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五年五月吴破槜李王入吴与群臣临水祖道军阵固陵作祝词二章 春秋楚国 · 文种
四言诗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五、槜李诗系卷三十七
皇天祐助,前沈后扬。
祸为德根,忧为福堂。
威人者灭,服从者昌。
王离牵致,其后无殃。
君臣生离,感动上皇。
众夫悲哀,莫不感伤。
臣请薄脯,酒行二觞。(一章)

大王德寿,无疆无极。
乾坤受灵,神祗辅翼。
我王厚之,社祜在侧。
德销百殃,利受其福。
去彼吴庭,来归越国(二章)

附考:郡为古扬州城。春秋于越败吴于槜李,及越灭吴,地归周末楚威王取越,地属楚。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长水海盐二县,属会稽郡。东巡掘污长水,徙今治,改名由拳海盐陷为柘湖,移治武原乡,在今平湖境。二世元年,项氏据为西楚地汉高祖三年,立兄贾为荆王,地属之。十一年诛,复立会稽郡十二年封贾子濞为吴王海盐置司校尉新莽元年,改海盐为展武。东汉建武二年,复名海盐顺帝永建二年海盐县陷为当湖,移治顾邑山,在今平湖县南乍浦。吴大帝黄武四年,割由拳海盐二县地为盐官县黄龙三年由拳野谷生,改为禾兴,因以纪年。赤乌五年,避太子和讳,改禾兴嘉兴东晋咸康七年海盐县移处马嗥城,隶南徐州八年复隶扬州梁武帝天监六年海盐县信义郡太清三年,析海盐东北境置前京县,治京浦,在今华亭县东南,与嘉兴海盐俱隶吴州陈武帝永定二年,割海盐、前京、盐官三县地立海宁郡,治盐官隋文帝开皇九年,罢吴州信义海宁郡,改吴郡苏州,升钱塘杭州,废嘉兴盐官钱塘,属杭州唐武德七年,复置嘉兴海盐县,属苏州八年嘉兴又废。唐太宗贞观元年嘉兴县,省海盐嘉兴,仍属苏州,隶江南道睿宗景云二年,又复海盐县,属苏州,改隶扬州先天二年,省海盐嘉兴玄宗开元五年,于马嗥城西北置海盐县,即今治也。天宝元年,割嘉兴之东境、海盐之北境、昆山之南境置华亭县大历五年,升嘉兴为望县,十四年改隶浙江武帝会昌四年,升海盐县为𦂳县。昭宗大顺元年,割海盐杭州乾宁四年吴越王嘉兴梁太祖开平三年,立吴江县,分嘉兴之北境与焉。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吴越王嘉兴为开元府,割华亭海盐二县属之。明宗长兴二年文穆王罢开元府,复属中吴。晋烈祖天福三年,析嘉兴之义和镇崇德县明年又以嘉兴秀州,另立嘉兴县,与华亭海盐附焉,自是不复隶苏矣。宋太宗淳化三年,隶浙西路。徽宗政和七年,改秀州嘉禾郡,十年,割嘉兴之梧桐等五乡崇德宣和三年,复改为州宁宗庆元元年,升嘉兴府,领嘉兴海盐崇德、华亭四县。元至正十四年,升为嘉兴路,置华亭府属焉。元贞元年,升海盐崇德为州。元乱,为张士诚所据。明太祖吴元年,改路为府,以海盐崇德为县,华亭属直隶。宣德四年,分嘉兴之西为秀水,北为嘉善,海盐之东北为平湖崇德之东为桐乡,领县七。本朝因之改崇德石门县
风俗通义佚文卷:氏姓下 其一百十六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
威王氏。
汉有中郎威王弼,出自楚威王(《广韵》十《阳》)
圣贤高士传 其三十四 庄周 曹魏 · 嵇康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二
庄周少学老子梁惠王时为蒙县漆园吏,以卑贱不肯仕,楚威王以百金聘周,周方钓于濮水之上,曰:「楚有龟,死三千岁矣,今巾笥而藏之于庙堂之上。
此龟宁生而掉尾途中耳。
子往矣!
吾方掉尾于途中」。
齐齐宣王又以千金之币迎周为相,曰:「子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衣以文绣,食以刍菽,及其牵入太庙,欲为孤豚,其可得乎」?
