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戏为冥吏张崇庐州,索钱无厌。尝因燕次,一伶人假为死者,被谴作水族,冥司判云云,大惭。) 唐 · 伶人
焦湖百里,一任作獭
张崇允修庐山九天真君还愿醮词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四十
伏以轸翼雄区。
匡庐真躅。
位尊五岳。
地控九江
玉阙金城
包括神仙之奥府。
炉峰云盖。
合藏真圣之高都
宛然凝碧之中。
迥秀洪波之上。
每申瞻祷。
必介福祥。
臣顷岁以谪宦九重。
漂蓬一叶。
途经閟境。
心祷上真。
冀回济祐之慈。
必备椒浆之献。
精诚既启。
肸蚃垂徵。
寻以路阻戈矛。
波惊舻舰。
孤帆有隔。
假道言归。
常贮素诚。
未酬元祐。
今则颁宣圣泽。
栖憩蜀都。
寻礼道宫。
追思宿愿。
辄申醮酌。
恭达明诚。
窃闻惟感必通。
道无不在。
期回羽仗。
岂云万里之遥。
稍降科车。
不以三川为远。
纳兹丹恳。
显锡鸿休。
前愿克图。
殊恩遐被。
乞为臣更蠲罪录。
永削灾躔。
匡尧赞禹之功。
享二首六身之寿。
得倾忠孝。
以奉君亲。
誓当备励虔恭。
归依道力。
不任。
张崇允本命南斗北斗醮词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四十
伏闻三灵肇位。
万象禀形。
体阴阳之至和。
韫天地之真系。
于是挺才赋命。
各有职司
主死领生。
互分关键。
纤微具举。
考校无遗。
臣伏虑前世今生。
至于累劫。
愆违易结。
罪咎旋彰。
秉持未契于神明。
履行或亏于恭恪。
因星文临照。
值年命凶衰。
遂搆灾危。
罔知禳谢。
今则躬依玉化。
虔对瑶坛。
选卜良辰。
肃陈醮礼。
冀南宫六圣。
别赐生名。
北斗七真
明祛死籍。
三官消罪。
五帝除灾。
酬往愿于名山。
降休祥于圣泽。
又臣既颁诏命。
将赴阙廷。
江山有登泛之忧。
水陆有舟车之险。
资明祐。
俯契深诚。
获达帝乡
克赐元吉
敢忘修奉。
上答真灵。
臣不任。
后唐张崇庐州外罗城记 唐末至五代 · 殷文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八
禹贡别九州之广。
扬鼎居先。
淮夷控七郡之雄。
庐邦最大。
真四塞山河之国。
乃一方礼乐之乡。
地势壮而金斗高。
人心刚而风土劲。
洎皇唐光宅四海。
奄有八纮。
穷日月之照临。
皆臻仁寿。
混车书于华夏。
咸属文明。
视赤子以如伤。
播洪钧而不比。
眷惟刺史之任。
独曰亲人之官。
凡当出牧是邦。
必选良二千石矣。
昔故相歇马之所。
今通侯建隼之区。
太守清河张公
乾象降灵。
人龙命世。
一剑跃而蛟断。
六钧挽而猿号。
忠自孝基
勇由义立
爰从稚齿。
便奋雄心。
庚子岁
巢寇陷秦关。
僖宗幸蜀部。
王纲弛坏。
国制抢攘。
瞻乌载飞。
走鹿争逐。
救疲民之焚溺。
资间代之英雄。
先吴忠武王虎步江南
鹰扬肥上。
汪汪伟量。
涵一万顷之澄波。
落落洪襟。
包九百里之梦泽。
是以多士之归也。
如百川赴海。
偫材之用也。
若众腋成裘。
勤求卓荦之伦。
肇建庞洪之业。
下痊民瘼。
上报国恩。
太守张公英俊不偫。
乡关素友。
隶职帐下。
责效军前。
入委腹心。
出舒羽翼。
由余之拓十二国。
多赖宏规。
耿弇之屠三百城。
略方殊绩。
以至溃赵相国锽七万之众。
先拔句溪
孙司徒儒五倍之师。
次收淮甸
不独身先百战。
抑亦谋赞六奇
故得擢自偏裨
升于列校
亟更职任。
累拜专城。
天祐三年
承制检校司徒常州刺史
毗陵杭越接境。
梁汴连衡。
公才驻熊车。
潜施龟画。
早曾修城筑堑。
杜渐防萌。
寒暑未迁。
金汤遽设。
功用未毕。
王泽迭加。
以绩效转官检校太保
庐州刺史兼本州团练使
天祐四年八月到任。
公自临锦里。
即建罗城
谋虽贮心。
言未出口。
盖以先王卧龙之地。
谨合缮修。
君子变豹之风。
讵宜卑陋。
况西连襄汉。
北接梁徐。
秣马训兵。
靡忘寝食。
劝农习战。
誓静氛埃。
太师嗣茅土全封。
绍彤玈重寄。
旌贤宠善。
念旧策勋。
承制以褒酬。
迭进秩于保傅。
淮南军司内外都军使镇海宁国等军节度使检校太尉侍中东海徐公。
首辅大政。
力启霸图。
逊德推功。
先人后已。
纤粟之劳必录。
锡予之美无偏。
公执玉而归觐王庭。
锵金而入陪相閤。
语家国之至计。
属西北以介怀。
遂咨禀庙谋。
增修战垒。
铺舒妙见。
商较远图。
且曰。
居安虑危。
闻于圣哲。
为主制客。
宜赖城隍。
乃知恃陋弗修。
子蹈危亡之运。
一日必葺。
叔孙留忠恕之机。
懿彼肥川。
旧有罗郭。
咸通十年卢谏议出牧此州。
值彭门用军。
邻封多警。
累拜表章之请。
遂兴版筑之功。
绵岁月以滋深。
致缔建之匪固。
渐成崩溃。
难禦奔冲。
况今稼穑丰登。
烟尘贴息。
宜当农隙。
潜募子来。
嘉言上沃于王心。
成算允谐于台画。
繇是量材度费。
揆力兴工。
设窑灶于四郊。
烧砖砾于亿万。
蒸沙似铁。
运甓如山。
千畚云翻。
万杵雷动。
役五丁而神速。
甃百雉以天横。
粉堞既全。
汤池是浚。
潴长壕于四面。
斢巨浪于长江
其城周回二十六里一百七十步。
壕面阔七十丈至六十丈。
深八丈。
城身用砖砌高三丈。
置窑灶五十五所。
其砖每口长一尺三寸。
阔六寸。
建造罗城门十三所。
及大弩楼都共四十四所。
公旦暮检辖。
躬亲指挥
以馔以觞。
且酣且饮。
致劳勇兼集。
公私允谐。
天祐六年十二月终。
版筑向圆。
开凿始半。
汴贼寇彦卿将领马走徒党五万馀人。
乘修励未办之间。
恣仓卒奔冲之计。
夜驱偫孽。
