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秦孝王并州作诗 南北朝末隋初 · 杨坚
四言诗 押词韵第四部
隋书本纪曰:开皇十年高祖并州。宴秦孝子相。帝为四言诗。明年子相卒。十八年秦孝王薨。
红颜讵几,玉貌须臾。
一朝花落,白发难除。
明年后岁,谁有谁无(○隋书二十二。《诗纪》百二十。)
宣敕齐王大业三年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五
我昔阶缘恩宠,启封晋阳,出藩之初,时年十二。
先帝立我于西朝堂,乃令高颎、虞庆则、元旻等,从内送王子相于我。
于时诫我曰:「以汝幼冲,未更世事,今令子相作辅于汝,事无大小,皆可委之。
无得近昵小人,疏远子相
若从我言者,有益于社稷,成立汝名行。
如不用此言,唯国及身,败无日矣」。
吾受敕之后,奉以周旋,不敢失坠。
子相之力,吾无今日矣。
若与謇之从事,一如子相(《隋书·柳謇之传》)
唐国师升真先生王法主真人立观碑 唐 · 江旻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三
观夫天德惟溥。亭育肇其不差。
人灵本智。闻见资其愈甚。
是以役成则百用不足。事逸则万物皆勤。
莫不鼎铉黄金。尊崇居处。
□□□□资养性灵。青襟惭于履霜。
白首成于聚岳。但畏途捷径。
岂所般游。风叶寒荄。
忘其飘践。假使维捎挂席。
终违宝岸。县车束马。
讵越崇山。□未有若斯之甚者也。
至人应世。为而不处。
援手濡足。拯溺救焚。
涤其含垢之性。复其既迷之辙。
立关键。树堤防。
舣慈舟于罕济之川。明慧炬于未昕之夕。
当其虚往。应以真知。
被薜纫兰。吞虹噬月。
践赤墀而宏众妙。排翠扆而播元风。
踵牧台之旧踪。袭□山之遗轨。
胜业与鳌峰并峻。睿泽共鲲海同流。
理绝名言。事忘称谓。
可久可大。猗欤伟欤。
法主姓王。讳远知
字广德琅琊临沂人也。
眇迹周(阙十字)袭于上宾之冑。非同薛族。
托□于平舆之门。垂密云而洒润。
御长风而纵响。道无常器。
应有常伦。故得幽贶郁其枚条。
潜祉被其遐构。则有叶县奇踪。
雷门逸响。□□阅世。
伯喈珍其异□□信遁时。威明贵其缝掖。
故乃百川纷凑。沧溟浸无涯之广。
累石不穷。惟岳至极天之峻。
法主大父景贤。梁征北将军江州刺史
昙选散骑常侍太子右卫轻车将军陈车骑将军扬州刺史建安郡公
食邑三千户。鼓吹一部。
班剑二十人。衮华载郁。
台扃启曜。动成仪表。
肃以具瞻。法主镇五石于生宫。
韫三田于命府。降灵以资妙气。
受鍊而浴兰池。□□漱其芳津。
二仪赋其纯□望德门而直指。眷华宗而诞曜。
母氏济阳丁夫人。阴祇降嫔。
柔德垂美。夙有神明之契。
先禀嘉祥之符尝因昼寝。梦身为飞凤所集。
既寤。见赤光贯乳。
遂感而娠。七日便啼。
声闻于外。才经少选。
而载□焉。昔浩灵受锡。
仰神嗣于瑛。柱史流沙。
托日精于元妙。叶符元庆
高腾圣迹。复乃流光外朗。
豫显火传之教。希声内发。
先闻导俗之音。既而圣纵自天。
禀至知于弱植。道□□□备□□于藏往。
孝友冥至。就养无方。
业隆干蛊。情忘健羡。
加以俯同学敩。尽锐典坟。
