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偶得九首 其二 清 · 赵翼
 押真韵 出处:瓯北集卷二十一
才士矜聪明,动称过古人。
古人去渺矣,岂今可等伦。
试观六籍垂,解者何纷纶。
一字千万言,犹未得其真。
当时无注脚,即以诏愚民。
家喻而户晓,毋烦训谆谆。
可知古钝质,已胜今慧因
如何偶一得,辄誇创获新。
玉岑 宋 · 董嗣杲
七言律诗 押豪韵
云掩风林万窍号,慧因桥畔息方袍。
秦郎閒濯溪头足,许老清挥石上毫。
玉出何年迷草莽,教传异域想波涛。
山门翠拥山岚润,一道光芒月正高。
华严念佛三昧无尽灯序乾道元年九月 南宋 · 释义和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七六、《乐邦文类》卷二
六道凡夫,三乘贤圣,其根本悉是灵明清净。
一法界心,性觉宝光,各各圆满,本不名诸佛,亦不名众生。
但此心灵妙自在,不守自性,故随迷悟之缘,作业受苦,名曰众生;
修道證真,遂名诸佛。
佛悯众生颠倒妄想,执著而不證得,于是称法界性,说《华严经》,欲令众生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至于善财證入法界,参诸知识,最初吉祥云比丘教以无碍智慧念佛门,又解脱长者教以唯心念佛门,又普遍吉净光夜神教以观德相念佛门。
其后华严诸祖虑念佛者莫得其要,于善知识解脱门中,复设诸门。
意使诸佛与众生交,净土与秽土融通,法法彼此该收,尘尘悉包遍法界,相即相入,无碍圆融。
傥得其门,则等诸佛于一朝;
不得其门,则徒修因于旷劫。
不龟手之药一也,有终身洴澼洸者,有裂土而封者。
盖用有工拙,而利有大小。
念佛法门一也,有涉时之久,致力之多,而平素失其指归,逮乎垂亡,他境强夺,鲜能超迈,此终身不免于洴澼洸之谓也。
唯华严观行,得圆至功于顷刻,见佛境于尘毛,诸佛心内众生,新新作佛;
众生心中诸佛,念念證真,至简至易。
虽然,诸佛拔苦与乐之心一也,不思议力一也,唯西方弥陀世尊,接引娑婆众生愿力偏重,即本师故。
是以流通经中,普贤行愿独指弥陀,极为至切。
义和晚年退席平江能仁,遍搜净土传录与诸论赞,未尝有华严圆融念佛法门。
盖巴歌和众,雪曲应稀,无足道者。
呜呼!
不思议法门,散乎大经与疏记之中,无闻于世。
离此别求,何异北辕而之楚耶!
于是备录法门,著为一编。
使见闻者不动步而归净土,安俟阶梯;
非思量而證弥陀,岂存言念?
诸佛则背尘合觉故明,众生则背觉合尘故昏。
欲使冥者皆明,明终无尽,因目其篇曰《无尽灯》云尔。
乾道元年九月望临安府慧因院华严教观义和序。
高丽寺尚书省牒碑 南宋 · 薛极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三九
尚书省牒:前住持平江府华严宝塔教院僧清远,牒奉敕宜差住持临安府南山高丽慧因教寺。
牒至准敕,故牒。
宝庆三年正月日牒。
参知政事薛押。
师右丞相鲁国公押。
按:《慧因寺志》附录,武林掌故丛编二。
高丽寺劄付碑阴记 南宋 · 周必正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六一、《两浙金石志》卷一○
国家累圣相承,专用仁厚。
凡可以教民□□□□者,必发扬□显之
虽净居老子之说,有所不废。
临安府南山慧因教院始□禅□。
元丰八年有法师净源讲学戒行,名闻外国。
高丽尝遣僧□义天航海,请授经旨。
神宗皇帝可其奏。