遂终身不仕(《艺文类聚》三十六)
青云驿810年 中唐 · 元稹
 创作地点:陕西省商洛市青云驿
引用典故:获麟 三公灌蔬 金张 龙醢为臡 噬脐
岧峣(岧峣:山峰高耸貌。)青云岭,下有千仞溪。
裴回不可上,人倦马亦嘶。
(一作顾)青云路,若望丹霞(丹霞梯:即丹梯,升仙之路。杜甫《赠特进汝阳王》:“鸿宝宁全秘,丹梯庶可凌。”邵宝之注:“丹梯,山上升仙之路。”)
谓言青云驿,绣户芙蓉闺。
谓言青云骑,玉勒黄金蹄(玉勒:玉饰之马衔。黄金蹄:《太平广记》卷三九七引《玉堂闲话》:“佛用金蹄银角犊儿由西合悬梯而上,其间千房万屋缘空蹑虚,登之者不敢回顾,将及绝顶,有万菩萨堂。”)
谓言青云具,瑚琏杂(一作并)象犀(瑚琏:皆宗庙盛黍稷之玉制礼器。《论语·公冶长》:“(孔子)曰:‘瑚琏也。’”何晏集解引包咸曰:“瑚琏,黍稷之器,夏曰瑚,殷曰琏。”并:蜀本、卢本、杨本、全诗作“杂”。象犀:象与犀,此指象牙与犀牛角。)
谓言青云吏,的的颜如圭(的的:分明貌。《淮南子·说林训》:“的的者获。”高诱注:“的的,明也。”按,此“的”字本作“的”,后从俗体。《说文·日部》:“的,明也。从日,勺声。”段注:“的者,白之明也,故俗字作的。”圭:通圭,端玉。)
怀此青云望,安能复久稽(一作栖)
攀援(一作路途)信不易,风雨正凄凄。
已怪杜鹃鸟(杜鹃:参卷1《思归乐》注。),先来山下啼。
才及青云驿(一作归家尘雾暗),忽遇蓬蒿妻。
延我开荜户(荜户:用荆编织之门户。),凿窦宛如(“凿窦”句:在墙上凿洞如圭状以作窗户。圭,古代皇帝诸侯举行祭祀、丧葬等隆重仪式时所用之玉制礼器,长条形,上尖下方。)
逡巡吏来谒(一作来叙别),头白颜色黧(黧:黑中带黄之色。《广韵·齐韵》:“黧,黑而黄也。”)
馈食频叫噪,假器仍乞醯(假:借。《广雅·释诂二》:“假,借也。”醯:醋类食物。《说文·皿部》:“醯,酸也。”)
向时延我者,共舍(一作拾)藿与藜。
乘我牂牁(乘我:给我乘。牂牁,国名,在今贵州省一带。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周之季世,楚威王将军庄蹻,溯沅水且兰,以伐夜郎,植牂牁系舡……因名且兰牂牁国。”),蒙茸大如羝(蒙茸:形容马毛杂乱不整。羝:公羊。《诗·大雅·生民》:“取羝以軷。”毛传:“羝羊,牡羊也。”)
悔为青云意,此意良噬脐(噬脐:犹言自噬其脐,比喻后悔莫及。《左传·庄公六年》:“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脐。”杜预注:“若齧腹齐,喻不可及也。”)
昔游蜀门(一本缺,一作关)关:即剑门关,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元稹元和四年,未经剑门,此泛指入蜀之通道。关,蜀本、卢本、杨本、全诗作“门”。),有驿名青泥(青泥:驿名,在青泥岭。《元和郡县志·山南道三·兴州·长举县》(卷二二):“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元稹,并未行经此处,仅“闻名”而已。)
闻名意惨怆,若坠牢与狴(狴:兽名,形似虎,有威力,常图其形于狱门,故以之代牢狱。)
云泥异所称,人物一以齐。
复闻阊阖上(阊阖:传说中之天门。《楚辞·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王逸注:“阊阖,天门也。”),下视日月低。
银城蕊珠殿银城:《北堂书钞》卷一五八:“《大志经》云:‘大意初入海中,至白银城,次至黄金城,次至水精城,次至琉璃城,龙王各与明月珠。”蕊珠殿:道家、道教经籍中神仙所居之仙宫,亦指道教宫观建筑。《真灵位业图》中有太和殿、寥阳殿、蕊珠宫。),玉版金字题(玉版:指上有图形或文字、象徵祥瑞或预示休咎之玉片。)
大帝直南北,群仙侍东西。
龙虎俨队仗,雷霆轰鼓鼙。
元君理庭内元君:道教对女子成仙者之美称。),左右桃花蹊
丹霞烂成绮,景(一作素)云轻若绨(绨:厚实光滑且有光泽之丝织品,以蚕丝为经,棉线为纬织成。)
天池光滟滟,瑶草绿萋萋。
众真千万辈(真:道教称修炼得道或成仙之人。《说文·匕部》:“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柔颜尽如荑(荑:初生茅草之嫩芽。《玉篇·草部》:“荑,始生也。”《诗·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手持凤尾扇,头戴翠羽笄。
云韶互铿戛(《云韶》:云指《卿云》,古歌名,传说虞舜将禅位于禹,卿云现,乃与百官同唱此歌。《尚书大传》卷二:“宾客而禹为主人……于时卿云聚,俊乂集,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郑玄注:“卿,当为‘庆’。”韶,舜乐名。《说文·音部》:“韶,虞舜乐也。”铿戛:犹铿金戛玉,形容音乐洪亮动听。)霞服提携
双双发皓齿,各各扬轻袿(袿:古代女性所穿之上等长袍。《释名·释衣服》:“妇人上服曰袿,其下垂者,上广下狭,如刀圭也。”毕沅疏證:“上服,上等之服也。”)
天祚乐未极,溟波浩无堤。
秽贱灵所恶,安肯问黔黎(黔黎:黔首黎民,指百姓。)
桑田变成海(“桑田”句: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昔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宇县烹为齑(宇县:犹天下。齑:细碎。)
虚皇不愿见(虚皇:道教神名。南朝梁陶弘景许长史旧馆坛碑》:“并證心清,俱漏身浊。离有离无,且华且朴。结号虚皇,筌法正觉。”),云雾重重翳。
大帝安可梦,阊阖何由跻。
灵物可见者,愿以谕端倪。
虫蛇吐云气,妖氛变虹蜺(虹蜺:亦作虹霓,雨后、日出或日落之际,天空中所出现之七色圆弧。虹蜺常有内外二环,内环称虹,外环称蜺。)
