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卢宏正韦让等徐滑节度使 唐 · 李讷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八
门下。
彭城故壤。
南据长淮。
滑台重镇。
西疆岩邑。
建牙谋帅。
于是攸难。
合得全才。
式光并命。
义成军节度使卢宏正
识略圆明。
襟灵倜傥。
行有枝叶。
文耀菁华。
扣洪钟而自韵宫商。
挺铓刃而前无根节。
检校左散骑常侍驸马都尉韦让
机谋通敏。
诚性端和。
族茂簪缨。
望兼贤戚。
鄙籯金而必专诗礼。
挺玉质而不杂风尘。
并禀粹元精。
宜符景运。
或发声文囿。
攘臂吏途。
休功流美于剧权。
理行推高于良翰。
经武著安人之略。
事君坚许国之心。
或早践通班。
腾芳懿行。
职守交修于列寺。
出纳无愧于有司。
操刀呈剸割之能。
驭黠有神明之称。
徊翔中外。
迭振徽声。
自予心。
膺兹阃寄。
总齐邦事。
节制王师。
朕以徐方一军。
义勇素著。
帅臣无状。
戎府不宁。
尔其便道持行。
著安阖境。
推诚宜先乎必信。
开怀以勖其后图。
使军城保晏开之安。
邑居绝夜吠之警。
然后昭宣号令。
折衷恩威。
务壮其猷。
以清厥憝。
将俾望风而理。
岂期期月有成。
属在新规。
注意弥切。
于戏。
训戎抚俗。
节用厚生。
政苟有经。
人自知禁。
为邦之道。
岂易于斯。
并进秩于六官
仍亚荣于三事。
往践乃职。
尔惟戒哉。
检校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各兼节度使
卢宏正等加三品阶 唐 · 崔嘏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六
敕。夫门交棨戟。
身耀金紫。抱孙可荫。
顾室增封。自非峻级崇阶。
其何以致。尔等或以强学润已。
武略登坛。或望重琐闱。
辉华于粉署。或道光宪席。
辅相于青宫。或以长才。
累更事任。或以吏道。
久领郡符。用则殊途。
事皆一致。爰因庆泽。
以布恩荣。勉思阶级之高。
无忽柔谦之诫。可依前件。
兴唐寺毗沙门天王记 唐 · 卢宏正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
毗沙门天王者。佛之臂指也。
右扼吴钩。左持宝塔。
其旨将以摧偫魔。护佛事。
善善恶恶。保绥斯人。
在开元则元宗图象于旂章。在元和则宪皇交神于梦寐。
佑人济难。皆有阴功。
自时厥后。虽百夫之长。
必资以指挥。十室之邑。
亦严其庙宇。戢齐强暴。
无烦狴牢。故敏以为政者。
必因而證树之。兴唐寺僧道契者。
惠智之人也。眄隙地得胜概。
肇基厥事。始唱而求其和焉。
刺史范阳卢公周仁。薪骨涂肉以立之。
刺史河南浑公锋。施丹凝素以完之。
终而司勋京兆韦公磻。挥金致缋以美之。
窥三君子同心搆物之道。顾斯人之肥瘠。
岂一朝一夕一手一足之功哉。宏正惴惴兢兢。
大惧三贤相因之功。由我或隳而已。
余视斯像。且未有增一毫之力。
视斯人。其获有所施为耶。
抚事及政。为之记云。
潞州德音 唐 · 武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七十七
门下。
朕闻覆载之内。
逆命者必灭其身。
日月所临。
乱常者必覆其族。
矧有恩孤亭毒。
礼背君亲。
罪恶贯盈。
人神共弃。
咎将自执。
祸岂能逃。
逆贼刘稹
包祖父之奸谋。
肆豺狼之狠戾。
动干纪律。
力逞凶顽。
招亡命而为腹心。
凭山川而为险固。
胁从百姓。
残忍一方。
积恶成殃。
擢发难数。
朕恭承宝位。
祗畏上天。