三易述其殷周。四诗传其邹鲁著康成之韦简。
季长之丝竹。作黼藻三古。
琴瑟百家。玉书见重。
金籯取贵。明毁县镜。
照夺清淄。乃深弃俗缠。
早生厌离。寂寥爱网。
牢落尘情。望元关而一息。
傃苍云而长往。时有国师宗道先生
识洞幽微。智深元妙。
宣风黄道。作训紫宸
九重致礼。百工兴敬
摄齐撰履。妙简英奇。
法主以体二沐元风。知十升堂奥。
握照庑于荆蓝之下。抱烛乘于随合之滨。
宅空成性。智之所渐。
沿无致学。惟几必彰。
理诣希微。忘所言而知道。
情遗径庭。就日损以为德。
爰在冠年。虔修上法。
乃有族云浮紫。偫鹤呈素。
晻暧高垂。徘徊迥属。
周尹候气。讵可参衡。
晋野挥弦。曾何扶毂。
斯盖元心广运。远结冥祥。
故能幽贶不言。嘉瑞爰发。
法主顾众芳以指信。因偫灵以摅抱。
内战斯止。道胜则肥。
去有欲之廉。息多闻之智。
六经三史。缥帙缃囊。
昔所研味。并皆弃绝。
物色真应。耽尚元虚。
吐纳六宫。去来三景。
峻巢由之节。励夷皓之行。
便即辟谷休粮。惟资松水
六尘不染。智照杜其氛埃。
五味性空。口绝其甘旨。
遂乃避声于衔枚之路。灭影于至阴之域。
茅山华阳。即三十六洞天之第八也。
峰秀龙文之鼎。水叶凤门之泉。
三山以交真。思五便而伫圣。
乃抗表阙廷。愿归岩谷。
黄门侍郎贺彻。奉宣中旨。
继是山栖。所须并令官给。
既而雅志获从。幽襟独往。
高蹈俗外。举手时人。
偫公祖道。衣裾聚观。
法主投簪有所。终焉是托。
润淹草树。光溢林泉。
拂云径以展足。援乔枝以移视。
虽复金錞和鼓。独韵新声。
玉琯调时。偏谐雅气。
与夫道风遐畅。远秀松筠之表。
胜趣挺生。孤映烟霄之外。
安可乱其清越。革我寒暄。
故以仙伯嗟其格高。云将谈其气远。
仍值旗盖南歇。礼乐西归。
法主养粹中岩。不染氛秽。
隋开皇十二年晋王分陕维扬。
尊崇至教。钦味夙范。
具礼招迎。辞不获命。
出自山谷。长史王子相
承候动止。咨议顾言。
每申谈对。法主豪墨所至。
必罄今古。辞义所该。
殆无遗逸。幽尚有本。
固请还山。晋王重违所守。
遣使将送。遂投于天窗。
背岭凿崖考室。卷晦声迹。
才可修行。十三年正月七日夜
端坐精思。彷佛朱衣羽人
握节而进。谓法主曰。
岫隐川藏。事由独善。
寓形寰宇。宜宏利益。
重官品藻。以卿开教一方。
可宣扬法味。开度后学。
既受兹灵诰。始有应物之心焉。
于是澄止水于象。竦贞松于偫望。
应运元机。盛谈名理。
重关复奥。故以启其幽深。
六瑚四琏。曾不矜其器用。
山门著录。三千许人。
并立精舍。实为壮丽。
十九年。敕使郑子腾送书询问。
钦尚殷勤。诚深下辇。
大业七年炀帝散骑员外郎崔凤赍敕书迎请。
见于涿郡之临朔官。乃叹曰。
朕昔在扬州。师已素发。
今兹重睹。更有童颜。
岂非道固存焉。养之得理者。
六军返旆。扈驾洛阳
奉敕于中岳修斋。俄而炎德遂卑。
忠良解体。欃枪远烛。
格泽旁流。沈马谬三十之占。
胶船无五反之慎。苍生涂炭。
天命有归。大唐景运龙与。
元象斯构。皇上继明理物。
光宅黔元。参天二地。
经文纬武。神谋广略
道属云雷。躔晷曜于已晦。
缀参辰于将落。毁隅具固。
□□廓清。复修衽席。
还为俎豆。非夫唐风惟大。
大章可以作歌。轩德如云。
云门所以流咏。其孰能至于此乎。