获麟书诸册(“获麟”句:鲁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相传孔子作《春秋》至此而辍笔。《春秋·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杜预注:“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时无明主出而遇获,仲尼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修中兴之教,绝笔于‘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醢为臡(“豢龙”句:豢龙,古代名马。《左传》:“昔有飂叔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饮食之龙多归焉,乃扰畜之以服事舜,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醢:古代酷刑,将受刑者剁为肉酱。此泛指剁为肉酱。臡:有骨之肉酱,此泛指肉酱。)
凤皇占梧桐(“凤皇”句:《庄子·秋水》:“(鹓雏,即凤凰)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丛杂百鸟栖。
野鹤啄腥虫,贪饕不如鸡。
山鹿藏窟穴,虎豹吞其麛(麛:幼鹿。《礼记·内则》:“宜犊麛,膳膏腥。”陆德明释文:“麛,鹿子也。”)
灵物比(一作此)灵境(比:相接。《汉书·诸侯王表》:“诸侯北(比)境,周市(币)三垂,外接胡越。”颜师古注:“比谓相接次也。”),冠履宁甚暌(暌:分开,有距离。《古今韵会举要·齐韵》:“暌,《玉篇》:违也,日月相违。”)
道胜即为乐,何惭居稗稊(稗稊:稗草与稊草,比喻卑微。)
好车马(“”句:汉代金日磾张安世之并称。二氏子孙相继,七世荣显,后以为显宦之代称。)于陵亲灌畦(“于陵”句:于陵战国时隐士,或谓即齐人陈仲子。《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于陵子仲三公为人灌园。”裴骃集解:“《列士传》曰:‘楚于陵子仲楚王欲以为相,而不许,为人灌园。’”司马贞索隐:“《孟子》云陈仲子,齐陈氏之族,兄为齐卿,仲子以为不义,乃适楚,居于于陵,自谓于陵仲子。楚王聘以为相,子仲遂夫妻相与逃,为人灌园。”)
在梁或在火,不变玉与鹈(“在梁”二句:《诗··候人》:“维鹈在梁,不濡其翼。”郑玄注:“鹈在梁,当濡其翼,而不濡者,非其常也。以喻小人在朝,亦非其常。”《淮南子·俶真训》:“譬若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则至德天地之精也。”玉在火而色不变,喻君子坚守其操守;鹈在梁非其常,喻小人暂时得志。)
上天勿行行(行行:刚强负气貌。),潜穴勿悽悽。
吟此青云谕,达观终不迷。
欧阳氏谱图 其一 欧阳氏谱图序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二、《欧阳文忠公集》卷七一、《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续集卷二、《黄氏日抄》卷六一、《山堂肆考》卷一○○、《豫章十代文献略》卷五○、《文章辨体汇选》卷五五七、雍正《山西通志》卷六四、康熙《西江志》卷一七七、乾隆《吉安府志》卷七○
欧阳氏之先,本出于夏禹之苗裔。
帝少康封其庶子会稽,使守祀,历夏、商、周,以世相传。
至于允常,子曰句践,是为越王
越王句践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
其诸族子分散争立,皆受封于楚。
而无疆之子蹄,封于乌程欧馀山之阳,为欧阳亭侯,其后子孙,遂以为氏。
当汉之初,有仕为涿郡太守者,子孙遂居于北,或居青州之千乘,或居冀州渤海
千乘之显者曰生,字和伯,为汉博士,以经名家,所谓《欧阳尚书》者是也。
渤海之显者曰建,字坚石,所谓渤海赫赫欧阳坚石者是也。
赵王伦之乱见杀,其兄子质,以其族南奔,居于长沙
其七世孙曰景达,仕于齐,不显。
至其孙頠子纥,仕于陈。
子询,询子通,仕于唐,四世有闻,遂显。
自通三世生琮,为吉州刺史,子孙因家于吉州
自琮八世生万,又为吉州安福
其后世,或居安福,或居庐陵,或居吉水
而修之皇祖始居沙溪,至和二年,分吉水永丰县,而沙溪分属永丰,今谱虽著庐陵,而实为吉州永丰人也。
盖自亭侯蹄因封命氏,自别于越,其后子孙散亡,不可悉纪。
其可纪者,千乘渤海而已。
千乘之族,自生传八世至歙,子复无后,世绝,经不传家。
其他子孙,亦皆微弱,遂不复见。
渤海之后独见于今,然中间失其世次者再。
盖自质奔长沙,至于景达,七世而始见。
自琮至于安福府君,又八世而始见。
其后遂不绝,安福府君之九世孙曰修,当皇祐至和之间,以其家之旧谱问于族人,各得其所藏诸本,以考正其同异,列其世次,为《谱图》一篇,自景达以后,始得其次叙。
欧阳氏谱图 其三 欧阳氏谱图序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二、《欧阳文忠公集》卷七一
吉州庐陵县儒林乡欧阳里。
欧阳氏之先本出于夏禹之苗裔。
帝少康封其庶子会稽,使守祀,传二十馀世至于允常
允常之子曰句践,是为越王
越王句践卒,子王鼫与立。
自鼫与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
其诸族子分散争立,滨于江南海上,皆受封于楚。
有封于欧阳亭者,为欧阳亭侯
欧阳亭在今湖州乌程欧馀山之阳。
其后子孙遂以为氏。
汉高祖灭秦,得无疆之七世孙摇,复以为越王,使奉越后。
而欧阳亭侯之后有仕涿郡太守者,子孙遂居于北。
一居冀州渤海,一居青州千乘
其居千乘者曰和伯,仕于汉,世为博士,以经名家,所谓《欧阳尚书》者是也。
