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凌烟阁勋臣颂 其十六 屈突蒋公通 中唐 · 吕温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九
五运相推,土火革期。
隋化为唐,忠臣不知。
犹驱义徒,奋拒王师。
指心誓天,摩颈待时。
人归有德,四海皆叛。
春日满川,孤冰未泮。
亡家徇国,方寸不乱。
力屈势穷,排空落翰。
东南恸哭,声尽魂断。
杖忠就擒,万国瞻汉。
帝曰尔通,古之烈士。
孝于其亲,谁不欲子。
俾侯于蒋,授以师纪。
感恩不死,宣力如彼。
佐唐扶隋,名教之美。
奉和四松(一作和兵部郑侍郎省中四松。注云:“松是中书相公任兵部侍郎日手栽,数年后,郑浣继之,因为诗献相公,合与唐扶、刘禹锡等同和。”) 唐 · 姚合
五言排律 押灰韵
四松相对植,苍翠映中台。
擢干凌空去,移根斸石开。
阴阳气潜煦,造化手亲栽。
日月滋佳色,烟霄长异材。
清音胜在涧,寒影遍生苔。
静绕霜沾履,闲看酒满杯。
同荣朱户际,永日白云隈。
密叶闻风度,高枝见鹤来。
赏心难可尽,丽什妙难裁。
此地无因到,循环(一作墙)几百回。
奏论二萧真伪 中唐 · 刘从谏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三
臣闻造伪以乱真者。匹夫知之尚不可。况天下皆知乎。执疏以为亲者。在匹夫之家尚不可。况处大国之朝乎。臣受国恩深。奉公心切。知有此色。安敢不言。伏惟皇帝陛下仁及万方。孝敦九族。而推心无党。惟理是求。微臣所以不避直言。切论深事。伏见金吾将军萧本。称是太后亲弟。受此官荣。今喧然国都。殆闻藩府。自上及下。异口同音。皆言萧宏是真。萧本是伪。臣傍听众论。遍察偫情。咸思发明。以正名分。今年二月。其萧宏投臣当道。求臣上闻。自言比者福建观察使唐扶及监军刘行立具审根源。已曾论奏。其时属萧本得为外戚。来自左军。台司既不敢研穷圣意。遂勒还乡里。自兹议论。转益沸腾。臣亦令潜问左军。榷论大体。而士良推至公之道。发不党之言。盖萧本自度孤危。妄有凭恃。伏以名居国舅。位列朝班。而真伪不分。中外所耻。切虑皇太后受此罔惑。已有恩情。若含垢于一时。终取笑于千古。伏乞追萧宏赴阙。与萧本对推。细诘根源。必辨真伪。
荐韩乂启 唐 · 杜牧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二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昨日所启言韩拾遗事。非与韩求衣食救饥寒也。御史亦岂为救饥寒之官乎。中丞必曰。大梁奏取韩。以救饥寒。何不去。夫幕吏乃古之陪臣。以人为北面。虽布衣无耻之士。亦宜访其乐与不乐。况有耻之君子乎。韩以旅寓洛中。非不乐汴也。不甘不告之请耳。韩及第后归越中。佐沈公江西宣城。府罢。唐扶中丞辟于闽中。罢府归。路由建州。妻与元晦同高祖。扶恶晦为人。不省之。及晦得越。乃弃产避之居常州。殷俨者。仰韩之道。自闽寄百缣遗之。及门。不开书函而斥去之。某比两府同院。但见其廉慎高洁。亦未知其道。太和八年。自淮南有事至越。见韩居于境上。三亩宅两顷田。树蔬钓鱼。唯召名僧为侣。馀力究易。嬉嬉然无日不自得也。未尝及身名出处之语。未尝入公府造请与幕吏宴游。因此不为搢绅所相见礼。萧高二连帅至。即日造其庐。询其政事。称先人梓材有文学高名。没于越之府幕。故不愿复为越宾。及高至许下。厚礼辟之。其为人也。贞洁芳茂。非其人不与游。非其食不敢食。萧舍人考功崔员外是趋于韩交者。某复趋于萧崔二君子者。即韩之去某。其间不啻容数十人矣。某安得知其贤而言之。复不僭乎。伏恐中丞谓韩求官。以衣食干交朋者。中丞初在宪府。固宜慎选御史。御史固非救饥寒之官。某久承恩知。但欲荐贤于盛时。虽至浅陋。亦知不可以交友饥寒。求清秩以干大君子者。伏恐未审诚恳。故此具陈本末。伏惟照察。谨启。
再次前韵酬陈右铭见赠 清 · 郭嵩焘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冬晴几莫辨寒温,忽悟新诗敝箧存。
恕醉陶潜自知谬,贪奇杜甫少留恩(长庆中,唐扶御史《游岳麓寺》诗云:“两诗物色采拾尽,壁间杜甫真少恩。”盖用杜公道林岳麓诗“物色分留与老夫”句意)。
耽吟才尽输三日,闵乱心孤寄一尊。
且喜贤人德星聚,纪群交谊待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