故使天成地平。其武功也如彼。
戢戈归兽。其文德也如此。
谅可以四三王而六五。蹈东户而穆南风。
瑞发云星。祥应赪素。
涸泉献醴。茂棘垂柔。
神筵卫厨。芳翊砌。
巍巍荡荡。未有若斯之盛者欤。
犹复役情动虑。旰食已勤。
克己思治。宵衣弥笃。
仁高穹昊。泽漏重泉。
于是嗣兴至教。尚想元极。
在昔藩朝。频经降问。
法主卷怀处世。三变市朝。
语默人间。一逢有道。
既遇龙田。方知必举之翼。
将攀凤羽。故审扶摇之势。
以兹先觉。曲招恩礼。
累有陈闻。乞还江外。
乃诏洛州资给人船。并施法服。
润州于旧山造观一所赐田。度道士七十人
以为侍者贞观九年四月至山。
敕文遣太史令薛赜校书郎张道本太子左内率长史桓法嗣等。送香油镇䌽金龙玉璧于观所。
为国祈恩。复遣朝散郎文远赍玺书慰问。
并赐衲帔几杖等。皇太子其年六月
又遣将仕郎张万迪送香油龙璧。供山中法事。
敕又遣桓法嗣送香。八月十三日至观。
法主沈吟久之。方遣恭受。
谓弟子曰。此香何能烧尽。
可分四近诸观。广供斋讲。
冀能感彻。十四日午时
适因睡寤。喜形于色。
侍者在旁。咨问所以。
答曰。吾向暂游洞宫。
仙官见报。欲以疲朽补为仙伯。
名位已定。行在不久。
十五日。沐浴冠带。
焚香正坐。集诸弟子。
述圣朝立观之由。励学人策勤之志。
十六日旦。忽闻异香入室。
鸟兽哀嗥。顾谓侍者曰。
日时早晚。曰辰时
乃应曰好。即转身平卧。
自正衣冠。九易之形。
一朝解束。春秋一百二十有六岁。
肢体柔软。颜色不变。
停殡句馀。倍胜常日。
州遣行参军马君伟讣山吊祭。并以状奏闻。
越二十八日。以符竹托祔定录神山之右。
夫剑解之道。皎昧难知。
至于刊名伯札。勒功仙品。
青铣成文。召晨之旨。
紫玉为简。锡太元之命。
建图独立。总要偫灵。
若得之于千载。犹逢之于万劫。
自许以来。未之有也。
法主从容谓所亲曰。国家为吾造观。
恩德极重。自惟徵应。
恐不见其成。至是时也。
斧斤始就。前刺史辛君昌与五县官人爰集山所。
定方准极。八桂运于瑶阜。
五杏伐于缁林。堑荆峰而求宝玉。
决河宫而取珠贝。郢人负其涂器。
般匠献其奇斤。百姓子来。
四方悦服。□排若堵。
锸动如云。商略云崖。
考量泉石。乃于积金洞门之右。
太元降真之地。其山则峰岫开天。
逼乾行之峻。溪谷括地。
穷艮象之深。滴沥县流。
因风振响。葳蕤乔木。
承云聚翠。于是式摹大壮。
建其精宇。据修原而却指。
陪秀岭以斜列。飞陛排云。
危墉列汉。构元栌以轇轕。
累丹栱以崔嵬。俨香阁于烟空。
郁珍台于倒景。乌容拂晓。
假道璇题之间。兔色分宵
晦影绮统之侧。埃壒灭而瑶甍远。
寒暑隔而宝殿深。绮霞共藻棁争辉。
清风与琅玕竞响。披轩回眺。
郁郁之千岩不穷。凿牖俯临。
苍苍之万壑同色。螭龙鳞甲。
动青玉之镫。云雾光芒。
列赤璚之案。罽□九色。
杂流苏而回卷。华幡百戏。
拂藻井而斜萦。霜钟韵凫氏之音。
仙盖尽轮人之妙。列邛佺于东序
憩羽客于南荣。檐度元霜。
庭凝绛雪。昔汉宗宗万乘。
元宫才峙于豫章。齐侯九合。
正寝止闻于拱。未若纶诰爰发。
雕砻胜地。元都万雉。
植立天窗之间。萧台九层。
辉耀洞天之表。故以一罄昆骊。
中贫海渎。又于内殿奉为文德皇后造元始天尊像一躯。