其居渤海者,仕于晋,最显曰建,字坚石,所谓渤海赫赫欧阳坚石者是也。
赵王伦之乱见杀。
其兄子质以其族奔于长沙,由是子孙复于南。
仕于陈者曰頠,威名著于南海
頠之孙曰询,询之子通,仕于唐尤显,皆为名臣,其世居长沙,犹以渤海封望
自通三世生琮,琮为吉州刺史,子孙因家焉,今为吉州吉水人也。
自琮八世生万,万为安福县
万生某,某生雅,雅生效,效生托,托生皇高祖府君
府君生子八人,于世次为曾祖。
今图所列子孙,皆出于八祖。
安福府君以来,遭唐末五代之乱,江南陷于僭伪,欧阳氏遂不显,然世为庐陵大族,而皇祖府君以儒学知名当世,至今名其所居乡曰儒林云。
及宋兴,天下一,八祖之子孙稍复出而仕宦。
然自宋兴三十年,而吾先君、伯父、叔父始以进士登于科者四人。
后又三十年,某与其兄之子乾、曜又登于科。
今又殆将三十年矣,以进士仕者又才二人。
盖自八祖以来,传六世百年,或绝或微,分散扶疏,而其达于仕进者,何其迟而又少也!
今某获承祖考之馀休,列官于朝,叨窃荣宠,过其涯分,而才卑能薄,泯然遂将老死于无闻。
夫无德而禄辱也,适足以为身之愧,尚敢以为亲之显哉!
呜呼,自通而上,其行事见于史,自安福府君而下,遭世故而无所施焉。
某不幸幼孤,不得备闻祖考之遗德,然传于其家者,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
吾先君诸父之所以行于其躬、教于其子弟者,获承其一二矣。
某又尝闻长老言,当黄巢攻破江西州县时,吉州尤被其毒,欧阳氏率乡人捍贼,赖而保全者千馀家。
子孙宜有被其阴德者,顾某不肖,何足以当之?
传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今八祖之子孙甚众,茍吾先君诸父之行于其躬、教于其子孙者守而不失,其必有当之者矣。
故图其世次,传于族人,又志于其石以待。
自八祖以来,迁徙婚嫁,官封名谥,与其行事,则具于谱。
尚书职方郎中分司南京欧阳公墓志铭1034年1月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公讳颍,字孝叔
咸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
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州,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以治闻,由万州相次九领州而治之。
一再至曰鄂州
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
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
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
其尤甚曰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證。
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
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
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公曰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之。
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
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
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
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内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
初,皇考侍郎许田,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
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
公佐峡州,晋公荐之,遂拜著作。
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
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鄂、阆、饶、嘉州,皆所当得。
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遂归焉。
景祐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
考讳某,赠某官。
皇妣李氏,赠某县君
夫人曾氏,某县君,先亡。
公平生彊力,少疾病。
居家,忽晨起作遗戒数纸,以示其嗣子景昱曰:「吾将终矣」。
后三日,乃终。
而嗣子景昱能守其家,如其戒。
欧氏出于禹,禹之后有越王句践
句践之后有无疆者,为楚威王所灭,无疆之子皆受楚封,封之乌程欧阳亭者,为欧阳氏。
汉世有仕为涿郡者,子孙遂北,有居冀州渤海,有居青州千乘
而欧阳仕,世为博士,所谓欧阳《尚书》者也。
渤海之欧阳有仕者曰建,所谓渤海赫赫欧阳坚石者也。
赵王伦之乱,其兄子质南奔长沙
自质十二世生询,询生通,仕于唐,皆为长沙之欧阳,而犹以渤海为封。
通又三世而生琮,琮为吉州刺史,子孙家焉。
自琮八世生万,万生雅,雅生高祖讳效高祖生曾祖讳托,曾祖生皇祖武昌讳郴,皇祖生公之父赠户部侍郎讳仿,皆家吉州,又为吉州之欧阳。
及公,遂迁荆南,且葬焉,又为荆南之欧阳。
呜呼!