既归,以□□国王以其母命金书《华严经》,乞置之源师所居,以报国恩。
于是其徒乞改慧因为十方教院,得旨许之,而贤首之教大□□□靖国元年,高丽遣使贺徽宗登宝位,附白金千□□两,请造华严□□佛□□□□□□□行主之,岁与剃度,朝廷又许之。
而寺宇□□,圣上龙兴,主僧惠高累□宣对,乞追述前朝之意,永免官司指占。
上亦许之,而□听益孚。
淳熙七年,住持讲师清素以名行被选,讲席兴盛。
凡稽首受教于坐下者,日数百人,迁善远罪者日益众。
于是,清素愿以所得圣旨刊之于石,求文以记岁月,□为之序。
累圣化民之意,无所不用其至,以告于后。
五月日,通直郎军器监丞周必正谨书。
慧辩圆明悟悦大师塔铭至元十七年正月 宋末元初 · 卫宗武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五○、《秋声集》卷五
普照宏丽雄特,甲云间诸刹,僧之户分区错处其间而秀伟不凡者,人固不乏。
如师悟悦,盖近世之间见者也。
悟悦师佛智大师处岩,岩四世而上,修證大师可贤,贤之师智觉大师义聪,俱为缁林翘楚。
传衣嗣法,二门独盛。
师质清气和,敏慧得于天分。
髫龀礼佛智祝发,为教不烦,克自勤励,该洽内典,喜能好修,后进规为表则。
扶倾起坠,举寺藉为隆栋焉。
初,智觉以贤首教名于时,行业未易遽数。
佛智,复铿铿有声,著《纵夺章》,论权实经教,制《模象图释宗》,因喻三十三过,及《倒悬解答》、《律宗三十七问》等作,以显奥旨,以警群迷。
遂分座杭之崇先,旋住持越广福、吴报恩。
继被敕。
专席于上都慧因
远方学子翕至骈集,鼎新藏殿,有废必举。
逝之日,目既瞑,复起语人曰:「如来金相示现吾前,宜务进修」。
已而反真,闻者竦异。
悟悦亲承密契,已究海印圆宗,续游诸方,参知识,问难辩议,所得洪深,犹日课诵《华严》,潜心覃思,索精致微而洞彻玄蕴。
人有勉其论著者,则曰:「师言尽矣,可无逊乎」?
于寺之西北隅,建九品忏院,以处佛徒之寅夕礼诵修观行者。
栋宇像设肃洁峻整,淳祐戊申,以敕额扁梵修,而规制尚病于隘。
师纪纲院事,严饬有加,供膳必谨,荤胾不敢入门阈,冰檗自持,涓尘无染
遂储积租羡,盖以钵塍,买院邻民居廓之,创立方丈三十馀楹。
堂室渠渠,崇深宏伟,中庑翼翼,庭硕轩敞。
秀石清池,修丛奇植,森列映带,洒然为幽栖之胜。
庖湢廪厕,壹皆充辟。
续得临流之地屋焉,而梵宇始广而备。
师于所业所事,可谓重规叠矩而无忝前人矣。
素嗜儒书,博涉经史,亹亹形于谈辩,而插架殊夥,尤于比兴重加之意,一吟一咏,幽深玄远,有昔人所不能到者。
燕本越淡乎,琴聪蜜殊乎,几无得以名之。
且工书法,引笔行墨,殆将逼真欧、虞而突过怀、永。
时娱閒于徽弦,寄逸于枰,而运轸发机,俱造其奥。
以至考古博物,有来必名,人多服其精鉴焉。
清致雅上,濯濯乎凡植之梧竹,颙颙乎众羽之鹓鸿也,岂非释流之所罕闻而仅有欤?
繇是胜践名俦,骚人墨士喜与之交,而克上承下逊,不谄不狎。
昔之贵宦,今之元侯,每造其室,至于忘去,而一语不及其私。
然处纷攘而无侮无拂者,侯崇敬之力也。
咸淳间,柄国者有闻,谕意邀致。
不得已一再往,问所欲,纤芥不以请,惟荐进名衲,以弘宗教,丛林伟之。
继而出畀省符,俾世袭梵修,以寿其传,亦非由谒而获。
其与世接而能自立也如此。
方未拓地也,于院之北甃石为岸,累砖为衢,径四十馀丈,以便行者。
其后复欲于西改创津梁,筑堤相直,以通南北之途。
度材储具,将举而弗果,遂用其志于及人及物,抑有可尚者焉。
晚年悟诸有之本空,融三观于一致,尅意可粲之学,使功深力到,则满载月明之诗,岂专美昔之上人!
而遽以寿终
吾见其进,未见其止,悲夫!
