超绝。
卓尔独立。
其孰能为乎。
非夫聪明深达。
得意忘象
其孰能知乎。
今之人乃专用章句文字。
从而释之。
又何疏漏耶。
或称不思议境
与不思议事。
皆极圣之域。
等觉至人。
犹所未尽。
若凡夫生灭心行三惑。
浩然于言说之中。
推上妙之理。
是犹醯鸡而说大鹏。
夏虫之议层冰。
其不可见明矣。
今止观之说。
文字万数。
广论果地。
无益初学。
岂如暗然自修。
功至自至。
何必以早计为事乎。
是大不然。
凡所为上圣之域。
岂隔阔辽夐。
与凡境杳绝欤。
是惟一性而已。
得之为悟。
失之为迷。
一理而已。
迷而为凡。
悟而为圣。
述者自隔。
理不隔也。
失者自失。
性不失也。
止观之作。
所以辨异同而究圣神。
使偫生正性而顺理者也。
正性顺理。
所以行觉路而至妙境也。
不知此教者。
则学何所入。
功何所施。
智何所发。
譬如无目。
昧于日月之光。
行于重险之处。
颠踣堕落。
可胜既乎。
噫。
去圣久远。
贤人不出。
庸昏之徒。
含识而已。
至使魔邪诡惑。
诸党并炽。
空有云云。
为坑为阱。
有胶于文句不敢动者。
有流于漭浪不能住者。
有太远而甘心不至者。
有太近而我身即是者。
有枯木而称定者
有窍号而称慧者。
有奔走非道而言权者。
有假于鬼而言通者。
有放心而言广者。
有罕言而为密者。
有齿舌潜传为口诀者。
凡此之类。
自立为祖。
继祖为家。
反经非圣。
昧者不觉。
仲尼有言。
道之不明也。
我知之矣。
由物累也。
悲夫。
隋开皇十七年
智者大师去世。
至皇朝建中
垂二百载。
以斯文相传。
凡五家师。
其始曰灌顶。
其次曰缙云威。
又其次曰东阳小威
又其次曰左溪朗公
其五曰荆溪然公。
顶于同门中慧解第一。
能奉师训。
集成此书。
盖不以文词为本故也。
或失则烦。
或失则野。
当二威之际。
缄受而已。
其道不行。
天宝中
左溪始宏解说。
而知者盖寡。
荆溪广以传记数十万言。
网罗遗法。
勤矣备矣。
荆溪灭后。
知其说者适三四人。
古人云。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
又其次也。
夫生而知之者。
盖性德者也。
学而知之者。
天机深者也。
若嗜欲深。
耳目塞。
虽学而不能知。
斯为下矣。
今夫学者。
内病于蔽。
外役于烦。
没世不能通其文。
数年不能得其益。
是则业文为之屦校梏足也。
棼句为之簸糠眯目也。
以不能喻之师。
教不领之弟子。
止观所以未光大于时也。
予常戚戚于是。
整其宏纲。
撮其机要。
其理之所存。
教之所急。
或易置之。
或引伸之。
其义之迂。
其辞之鄙。
或薙除之。
或润色之。
大凡浮疏之患。
十愈其九。
广略之宜。
三存其一。
于是袪鄙滞。
导蒙童。
贻诸他人。
则吾岂敢。
若同见同行。
且不以止观罪我。
亦无隐乎尔。
建中上元甲子首事。
笔削三岁。
岁在析木之津。
功毕云尔。
宋故明州延庆明智法师碑铭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
释迦世尊鹤林灭度,法付声闻则维迦叶,其付菩萨则有文殊,领受言教则在阿难。
既有是三,孰可阙一?