公于修,叔父也。
铭其叔父,宜于其世尤详。
铭曰:
寿孰与之,七十而老。
禄则自取,于取犹少。
扶身以方,亦以从公。
不变其初,以及其终。
欧阳文忠公集》卷六一。
又见《楚纪》卷五二,同治《宜昌府志》卷一六。
故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学士特进太子少师致仕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赠太子太师欧阳公行状 北宋 · 吴充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九八、《欧阳文忠公集》附录卷一
曾祖郴,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
祖偃,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尚书令
父观,皇任泰州军事判官,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尚书令追封郑国公
本贯吉州永丰县明德乡,年六十六。
欧阳氏之先本出于夏禹之苗裔,少康封其庶子会稽以奉祀。
历夏、商、周,以世相传。
越王勾践,传五世。
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诸子皆受封于楚,而无疆之子蹄封于欧馀山之阳,是为欧阳亭侯,子孙遂以为氏。
后稍北徙青之千乘、冀之渤海
千乘之显者曰生,字和伯,以经为汉博士,所谓欧阳尚书者是也。
渤海之显者曰建,字坚石,所谓「渤海赫赫,欧阳坚石」者是也。
询、通父子显于唐。
自通三世,生琮,为吉州刺史
又八世,生万,为吉州安福
后世或居安福,或居庐陵
安福之六世孙即公曾祖也。
生八男:曰仪者,中南唐进士第,父母皆在,乡里荣之,命其乡曰儒林,里曰欧,坊曰具庆。
皇祖而下,始居吉水
至和中,析吉水永丰,今为永丰人矣。
曾祖仕南唐,为武昌检校右散骑常侍御史大夫
性孝友,乡里称之,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
曾祖妣刘氏追封楚国太夫人
皇祖少以文学称,献所为文,南唐召试,为南京街院判官
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尚书令
祖妣李氏,累封吴国太夫人
皇考少孤力学,咸平中进士及第
天性仁孝,居官决狱,主于平恕哀矜。
终于泰州军事判官,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尚书令追封郑国公
妣郑氏,累封韩国太夫人
皇考之捐馆舍,公才四岁,太夫人守节自誓,而教公以读书为文。
及公成人,太夫人自力衣食,不以家事累公,使专务为学。
及见公之身名偕显,而夫人寿考康宁,为善之报,岂虚也哉!
公讳修,字永叔天圣中进士甲科,补西京留守推官
王文康公荐,召试,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
以书责谏官不论事,谏官以闻,谪峡州夷陵县
光化军乾德,改武成军节度判官
范文正公经略陕西,辟掌书记,辞不就。
俄迁太子中允馆阁校勘
方修礼书,命权同知太常礼院,辞不受。
预修《崇文总目》,成,改集贤校理,遂知太常礼院
请补外,通判滑州
召以为太常丞知谏院赐绯衣银鱼。
未几,同修起居注
阅月,拜右正言知制诰,赐三品服。
出使河东,还,改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按察使
左迁知制诰、知滁州,改起居舍人、知扬州,徙知颍州
龙图阁直学士,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历尚书礼部吏部郎中
韩国太夫人忧,服除,判吏部流内铨,入翰林学士,加史馆修撰勾当三班院
请郡,改侍读学士、知蔡州
留不行,判太常寺兼礼仪事,权知礼部贡举
右谏议大夫判尚书礼部,又判秘阁秘书省
侍读,辞不受。
同修玉牒,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
给事中同提举在京诸司库务,改群牧使
《唐书》成,拜礼部侍郎,兼侍读学士
嘉祐五年,以本官为枢密副使
明年闰八月参知政事,兼译经润文。
户部吏部侍郎,皆参大政
进拜左丞,出为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
熙宁初,迁兵部尚书、知青州京东东路安抚使
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
太原府河东路经略安抚监牧使,兼并、代、泽、潞、麟、府、岚、石路兵马都总管
三辞不受,徙知蔡州
熙宁四年六月,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阶特进,勋上柱国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
明年闰七月二十三日,薨于汝阴之私第。
天子闻之震悼,为之一日不视垂拱朝。
太子太师,恤孤治赙,皆从加等。
公为人刚正,质直闳廓,未尝屑屑于事。
见义敢为,患害在前,直往不顾,用是数至困逐。
及复振起,终不改其操,真豪杰之士哉!
居三朝,数十年间,以文章道德为一世学者宗师。
接人待物,诚信乐易,不为表襮。
诸生进者,与之抗声极谈,简直明辨。
至于贵显,终始如一,见者莫不爱服。
而天资高远,常人自不能与之合,公待之一也。
有所称荐,姑取其一善,后或毁公于朝,遇其人或其家厄且困,必力振之,曰:「吾行己不以喜怒私也」。
于经术务究大本,其所发明,简易明白。
其论《诗》曰:「察其美刺,知其善恶,以为劝戒,所谓圣人之志者,本也。
因其失传而妄自为之说者,经师之末也。
今夫学者得其本而通其末,斯善矣。
得其本而不通其末,阙其所疑,可也」。
不求异于诸儒,尝曰:「先儒于经不能无失,而所得固多矣。
尽其说而理有不通,然后得以论正。
予非好为异论也」。
其于《诗》、《易》多所发明,为《诗本义》,所改正百馀篇,其馀则曰:「毛、郑之说是矣,复何云乎」?