每戒佳兵。
常思去杀。
然事关除暴。
理合兴师。
遂命戎臣。
会兵攻伐。
鼙鼓□雷霆之怒。
戈鋋行原野之诛。
恶党既擒。
元凶就戮。
载驰驿骑。
传首上闻。
又献捷音。
降书继至。
是用丕变弊俗。
洗荡妖氛。
式布新恩。
获全旧土。
念彼战争之地。
适当凋瘵之馀。
租税且蠲。
征徭合减。
其泽潞五州。
共给复一年。
河南府路县
太原府及接昭义界县。
河阳怀州陕晋绛及当路州县。
今年秋税。
并且放免。
酬忠旌善。
爵赏宜加。
其行营立功节度使
并别敕处分。
大将巳下。
委本道各具功效闻奏。
续有处分。
诸道行营。
咸尽忠力。
至于攻取。
尅捷屡闻。
应缘讨伐将士。
归还之际。
并有优赏。
巳从别敕处分。
离乡征役。
固有勤劳。
临阵杀伤。
宁无□殁。
行魏祖吊魂之礼。
施周文葬骨之仁。
其行营将士阵亡者。
先巳有敕。
便令子弟填替。
如无子弟。
三年不停衣粮。
有因战阵伤损手足永废者。
终身并不得停衣粮。
阵殁将士骸骨。
先令所在埋瘗。
不许便令将归。
今巳事平。
如家口迁取。
委所在州县量事应接发遣。
如无亲属来取者。
重与改瘗。
勿令暴露。
仍与设祭。
诸道行营陷没将士见在昭义者。
各放归本道。
其泽潞五州百姓。
先因用兵逃散在诸处者。
委元逵宏敬刘沔元式石雄安存发遣。
各令归业。
仍委卢钧设法招携。
务于绥辑。
其有刘从谏巳后暴赋加徵。
害于百姓者。
并且放免。
用兵以来。
刘稹所招收团练官健。
放归营生。
五州内百姓。
如有家事荡尽。
交切饥饿者。
卢钧以军粮赈贷。
如先有仓窖。
被贼收管。
未破用者。
并还本主。
其庄田巳为人占夺者。
亦并却回。
今秋犹及种麦
如自无种子者。
且以官贷借。
如五州有无种子者。
共借三万石。
令供军院逐便支付。
其先贤坟墓碑记。
为人所知被发掘者。
却与掩藏。
仍量与致祭
其诸色人内。
如有文学节行。
比来藏避从谏
隐迹山林者。
并令搜访。
具以名闻。
又自刘悟从谏刘稹逆命以来。
如有忠义之徒。
曾谋归国。
为残害者。
并具闻奏。
当有赠恤。
应五州界内战处所在骸骨。
如无主者。
并与收拾埋瘗。
今遣吏部侍郎高铢给事中卢宏正专往宣慰。
存问疾苦。
抚恤凋残。
回日各宜具利害闻奏。
于戏。
朕以四海为家。
兆人为子。
一夫不获。
常所歉然。
□不宁每劳轸虑。
今逆党巳戮。
内地无虞。
偃戢干戈。
谋从此始。
庶乎元气。
保合太和。
遐迩闻之。
当体予意。
主者施行。
论泽潞1115年 宋 · 葛胜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三、《丹阳集》卷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用兵有六要,而敌之坚脆不论也。
抵排浮议则计不摇,要结外援则力不困,师整而壮则有剽疾之功,将专而勇则无折北之虑,孤其势则我益强,捣其虚则我滋实,六者兼备而敌已困于冥冥矣。
尝观会昌泽潞之役,刘稹有可诛之形,武宗有决诛之志,而丞相德裕有能诛之功。
指踪受胜,六要且举,兹所以堂堂潞子之邦,讫不沦于篡逆也。
迹夫刘悟死而从谏欲主留务,宝历之君违李绛之计而徇王守澄之请,于是举五州而弃之。
已而擅兵长子,阴连训、注,致论二萧欲清君侧。
迨至从谏,因崔士康而以符节自擅,谢医拒使,检商阁货,胁其君而剿其民,上愤下怨,所谓可诛之形也。
武宗以内地叛涣,锐意征讨,使者不入则谪隶恭陵,贼使远来则杖死京兆,彼能缓茂卿之赏而不疑,禽太原之兵而不赦,李乞降而不从,崔碣请纳而远逐,群臣议罢兵者誓戮之于境上,兹所谓决诛之志也。
至于巨谋纤计,算不失一而六要具举,则又出于德裕
何谓抵排浮议则计不摇?