直渡城隍。
搭长梯于女墙。
攒霜矛于鹊垛。
人皆凶惧。
公独晏如。
遂开庐江
潜桥两门。
亲领马步锐师。
当处杀败逋逆。
或麇惊而涂地。
或狼狈以投壕。
死溺如麻。
生擒若市。
押背黏袭。
远过独山。
弃甲联翩。
高齐峻岳。
诸郡收夺枪甲不少。
招降人马甚多。
仍值积雪连天。
阴风刮地。
寒僵饿殕。
仅满平川。
疋马只轮。
偶漏元恶。
天祐十年孟冬月。
汴将贺坏与王彦章
复驱甲骑四万。
直抵罗城西独山门。
排列至瓦步门。
延亘数里。
此际坚墉渐备。
浚洫已周。
巨堞屹而山横。
大弩发而雷吼。
虽偫偷飘至。
暴客狂冲。
万骑鸡连。
千戈蚁溃。
但昂头而叹息。
咸破胆以逋逃。
寻属淮海行军侍中东海公亲统大军。
径追勍寇。
七擒于淮岸。
破十寨于戎河。
非杨府之大幕雄军。
不足以平欺敌国。
肥水之深壕高垒。
不足以外挫贼锋。
致我师竞愿北驱。
彼众不敢南牧。
立中流千年柱石。
壮吴部一面山河。
司马宣王统晋国车徒。
诸葛武侯渭川营垒。
而叹曰。
真天下之奇士。
清河公
良可匹矣。
高燕公顷筑西川罗城
皆破上供钱米。
当其无事。
尚以为能。
清河公今缮理重垣。
疏导百谷。
广通商而贸易。
咸竭产以经营。
上下无私。
方圆有术。
不蠹府庭之尺素斗粟。
无妨黎庶之易耨力耕。
从容蒇事。
则首尾一年。
周旋僝工。
则歌谣五邑。
永贺覆孟之固。
免虞拾沈之讥。
或听讼之馀。
或训戎之暇。
凭高送目。
选胜延宾。
三重之雉堞延登。
四望之秋毫必见。
西风猎猎。
撒豹骑于平芜。
冬日融融。
竟牛耕于旷野。
此外水矗蒙冲之舰。
陆轰霹雳之车。
十年之储蓄有馀。
千弩之金缯足用。
且独山秀而峭。
肥水清而灵。
宜有异才。
同正霸业。
大则仗戎节驾廉车
次则剖竹符参莲幕。
其间燕赵多奇士。
丰沛皆故人。
千载风云。
一时会合。
而公志惟尊主。
务切经邦。
摧阵敌若私仇。
视玉帛无停蓄。
季布然诺
仲由之信诚。
吴汉之不离公门。
袁安之每念王室。
凡诸廨宇。
久历星霜。
多至摧颓。
咸新剞劂。
郎中湘。
五十五年前常典兹郡。
建东水阊门
虹梁朽而螮蝀沈。
碧瓦烂而鸳鸯碎。
公皆表里修换。
躬亲指南。
军城而金翠相鲜。
耀水栅而舟车倍凑。
并建两畔挟楼都一十四间。
换门楼桥柱十三虹。
公又深惟久要。
永欲流传。
别运十纲。
散令回货。
广市于檲梓。
遍修于寺庙桥梁。
不箕敛于王民。
尽圆融于私帑。
建州内廨舍。
间架甚繁。
兼添置梵舍琳宫。
神祠儒庙。
及造明教桥一所。
次造市桥一所。
次造县桥一所。
次造通远桥一所。
次造西水阊门一所。
奇妙难名。
龙身蚴蟉于波间。
雁齿参差于川上。
往来咸济。
不劳郑产之舆。
揭厉无疑。
如假传岩之楫。
郭内官路。
小史桥一所。
次造赤栏桥一所。
东正门桥一所。
崇化门桥一所。
怀德门桥一所。
都共造桥一十一所。
并用檲梓。
鹤柱雕栏。
画槛纵横。
洪流直道。
有利于物。
知无不为。
乙亥岁孟夏月。
画图入觐。
告厥成功。
相府佥谐。
王纶赏重。
承制就加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刺史
馀勋阶如旧。
至天祐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
蒙恩转授武宁平难军节度滁宿等州观察处置等使
依前权淮南军副使庐州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
馀官勋如故。
褒勤荩也。
且兵书所尚。
地利居先。
霸国图安。
人和是最。
兼兹二者。
不其久乎。
一品之秩自才升。
万钟之禄由勋进。
安于固晋阳之险。
墨翟宋国之围。
楚兴燧象之师。
齐奋火牛之阵。
设奇应变。
以逸待劳。
何代无人。
有备谁患。
丈圭墨徒摩楯。
笔愧如禒。
近驾轺车
曾趍戟牖。
目击连云之巨垒。
神惊截海之深壕。
聊得直书。
无非实录。
雕锼琬炎。
敢期八字之褒称。
变桑田
幸记千年之城郭。
部辖都头节级寮吏名衔。
并勒碑云耳。
天祐十四载岁次丁丑七月戊申朔二十六日癸酉建立。
淮南节度掌书记殷文圭文。
泛舟游山录(一 起乾道丁亥三月,止是年六月。)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五七、《杂著述》卷五
乾道丁亥三月丙申朔,招陈允中为成媪诊脉。
酉初报谒。
戊戌(佚)
己亥(佚)
庚子(佚)
辛丑(佚)
壬寅(佚)
癸卯(佚)
甲辰(佚)
乙巳,晴,北风微作。
申时隆兴府,遣人致问帅、漕,有馈皆却之。
晚泊鳜鱼潭夹中。
丙午,无风。
以从者有潜入隆兴城中者,候至巳时方行。
晚泊吴城山庙下,登望湖亭,春水未生,涯渚历历。
门巡检詹亿之、保义巡捕某至此来谒。
亿之严州人,顷在赣识诸父。
丁未,舟人赛庙毕解去。
自此入湖,掠珠溪、神冈、左里庙,皆不泊癸酉岁避风左里庙数日。)
湖中多沙山,望之如云,庐阜青苍,真欲招隐耶。
未后次南康军签判赵无悔相访,别适周岁矣。
借虞兵陈宣前导出西门,诸峰横陈,瀑布中泻,寒食节游人布路。
约十馀里至开先寺
长老不在,同西堂元湛漱玉亭,观石柱间东坡辛巳四月题名。
开先旧屋惟有此亭,其上即石桥,又其上瀑水落焉,潴为龙潭,旱岁祈祷颇应。
回观僧堂,即南唐元宗少年书堂也。
古碑一空,鲁直院记偶存耳。
寺之东山别有小瀑,号马尾泉
其馀境物之胜,僧徒皆不能言,要当按陈令举之记,以浃旬搜访,或可得其四五耳。
饭罢,日已落,急命车南访归宗寺
简寂观路口,以迂僻不果入。
行官道约十里,将至寺,先渡鸾溪桥,酌一滴泉,蹑支径,过水硙,循溪源,有大池纵广十丈,甃护皆以石。