二真夹侍。拟香园之妙。
写空歌之。遐迩归依。
人天赞仰。法轮常转。
洪恩不替。州伯武陟公李使君讳厚德
真人冑裔。衣冠旧绪。
天潢分其远派。圃竦其旁枝。
循化穆。途谣里颂。
崇信法门。义不忘本。
弟子陈羽。弱年服道。
暮齿不疲。禀洞神之言。
得入微之致。平昔应徵。
已当付嘱。今兹综理。
复隆堂构。弟子王轨
夙挺机缘。幼恭德宇。
钻仰闻于奥室。举措循于纲常。
清言馀论。演畅有归。
羽等乃与远近同门。道俗耆旧。
以为日月回薄。总盈缩之期。
春秋递代。运盛衰之道。
实宜腾芳垂茂。远播清尘。
但韦编既绝。宣尼深易道之叹。
简书遽落。束皙补由庚之辞。
是用树彼高垣。题其琬石。
立言纪事。传诸不朽。
上愿皇图定七百之基。符千载之运。
同玉京而等固。与金阙而俱遥。
敢述嶶猷。乃为铭曰。
生灵蠢蠢。世界悠悠。
吉凶并骛。爱恶相谋。
如彼蕣华。望晷不留。
如彼。弃朔无秋。
至人显用。夙膺元箓。
胜己克勤。导扬斯属。
非相游道。无言匡俗
物有可甄。宁惮濡足。
几探其妙。鉴献其明。
鍊微毓德。凝元肆情。
才高楚泽。价重秦城。
义堂纵辩。文路蜚英。
迹沦青嶂。声迩丹屏。
蹈礼河滨。当仁茨岭。
师臣是属。如纶攸骋。
爰召瑰材。构兹严整。
伟哉瞰迥。壮矣淩虚。
仪形元圃。辉映方诸。
櫩垂謺璧。甍间连珠。
岧峣仙阜。煜爚神居。
迷迭香阶。合昏奇树。
扰𪊲遥集。驯蜺迥赴。
入岁招缺。骑箕引傅。
蔽亏日月。杳冥云雾。
化周道息。静鉴潜神。
鸾旂宛宛。象躅鳞鳞。
乘飙叔茂。析理元宾
永言终古。无绝清尘。
萧至忠论史书 唐 · 刘子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十四
仆幼闻诗礼。长涉艺文。
至于史氏之言。尤所耽悦。
寻夫左史右史。是曰春秋尚书
素王素臣。斯称微婉志晦。
两京三国。班谢陈习阐其谟。
六朝江左。王陆干孙纪其历。
刘石僭号。方策委于和张。
宋齐膺箓。惇史归于萧沈。
亦有汲冢古篆。禹穴残编。
孟坚所亡。葛洪传其杂记。
休文所缺。谢绰裁其拾遗
凡此诸家。其流盖广。
莫不赜彼泉薮。寻其枝叶。
原始要终。备知之矣。
若乃刘峻作传。自述长于论才。
范氏为书。盛言务其赞体。
斯又当仁不让。庶几前哲者焉。
然自策名士伍。待罪朝列。
三为史臣。再入东观。
终不能勒成国典。贻彼后来者何哉。
静言思之。其不可有五故也。
何者。古之国史。
皆出自一家。如鲁汉之邱明子长。
晋齐之董狐南史。咸能立言不朽。
藏之名山。未闻藉以众功。
方云绝笔。惟后汉东观。
大集偫儒。著述无主。
条章靡立。由是伯度讥其不实。
公理以为可焚。张蔡二子。
纠之于当代。传范两家。
嗤之于后叶。今者史司取士。
有倍东京。人自以为荀袁。
自称为政骏。每欲书一事。
载一言。皆阁笔相视。
含毫不断。故首白可期。
而汗青无日。其不可一也。
前汉郡国计书。先上太史
副上丞相后汉公卿所撰。
始集公府。乃上兰台
由是史官所修。载书为博。
爰自近古。此道不行。
史臣编录。唯自询采。
而左右二史。阙注起居。
衣冠百家。罕通行状。
求风俗于州郡。视听不该。
访沿革于台阁。簿籍难见。
虽使尼父再出。犹且成其管窥。
况仆限以中才。安能遂其博物。