始议用兵,沮梗百绪。
或曰刘悟挈十二州还天子,当使遗育;
或曰从谏兵强食足,未易可破。
廷臣皆媕娿趣和,并为一谈,独德裕以赢缩胜负为兵家之常,而慨然以身任责,故谢却陈夷让易置李宗闵,而贼已丧胆矣。
何谓要结外援则力不困?
上党之地,前触魏,侧肘
魏人驰劲骑不三四日,兵交于漳水西矣;
赵人出坚甲不五六日,兵合于泜水东矣;
形利势便,封略相错也。
德裕因敕李回谕旨,使二镇出兵,于是王元逵临洺何弘敬肥乡,左排右掖,而贼无炊火焉。
何谓师整而壮则有剽疾之功?
异时团诸道兵,有所讨伐,尺布斗粟仰给公上,多迁延以耗供亿,甚者约贼令解守备,得一屯一县,则献公要赏。
德裕因敕诸将直取州勿攻县,故邢、洺继降,而刘稹气索矣。
何谓将专而勇则无折北之虑?
异时阍寺掌兵,进退掣肘,监军取精剽士以自随,而以疲琐者备行阵,师小不利,则卷旂自遁,大兵辄随以北。
德裕建请诏本道付宰司,乃下监军不得干凡事,百人取一为卫。
又王宰观望而薄责,由是石卫以胜闻;
李产佐逗遛而遣代,由是乌岭以捷奏。
何谓孤其势则我益强?
李丕善长短术,军中雅疾之,脱族自归,议者疑为贼遣。
德裕建议讨贼,半载始有降者。
廪赐不厚,何以劝馀?
于是擢刺忻州,而贼妪恸泣。
未几,裴问以邢归赵,王钊以洺款魏,高玉、魏元谈辈以次降附,而贼无与战矣。
何谓捣其虚则我滋实?
先是,河朔诸将死,即如吊祀,申以册赠之使,重以宣慰之人,度军中便宜,乃与节,军中不许,始用兵,大抵不半岁不能定,故謷将逆子因得固巢穴,积叛谋。
德裕请乘其未备讨之,于是仓皇号恸,而二十六载之逋寇矣。
或曰刘悟以此始,则郭谊以此终,殆天道好还。
愚独以为一出德裕之功也。
至贼之后,以郭谊衅斧而不赦,畏诸将请地,以卢弘正团结其州,又见其谋画之善。
《诗》云:「式固尔犹,淮夷卒获」。
德裕有焉。
史臣谓武宗用一德裕,遂成其功,谅哉!
双林大士 宋 · 程俱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四一、《北山小集》卷一八
梁中大通六年正月婺州乌伤县民,自号「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天中天」,使其徒奉书诣阙,书词甚高,谓帝国主救世菩萨,其言上中下三善,以虚怀不著为上,护养众生为终;
且言大士誓弘正教,普度群物,闻皇帝志善,欲来论议。
武帝异之,诏曰:「善慧欲度脱众生,解一切缠缚。
大士行无方所,若欲来,随大士意耳」。
乃以十二月至钟山
明年三月八日至阙下。
武帝素闻其神异,预敕诸门皆锁。
大士及门不得入,以大槌一叩,诸门尽开,径入善言殿。
初,大士将入都,持大木槌二,人莫测其意,至是人谓「叩门槌」云。
谒者,三赞不拜,直上三榻,对语益玄谐。
帝为设食,食竟,直出钟山,坐定林松树下,诏县官资给,自是名僧胜士云集坐下。
大同元年,帝讲《三慧般若经》重云殿,公卿侍从前集。
乘舆至,悉起迎,大士坐如故。
御史中丞问状,答曰:「法地若动,一切法不安」。
又与座人辩诘如响。
讲罢,帝赐水火珠二,大径寸,以取水火于日月云。
翼日,帝独延大士寿光殿语。
夜漏,上乃出。
五年,再入都,与帝论息而不灭义。
又说帝曰:「一切色像莫不归空,无量妙法不出真如。
天下非道不安,非理不乐」。
帝默不怿。
太清二年三月白众,将持不食上斋,烧身为大明灯,供养三宝,普度一切。
弟子哀惧劝请,愿以身代者十九人,烧指、截耳、刺心者二十八人,持上斋三日者十五人,卖身奉供者又二十馀人。
梁末饥乱,大士日与其徒拾橡栗,揉菜作糜,以活闾里,盗不忍犯。
光大二年冬嵩头陀死于龙丘岩。
是日,大士心知之,集众谓曰:「嵩公已还兜率天,与我同度众生去已尽矣,我不得久住于此」。
作《还源诗》十二章,乃于太建元年四月乙卯示寂,年七十三。
越三日,体复柔煖香洁。
又七日,县令陈钟耆来礼敬传香,次及大士,犹反手取香,众益惊叹。
遂葬潜印渚松山之隅,累甓为床,置尸其上,大士命也。
大士姓傅,名翕字玄风,世农,少以渔为业。
娶妻刘氏,后号妙光。
生二子:普建、普成
大士年二十四,方溯渔稽停塘下,有胡僧至,语大士曰:「昔与汝于毗婆尸佛前发大誓度众生,今兜率宫居宇故在,何当还耶」?