又其上则石镜溪,闻刻鲁直三大字,曛黑不能视,独题岁月于王龟龄待制诗碑后。
溪上直紫霄峰铁塔在焉,村民以二三月一往采茶,约十里云。
自此即架石渠导水长至二百丈,最为奇特。
此外旧物稀矣。
秉烛入寺,寺在金轮峰上,霄峰之下。
上霄者,秦始皇汉武帝所登也。
长老名枞闽人
同谒王右军塑像,观墨池
又有鹅池,恐伪。
南山至此已十八九里,尚有康王观、谷帘泉,在一二十里间,遂转山北入江州界矣。
隔路别峰号黄龙,是为汤泉,有寺几废云。
枞作果供,二鼓就寝。
今日之游虽匆匆,而篮舆中遍观山面,所得为多,恨不能诗以识之。
戊申,闻五更钟即蓐食,以火炬夹车而行。
初甚雨,无从假盖,已而稍止。
至万杉院天始明,顷经焚荡尤贫乏。
长老上散珠亭,即旧滴翠亭也。
仁宗飞白「清净和尚」等字及敕劄数通,钱易王随王钦若王曙章得象朝士送僧太超诗。
太超乃天圣中开山者,内侍罗崇勋主之。
太守史奉直俣致问。
雨复作,亟过栖贤,路稍崎岖,然不妨观山也。
约十馀里至三峡桥苏黄门所记殆非夸词,恨不遇积雨怒涨时耳。
下视桥柱,余靖元绛皆刻姓名。
自此行石衢至玉渊亭,涧水披石陡落,汇为龙湫,雪溅雷吼,不减三峡
又数十步乃至寺,山林阴翳,栋宇零落,如蹈无人之境。
升其堂,长老妙徽方出,嘉州人也。
同至五老亭,古碑多烬于火,而祖无择《爱堂铭》独存。
堂在今菜圃后,仅存阶梯。
按记文,唐宝历初李渤舍宅为寺云。
闻数里有楞伽、折桂诸小院,乃旧屋。
楞伽即李常公择山房,有其妹墨竹,迫归不能往。
出栖贤行十里得官道,入罗汉院
虽免火厄,而主者非其人,坐观摧败,略不支补。
惟藏殿尚如旧,内外皆石柱,刻龙绕之。
承平时民财既富,济以国力,固应如此。
又十里,入北门,谒太守而归。
星子邓从政思问相候,并致谷帘泉酒,无悔送《庐山前后集》、《江行图》。
欲登落星寺,而众客在岸,应酬移时,日已过未,遂解去。
癸酉冬尝游此寺,今以其咫尺反忽之,不无遗恨。
晚泊女儿港。
是日清明,以卮酒劳从者。
己酉,早昏雾,辰后方解,而北风作。
过大孤,泊黄泥洑。
登岸,沿港入饭箩山民居。
风不止,退泊樟汊港口。
林江州栗遣人致问。
顷之风稍息,行数里浪势未平,家人辈惊怖,复挂帆回樟汊。
昨日若遇此天气,则少留落星,再游庐山矣。
庚戌,风浪不可行,坐岩石间观刘贤与舟人弈。
辛亥,雨作,风稍缓。
行至湖口县,江湖合流,浪势甚大。
县在上下钟石之间,不暇为苏仙之游也。
过里许,拦头一叶舟趠白浪,袭税方与从者鬨,而江州使者再至乃去。
进至交石夹上口(有人烟。),登岸望桑落洲,步上夹石。
监庙卲迪功端、程部信纲相访。
户部侍郎与可大受之子,戊戌年家也,以南康谷帘泉酒遗之。
未后风止,舟人云西江浪未平,不果行。
有欲烹河鲀者,买而纵之。
夜,月极佳。
壬子,鸡鸣解缆,风复作。
巳时过彭泽县
县在南岸,乱山连延不断,而北岸惟小孤山突起。
虽有水,非江中央也。
马当远望如马,亦在南岸。
上元府庙楼阁华焕,不能谒款。
未后入望江夹。
望江,舒州县也。
舟人云前无住口岸,遂止。
癸丑未时次雁汊镇(隶池州。)
风色既逆,检税者又不至,遂宿焉。
携儿游东山禅院长老惠日
甲寅,风益高,入长风夹,遇浅回旋久之。
未后过罗刹石,浪转高,挂帆回泊李王河口。
李王谓元宗也。
登洲上闲步,有民居及巡检司
乙卯,早昏雾,辰后方行。
未时次池口,去州数里,舟师以干乞留。
风忽转南,得未曾有,张帆行仅二十里,雨作,复转北风。
乙夜叠棹入梅根港,百家之聚也。
大风。
丙辰,大风雨。
登岸谒昭明太子行宫。
步至市尾,有梁逵,字通卿,教村童,携酒与之饮,颇能道九华胜概。
渔舟数百,出没大浪中,皆捕河鲀者。
丁巳,雾散而晴。
铜陵县,入丁家夹,以风逆,命挽而进。
晚未出夹数里止。
官军数十辈驻泊岸上金陵军。)
有老黥谢镐,字子京,亦聚教村童,携酒饮之。
戊午,早掠繁昌县,以风静不入夹,中流而下。
未过芜湖县,望󱻒矶在江心,雇小舟登宁渊观,寂无一人,屋皆朽败(图经作硗矶,政和中观额。癸酉冬,予欲游不果。)
前对三山,左即邑屋,青墩夹出焉。
张安国舍人题字而回。
过西采石,数舟簸旗鸣鼓而至,皆和州截税者郡守胡昉聚财甚急。),久之方去。
晚过西梁山,泊大信口,二百馀户。
夜扣万寿廨院。
己未,早行夹中,欲入太平州,以水涩复出江。
巳初过采石镇己卯秋尝登牛渚矶,今不暇。
晚泊鹅项。
庚申,早,以夹中水涩转江而入,未后泊新河口
此行日日北风,今日溯流趋新河便值南风,所向背驰类此。
折简韩无咎运使
雇舟载行李入镇江闸。
辛酉,南风益熟。
方帅滋务德叶总领梦锡韩无咎及庄德全、榷货常山训直并相访,辞以径过,不果报谒,有馈皆却之。
常山仁仲之子,务德甥也。
李易舟,挈家绕城过天禧寺,治陆行计。
漕司急足持先牌与召客赵倅善仁纷争甚久,赵故人也,以醉之故。
太平州推官赵儒林不没、长老智勤并相访。
都统刘侯源致馈,亦却之。
壬戌,早发天禧,行十里,田间有南唐追封庆王李宏茂字子松神道碑,韩熙载奉敕撰。
饭随车乡之上店。
午饭后至秣陵镇谒岳庙,有道士主之。
晚宿方墟,访陈特立秀才
癸亥,早饭毕至溧水县
知县彦平主簿张修职思新、主簿王迪功尚之、尉张迪功南仲相候于门。
入泊中山驿,绍兴戊午李朝政修,鲁察为之记。
赵倅分路赴阙,殊愧前失,而仆未尝过之也。
晚赴王彦平饮,后圃有池,周美成作邑时长短句云「新绿小池塘」谓此。
园无花而多古木,有连理者。
甲子,女兄小祥,就驿设祭而行。
饭官塘。
晡时至黄连步,登秦氏小舫。
是日天气颇蒸郁。
晚雨作,中夜大雷。
遇客舟横港,冲破篮舆,纷竞不已,遂泊。
乙丑,大雨,午后止。