迦叶之后,二十四传至于师子,或曰二十八传至于达磨。
达磨在梁武时,始来东度,于六度中特以禅名。
达磨壁观,人谓七年,我知何日。
虽曰顿示,有渐方便。
初传《楞伽》,后五六叶则尚《金刚》。
既而南北分宗,荡然同异。
在迦叶传十有三世曰龙树大士,所著大论,译传东度。
北齐时慧文禅师一见證入,以传陈南岳慧思禅师,九十日而證。
再传隋天台智者顗天师,十有四日而證。
于是乎备六度,融万法,定而三止,慧而三观。
质其宗焉,一言之曰具,二言之曰法性
离数而有三千,即经而专观心。
经之宗曰《法华》,则《华严》、《阿含》、《方等》、《般若》,终于《涅槃》,众皆为《法华》,其为迦叶、文殊、阿难,皆吾祖师。
天台实传章安灌顶,章安缙云智成,缙云东阳慧威东阳左溪玄朗左溪为达磨宗者二十年,乃自东阳荆溪湛然。
荆溪而后,智者之言毕载于书,智者之言悉归乎正。
其为一大时教,不可得而加已。
荆溪天台行满广修传物外,外传梁元琇传周清竦传有宋义寂
以上皆在天台
晚传四明义通,通传知礼,是谓四明尊者,亦曰四明法智
禀生知之上,思义于童子之时,其于天台之门,犹诸荆溪
于时斯教特盛,异同亦多,其人往往龙象重望,未易柔服
或始同而终异,或始异而卒同。
一言之辩,勤乎十返,往来江山,绵亘岁时,非苟合者。
如事理总别者,三千具造,不观真心,惟观阴入,至今称四明尊者云。
时有大禅德在雪窦,相与亦倾尽,具传广智尚贤
广智初得于《净名》,最深乎性相,审知佛法为境。
其传神智鉴文。
神智破众溃以澄法智之海,炎慧炬以缉广智之明者。
其载三智之美,可传而不可朽者,有永嘉继忠
其师神智而贤明智中立姓陈氏明州鄞人,父荣。
母朱初梦日入怀而生,夜不三浴啼不止。
初与群儿戏,儿辈怖之。
因使出家,才九岁,授经不再读。
嘉祐八年,试开封府得度。
治平元年受具足戒。
延庆智广智广异之,曰:「年少新学,能辨析如此」。
广智卒,遂师神智甚力。
熙宁中,神智开帏设问,凡二百馀人,无有出师右者。
延庆首座,代神智讲。
神智自谓不如。
去,礼天台智者塔,遂谒温州,周旋者二年。
将归,曰:「行必绍法智之席,予有私焉。
尝梦摩利、韦陀二天,幸为位于延庆忏堂」。
居有间,神智去延庆,师固辞不果,非特符忠之言,实慰远迩士众之望,二天位焉,后众道场咸取以为法。
元祐间高丽佑世僧统义天者,聪明瑰伟之士,初为嘉兴源公而来,才际海岸,见师升堂,闻未尝闻,咨嗟失色,且叹曰:「中国果有人焉」。
既而义接谈,辩者累夕,倾其所学,欲折其锋,竟不得毫发。
主客杨次公多之,为师作真赞,以师为玉池莲中之人。
盖师每以净土法门诱进学者,欲使人人知释迦有净土,弥陀来秽土。
他时所志于心者,一日必瞩于目。
乃依《十六观经》而出视之,为弥陀大象以临池,周之以十六观寮。
池莲凫雏,天风翱翔,观士槁坐,人音断绝。
一涉其境,道心百倍,宁论信与不信,固自疑其身非圣非凡。
其费巨万,而施者却之愈来,工度累岁年,而落成不周岁。
任其役者曰僧介然,不劳不矜,若未尝有所事。
盖是境也,古未之有,今不知何为而有。
既二浙之所无,则天下之所无。
唐支硎山遵公所建法华道场,其能胜此者,有兵部刘尚书晏等所请敕号尔。
师一日辞去,众留之不可,虽太守亦不得强,且曰:「待六十岁再来」。
居隐学山栖真寺。
众方从之卒业,会僧职须才,复不能舍师,太守躬驾者五六。
出住宝云,实其祖师通公之道场。
宝云颓圮,无一全椽,师复新之。
咸曰师前日隆其三世之居,今又兴其四祖之宅,孰谓像法之末哉!
先是伽蓝神腹中得愿文一纸,后更百年,肉身菩萨重兴此地,师复退白云山,视隐学山为远,殆绝人迹。
众以师之来居,为之筑庵像宝云院,凡四年,亦无一日不讲。
至止观不思议境,叹曰:「吾道极此矣,有不思议境,则有不思议心」。
为作《不思议境辩正》。
又指五章之裂大纲曰:「寄果明因,以解成行。
举佛摄生,全生是佛」。
作《止观裂纲指归释疑》。
太守俾令佐请师出住西山资教院,辞之。
又请住延庆,不得辞,时六十岁。
之道业日厉于前,四众依归,亦视前为盛。
政和四年甲午四月辛亥,师谓侍者法维曰:「吾尝疾病,今闻异香,吾意甚适」。
乃召十六观寮长忏人出曰:「吾今与汝辈诀别」。
各默坐久之。
明日又告法维曰:「异香载闻」。
悉召其徒至曰:「各宜修进,再相见于诸佛会中」。
趺坐面西而逝。
越三日掩龛,颜色如生。
享年六十九岁,塔在南城崇法院祖塔之东。
师首度弟子十有四人,禀法弟子、领徒传道者百馀人,其往来登门者不啻万人。
佛事中所谓岁忏者,行于江浙,盛于温、明,明之盛又在延庆
师率其徒数百馀人,七昼夜行道坐禅,岁复增盛。
其在岁忏外,又择其徒法华忏者十年,一日,忏终禅观中见大舟一,众欲乘之不可,师独以往来,自是慧解一发。
其讲《法华玄义文句》、《止观》、《净名》、《金光明经》凡数十过。
师身不及中人,而望之凛然。
其言平居殆不胜出口,而讲雄毅,耸听折心。
或退接于室中,屈辩申谈,云兴泉涌,不足为喻。
具与儒生言,则反质之曰:「此道在孔子如何?