其不可二也。昔董狐之书法也。
以示于朝。南史之书弑也。
执以往。而近代史局
皆通籍禁门幽居九重。
欲人不见。寻其义者。
盖由杜彼颜面。防诸请谒故也。
然今馆中作者。多士如林。
皆愿长喙。无闻䶦舌。
傥有五始初成。一字加贬
言未绝口。而朝野具知。
笔未栖毫。而缙绅咸诵。
孙盛实录。取嫉权门。
王韶直书。见雠贵族。
人之情也。能无畏乎。
其不可三也。古者刊定一史。
纂成一家。体统各殊。
指归咸别。夫尚书之教也。
以疏通知远为主。春秋之义也。
以惩恶劝善为先。史记则退处士而进奸雄。
汉书则抑忠臣而饰主阙。斯并曩贤得失之列。
良史是非之准。作者言之详矣。
史官注记。多取禀监修
杨令公则云必须直词。宗尚书则云宜多隐恶。
十羊九牧。其命难行。
一国三公。适从安在。
其不可四也。窃以史置监修
虽古无式。寻其名号。
可得而言。夫言监者。
总领之义耳。如创纪编年。
则年有断限。草传叙事。
则事有丰约。或可略而不略。
或应书而不书。此刊削之务也。
属词比事。劳逸宜均。
挥铅奋椠。勤惰须等。
某帙某篇。付之此职。
某纪某传。归之彼官。
此铨配之理也。斯并宜明立科条。
审定区域。傥人思自勉。
则书可立成。今监之者既不指授。
修之者又无遵奉。用使争学苟且
务相推避。坐变炎凉。
徒延岁月。其不可五也。
凡此不可。其流实多。
一言以蔽。三隅自反
而时谈物议。乌得笑仆编次无闻者哉。
比者伏见明公。每汲汲于劝诱。
勤勤于课责。或云坟籍事重。
努力用心。或云岁序已淹。
何时辍手。窃以纲维不正。
而督课徒勤。虽威以刺骨之刑。
勖以悬金之赏。终不可得也。
语曰。陈力就列。
不能则止。仆所以比者布心知已。
历抵偫公。屡辞载笔之官。
愿罢记言之职者。正为此耳。
抑又有所未谕。聊复一二言之。
奉高命。令隶名修史
而其职非一。如张尚书岑二吏部郑太常等。
既迫以吏道。不可拘之史任。
以仆曹务多闲。勒令专知下笔。
夫以惟寂惟寞。乃使记事记言。
苟如其例。则柳常侍刘秘监徐礼部等。
并门可张罗。府无堆案。
何事置之度外。而使各无羁束乎。
必谓诸贤载削。非其所长。
以仆鎗鎗铰铰。故推为首最。
就如斯理。亦有其说。
何者。仆少小从仕。
早蹑通班。当皇上初临万邦。
未亲庶务。而以守兹今直。
不附奸回。遂使官若土牛。
弃同刍狗。逮銮舆西幸。
百寮毕从。自惟官曹务。
求以留后居台。常谓朝廷不知。
国家于我已矣。岂谓一旦。
忽承恩旨。州司临门。
使者结辙。既而驱驷马
函关。排千门。
谒天子。引贾生于宣室。
虽叹其才。召季布河东
反增其愧。明公既位居端揆
望重台衡。飞沈属其顾眄。
荣辱由其俛仰。曾不上祈宸极。
申之以宠光。佥议搢绅。
縻我以好爵。其相见也。
直云史笔阙书。为日巳久。
石渠扫第。思子为劳。
今之仰追。唯此而已。
明公足下独不闻刘炫蜀王之说乎。昔刘炫
蜀王侍读尚书牛宏尝问之曰。
王遇子。其礼如何。
曰。相期高于周孔。
见待下于奴仆。宏不悟其言。
请闻其义。曰。
吾王每有所疑。必先见访。
是相期高于周孔。酒食左右皆餍。
而我馀沥不沾。是见待下于奴仆也。
仆亦窃不自揆。辄敢方于鄙宗。
何者。求史才则千里降追。
语宦途则十年不进。意者得非相期高于班马。