昨日道中苦旱,得雨良幸。
溧阳县,宰陈朋元通直苍舒、尉时迪功作乂相访。
乘便风度湖渰达宜兴,妇家来迎,方知外舅以二月十九日不禄。
子师之子相访。
丙寅,晴。
遣赖昌如临安问两兄动静。
丁卯,新浙东安抚司机宜汪端中恪、新镇分差粮料院强中憺、新监左藏西库刚中懔、将仕郎仲益并相访。
三汪皆彦章子
将仕君,寺丞元览观复子侍郎漴之孙。
四月戊辰朔,雨,日当蚀。
至吴墟谒周敦义参政,已拜泉州
庚午宜兴叶宣义节、新监通州盐场秉义仁仲相访。
宣义,少蕴之孙,永州太守桯之子。
秉义君,庄氏甥也。
辛未,谒同年庄伯知录及其父德成玘监庙。
主管临安城右厢邵宣教华甫相访。
癸酉,赖昌持两兄书归,再遣行。
程君晔及地理僧真鉴大师净如来。
甲戌,显亲长老全显招饭,辞之。
再至吴墟。
乙亥,邑中迎社颇盛,云周孝侯生日也。
孙仲益尚书舣舟北郭,谒之。
年八十七矣,精明如六七十人,诗文不减少作,谈旧事纚纚不勌,可谓异禀。
丙子,外舅终七。
丁丑,客云:汪彦章王甫太学同舍。
甫貌美中空,彦章戏之为花木瓜
彦章符宝郎,甫正当国,以宣倅处之,宣州花木瓜故也。
戊寅,复至吴墟别泉州
己卯,新国子监主簿沈德文相访。
庚辰,早诣台庄祭奠外祖坟。
守者已改用毛百一,稍禁樵苏。
通判舅氏坟在其西二三十步间,植两石以为识。
礼毕,与仲贤、净如会于庄子平资福庵,遂拜其墓。
相去半里有苏子修秀才坟庵,又一里有孙观复庵,极洁雅。
回视庄德迈及蒋氏所出阴地,道过庄德固坟庵德固癸未岁死。),自此问归路。
去县数里有余公度邵知县、胡省干三庵相望,又落路慕容彦逢尚书家诸坟,稍已废圮,有尼庵主之,敲其门不应。
从者颇闻虎啸,回趋孙端朝汝翼安抚坟庵少休,其规模如小寺。
归憩宋氏店。
黄昏到家,雨作。
辛巳庄支使玙相访。
饭罢,因谒郭宅心寺丞,遂游通真,比癸未岁益不振,向馀一又复不存。
庭下有虞察院诗刻,云:「此树已三百年,而数岁间俱失之,庸道士之罪也」。
闻是日乃吕洞宾生日。
癸未,早,仲宁仲贤过,善权设水陆斋,约同登舟,风水俱逆,其行甚缓。
晡时掠桐渚。
晚望杨氏坟庵颇壮丽,由小港登焉。
方坟阙角,僭侈非度。
自此至寺才数里,乃肩舆以行。
过离墨,山最高,或谓与善权通号离墨云。
稍前即董山,囤碑在焉,欲上而日已落。
径入善权,敕额曰「广教」。
初,龙图阁待制傅楫兴化人,尝为徽宗端邸宫僚
既死,援王陶例,未至执政,特赐功德院,而不改广教之额。
墓在寺侧,其群从亦有依寺而居者。
按旧碑,寺本齐武帝祝英台庄所置。
山东北有石坛,号九斗坛,世传梁武帝祷雨于此。
会昌废寺,田产归钟离氏。
咸通八年凤翔节度使李蠙奏云:「臣太和中尝肄业此寺,岩洞有白龙之异,愿以己俸赎田复旧」。
诏可之。
其碑并诗尚存,仍画像以祀。
南唐时尝为道后主复为寺。
宣政间傅氏子徇时又请为崇道观建炎间复旧。
单氏《图经》云:殿屋乃庐州刺史张崇造,寺多唐人题名,今独乾符以来塑匠役人姓名班班可见。
殿柱上有雷部鬼书,曰「骆审火」者一,「谢钧火」者二,字皆倒书。
予往视之,不见所谓唐匠姓名及「骆审火」字,其「谢钧火」入木寸馀,又有「诗米」等字皆遒劲可爱。
客馆岩石奇秀,潴水为池,颇立亭宇于其上。
壁间有元丰甲子秋九月彭城刘彝执中《夜宿寺中追怀陈襄述古诗》云:「精识世所稀,友道古难有。
伊人虽云亡,遗德不可朽。
尝厌石渠游,是邦爰出守。
河纳湖波,股派活畎亩。
学宫起城隅,涂人或薪槱。
既富而教之,薄俗适忠厚
矧予平生时,昏弱赖磨揉。
共赜微,肯出皋稷后。
醇源浩罔涯,实行靡容茍。
犹期老岩阿,寂寞待同扣。
天乎夺大成,旅葬宜兴阜。
我来薙荆榛,雨泪滴杯酒。
恸哭起秋风,落叶纷林薮。
永怀三益恩,语报乏琼玖。
愿子生人间,世世为亲友」。
古人于交游情谊盖如此。
述古墓去寺十馀里,州博士岁遣生员祭奠。
甲申,晴。
宜兴人谓尧时夏雨甲申而致九年之水,故甚畏之。
早同仲宁及地理僧净如过丁墅卜地,去寺约二十里。
饭于吴寺丞庵,回至怀相坞,入秀才庵少休。
天气骤热。
将至善权,由傅公神道绕寺后访二洞,约行里馀,度小岭乃至焉。
乾洞在上,有大石当户,其四周彷佛类叠墙,宝盖下垂,鹅管悬缀,有盐堆米堆惟肖,视张公洞差小,然亦可容千人。
水洞在乾洞之下,水自山出,未至洞口,披石斗泻汇而为湫,细流入洞。
洞中石田皆成疆畔,每丘才盈尺,高高下下,水满其中,石文蹙成,花草雕镌者。
陈述古诗云:「阴阳融结此山川,便有盐堆与石田。
风俗每来占水旱,却疑乾洞有神仙」。
注谓乾洞中有盐米堆、石田数丘,乡人岁时祈祷,以占水旱。
若田中有水,即为丰年之兆。
又诗云:「水洞深无百尺泉,白龙腾蛰已多年。
谁知此物能云雨,常济山南万顷田」。
注谓《图经》云:水洞中有泉,大旱不竭,常有云气升腾。
太和中白龙出于洞中。
予观石田在水洞,而述古乃言于乾洞,不知何故。
白龙即李蠙所见者。
水既入洞,即伏流达寺中,昨日所谓岩石亭宇正临其上。
时有四足鲇鱼出游,村夫或击而食之,今日童仆辈亦有见之者。
水由寺而出,灌溉之利远矣。
游洞毕,回视傅公家乃归。
是日茶毗长老正祥,其死方数日,病后端坐书偈而逝云。
寺在宜兴西南,陆行四十里,舟行六七十里。
张舜民《南迁录》:过黄州,闻东坡云,近获一鱼,似鲇而有四足,能履地而行,或曰鲵鱼也。
乙酉,早,肩舆二三里至董山
按《三国志》、《金陵实录》,孙皓国山有石自立,遣司空董朝、太常周处封禅刻石,埋银龙铜马于其下。
其石囤,故俗呼囤碑。
山高数十丈,与徐宗策杖同登。
碑字三面可辨,惟东向剥裂模糊,盖无屋以庇之也。
俗呼董山,谓董朝也。
碑词载所遣官姓名而无周处,史氏误矣。
长老法济参斋罢,登舟归邑。
初行十里,四望尘沙涨天。
