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道德真经传序 晚唐 · 陆希声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三
道隐
世教衰。
天下方大乱。
当是时。
天必生圣人。
圣人忧斯民之不底于治。
而扶衰救乱之术作。
周之末世其几矣。
于是仲尼阐三代之文。
扶其衰。
老氏据三皇之质。
以救其乱。
其揆一也。
仲尼之术兴于文。
文以治情。
老氏之术本于质。
质以复性。
性情之极。
圣人所不能异。
文质之变。
万世所不能一也。
易曰显诸仁。
以文为教之谓也。
文之为教其事彰。
故坦然明白。
坦然明白。
则雅言者详矣。
易曰藏诸用。
以质为教之谓也。
质之为教其理微。
故深不可识。
深不可识。
则妄作者众矣。
夫惟老氏之术。
道以为体。
名以为用。
无为无不为。
而格于皇极者也。
杨朱宗老氏之体。
失于不及。
以至于贵身贱物。
周述老氏之用。
失于太过。
故务欲绝圣弃智。
申韩失老氏之名。
而弊于苛缴刻急。
王何失老氏之道。
而流于虚无放诞。
此六子者。
皆老氏之罪人也。
而世因谓老氏之指。
其归不合于仲尼
故訾其名。
则曰搥提仁义。
绝灭礼乐。
病其道。
则曰独任清虚。
何以为治。
于戏。
世之迷。
其来远矣。
是使老氏受诬于千载。
道德不行于当世。
良有以也。
且老氏本原天地之始。
历陈古今之变。
先明道德。
次说仁义。
下陈礼乐之失。
刑政之烦。
语其驯致而然耳。
其秉要执本。
在乎情性之极。
故其道始于身心。
刑于家国。
以施于天下。
如此其备也。
而惑者尚多云云。
岂不谓厚诬哉。
伏羲氏画八卦。
象万物。
穷性命之理。
顺道德之和。
老氏亦先天地。
本阴阳。
推性命之极。
原道德之奥。
此与伏羲同其原也。
王观大易九六之动。
贵刚尚变。
而要之以中。
老氏亦察大易七八之正。
致柔守静。
而统之以大。
此与文王通其宗也。
孔子祖述
宪章文武。
导斯民以仁义之教。
老氏亦拟议伏羲。
弥纶黄帝
冒天下以道德之化。
此与孔子合其权也。
此三君子者。
圣人之极也。
老氏皆变而通之。
反而合之。
研至变之机。
探至精之赜。
斯可谓至神者矣。
王弼以为圣人以道合体。
老氏未能体道。
阮籍谓之上贤亚圣之人。
盖同于辅嗣
岂以老氏经世之迹。
未足充其所言耶。
斯不然也。
于戏。
圣人之在世也。
有有迹。
无迹
故道之不行也。
或危身历聘。
以天下为其忧。
或藏名飞遁。
示世故不能累。
迹无迹
殊途同归。
斯实道义之门。
非徒相反而已。
然则仲尼之所以出。
老氏之所以处。
老氏之所以默。
仲尼之所以语。
盖屈伸隐显之极也。
二子安能识之哉。
司马迁统序众家。
以道德为首。
可谓知本末矣。
班固作古今人表。
乃诎老氏于第三品。
虽其名可诎
而道可贬乎哉。
于戏。
老氏之术。
见弃于当代久矣。
斯数子者之由也。
仲尼亲见老氏。
叹其曰犹龙乎。
从之问礼。
诚无间然。
著在记传。
后世不能通其意。
是以异端之说纷然。
盖述之者不穷其源。
故非之者不尽其致。
噫。
斯传之不作。
则老氏之指。
或几乎息矣。
今故极其致。
显其微。
使昭昭然与偫圣人意相合。
有能体其道。
用其名。
执古以御今。
致治如反掌耳。
自言老氏术者。
太史公近之。
为治少得其道。
帷汉文耳。
其他皮传诡说。
皆不足取。
吴郡陆希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