公幼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画地,教以字书。
稍长,从闾里借书读,或手抄之,抄未毕而成诵。
公之举进士,学者方为时文,号四六
公就视之,曰:「此不足为」。
然切于养,勉为之,而人亦不能及。
故屡试有司皆第一,名声籍甚。
景祐中,与尹师鲁偕为古学。
已而有诏,戒天下学者为文使近古,学者尽为古文。
独公古文既行,世以为模范。
两汉后五六百年,有韩愈
之后又数百年,而公继出。
李翱皇甫湜柳宗元之徒,不足多也。
盖公之文备众体,变化开阖,因物命意,各极其工。
其得意处,虽退之未能过。
笔札精劲,自成一家,当世士大夫有得数十字,皆藏以为宝。
生平以奖进人材为己任,一时贤士大夫虽潜晦不为人知者,必延誉慰荐,极其力而后已。
后进之士,一为公所称,遂为闻人。
笃于朋友,尹师鲁梅圣俞孙明复皆贫甚,既卒,公力为经纪其家,表其孤于朝,悉录以官。
他尝所与厚者,未尝遗也。
公既书责谏官以申范文正,坐谪夷陵,而尹洙余靖亦连贬。
蔡君谟为《四贤诗》,世传之。
及范公之使陕西,辟公偕往,朝廷从之。
时天下久无事,一旦西陲用兵,士之负材能者皆欲因时有所施设。
而范公望临一时,好贤下士,故士之乐从者众。
公独叹曰:「吾初论范公事,岂以为己利哉?
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卒辞焉。
庆历初,公方登朝,数论天下事,为策以揣敌情及指陈利害甚众。
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
仁宗谏官员,首预其选。
是时西师久,京东西盗贼群起,中外骚然。
仁宗既进退大臣,欲遂改更诸事,公感激恩遇,知无不言。
范文正公杜正献公、今司徒韩公、司空富公皆辅政,公屡请召对咨访,责以所为。
既而仁宗降手诏、出六条,虚心以待。
后遂下诏劝农、兴学校,多所更革。
小人不悦,一时知名士见谓为党人矣。
公为《朋党议》以进,见集中。
温成后方有宠,公言前世女宠之戒,请加裁损。
燕王薨,议者以国用不足,请待丰年以葬。
公言:「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
且非所以示四方也」。
卒从公议。
澧州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字。
公言:「今四海骚然,未见太平之象。
太平之道,其意可推。
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
今见其失,未见其得。
愿陛下忧勤万务,渐期致理。
其瑞木请不宣示于外」。
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馀钱十万贯,公请拒而不受,以防刻剥。
陕西用兵之后,河东困弊,刍粮不足,言者请废麟州,或请移于合河津,或请废五寨。
公既使河外,为四议以较麟州利害,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又建言:忻、代、岢、岚火山四州军沿边有禁地,弃而不耕,人户私籴北界斛斗入中以为边储。
今若耕之,每年可得数百万石以实边。
朝廷从之,大为河东之利。
自西事后,河东赋歛重而民贫,道路嗟怨。
公奏罢数十事以宽民力。
公自河东还,会保州兵叛,遂出为河北都转运使
保州卒既降,大将李昭亮私纳妇女,通判冯博文等窃效之。
公发其奸,下博文狱。
昭亮惶恐,立出之。
保州之变,河北兵骄,小不如意,即谋为乱,人情务在姑息。
公乞假将帅权,事从镇重,以销未萌,河北卒无事。
保塞之胁从者二千馀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欲以便宜悉诛之。
权知成德军,遇之于内黄
宣抚使夜半屏人以告公,公曰:「祸莫大于杀降。
保州叛卒,朝廷许以不死,今戮之矣。
此曹本以胁从,故得脱。
奈何一旦杀无辜二千人,且非朝旨。
若诸郡不肯从,缓之必生变,是趣其为乱也。
且某至镇州,必不从命」。
遂止。
公在河北,奏置御河催纲司通粮运,边州赖之。
都作院于磁、相二州,以缮戎器。
仁宗公厚,尝论及当世人材,目公曰:「如欧阳某者,岂易得哉」!
常欲大用而未果。
及使河北,陛辞日,上面谕曰:「无为久居计,有事言来」。
公对以:「谏官得风闻,今在外,使事有指,越职罪也,况不得其实邪」?