既入湖渰,西北风大作,浪涌舟驶,逼暮到家。
赖昌等报七兄铨试中第二。
丙戌,开启天申节。
丁亥,宜兴赵修职希仁、新镇江签判胡通直审言相访。
再遣赖昌、傅胜如临安
连日雨寒。
戊子,赴庄德迈饭。
己丑,报谒数客皆不值,独游会真庵而归。
庚寅,大风而晴。
早同仲宁仲贤、如师再出南门卜地。
一里许曰画店,二三里曰山门,盖自此入山地。
南来诸山聚于阳羡,界太湖而止。
对县治号铜棺山(一曰君山。),尤雄拔,故此邑多富贵之家。
是日饭庄氏资福庵,晚饭庄子权雨华庵。
其间历阳埰邵氏之净观庵、庄子和霜露庵、蒋子礼祖母沈夫人静照庵、言村王朝奉庵,惟霜露庵草草,馀皆雅洁闳敞。
丹阳沈从政宗契、王仁杰秀才相访。
辛卯,王德华藻自昆山溧水,经由相见。
壬辰,早约庄德迈饭讫,泛舟数里至言村,访胡茂老松年枢密旧居。
堂榜曰「万幅平远」,邑人第呼横山堂
堂去湖渰才百馀步,湖外峰峦横陈,又其外远山如屏。
茂老卜筑时,陆艺花木,水植荷莲,死才二十一年,皆堙废不治,而第宅浸坏。
甲戌岁尝与外舅具舟欲来,大风而止,今日亦遇风雨。
癸巳,新乌程祝宣教溥相访。
饭罢入县学,学逼南门,对湖山。
按碑记,真庙朝县宰李若谷立庙,仁宗朝郑民彝修学,绍兴十六年又修。
今浸敝,无一青衿,其傍即社坛。
韩无咎庞元英《文昌杂录》。
甲午,早同仲宁仲贤净如出南门,过横涧,入袁氏庵观地,投宿洞灵观。
知观邵惟道字集虚,极有干才,支倾补敝,观遂复兴。
张公洞,中路回望太湖,宜筑小亭焉。
山非甚大,而洞极广,盖一山皆空耳。
其间肖像不一,而数柱若擎之者。
乙未,早过湖洑镇,跨溪有桥,号侍郎桥,或曰谓陆希声,而图志颇疑其称呼不相应也。
饭于金沙寺,登颐山,访讲易台,酌潜虬泉,皆希声遗迹也。
寺有岳飞己酉岁留题刻石,词甚壮。
李福坟庵,即李显忠斩之者。
入镇中观潜虬泉。
仲宁兄弟同净如过山中观地,予乃与道士王见志字全隐者游惠氏南园,久之过北园。
仲宁兄弟至,遂买舟泛湖洑而归。
两岸多朱藤,故号罨画溪
历唐贡山,净如云唐贡茶之舍也。
又过冢山、蠡湖。
甲夜抵邑中。
五月戊戌朔,姚媪忌日,过显亲设供。
仲宁招胡审言素饭。
寄孙暂从慕容邦瑞学。
己亥,赴汪强中会于庄氏万顷楼。
庚子,新静江倅鲍梦符、新宜春王从政涣、新广德司法赵修职公鉴、新会稽主簿赵修职公植并相访。
赵氏兄弟,充之之子。
是日借汪氏舟如平江省从母,而东南风大作,不可过溪桥,宿于岸,步出小莲。
辛丑,早行,风不止,微雨。
过沙子,为前舟阻滞踰两时,横拖而进。
晚宿塘杨坊。
壬寅端午节,早雨。
午后常州,泊州桥,过章茂之知录厅,留连至夜。
同坐乃其宗人兴祖,字庆善
明脉州碑,徐铉书,甚奇。
癸卯,早移舟过东门,登岳庙,入荐福禅院陈莹中作记,偶免兵火。
观音堂极高爽,或云东坡红梅阁即此也。
邂逅白沙萧岳英,在此权摄,同观钱俶开宝九年五月金书《法华经》。
当时共舍二十通,今仅存五卷,光明如新。
乡贡进士萧鸿、武进李德明绍来谒。
萧生,奔牛人,与岳英同寓寺中。
又同岳英过天庆观,修廊颇严整,殿背有李某画双龙,岁月浸久,势欲腾拿,盖名笔也。
道正房植虞美人,花状类双鱼,色如金凤,其叶与牡丹无异。
又过太平寺之弥陀院,观徐陟水壁,波涛隐起,毗陵所工之艺也。
老僧守稠云:东坡元祐六年三月二十八日过寺,赋诗云:「醉中眼缬自斓斑,天雨曼陀照玉槃。
一朵官黄微拂掠,鞓红魏紫不须看(右净土院牡丹。)
六花薝匐林间佛,九节菖蒲石上仙。
何似东坡铁柱杖,一时惊散野狐禅(右华藏院薝匐。)
」其碑近为何提干者取去。
晚赴茂之饭,遂宿其厅,复移舟泊州桥。
甲辰,早撑舟至大喜桥,肩舆入胜业寺
三门有唐碑,叙寺本陈果仁宅。
西廊已坏,东廊仅存。
又东入观音讲院,僧云陈祠甚迩,遂同往。
门列三碑:其一唐天宝中记文,元和间立;
其一刻大业十一年果仁告身并其妻舍宅疏;
其一近世太常博士夏之文,为太守周杞修新庙作记。
庙廊数十间,周杞贡院而为之。
按果仁字世威,本州人。
隋朝屡平剧盗,唐武德三年为降将所毒,妻轸氏以宅为寺。
而庙食自唐已盛,屡加封爵,南唐保大间册为武烈帝,俗传五月十八日生。
新庙之后有真武殿,又其后乃神之旧殿,像为方面,不甚大,或曰真身也。
殿前桧树殆数百年之物。
归舟少休,复度桥访胡武平功德院。
武平创造,治平元年七月请额曰「感慈报恩」,遗令不许子孙祔享,止祀其三代,故群从不得扰之。
堂有二板壁,东坡草书倅杭和陈述古二诗:其一自有美堂乘月夜归,所谓「娟娟云月稍侵轩」者;
其一过周长官夜饮,所谓「二更铙鼓动诸邻」者。
经崇、观磨洗,今粗可辨。
初在门庑,近徙置堂上,蒋灿题其后。
对壁又刻元丰八年五月二十七日东平孟震游寺留题,复刻颂云:「碧玉碗盛红玛脑今印本作玛瑙。),井花水养石菖蒲。
批风抹月晨斋罢,试问禅师得饱无」?
其上别刻二颂:一与上同,而改后一联云「也知法供无穷尽,只问禅师得饱无今印本又改「只问」作「试问」。)」?
一同集本,只改「请师」为「凭师」。
前辈于小诗犹润色不一,愈改愈胜,故私记于此。
长老名无碍,而集中不书。
堂上及僧堂皆画水,活势不减弥陀院者。
顷之,出广化门里许,观武平墓庵,中有欧阳公所撰神道碑,宣和间诸孙集褚书而成之,其额则集颜书。
完夫右丞父茔相去不远。
初,武平闻其弟死,自京师贻书族长云:「某处地葬后出两府,吾弟有子,可当之」。
完夫也,其后果验。
此帖今藏胡氏。
武平于天文地理无所不通,而其父子及完夫父子冢兆相望,皆葬平地。
凡俗所谓来山去水皆不可考,而武平复先视其子贵贱而后与地。
谚有山头堂上之说,信不诬也。
今胡氏子孙禄仕数十人,中间世将、交修又亚政涂,与蒋颖叔家并为此邦甲族,何其盛哉!