师讳知赜,字致道,悟悦其自称。
族姓钱,邑里云间,初赐号慧辩,加紫衣,以前朝应祷之沛恩也。
赐号圆明,以僧统敬悦名行而颁慈命也。
生于嘉定己卯归寂至元戊寅夏五,得年五十有九,腊四十八。
希白,嗣师领院,克绳祖武,动无违事。
且舆杠济涉,以成先志,莫不美其善继
曾玄弘范德馨,犹习读阇维之次,齿舌坚莹,不泯于烬。
或谓平素语不妄之验,视嵩明教其殆庶几。
希白函灰砻石,将以至元庚辰月之朔易日之甲申,窆于祖塔之右,来请铭。
予自假守归,与师交契几二年,谈议赓酬,听琴玩弈,情好笃密,询遁之交不啻也。
其亡,哭之恸,复以诗文写其悲,恶得而逊?
遂为之铭曰:
雅而文,秀而实。
寒露清冰,和风爱日。
于祖于师,光明熙缉。
啽哢飞走,妙墨精笔。
虽游于艺,不流于物。
晚摄诸妄,顿悦禅寂。
退焉若藏,渊然以息。
维塔岩岩,鼎分其一。
继继承承,休垂罔极。
憙华严传 南宋 · 释居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一○、《北涧集》卷五
释善憙,震泽沈氏子,字无愠颐庵其号。
年十五,白父母曰:「愿听我出家」。
家去蠡泽应天寺一牛鸣地,素崇佛,莫夺其志。
十六受度,以有明为受业师,法真师会则禀嗣师
讫戒品,飘然振超方之锡。
法真驾圆顿之旨于三吴,负大机器之士,憧憧自远,惟恐后。
公以妙年,方轨老成隽秀,染指法味,穷日夜之力,旁剔遐搜,疑必问,难必通,纤毫不碍膺乃已。
日用疏钞,研墨外,无长大,布不华,一饭不背众,不过午。
五讲大经,《楞严》、《圆觉》则十数遍。
撮八十一卷之要,则述《法界观》、《搜英记序》、《台说图》合三卷,以发其奥指。
《圆觉》类《杂花》而言约,则述《会不会篇》、《续教章》、《复古记》三卷,以统其离。
《金刚辨非注》、《金刚纂要记》、《同教问答》合五卷,则以定五教之分齐。
《破会三归一》、《破三宗说》、《兰盆辨正》、《□□□□》、《评连珠》合五卷,则以一异宗之纷纭。
法真师晚年所欲为,而噬脐于钟鸣漏尽。
应缘之地,则平江之宝幢,阅十四载。
嘉兴常乐三年,临安南山慧因十一年,皆西浙胜处,故得益者众,皆斩斩有所立。
寿七十八,腊六十二。
嘉泰四年正月初二,无疾而蜕于慧因方丈。
十日,阇维,舌不坏,骨石舍利入香严寺众塔,遵遗戒也。
赞曰:五竺特葬大浮图,尊法也。
大法渐醨,此土妄一。
衲子忝厥生,巧饰其亡,悉力假援,凿幽邃,擅形胜,以掩其朽骼腐胾。
神阴阳家,荒唐谬悠,妄冀夫所不当得,欲利其后,可哀也已。
公之所成就,虽扳竺西大浮图,何歉焉。
而决定明训,廪然在兹,于戏贤哉!