上曰:「有事第以闻,勿以中外为辞」。
及党论大起,公极言请加明辨,势益危。
初,公妹适张龟正。
龟正无子,有女,非欧出也。
妹既嫠,无所归,以孤女偕来。
及笄,以嫁宗人晟。
张氏后以他事下狱,小人欲并中公,乃捃张氏资产事。
穷治久之,卒无有,犹贬滁上
公丁太夫人忧,既免丧,入见,仁宗恻然怪公发白,问在外几年,今年几何,恩意甚至,命判流内铨
小人恐公且复用,伪为公《奏乞汰内臣疏》,传之中外,宦者人人切齿。
内官杨永德阴以言中公,出知同州,而外议不平,论救者众。
上寻开悟,故冯翊之命卒不行。
公在侍从八年,多所闿益。
初,河决澶渊陈恭公为相,欲塞商胡,开横垄故道。
公言功大,恐不可成,徒劳人。
未几,陈罢去,新宰相复用李仲昌议,欲开六塔河
公言六塔不能吞伏,且复决。
再争之,不得。
既而果然,滨、棣、德、博数千里大被其害,仲昌等得罪流贬。
至和初,公奉使契丹契丹使其贵臣惕隐及北宰相萧知足等来押宴,曰:「非常例也,以公名重,故尔」。
其为外夷所畏如此。
公在翰林仁宗一日乘间见御閤春帖子,读而爱之。
左右曰,学士欧阳某之辞也,乃悉取宫中帖阅之。
见其篇篇有意,叹曰:「举笔不忘规谏,真侍从之臣也」。
学士院进文字,必曰何人当直,至公之笔,必详览之,每加叹赏。
嘉祐初,公知贡举
时举者为文以新奇相尚,文体大坏。
公深革其弊,前以怪僻在高第者黜之几尽,务求平澹典要。
士人初怨怒骂讥,中稍信服,已而文格遂变而复正者,公之力也。
公之尹京,承包孝肃公之后。
包以威严为治,公一切循理,不事风采。
或以为言,公曰:「人材性各有短长,今舍所长,彊其所短,以徇俗求誉,我不能也」。
至宠贵犯禁令,又求茍免者,必寘于法,虽诏命有所不从,且请加本罪二等。
至今行之,由公奏请也。
公在枢密,与今侍中曾鲁公悉力振举纪纲,革去宿弊,考天下兵数及三路屯戍多少、地理远近,更为图籍之法,边防久阙屯守者大加蒐补。
数月之间,机务浸理。
尝因嘉祐水灾,凡再上疏,请选立皇子,以固天下根本,言甚激切。
及在政府,遂与诸公协定大议。
而先帝力辞宗正之命,公进曰:「宗室不领职事,忽有此除,天下皆知陛下将储以为嗣,不若遂正其名。
且判宗正寺,诰敕付閤门,得以不受。
今立为皇子,止消一诏书,事定矣」。
仁宗以为然,遂下诏。
及先帝初年,未亲政事,慈寿垂帘。
公与诸公往来两宫,镇抚内外,而危言密议,忠力为多。
至先帝亲御万机,内外肃然。
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诤。
台谏官政事堂论事,往往面折其短。
英宗尝面称公曰:「性直不避众怨」。
尝称故相王沂公之言曰:「恩欲归己,怨使谁当」?
且曰:「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此古人之所叹也。
惟不思而得,既得而不患失之者,其庶几乎」!
彭思永蒋之奇等以飞语污公,公杜门请付有司治之。
上连诏诘问所从来,二人辞穷,悉逐之,上亲遣中贵人手诏慰安。
公遂称疾,力解机务。
自嘉祐以后,朝廷务惜名器,而进人之路稍狭。
公屡建言:「馆阁育材之地,材既难得,而又难知,则当博采而多畜之,时冀一得于其间,则杰然出为名臣矣。
馀亦不失为佳士也」。
遂诏二府各举五人。
其后中选者往往在清近,朝廷稍收其用矣。
京师百司所行兵民、官吏、财用之类,皆无总数,中书一有行移,则下有司纂集。
公因暇日,尽以中书所当知者集为总目。
上有所问,宰相以总目为对。
公以祀假家居,上遣中贵人就中书閤取而阅之。
连典剧郡,以镇静为本,不求赫赫名,举大体而已,民便安之,滁、扬二州生为之立祠。
公在亳,年甫六十,表致仕者六,不从。
至蔡而请益坚,卒不能夺公志。
其勇退如此。
公平生于物少所好,独好收畜古文图书,集三代以来金石铭刻为一千卷,以校正史传百家讹缪之说为多。
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
自为传以刻石。
尝被诏撰《唐书·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
又自撰《五代史》七十四卷。
其为纪,一用《春秋》法。
于唐《礼乐志》,明前世礼乐之本出于一,而后世礼乐为空名。
《五行志》不书事应,尽破汉儒菑异附会之说,其论著类此。
《五代史》辞约而事备,及正前史之失为多。
公之薨,上命学士为诏,求书于其家,方缮写进御。
尝著《易童子问》七卷、《诗本义》十四卷、《居士集》五十卷、《归荣集》一卷、《外制集》三卷、《内制集》八卷、《奏议集》十八卷、《四六集》三卷、《集古录跋尾》十卷、杂著述十九卷,诸子集以为《家书总目》八卷。
其遗逸不录者尚数百篇,别为编集,而未及成。
公初娶胥氏,翰林学士、赠吏部侍郎偃之女。
继室杨氏,集贤院学士谏议大夫大雅之女。
今夫人薛氏,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赠太尉简肃公奎之女,累封仁寿郡夫人
男八人,女三人。
长女师,蚤卒。
次发,光禄寺丞
次女,蚤卒。
次奕,光禄寺丞
次棐,大理评事
次某,蚤卒。
次辩,光禄寺丞
次三男,皆蚤卒。
次女,封乐寿县君,蚤卒。
孙男四人,曰逊,曰宪,曰恕,曰愬,皆以公恩试秘书省校书郎
孙女六人,皆幼。
将以熙宁八年九月二十六日葬公于开封府新郑县旌贤乡之原,谨状。
熙宁六年七月日,枢密副使正奉大夫、行右谏义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充状。