午间赴葛家之会,其居邹志完诸子之居,近买之。
晡后出门,中夜抵无锡县
乙巳午后至许市登法华庵,望阳山在数里间,其下有澄照寺,今为朱谔右丞功德院。
其旁龙母庙颇灵异,顷岁尝至焉。
晚抵平江,入阊门,泊北寺,寻徙承天能仁寺
观铜佛,《图经》云:梁陆僧瓒舍宅为寺,中有圣姑庙,盖陆氏女,今号惠感夫人,郡人祈子颇验。
顷之,章济之运干来,同过从母宅,戊寅之别今十年矣。
章氏甥杨昉叔明同宿。
丙午唐致远判院来,友婿也。
丁未,赴范至能吏部会。
李全庐陵来,永和诸位、武义临安诸兄皆有书。
己酉,早同济之、叔明致远游虎丘。
《图经》云:山在长洲县西北九里一名海涌山
上有云岩寺真娘墓剑池
饭罢,谒陈省华王禹偁叶参蒋堂画像,历东西庵。
归过半塘寺朱长文《续图经》云:虎丘寺即晋东亭献穆公王珣及其弟珉之宅。
寺前有高僧竺道生讲堂,生公立片石以作听徒,折松枝而为谈柄。
虎跑泉、陆羽井见存。
庚戌王仲谟、仲告、仲显昆山来,至普门禅院谒之。
景德中日本僧寂照尝居此,旧刻朝宰诸公送行诗,今亡。
长老师璨约唐致远仲谟昆仲过万寿禅院素饭,并招范至能
长老蕴衷,癸未岁径山识之,诸君欲与刘赓谈命,私使来,盖孟浪人也。
万寿本丁晋公守节造,今号报恩光孝寺平江望刹也。
辛亥,林修药局拯相访。
壬子,仲谟兄弟昆山
张汉卿推官颜休文省干,独游北禅院。
主者惠深,住数十年,一力新之,十六观甚严洁(《图经》:本戴颙宅。)
甲寅,赴张汉卿会,约为天池之游。
乙卯,早别从母,登舟同济之至崇真宫,相别于阊门范至能颜休文相别于门外。
致远联舟绕城,望姑苏馆而过,八里至横塘,入般若寺
又数里至黄山,入法云寺
陈国长公主石驸马葬堂上。
寺之轩窗皆可眺望。
登塔一级,以窄峻而止。
诸峰高下相连如笔格,俗号笔格山。
又数里过木渎镇(旧至蒋氏园极佳,今稍废。),至灵岩廨院。
村民磔虾蟆可闵,以钱二千市千二百纵之。
呼笋舆上山,山半有憩亭。
由支径访西施洞,今为石龛,塑佛像,回视已见太湖
吴越僧智贤乾德三年所作《智积记》云:「图志言阖闾城西砚石山高三百六十丈,在吴县西三十里。
阖闾宫院琴台响屧廊馆娃,复有砚池、玩花池、明月池,山前十里采香径
梁天监二年置寺,十五年有僧自画梵相于佛殿壁间,后有西天僧见之云:此智积菩萨也」。
馀文不录。
旧号灵岩秀峰院,今韩世忠请为功德院。
长老善卿来迓,同自响屧廊过草堂,上琴台,下视川原华丽,太湖数百里在眼中。
致远置酒胜集堂,旁有圆照禅师(小说所谓浙本尝乘递马赴阙者。)
塔临石池,即砚池也,故此山号砚石山。
近地别有𥖪村,其石可作砚及器用。
堂上望湖边两山相对,东曰胥山,西曰香山,其中曰胥口,故老香山产香。
堂下平田之中有径直达山头,西施自此采香,故一名采香径(今《图经》采香与此地里不同。),亦云箭径其直也。
或曰由此投伍员尸,故有胥山口之名。
香山西北穹窿山
中山之大者有东西二山,皆号洞庭山,馀多岛屿云。
夜待月望湖光,然后就枕。
顷年尝同章茂之兄弟剧饮于草堂,濯足偃松间,中夜方寝。
今日之乐又过昔游,所惜偃松一枝已瘁。
至能走介送熏香、松黄、新茶,其简云:「来日登天平,须攀援至远公亭及诸石屏处。
白云泉名在《水品》,其色凝白,盖郛泉也。
张又新以虎丘石井在第三,松江在第六,而此泉未知如何,试一别之。
向寿老作亭泉上,及别筑远公亭,而范氏媪居寺中扰之,遂止。
寺右上山路旁有石龟,极形似,向亦有名,近无知者。
忠烈具有文正公以下画像,宜挂壁谒之」。
丙辰,早以香茶供智积殿,周行寺宇,惟倦于登塔。
塔乃吴越平江节度使承祐光国妃所造,成于太平兴国二年丁丑岁,犹未纳土,今一百九十一年矣。
卿老具饭,人力辈能鼓笛,用径山例呼而奏之。
登诸天阁,烹至能雪液。
步至后门观大井,其径丈馀。
正东望昆山县百里皆平田,惟一山突起,盖县郭之马鞍山,山寺在焉。
东北连山甚长,常熟县虞山也。
自此升小车,过天平下岭,甚峻。
约数里至白云寺,《图经》云唐宝历二年置,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远公道场,今为范文正公功德院,义仓在其中。
文正父祖葬山下,故范氏多寓旁近,或居寺廊,不振。
寺有白乐天苏子美王君玉蒋希鲁诗刻。
久阙主僧,庶事不治。
欲同致登山,而脚力顿疲,颇难之。
然思至能简中语,恐遗恨他年,遂奋衣右转而上酌白云泉,甚白而甘。
蹑石磴至卓笔峰,峰高数丈,截然立双石之上,附著甚𨻄阢,疑其将坠。
馀如屏如矗,或插或倚,备极奇怪。
行十之七,石愈众而力愈惫,乃循左径访石屋。
三面壁立,覆以二大石,少休其中。
下至小石屋,一石覆之。
又下至飞来峰,高二丈,上锐下侈,微附磐石,前临崖谷,兹其异也。
又东下远公庵,一名望湖台,正值寺后,今废。
又下至五丈石,亦名阁石
上至次头陀岩,有盖斜蔽之。
次至龟石,脊势隐起,名不虚得。
此山大抵皆石也,瑰形诡状,可喜可愕。
今日适疲倦,又当暑,不能穷其巅。
然郡人能至,予之所至者寡矣,况游客乎?
归寺欲拜文正公及四子像,坐待鱼钥,移时乃至。
明日盖文正忌辰云。
寺右有明因塔院,诘曲随山,殊迫窄。
初,僧智华蔡京善,政和间为乞此额,且立碑焉。
茶罢即行,过晨台山,大石特立。
进至羊肠岭,道旁有曾𪰋彦和父墓碑,未百年已荒败。
又度贺家岭,大石如横案,上立两石,俗云岭北有新妇石,此其箱箧也。
午饭王份知县坟庵。
吴江臞庵主人也。
未时至张汉卿天池庵,汉卿相待久矣。
按《图经》:吴县西六十里曰华山,由绝顶而上有大池,晋太康中尝产十叶莲花
今池在山半,未知是否。
汉卿于此营墓就隐,负崖为屋,凿径穿洞,疏水四达,其间种梅艺菊,以待游人,费盖不赀。
然山石粗矿,殊乏秀润。
晚置酒更好亭,亭在池上。
酒阑,肩舆过燕窠山观魏氏山地,入魏奉议志庵
右过北峰禅院,其实魏侍郎宪之庵,规模仿寺,而为移废额于此。
入门久之,一僧方出。
侍郎公死才三十年,其后浸衰矣。
归宿天池。
丁巳,早饭罢,汉卿致远行三里至张唐卿排岸庵。
庵后大石间有挽云亭,皆人力也。
自此度庙岭并华山,凡数里至朱右丞谔永慕庵。
茔域颇侈,盖蔡京当国与善,敕葬故也。
又数里至阳山,下望田间二辟邪甚古,不知何人坟。
耕夫云近之辄有蜂螫人。
阳山吴郡之主山也。
有元居实者,绍兴间市骨董于榷场,坐致高赀,今为平江总管
阳山既横骛,乃大兴工筑支垄为生坟,其旁起冢舍,虽溷轩亦极甃砌之功,门外栽花木数千株,屈折以势,不知靡金钱几万缗矣。
又二三里度老鼠岭,入张齐贤承节庵,与汉卿小饮而别。
致远迪功庵,过黄岘岭,遂至白马涧
舟人已来,与致远酌一杯,各解维去,以陆务观所送车渠环遗汉卿
吴郡惟城西多山,起黄山阳山,两日几遍历。
夜宿望亭。
戊午,天申节。
食时回次无锡县,登崇安寺
古碑云东晋安帝时立,近岁经兵火,方造三门、佛殿、罗汉殿
有僧义深善医多赀,造五轮藏甚华,太守发之矣。
又过南禅寺泗州大圣尝留锡杖,有碑记其事。
比创五百罗汉阁,谓之泛海罗汉,盖闽人为之,航海而来也。
张婺州元亮相访。
己未,早访刘医,即义深也。
元亮约饭,目疾大作,不能赴,遂同过慧山具蒲馔。
慧山乃寺之主山,而锡山在寺前,不甚高。
陆鸿渐碑,汲泉烹茶。
佛殿下古可爱,太上辛巳冬过此,敕匠写真,寻即枯瘁。
晚去县四十馀里宿。
庚申,早遇常州萧岳英,立谈而别。
目痛益甚,正坐从母宅剧饮过量,且冒暑游山故也。
晚宿沙子口。
辛酉,食后抵宜兴,目痛不能出,客至亦不能见。
丙寅,平江姚令则直阁遣使致洞庭春泠泉酒,书籍十馀种。
是月六日,国史院进呈《哲宗宝训》一百门,六十卷,并目录二卷,有旨经修而在外者减二年磨勘,而予预焉。
六月丁卯朔,外舅卒哭祭。
己卯,庄德迈送溪鳞,此日目赤稍退,而脾胃性弱,百物皆忌,偃卧榻上,无聊可知。
兴国梅山盛长老大悦至自无锡仲宁招之卜地也。
舶趠风大作。
戊子,邵至卿运使相访,自闽改湖南而归也。
目赤虽去而翳晕生。
己丑,新吴江邵宣教輗及其弟新秀州司理輶相访,皆至卿之子。
庚寅,初伏便觉酷暑,闻吴璘四月十七日上遗表,有旨汪应辰宝文阁学士,权节制兵马。
兴州制置司兴元利州作两路,以吴胜、任天锡总其军,晁公武待制知兴元府
应辰疾速前去,以漕臣成都
已而除虞允文大资政宣抚使,未几允文依旧知枢密院再押治事,仍为宣抚使
二十日出门。
秘阁修撰君墓志铭嘉定十五年十二月 南宋 · 袁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八五、《絜斋集》卷一七、《虞邑遗文录》卷二、《海虞文徵》卷二○
庆元初,某备数成均,忤权党意,未几去国,为抚属浙东。
蕞尔孤踪,难于自立,而观察推官玉牒赵公一见如故交,相与款语,了无藏袭,知其为直谅之士。
而察其器能,超然逸群,是非立断,有不可及者,每推许之曰:「他日得志,其将有可纪之绩乎」!