大士不领其言。
僧令大士鉴水中,则圆光宝盖环覆其身。
大士即悟宿因,语明僧曰:「吾方以度众生为急,何暇思兜率之乐乎」?
弃渔具,从僧至松山下双梼树间曰:「此修行地也」。
后即其所建双林寺云。
胡僧嵩头陀也。
赞曰:
众生与佛非有别,善恶痴幻中出。
了知是幻非别幻,三千大千一尘许。
无上兜率正遍知,于五浊现众生相。
渔河取食资畜养,示杀害及诸愚痴。
一朝照水悟宿因,于众生中现佛相。
说法如云遍十方,具无碍辩大智海
以何因缘现如是,欲示众生与佛等。
不令著凡圣二见,欲令众生反实际。
翻覆手无所得,呜呼广大天中天(其一)
众生于无始劫来,以爱不舍受生死。
是爱由执有我故,从是展转爱诸有。
大士为是哀众生,以众生所甚爱者。
誓舍身命作供养,燔然百体如薪炭。
摄诸众生执我爱,誓舍饮食忍饥渴。
摄诸饕害私口腹,誓舍妻子为佣作。
摄诸众生痴眷属,誓舍田宅受用物。
摄诸众生贪盗者,乃至佛法亦应舍。
无取无著无所受,呜呼慈忍天中天(其二)
众生各具大神力,出入变化无有碍。
父母所生眼耳鼻,乃至意根无分量,悉能遍觉三千界。
法尔如然不自了,为诸业识之所障。
大士河滨释罔罟,即现种种诸神变。
或于梦中示奇相,化摄上慢阐提者。
光明手中妙香出,及遍山野微妙香。
目净修广放光明,手行钵饭餍百众。
或踊身高一由旬,宝塔珠络莲华地。
足长三尺紫金色,长大相好翔虚空。
如是奇妙不可测,皆自本际妙庄严,非作故现希有事。
呜呼自在天中天(其三)
过去诸佛如虚空,遍一切处无留碍。
众生随根器广狭,以一念心各得见。
如人窥井及穿牖,堂室岩谷并墟落。
乃至升高望四野,随所见空相不同。
有人独坐须弥峰,尽见虚空无边表。
大士佛身亦如是,无一丝毫作眼障。
与无量佛不相离,一念历通前后际。
明善世尊我昔师,松山七年安不动。
释迦定光下道场,乃至七佛常现前。
天龙四众共围绕,唯释迦文数顾语。
云当继立大法幢,今如维摩金粟尊。
居士身作权化,又以掌合大士手。
光明小大无有别,复遣弟子助道化。
曼殊普门二化身,呜呼具足天中天(其四)
圆觉一切魔即佛,具一切觉佛即魔。
大士不舍一切法,于实际中大建立。
而于梦中现金像,谓是魔鬼所变化。
以杖剖击尽无馀,乃知大士妙智力。
摧殄邪见亦如是。
有世中王著小法,不了圣谛第一义。
大士为说色像空,令趣如如真实际。
金刚般若甚深法,彼请大士为宣说。
摄衣登坐众倾耳,应时抚几即下座。
座中鸟爪师子,知大士说是经竟。
呜呼妙总天中天(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