见待下于兵卒乎。又人之品藻。
贵识其性。明公视仆于名利何如哉。
当其坐啸洛城。非隐非吏。
惟以守愚自得。宁以充诎撄心。
但今者僶勉从事。挛拘就役。
朝廷厚用其才。竟不薄加其礼。
求诸隗始。其义安施。
傥使士有澹雅若严君平。清廉如段干木
与仆易地而处。亦将弹铗告劳。
积薪为恨。况仆未能免俗
能不蒂芥于心者乎。当今朝号得人。
称多士。蓬山之下。
良直差肩。芸阁之中。
英奇接武。仆既功亏刻鹄。
笔未绝麟。徒殚太官之膳。
虚索长安之米。乞以本职。
还其旧居。多谢书。
请避贤路。惟明公足下哀而许之。
茅山升真王先生传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琅琊王远知
扬州刺史昙首之子。
祖丁超。
梁驾部郎中
其母因梦灵凤有娠。
又闻腹中啼。
宝志曰。
生子当为神仙宗伯也。
年七岁。
日览万言。
博总偫书。
心冥至道。
年十五。
华阳贞白先生
授三洞法。
又从宗道先生臧矜诸秘诀。
陈主召入重阳殿。
特加礼敬。
赏赉资送还茅山
先生乃于洞西北岭上结靖室以居。
研味元秘。
大建末。
靖室中忽有一神人醉卧呕吐。
先生然香礼候。
神人曰。
卿是得道之人。
张法本亦甚有心。
吾欲并将游天台山
石桥广阔。
可过得。
彼多散仙人。
又常降甘露。
以器盛之。
服一升。
可寿得五百岁。
卿能去否。
先生便随出。
上东岭就法本。
至山半。
忽思未别二三弟子付嘱经书。
背行三十步。
回望神人。
化为鹤飞去。
隋晋王广扬州
王子相柳顾言相续奉请先生
既至。
斯须而须发变白。
王惧而归之。
少选复旧。
王践阼。
敕崔凤举咨迓。
帝亲执弟子礼。
敕城都起玉清元坛以处之。
仍令代王越师焉。
高祖龙潜时。
先生尝密告符命。
秦王房玄龄微服就谒。
先生迎谓。
曰。
此中有圣人。
秦王因以实告。
先生曰。
方作太平天子
愿自爱也。
秦王先生授三洞
及登极。
将加重位。
固请归山。
至贞观九年
润州茅山太平观
并度七人。
降玺书曰。
朕昔在藩朝。
早获问道。
眷言风范。
无忘寤寐。
近览来奏。
请归旧山。
已有别敕。
不违高志。
所令置观。
用表宿心。
先生气虚怀。
语默一致。
涵照如镜。
应物无私。
时有窦德元先经扬州
司命使者
言其有重禄。
以九九数当终命。
德元求哀于使者
云真人王法主是少室仙伯。
检录人鬼之任。
关奏天曹。
无不即应。
德元遂恳祈于先生
先生不得已因与请命。
使者报曰。
更延十三年。
高宗朝。
德元左相
捐馆舍之日。
言皆如之。
故举世呼先生法主
又知已授仙职。
后谓潘师正曰。
吾昨。
见仙格。
以小时误损一童子吻。
不得白日升天
署少室仙伯。
将行在近。
翌日。
沐浴加冠衣。
焚香而寐告化。
时年一百二十六岁。
潘师正徐道邈同得秘诀。
为入室弟子。
陈羽王轨次之。
其馀各栖洞府。
终身无替。
高宗调露二年
太中大夫
谥曰升元先生
乃敕置太平观
度满四十九人。
天后嗣圣初
又赠金紫光禄大夫
改谥升真先生
明皇天宝中
李含光太平观造影堂。
写真像
用旌仙迹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