既而某言果验。
嘉定中,同官于朝,相得益深。
间阔虽久,日觊其恢此远谟,而公则亡矣。
追念畴昔,衋焉痛心。
枢密院检详,公之季弟也,贻书求铭,某不改辞。
公讳伸夫,字信道魏悼王七世孙也。
曾祖劼之,修武郎
妣郭氏,安人
祖公义,忠翊郎
皇甫氏孺人
考彦轼,承节郎,赠中奉大夫
妣段氏、连氏,俱赠令人。
建炎间,大父始居平江常熟
公初以恩荫补承信郎、监南岳庙
绍熙元年进士科,主处州松阳县簿
再调绍兴府观察推官,帅尚书单公方以能吏自名,健于裁决,尝以休日至都厅,他幕僚无入者,而公独审问两词如常时。
单公心善其匪懈,与之语,大奇其材,亟表荐之,添差干办淮东茶盐司,改宣教郎、知扬州江都县
边隙始开,宣抚招讨诸使咸在,百需交至,供亿靡阙。
常随发运使过都梁,忤其意,索负粮百馀驴,且属公部之,地非所隶,人孰吾从。
公曰:「此欲以乏兴罪我尔」。
毕力营求,得半而循环焉,事集仓卒,甚整而办,人以为难。
敌游骑三四骎骎逼扬,大帅郭倪皇遽无策,公曰:「扬,淮东根本,外应援承、楚,内蔽遮常、润,所系不轻,何可忽哉」!
推官应君谦之,佳士也,公与合谋,固吾壁垒,以待其敝。
于是我之义武民兵,有泄三塘水以灌其西者,敌始引去。
微公坚守,他人何所效其力哉!
通守山阳,胡海等作乱,赵使君师逌与武锋军帅张瑀不咸,瑀不即讨捕,公语之曰:「郡守知军事为职,军旅之柄盖兼领之矣。
驻兵其地,而无所禀承,可乎」?
瑀悚惕听命。
公复语其所遣将校以擒捕方略,迄于授首。
安丰军,帅黄公度之所荐也。
朝旨散武定卒,复为耕农,凡二万四千有奇,安丰居其半,始纷纭未奠厥居,桀黠者相挺为乱。
公虽宽大爱人,而重为民害者,终不汝贷,坏散其党,以渐除之,奸民惧焉。
十月,差知楚州
楚与敌邻,才隔一水,青、齐间群盗猖獗。
论者皆以为敌人叛亡无日,宜结杨、刘之党,为夹攻计。
公独曰:「不然。
固吾圉,防冲突,于今为宜」。
不惟叛亡是纳。
俄有刘显昌者,突至涟水,力求纳款。
公亟调兵为备,而遣官属谕之,一夕而遁。
城东旧有重濠,岁久湮塞,则浚而深之。
西南有老鹞湖,其水散漫,则陂而蓄之。
或献议于朝,谓淮阴之门户,县北遗址,俗呼为甘罗城六朝驻兵之地,盍亟修之。
有旨令公相视,诸故老皆曰:「金由青、徐而来,其冲要有二,大小清河是也,相距馀十里。
小清河直县之西,有浅处,不可以舟。
大清河直县之北,与八里庄对,绍兴间,金三至淮,重兵皆由此出」。
公即条上,以为此地要害,若迁县治,板筑于此,形势增壮,过于淮阴故城,从之。
今之新城,乃公所创也。
以职事修举,增秩,除军器少监
三月,除右曹郎官
越月,以直秘阁再任。
六月,升宝谟阁、知庐州
东西有两栅,肥水贯焉。
开禧用兵,敌攻东栅,军民悉力捍禦。
敌退之后,帅臣田琳匝环甃之,西栅未及也。
公帅将佐登陴览观,具见其疏漏,敌所必攻,爰请于朝,建三洪巨门,以杀水势,楼橹壮伟,横跨门上,视东栅有加焉。
复建议包筑故城,为久远规。
故城者,唐张崇所筑,广十九里有奇,然兴兵祸,夷为丘墟。
乾道中郭亲军振请城之,亟欲就功,缩旧址三之二,创筑新城十五里,俗呼为月城。
此城既筑,而合肥县及市北居民皆隔于外,耆老有弃而不顾之怨,郭遂于斗门外筑缠堡以护之,其状如月,故亦谓之月城,此亦足以稍慰人心矣。
而故城未复,缓急终不可恃,合力增筑,既高厚而加甃焉,此则公之志也。
方将经营,俄敌至浮光,公亟集僚佐,访所以应援之策。
庐为今都会,而城中屯兵不满万人,或劝公尽发以往,公曰:「庐距浮光五百里而远,距濠、丰二百里而近,敌兵必由濠、丰渡淮。
今道浮光,安知不为声西击东之举,我若悉师于西,敌乘虚奄至,合肥失守,直趋历阳,窥我江浒,将若之何」?
兵钤王辛,旧武定军中才之超众者也,锐于立事。
召而告之,故踊跃承命,集武定骑卒,得数百人,辛曰:「足矣!