梦玉人引小钝慧因绮梦图 现当代 · 吴湖帆
 押词韵第八部
晚萧萧。
正素月静,绣帏飘。
绿蚁香浓,怎禁风度春宵。
景熟黄粱,似阮郎、仙坞魂消。
一往密盟,愿如漆如胶。

雨遮云护,都不管、清泪溅花梢。
曼舞轻歌,枕肩临别多娇。
绮业前生慧,兰因初日忉。
猛惊醒,幻耶真,猛隔蓝桥。
栖隐寺 南梁 · 刘孝绰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
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置甘露室,遵甘露津,苦语软言,随方弘训,俯心降迹,逐物重轻,中枝小叶,各随业根。
悯其四流五结,有来而不散,八慢九邪,一沦而莫晓。
如彼医王,等之药树,去圣兹远,思圣兹深。
诚敬所先,是归龛庙。
自妙法东注,宝化西渐,公卿贵士,贤哲伟人,莫不严事招提,归仰慧觉,欲使法灯永傅,胜因长久,铭曰:
给孤焚荡,善胜崩沦。
堂堂宗匠,克绍慧因
地虽旧域,其宇惟新。
召棠且思,羊碑犹润。
况我仁祠,义喻生立。
遣爱伊何,形于南邑
亦有庶民,经始攸急。
珠殿连云,金层辉景。
衢交达巷,门临树屏。
五居推妙,三空愧静。
铭施柱侧,记法窟前。
孰云千载,馀迹方传。
敢宣重说,敬勤雕镌。
芬域未灭,斯文在旃(《艺文类聚》七十七)
青玉案 其二 仲秋纪梦二阕 清末至现当代 · 张昭汉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红树白云山馆词
明河泻地愁无语,只细把疏星数。
梦到灵山天欲暮。
一襟秋意,瀰空花雨,瘦入诗魂去。

霜华醉遍相思树,冷艳凄红渺难据。
藉问孤怀深几许,寂禅微證,慧因千古,惟有镫知故。
疏影 乙丑春徐园探梅闻笛寄怀翼如 清末至现当代 · 张昭汉
 押词韵第十一部 出处:红树白云山馆词
行吟旧径,叹八年不到。
风物幽胜,春逗微波。
几树横斜,犹压一池香冷。
轻飔忽飏花间笛,韵断续。
凄馨无定,漫拚将,万斛骚愁,付与玉龙哀哽。

诗梦重温未已,又鸾飘凤泊,地远天迥。
抚遍鸿泥,立遍亭林,会记慧因初證。
琼枝折得何由寄,祇合伴,心头清影。
却暗恐,明月飞来,摄入碧寒仙境。
摄山栖霞寺徵君碑铭 初唐 · 高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五
朕闻钟山玉阙。
羽驾之所巡游。
昆岳金台。
蜺衣之所翔集。
虽复真宗窅眇。
神理希微。
犹居三界之中。
未出九天之外。
唯有乘如广运。
妙觉圆明。
因无生以济有生。
就无象而成大象。
道隔去来之际。
筌系靡得其端。
理忘动寂之机。
随迎罕窥其奥。
得其门者。
如髻宝之希逢。
臻其极者。
似昙花之难遇。
南齐徵君明僧绍者。
平原人也。
仲雍诞其绵允。
井伯播其灵苗。
芳源肇于孟明
因即以明为姓。
曾祖忱。
著作郎
祖玩。
晋建威将军
凤经流誉。
雅韵隆于八儒。
豹略申威。
香名高于七校。
父略。
平原太守中书侍郎
朱明出抚。
扬惠化而傍沾。
紫诰攸司。
罄忠规而奉上。
徵君早植净因。
宿苞种智。
悟真空于绮岁。
法性于青襟。
照与神通。
心将道合。
遗荣轩冕。
少无尘杂之情。
托志林岩。
自叶幽贞之趣。
亭亭秀气。
掩璧月而架丹霄。
皎皎清衿。
漱琼湍而淩碧濑。
即相非相。
指万象为虚空。
无我无人。
等四流于寂灭。
加以学穷儒肆。
该综典坟。
论极元津。
精通老易。
至若鹿野龙宫之秘。
猿江鹤树之文。
莫不递贯清衷。
总持丹府。
班荆坐樾。
独神王于亭皋。
朗啸长吟。
乃情超于宇宙。
蒲轮每至。
攀桂之节逾高。
玉帛屡陈。
枕石之诚弥固。
遂乃缅怀飞遁。
抗迹崂山
托岫疏阶。
凭林结栋。
纫兰制芰。