此语在《诗》、《书》如何」?
儒生不能对。
师与申言之曰:「无乃其若是乎」?
盖师于周、孔、老、庄之书亦无不究观,翰墨诗章皆出人上。
其诵《法华经》,平生以万数,诸佛号不在数中。
所著述曰《蛣蜣示迷》、《裂网指归释疑》、《不思议境辩正》各一卷,《南岳止观科》二卷,又有《诸经题义》、《诸文问答》、《门人授辞》、《杂文义》四种,未就卷第。
师晚在延庆,为众置田数十顷,曰:「愿以有限之田,为无尽之供」。
连年为俱僧大佛会中,曰:「不作因,焉得果」?
师之所为,必兼本迹,而后得之。
至于音声之馀,咒诵之功,除民疾,却鬼魅,救旱灾者,则人莫得而言矣。
师之高弟曰法中等,以说之顷岁宦游四明,庶几知师者,乃以法维状师行实,走东里求说之为之碑,义不得为辞。
伏念智者之为智也,异哉!
龙藏之传,身而觏之,固宜毕载。
而三观之外复著乎《圆觉》,四行之成就著乎《楞严》,智者言之于隋,其经译之于唐,虽欲不信,其可得乎?
所谓灵山亲闻者,此亦其躅与?
是故其教东及于日本,西返乎天竺,未之与亢也已。
或曰教外别传,不知教无等等,何外之有?
传授圆成,何外之有?
韶国师者,故自斥之。
当绝语言,不知此方以何为佛事?
或曰不立文字,不知文字非真亦非妄,乃以何者为文字?
尝求乎其人矣。
前乎智者而导其教者,曰梁傅大士北齐稠禅师
后来推极智者之教而尊之者,曰南山律师
其馀达磨法门义同赞者曰皎然禅师,晚则韶、寿二禅师
其密弘而取證者永嘉禅师,虽异涂而不敢不赞者曰贤首藏师,或叛去而窃用其意者曰华严观师,有公而异同,而意自有所在曰慈恩基师
唯是圭峰密弘用其言,而妄相排斥,专以四禅八定次第之学,何异儿戏以侮耆德。
唐谏议大夫杜正伦尝作《天台教记》,惜其不传。
善乎梁肃之言曰:「佛法以天台司南」。
李华左溪言曰:「祗树园内,常闻此经,燃灯佛前,无有少法」。
柳子厚为无姓和尚言曰:「佛道愈远,异端竞起,惟天台得其传」。
又于永州龙兴净土院书《天台十疑论》于墙宇,使观者起信。
又为龙安禅师言曰:「传道益微,言禅最病。
今之空空愚夫纵傲自我者,皆诬禅以乱其教,冒乎嚚昏,放乎淫荒。
吾将合焉,马鸣、龙树之道也」。
唯是明智,其生既晚,异端益肆,积德于躬,无辩于彼,将自屈伏。
我言则光,顾予何者,辄与斯事?
窃少闻大道于圆照禅师
且有言曰:「他日勉读经教」。
其后三十年果得明智四明,视彼暗證禅魔禅鬼定文字法师乘坏驴车,无以正之,则不敢不自勉。
谨为明智序禅教之本末,而为之铭曰:
佛道译,圣言弥彰。
祸人以惧,仁人以昌。
有来达磨,壁观而止。
传失其序,竛竮之子。
前是龙树,五百年馀。
传乎迦叶,承乎文殊。
著论既,阿难所集。
我道已圆,佛乘之一。
慧文禅师,龙树崔嵬。
邃乎南岳,焕乎天台
惟我天台,法华三昧。
昔在灵山,雨华同会。
荆溪四明,先后有声。
一念三千,克一圆乘。
山外山众,孰如三智。
立公昭昭,三德而四。
既隆父席,亦兴祖基
百界千如,非我而谁?
宝舟,独乘而上。
岂我敢私,诸佛所向。
待绝灭绝,其然胡然?
秽土不除,净土现前。
法华净名,金光明观。
所未及者,涅槃缘断。
儒生之来,有文可载。
宴默何居,白云油海。
异端久出,矧我所逢。
我不尔辩,冰泮于风。
蛊神疠鬼,咸知尊事。
虽曰盲俗,岂不思致。
异香既闻,我将以归。
其归有所,涕泗孰依?
祖塔之东,琢此新石。
以告来者,永敬修德(《嵩山文集》卷二○。又见《四明尊者行录》,《宝云振古集》,《佛祖统纪》。)
智广:疑当作「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