兵不在多,当以奇取胜」。
公又择帐前之勇敢者,各数十人与俱,且以强勇统领公辅陈刚为之继。
公辅精审有谋,足以守城,拳勇敢斗,足以出战。
若濠、丰无他,即令提兵以赴浮光。
约束既坚明矣,会安丰报金欲以舟师渡淮,合肥父老相率诣郡,乞留陈刚,以备不虞。
公不得已,别遣三将及金陵出戍郭统制代刚而行。
翼日,谍知安丰之兵不果渡,即遣如初。
王辛果以捷闻,陈刚继至,鏖战复捷,敌由是遁。
制府不深察,谓缓遣陈刚,奏公为畏怯,奉祠而归,复以台评罢祠夺职,而不知王、陈之功,发踪指示,公实使然也。
人皆冤之,安于义命,不以介意。
踰年,天子知公之忠,先复其职,申以召对,公言:「制敌之策,规模当先定,不可以缓图。
若欲与战,而吾所调之兵,彊弱不分,勇怯相半,弱者未战先怯,强者不能独勇,以此攻取,胜胡可必。
若欲与和,而吾备禦不周,苟求安静,纵彼久困之馀,意在休兵,焉知其不邀索于我。
为今之计,莫若以守为主,俟其可战而战,则是以守为战;
俟其可和而和,则是以守为和。
和不可恃则战,战或未胜则守,合和、战、守为一,操纵在我,彼岂得而邀我哉。
国初军兵转至指挥使,有功,迁刺史
政、宣以来,始由效用循袭,至今自将佐至于队将,例以效用为之。
间有一二为制领者,而军兵则止于受宣,自都虞候以上,不复可转。
而以额充军兵者少,求为效用者众,不均如是,能无偏乎?
宜参稽旧法,比折换授」。
时论者皆以为然,除金部郎官。
未越月,京畿计使,佥谓非公不可,除直敷文阁两浙路转运判官
公究心民事,深知州县催科,至为民病,建之始,揭三大弊,严行约束,镂榜著明,所在观者,举手加额。
将及二年,不动声色,而条教自孚,不待督促而财用自足,得人之效,烂然可观矣。
然公自捍边以来,备尝艰阻,久而得疾。
上眷公不已,进职二等,升副使,以宠嘉之。
公力请奉祠,诏以直龙图阁、知宁国府
阅月而疾作,遂至大故,实嘉定十五年四月丁酉也。
享年六十有一,积阶至朝议大夫,赠秘阁修撰
娶沈氏,封宜人,先公三年卒,葬于湖州武康庆安乡黄陇之原。
子时怀,承节郎、监高邮军税务,先公十四年卒;
次时思,将仕郎
长女适进士张梓,次适儒林郎、监户部路遂庄大兵犒赏酒库钱绍谦。
是岁十二月癸酉,其孤奉公柩,启宜人窆,合葬焉。
公笃志为善,服膺古训,不敢失坠。
持身以廉介为先,临民以教化为本。
每遇两造在庭,平心剖决,惟恐伤之。
常曰:「狱,重事也。
一涅其面,即非全人,况不可复生者乎」!
山阳有非真盗而将就死者,安丰有胁从而将黥者,合肥有被诬杀人而不能自白者,皆力雪之获免,其哀矜惨怛如此,足以见仁人之心矣。
初,皇考中奉公乐于施与,隆冬雨雪,有贫乏不能自活者,暮夜携钱寘其户内,不求人知,而寿至三十三,识者咸曰:「赵氏阴德之报,其在子孙乎」!
及公继之,秉心笃厚,有先君子风,历官中外,蔚然时望,善积而报丰,于是可占矣。
然非不升进也,而位犹未称;
非不忠诚也,而人或见疑;
康宁好德,亦既获福矣,而又不登上寿。
人子之心,有不足焉。
虽然,父子俱贤,气脉相续,自足以不朽,岂必事事尽如人意哉!
质诸古人,实获我心,公亦可以无憾矣夫。
铭曰:
繄人之生,难乎两全。
正直者才多不逮,通敏者节或不坚。
孰如宗英,守经达权。
捍边有方,持论无偏。
纵毁言以点污,迄美誉于流传。
广陵散终日而成因赋诗五十韵 金末元初 · 耶律楚材
 押词韵第十七部
嵇叔夜能作广陵散,史氏谓叔夜宿华阳亭,夜中有鬼神授之。韩皋以为扬州者广陵故地,魏氏之季,毋丘俭辈皆都督扬州,为司马懿父子所杀。叔夜痛愤之怀,写之于琴,以名其曲,言魏之忠臣散殄于广陵也。盖避当时之祸,乃托于鬼神耳。叔夜自云:「靳固其曲,不以传袁孝尼。」唐乾符间待诏王遨为季山甫鼓之。近代大定间汴梁留后完颜光禄,命士人张研一弹之,因请中议大夫张崇为谱序。备叙此事,渠云:验于琴谱,有井里别姊、辞卿报义,取韩相投剑之类,皆刺客聂政严仲子刺杀韩相侠累之事,特无与扬州事相近。意其叔夜广陵名曲,微见其意,而终畏晋祸,其序其声,假聂之事为名耳。韩皋徒知托于鬼物以避难,而不知其序其声皆有所托也。崇之论似是而非。余以为叔夜作此曲也,晋尚未受禅,慢商与宫同声,臣行君道,指司马懿父子权侔人主,以悟时君也。又序聂政之事以讥权臣之罪,不啻侠累,安得仗义之士以诛君侧之恶,有所激也。不然,则远引聂政之事,甚无谓也。泰和间待诏张器之亦弹此曲,每至沈思、峻迹二篇,缓弹之,节奏支离,未尽其善。独栖岩老人混而为一,士大夫服其精妙。其子兰亦得栖岩之遗意焉。
湛然数从军,十稔苦行役。
而今近衰老,足疾困卑湿。
岁暮懒出门,不欲为无益。
穹庐何所有,祗有琴三尺。
时复一弦歌,不犹贤博弈。
信能禁邪念,閒愁破堆积。
凊旦炷幽香,澄心弹止息。
薄暮已得意,焚膏达中夕。
古谱成巨轴,无虑声千百。
大意分四节,四十有四拍。
品弦欲终调,六弦一时划。
初讶似破竹,不止如裂帛。
忘身志慷慨,别姊情惨戚。
冲冠气何壮,投剑声如掷。
呼幽达穹苍,长虹如玉立。
将弹怒发篇,寒风自瑟瑟。
琼珠落玉器,雹坠渔人笠。
别鹤唳苍松,哀猿啼怪
数声如怨诉,寒泉古涧涩。
几折变轩昂,奔流禹门急。
大弦忽一捻,应弦如破的。
云烟速变灭,风雷恣呼吸。
数作拨剌声,指边轰霹雳。
一鼓息万动,再弄鬼神泣。
叔夜志豪迈,声名动蛮貊。
洪炉煅神剑,自觉乾坤窄(窄 原作「穿」,据渐西本改。)
钟会来相过,箕踞方袒裼。
一旦谮(谮 原作「诸」,据渐西本改。)杀之,始知襟度阨。
新声东市绝,孝尼无所获。
密传迨王遨,曾为山甫客。
近代有张研,妙指莫能及。
琴道震汴洛,屡陪光禄席。
器之虽有声,鍊此头垂白。
中间另起意,沈思至峻迹。
节奏似支离,美玉成破璧。
为山亏一篑,未精诚可惜。
我爱栖岩翁,翻声从旧格。
始终成一贯,雅趣超今昔。
三引入五序,始作意如翕。
纵之果纯如,将终缴而绎。
嵇生能作此,史臣书简策。
又谓神所授,传自华阳驿。
韩皋破是说,以为避晋隙。
张崇作谱序,似是未为得。
我今通此论,是非自悬隔。
商与宫同声,断知臣道逆。
权臣侔人主,不啻韩相贼。
安得聂政徒,元恶诛君侧。
上欲悟天子,下则有所激。
惜哉中散意,千古无人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