方轻藻火之衣。
爽籁风松。
自代管弦之响。
横经者四集。
请益者千馀。
高凤愧以韬光。
张超谢其成市。
于时南风不竞。
东土搆屯。
人厌豺狼之毒。
家充蛇豕之饵。
盗仍有道。
望境归仁
共结盟誓之言。
不犯徵君之界。
岂非至诚攸感。
木石开心者乎。
及元历告终。
青光启祚。
齐高祖希风伫德。
侧席傍求。
屡下徵书。
确乎不拔。
其后又移居郁洲掩榆山栖云精舍。
情亲鱼鸟。
志狎烟霞。
蜕影樊笼。
萧然独往。
齐建元元年
又下诏徵为散骑侍郎
又不就。
既而济岱沦胥。
公私荡覆。
稽天之浸。
将湮蹈海之居。
燎原之火。
欲烬藏山之璞。
乃鸿鶱凤举。
腾万仞以高翔。
择木选君。
相九土而遥集。
淩江迥憩。
遂届南京
负杖泉邱。
游睨林壑。
历观胜境。
行次摄山
神谷仙岩
特符心赏。
于是披榛薙草。
定迹深栖。
树槿疏池。
有终焉之志。
此山其状如伞。
亦号曰伞山
丹穴红泉。
共星河而竞泻。
珠林镜巘。
与月桂而交辉。
鸟哢岩虚。
猿吟涧静。
松门杳霭。
去来千里之云。
花楥丰茸。
含吐十枝之日。
实息心之胜地。
乃宴坐之名区。
爰集法流。
于焉讲肄。
音容秀澈。
宇量端凝。
投论会奇。
兴言入妙。
若洪钟之虚受。
有击必扬。
似明镜之忘疲。
无来不应。
于时元儒兼阐。
道俗同归。
俱号净名。
以旌至德。
先是山多猛噬。
人罕登临。
升岩有仙谷之危。
越涧等凭河之险。
徵君心不忤物。
总万类以敷仁。
故使物乃革心。
屏三毒而归惠。
兴风敛暴。
遽承探鲠之恩。
游雾含辛。
自埒报珠之感。
于时齐道方修。
寤寐求贤。
永明元年
又徵为国子博士
徵君隐居求志
义越乎由光。
不降凝心。
迹高于园绮。
凿坏贞遁。
漱石忘归。
鹤版载临。
豹姿逾远。
有法师僧辩
承风景慕。
翼徒振锡。
翻然戾止。
法师业隆三藏。
道迈四依。
戒行坚明。
律轨严净。
欣然一遇。
叶契千龄。
子琴为莫逆之交。
温雪岂容声之友。
因即邻岩搆宇。
别起梵居。
耸峤飞柯。
含风吐雾。
栖霞之寺。
由此创名。
福地裁基。
肇发初心之誓。
法门搆邃。
遽钟后说之辰。
安居顷之。
师迁化。
六年顶拜。
虽开青石之坛。
千日威光。
未建紫金之岳。
徵君积缘登妙。
至感入微。
尝梦法身。
冠于曾巘。
后因垂眺。
屣步林亭
浮磬吟空。
写圆音于帷树。
飞香散迥。
腾宝气于炉峰。
又睹真颜。
于岩之首。
神光骇瞩。
若登灵鹫之山。
妙力难思。
如游瞽龙之邑。
岂止无垢佛国。
独荫珠云。
德王家。
方承珂雪。
是知不行而至。
冥通应感之符。
为法而来。
实昭光启之福。
非夫慧因宿植。
其孰与于此哉。
于是拜受嘉徵。
愿言经始。
将于岩壁。
造大尊仪。
乃眷为山。
未遑初篑。
遽而西州智士。
与晓岳而俱倾。
东国高人。
随夜星而共没。
琼瑶落彩。
峰岫沈晖。
永明二年
奄迁舟壑。
第二子临沂公仲璋。
顾慕曾峦。
既崩心于岵望。
徘徊曩构。
更泣血于楹书。
遂琢彼翠屏。
爰开叶座。
舍兹碧题。
式建花宫。
上宪优填之区。
仰镂能仁之像。
校美何充之宅。
遽兴崇德之闱。
逖彼萧宗。
大宏释典。
文惠太子竟陵王
或澄少海之源派。
朝宗于法海。
或茂本枝之颖发。
萌柢于禅枝。
咸舍净财。
光隆慧业。
时有沙门法度
为智殿之栋梁。
即此旧基。
更兴新制。
又造尊像十有馀龛。
及梁运载兴。
锐心回向。
大林精舍。
并事庄严。
临川王载剖竹符。
宣化惟扬之境。
言寻柰苑。
兴想拔茅之义。
天监一十五载造无量寿像一区。
带地连光。
合高五丈。
满月之瑞。
湛珠镜以出云崖。
聚日之辉。
升璧轮而皎烟路。
参差四注。
周以鸟翅之房。
迢遰千寻。
饰以鱼鳞之瓦。
击鸣乾于爽籁。
则步影齐归。
丽停午于高曦。
则息心攸萃。
锦城而特建。
掩银界而孤标。
良由积慧所符。
大士著甚深之业。
