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瞿童述 中唐 · 温造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
瞿童字柏庭。以字为名。
辰州辰溪人也。华眉广颡。
长准秀目。勤事而寡言。
大历四年西川溃将杨林澧阳守不戢部下兵。
纵其党贾子华帅千人假道武陵五溪五溪之人逃难四散。
时柏庭年十四。侍母走武陵
寓居崇义乡乌头里桃源观道士黄山宝编宫。柏庭因山宝愿师事上清三洞法师黄洞源。
山宝引觌。具道柏庭志。
洞源辞以柏庭奉母须甘旨。山宝曰。
柏庭母在山宝庐。幸有继给。
傥蒙拾贫贱。所望容纳。
洞源许之。后亦时给柏庭母衣食。
仅二周载。六年正月
柏庭丧母。既葬。
服勤事洞源不懈。凡是役力。
办不俟勉。弃恶食必与爱惜。
饲而饭之。七月
洞源买药至襄阳。每入市。
令柏庭持装囊。柏庭必闭目处中
洞源让曰。处众而睡。
人夺汝携。柏庭曰。
非有睡也。闷众之諠諠耳。
九月。洞源南归。
行及宜城。去襄阳百馀里。
洞源遽曰。香炉捐主人。
奈何。柏庭请复取。
白洞源暂休以俟。不顷刻持炉还。
洞源惊而问。答曰。
尊师方在途。恐留滞。
故疾行。洞源信然。
七年二月朗州刺史叔清招洞源下郡。
赴之。留柏庭山中植果药。
踰一十日。洞源来。
柏庭一不植。诘之。
答曰。见尊师去州。
祇于山林寻仙穴。洞源曰。
汝所寻何见。答曰。
见石室石床石几。洞源曰。
石室何许。曰约去一里半。
洞源疑而不穷入。旬日。
柏庭于蓺药园中得一棋子。捧呈洞源曰。
秦人棋子。洞源异之曰。
谁为谓汝。乌知其然。
复曰。是诚秦人棋子。
洞源谛视之。状若小龟。
光润如玉。遂贮箓囊中。
后因阅箓开囊。缄记如旧。
亡棋子矣。夏四月
忽白洞源。愿屈归岩洞。
时久霖澍。洞源既未决信。
竟不果行。八年五月二十七日始昕。
洞源命柏庭河畔视舟。往复不二里。
及午方回。洞源诃之曰。
来何迟。柏庭曰。
观西南十五步许有小桥。桥上遇一老尊。
负杖挂物。嘑令同去。
柏庭不敢由。早朝褫常所系布带。
以一纸绳束腰。跣足履草屦。
升尊殿及洞源严修之处。各焚香跪拜。
既而辞洞源又拜。洞源凭几问曰。
汝辞吾安往。答曰。
归仙洞。洞源曰。
吾随汝可乎。曰。
不可。洞源曰。
何为不可。柏庭曰。
前时尊师不决去。乃今不可。
因谕洞源。当以时迁栖。
洞源曰。十年易居。
昔贤遗旨。吾有志矣。
今汝去。何时复见。
答曰。期十八年。
洞源欲留之不克。即声命同观道士朱灵𧦬曰。
朱老师看仙人来。𧦬睨柏庭曰。
童子今日颜色异常光辉。洞源门人胡清镐朱神静童子陈景昕谭伯琎偕圜瞩。
柏庭服短布衣。乌绘巾。
逡巡郤行。三移足。
忽然不见。洞源与道徒皆愕眙。
庭际有一栗树。谓暂旁立。
洞源曰。得无映树乎。
求之无踪。即声钟集观户。
将遍索林莽。观户至东北林际。
遇一大蛇当路而止。十一年见仙信从辰州来。
闻弟登仙至桃源。又师事洞源为道士
岩薜两茂。游嵩山失所止。
建中元年四月。洞源迁居江州庐山。
贞元五年十一月。复迁居润州茅山
十八年。润州邮檄人于延陵县界见一少年前行。
行如人。邮者促步期及。
竟不能迭。延陵茅山三十里。
邮人望见徐步入山。□萧泠然在鹤台见少年持小漆函。
□及门。举一足履阈。
泠然问曰。汝为谁。
答曰。□因问泠然。
黄尊师何在。泠然指示路处。
髣□柏庭名。卒然不悟。
久之忽了辨。即摄衣诣洞源问曰。
瞿柏庭来乎。洞源唯唯不明谕。
秋八月既朔之旬。洞源谓门弟子曰。
吾将蹈沧海。为备装。
或以未可行为请。踰一日当午
洞源化真。造曰。
代人传瞿童登仙之迹。皆怪异可惑乎。
予自右史武陵。至之日。
则详询旧老。乃妖诡加甚。
值暇日。游沅江
沧浪合流。闻之于渔人曰。
瞿柏庭同学陈景昕。已五徙居。
今复为桃源观道士。易名通微。
又改正长。始均执劳。
久练行事。传疑百说。
不若一见。予得言忘食。
遂命迓之。未获至。
若不克见。及期而朝。
门吏导景昕前庭。冠青萝冠毕箓衣。
冰颜雪肤。皓髭苍眉。
端简促迹。肃容陈词。
予不知幸之喜之之至也。既休馆。
徐徐阅所惑。景为具辨。
因裂牍直纪。用祛后疑。
侯丕可霍邱县821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五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敕。
太常寺奉礼郎翰林待诏上护军侯丕。
夫执艺以事上。
奉诏而处中
其于出入谨身。
夙夜祗命。
比他局署。
实倍恭勤。
既宠之以职名。
又优之以禄俸。
盖先劳后食之义也。
汝其承之。
寿州霍邱县
依前翰林待诏
勋如故。
永兴军谢上表1067年 北宋 · 韩琦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六、《安阳集》卷三○、《宋四六选》卷七、雍正《陕西通志》卷八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臣某言:奉敕差判永兴军府、充陕府西路经略安抚使兵马都总管,已于今月十一日上讫。
避贤而罢,方获典于乡邦;
改帅以行,复误膺于圣寄。
易昼锦还家之乐,为夕冰将命之优。
虽已见于吏民,惧不胜其责任。
臣某中谢。)窃以自陕而右,惟雍处中
昔日用兵,尝并制于诸路;
平时无事,遂分总于中权。
然而势不相维,事难克协。
或左有防虞,而右弗思于援助;
或彼专严戢,而此姑尚于因循。
致边备之寖隳,实议臣之同病。
欲正元戎之法,式钦睿算之精。
恭惟皇帝陛下禀大舜之聪明,迈成汤之勇智。
谓堂上之兵必胜,犹贵任人;
而阃外之制不专,胡能治众?
俾悉归于节度,当谨择于材雄。
而臣久冒冢司,积成衰疹。
适恳章之屡渎,得本郡以荣归。
不图乘障之臣,骤有邀功之举,一开边隙,上轸旰朝。
命更领于麾符,敢幸安于桑梓。
慨然就道,遽尔之藩。
心目所经,颇谙详于旧事;
精神之用,已耗竭于当年。
兹惟仗国威灵,挺身忠义。
导天声之震怒,宣上德之宽仁。
外以图疆埸之亟,内以务编齐之无扰。
关中安堵,茍粗底于小康;
邺下养疴,愿祗还于故
谕言之无戏,期病质之少休。
臣无任(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