变离骚序下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二二、《鸡肋集》卷三六、《苏门六君子文粹》卷六九、《四续古文奇赏》卷一八、《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七三
《诗》亡,《春秋》又微,而百家蜂起。
七国时,杨、墨、申、韩、淳于髡驺衍驺奭之徒,各以其说乱天下。
于时大儒,实羽翼六经于其将残。
而二儒相去百有馀年,中间独屈原履正著书,不流邪说。
盖尝谓有力于《诗》亡、《春秋》之微,故因集《续楚辞》、《变离骚》,而独推孟子先后,以贵重于礼义欲绝之时。
又《变离骚》起荀子《佹诗》、《成相篇》,故并以其时考之,知原虽不纯乎,于其中间,非异端也。
孟子梁惠王齐宣王鲁平公同时,而司马迁《史记·表》「问何以利吾国」,盖惠王之三十五年也。
是岁,齐宣王之七年楚威王之四年
后七年楚怀王始立,立三十年而谏王无入秦,卒入秦,死。
襄王初年九年,无几何死矣。
推而上之,去梁惠王利国齐宣王七年时,盖四十七年矣。
鲁平公元年,则楚怀王之十五年也。
孟子平公在其初年,则至迁之九年,盖二十四年矣;
其平公末年乎,则与怀王之时盖并矣。
虽《史记》不言孟子宣王之年,以其时考之,远者盖四十七年,近者二十四年,又其近者同时也。
孟子梁惠王,乃在楚威王时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于时称「叟」,孟子已老矣。
不及事威王,故孟子接,而后于孟子
又《史记》:荀卿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齐襄王时荀卿最为老师。
刘向叙《荀子》云:「齐宣王时,聚学士于稷下,荀卿十五始来游学,至襄王时最为老师」。
宣王立十九年卒,至襄王元年,四十一年矣。
而稷下之学,乃在孟子淳于髡时。
使荀卿游学时已年五十,顾与孟子并,安得至襄王而尚存哉?
刘向云「十五始来游学」,而老为襄王师,是也。
楚顷襄王屈原九年,无几何亦死矣。
又五年,齐襄王始立,计原之死,尚幼也。
至楚考烈王立二十五年李园春申君荀卿始废,自此推而上之,至原之死,盖五十馀年矣。
荀卿接,而荀卿后于
又《孟子》载《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
而原辞曰:「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此歌盖沿孟子事也。
《渔父》篇曰:「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荀子《不苟篇》曰:「故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弹其冠,其谁能以己之僬僬,受人之掝掝者哉」?
此书盖因原辞也。
凡言语文章之相祖述,多其当时口所传诵,从古而然,此皆古诗楚辞之流也。
其习而传者,虽至于今可知也。
六朝事迹类编序绍兴三十年八月 宋 · 张敦颐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二○、《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一七、《皕宋楼藏书志》卷三四
建康,《禹贡》扬州之域,斗牛分野。
在周为吴,在春秋末为越鲁哀公二十二年越王句践灭吴。)
自越之后一百四十年为楚周显王三十六年,楚灭越。),自楚之后一百一十年为秦(楚负刍五年为秦所灭,乃周赧王时也。)
初,楚威王因山立号,置金陵邑(或云以此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或云地接金坛之陵,故谓之金陵。今石头城是也。)
及秦兼诸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以金陵鄣郡故鄣,属今吴兴郡也。)
时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天子气
始皇东巡,乃凿钟阜,断金陵长陇以通流,改其邑为秣陵县秦秣陵县,在今府城直南六十里秣陵桥。)
汉武帝元封初,废鄣郡,置丹阳秣陵县
初,汉置扬州,治无定所。
《舆地志》云:先理历阳,后理寿春,其后又徙曲阿
汉建安十六年孙权京口徙治秣陵
明年,城石头,改秣陵建邺
晋太康初,废建邺,复为秣陵
悯帝讳业,即改为建康
元帝即位,以建康太守丹阳尹。
宋、齐而下,咸都于此焉。
隋平陈,废丹阳郡,乃于石城置蒋州,为秣陵建康同夏三县入江宁县
唐武德二年,为扬州东南道行台,置尚书省
辅公祏江东,七年平,又改为蒋州
八年,罢行台,称扬州大都督府,领上元金陵句容丹阳溧水等县。
九年,移扬州江都,改金陵白下县,属润州
贞观七年,复为扬州
乾元元年,改为升州
上元二年废,光启三年复,仍以上元句容溧水溧阳四县隶之,置节度使
天祐四年杨行密据其地为金陵府,号曰齐国,封李昪齐王,以建康西都,以广陵为东都
僭位,国号唐(二主在位共二十三年。)
皇朝开宝八年平之,复为升州
天禧二年江宁府建炎三年建康府
金陵郡邑升降废置之不常也。
余因览图经、实录,疑所载六朝事尚有脱误,乃取《吴志》、《晋书》及宋、齐而下史传,与夫当时之碑记,参订而考之,分门编类,缀为篇目,凡十有四门。
虽猥陋无益于治道,然展卷则三百馀年兴衰之迹,若身履乎其间,非徒得之于传闻而已。
同志之士,盍补其所未备者而传之?
绍兴岁次庚辰八月左奉议郎、充江南东路安抚司干办公事新安张敦颐序。
按:《六朝事迹类编》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