用能遥诚克果。
永代增希有之缘。
以旷劫之隆因。
开舍生之至福。
伟哉壮观。
无得而称。
朕肃纂祯图。
丕承宝历。
澄九溟而有截。
宴八表而无为。
紫塞丹岑。
接封畿于上苑。
白门青野。
款琛贽于仙闱。
将使率土苍生。
镇升仁寿之域。
普天黔首。
永蹈淳古之源。
崇庆越于两仪。
景运逾于万劫。
属以冕旒多暇。
物色傍求。
瞻江海而载怀。
咏林泉而兴想。
钦风味道。
恨不同时。
古往今来。
抚运化而虽寂。
德崇业著。
眷神理而犹存。
寤寐遗尘。
兼前烈。
瞻言胜轨。
叹伫唯深。
今故于彼人。
常满七七。
各兼衣钵钱二百贯。
绢二百匹。
苏参拾斛。
绣像织成像新旧翻译一切经一藏。
并幡华等物。
凭幽寻之曩迹。
光显德门。
托嘉遁之名区。
追崇仁里。
就福宇而延福。
即祥基以缔祥。
冀缘金囿之庭。
近叶珠囊之耀。
所愿通因法岸。
契果禅林。
九鼎与元极同安
七庙与紫微齐固。
总三千之净土。
并沐薰歌。
罄百亿之恒沙。
长为寿算。
铁围之所苞括。
玉烛之所照临。
常餐六气之和。
俱藻一音之听。
夫象以尽意。
意非象而不申。
言以会情。
情非言而不畅。
是以发挥二谛。
宏演四依。
迥托莲花之峰。
遥刻芝英之字。
庶海桑频变。
孤超弇岳之碑。
屡空。
独跨稽岑之篆。
式陈茂实。
乃作铭云。
悠悠法界。
总总含生。
轮回欲海。
起灭身城。
俱安大夜。
共习无明。
爱尘岳聚。
毒树云平(其一)
邈矣遍知。
超然独悟。
遽乘五演。
高被六度。
大空善说。
中天巧谕。
引彼迷途。
归之觉路(其二)
猗欤净行。
育彩昆田。
家承圭组。
代著忠贤。
戒支宿习。
种智斯圆。
栋梁三宝。
薰修四禅(其三)
爰始筮宾。
薜萝攸整。
蹈海沈迹。
栖岩灭影。
天地搆屯。
干戈互警。
北林罔庇。
南辕载骋(其四)
翻飞泽国。
历考山图。
言瞻碧磴。
自韫元珠。
凭峰架室。
枕壑通衢。
鳣庭广跨。
马帐宏敷(其五)
同气相求。
善邻遥托。
道符久敬。
心均常乐
对辟金园。
并疏银阁。
谷停帝马。
峦归梵鹤(其六)
空分瑞塔。
地积香台。
珂月霄映。
珠云旦来。
千光雾起。
七净霞闻。
谷边飞锡。
涧下乘杯(其七)
桂巘参差。
松亭隐霭。
石坛照锦。
瑶泉泻籁。
岫接香垆。
峰承宝盖。
翔凫演法。
毒龙销害(其八)
梵宫既启。
福海长深
噬虺忘穴。
飞鸮革音。
偫生普戴。
奕祀同钦。
不有高节。
宁符宿心(其九)
御扆多闲。
闻风逖想。
茂轨遐劭。
清晖遽往。
伫契业于圆明。
冀崇缘于方广。
镂飞篆于曾岳。
齐胜基于穹壤(其十)
五月十一日梦中得首联十字次日剑昙至自京师因续成以赠即送其通判岭西 清 · 傅寿彤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当筵星斗直,俯瞰大河秋。
何处青枫馆,相思红叶楼。
人天两携手,杯酒话从头。
万里严关路,因君怀旧游。
交法师授辞天圣二年正月 北宋 · 释知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一
吾祖智者垂言立行,谈出情表,非暗證及寻名者之所追及也。
吾忝嗣洪业,绵历多稔,未尝少须有行说之懈。
汝登吾之门亦有日矣,咨决微旨,厥功已积。
今台之章安慧因古寺钦汝懿美,乃新搆于讲院,令汝传持。
吾今授汝香炉如意,用为传法之具。
欲汝三学芳香,先蔼乎自己;
四悉巧意,次适乎物宜。
汝其慎诸,勿妄挥秉。
忽名利之如,视强软之若寇。
能如是者,少合吾之意尔,亦不辜吾祖之言行,亦免致有情之生恼。
择交论师,勿欺吾嘱。
天圣二年正月二日四明座主(华押)辞。
送曹季材赴京师因刘子宪助教 其一 元末明初 · 贝琼
五言律诗 押真韵
跨马金陵去,征衫尚有尘。
壮心知烈士,离色惨羁人。
草白方经晓,花殷欲借春。
殷勤一杯酒,何日重相亲。
送曹季材赴京师因刘子宪助教 其二 元末明初 · 贝琼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最爱刘公干,同为太学师。
班联金马客,兴在玉台诗。
地阔双鱼断,天空一雁驰。
惟看千里月,夜夜独相思。
慧因允请为题额七字志从乙未年乾隆乙未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二十八
不识无名胜有名,怜他屈膝一番诚。
慧非定慧曾参透,因是何因可悟明。
须解了心应放下,谩誇题额以为荣。
东厢精舍试清憩,凭牖聊抒畅揽情。
抚州景云寺故律大德上宏和尚石塔碑铭818年 唐 · 白居易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八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
元和十一年春庐山东林寺僧道深怀纵如建冲契宗一至柔𧦬诸智则智明云皋太易等凡二十辈。与白黑众千馀人。俱实持故景云大德宏公行状一通。贽钱十万。来诣浔阳府。请司马白居易作先师碑。会有故不果。十二年。作石坟成。复来请。会有病不果。十三年。作石塔成。又来请。始从之。既而僧反山。众反聚落。钱反施者。(一作寺府)翌日而文就。明年而碑立。其词云尔。我闻竺乾古先生出世法法要有三。曰戒定慧。戒生定。定生慧。慧生八万四千法门。是三者迭为用。若次第言。则定为慧因。戒为定根。定根植则苗茂。慧因树则果满。无因求满。犹梦果也。无根求茂。犹揠苗也。虽佛以一切种智摄三界。必先用戒。菩萨以六波罗蜜化四生。不能舍律。律之用可思量。不可思量。如来十弟子中。称优波离善持律。波离灭。有南山大师得之。南山灭。有景云大师得之。师讳上宏。姓饶氏。曾祖君雅。祖公悦。父和(一作知)恭。临川南城人。童而有知故。生十五岁发出家心。始从舅氏剃落。壮而有立故。生二十五(一作二)岁立菩提愿。从南岳大圆大师受具戒。乐其所由生故。大历中不去父母之邦。请隶于本州景云寺。修道应无所住故。贞元初离我所。徙居洪州龙兴寺说法。亲近善知识故。与匡山法真天台灵裕荆门法裔暨兴果神凑建昌惠进五长老交游。佛法属王臣故。与姜相国公辅颜太师真卿暨本道廉使杨君凭韦君丹四君子友善。提振禁戒故。讲四分律。而从善远罪者无其数。随顺化缘故。坐甘露坛。而誓众主盟者二十年。荷担大事故。前后登方等施尸罗者十有八会。救拔偫生故。婆娑男女由我得度者万五千七十二人。示生无常故。元和十年巳亥迁化于东林精舍。示灭有所故。是月丙寅归于南冈石坟。住世七十七岁。安居六十五。自生至灭。随迹示教。行止语默。无非佛事。夫施于人也博。则反诸巳也厚。故门人乡人报如不及。繇是艺成林。琢石为塔。塔有碑。碑有铭。铭曰。
灭度后,薝卜香衰。
醍醐味醨,谁反是香。
谁复是味,景云大师
景云之生,一匡苾刍
中兴毗尼,景云之灭。
众将安仰,法将畴依。
昔景云来,行道者随。
践迹者归,今景云去。
升堂者思,入室者悲。
炉峰之西,虎溪之南。
石塔巍巍,有记事者。
以真实辞,书于塔碑。
上问安南事伯宗出使安南后奉旨召还京师因上问而答也) 元末明初 · 吴伯宗
五言律诗 押词韵第六部
上问安南事,安南风俗淳。
衣冠唐日月,礼乐舜乾坤。
瓦瓮呈醇酒,金刀破细鳞。
年年二三月,桃李一般春。
临江仙 清 · 浦梦珠
 押尤韵
记得伤春经病起,日长慵下妆楼。
慧因悔向隔生修。
草偏栽独活,花未折忘忧。

一幅生绡窗下展,亲将小影双钩。
画成未肯寄牵牛。
只缘描不出,心上一痕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