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李金才李敏官爵诏618年8月 隋末唐初 · 李渊
 出处:全唐文卷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隋右骁卫大将军李金才左光禄大夫李敏
并鼎族高门。元功世冑。
横受屠杀。朝野称冤。
然李氏将兴。天祚有应。
冥契深隐。妄肆诛夷。
朕受命君临。志存刷荡
申冤旌善。无忘寤寐。
金才可赠上柱国申国公可赠柱国观国公
加天地大宝尊号大赦文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
自昔皇王受命。必降于元符。
天人协心。乃彰于大号。
朕缵承元绪。虔奉睿图。
何尝不精意真宗。专心庶政。
幸以边隅厎定。风雨时若。
人和岁稔。且洽于时雍。
极瑞殊祥。荐臻于昭应
故得玉再产。秘牒元通。
至道降休。先圣储祉。
顾惟菲德。曷以克当。
是用祗荐崇名。永扬洪烈。
群公百辟。援义比事。
诚请不巳。固辞不获。
以今日敬膺典册。曰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
徽章载茂。寅畏增深。
宜因稽古之典。式布惟新之泽。
可大赦天下。自天宝八载闰六月五日昧爽巳前。
大辟罪巳下。罪无轻重。
巳发觉未发觉。巳结正未结正。
系囚见徒常赦所不免者。咸赦除之。
朕永惟风教。渐冀还淳
至于宏贷之名。亦思复古。
其天下百姓丈夫户头者。宜各赐爵一级。
征镇之役。其来久矣。
虽存素备。谅在变通。
顷者用兵。盖非获己。
西戎摧殄。北虏归降。
南蛮东夷。咸来稽颡。
亦可谓四海无事。万里廓清。
减戍息人。思宏善贷。
其军镇兵非切要可均减者。宜令本镇节度使与所司商量处置奏闻。
其百姓有频经征戍者。巳后差点之次。
不在此限。高年给侍。
义存养老。因时定式。
广仁恩。其天下百姓丈夫七十五巳上。
妇人七十巳上。宜各给一人充侍。
任自拣择。至八十巳上。
依常式处分。唐虞省刑。
画冠不犯。秦汉制法。
密网维烦。理乱之源。
得失斯在。朕常想淳古。
务崇敦朴。刑期不滥。
政协无为。岂惟守于升平。
庶有臻于大道。顷者详诸条目。
巳从易。至于结断。
尚虑深刻。所贵从宽。
示其知禁。宜令中书门下刑部大理寺法官审更详定。
法律之閒。有所不便者。
具条目闻奏。禘祫之礼。
以存序位。质文之变。
盖取随时。国家系本仙宗。
业承圣祖。重熙累盛。
既锡无疆之休。合享祭神。
思宏不易之典。自今巳后。
每遇禘祫。并于太清宫圣祖前设位序正。
上以明陟配之礼。钦若元宗
下以尽虔恭之诚。无违至道。
比来每缘禘祫。时享则停。
事虽适于从宜。理或亏于必备。
巳后每缘禘祫。其常享无废。
享以素馔。三焚香以代三献。
奉先追远。礼惟昭德
崇福展敬。义在因心。
自今巳后。献祖宣皇帝宣庄光皇帝光懿皇后忌日。
宜令京城一日设斋。太祖景皇帝景烈皇后代祖元皇帝元贞皇后忌日。
京城三日行道。元宗妙本。
实备微言。垂范传策。
将宏至化。朕所以发求道之使。
远令搜访。因听政之馀。
亲加寻绎。既判讹谬。
爰正简编。必有阐扬。
以敦风教。今内出一切道经。
宜令崇元馆即缮写。分送诸道采访使
令管内诸郡转写。其官本便留采访郡太一观持诵。
圣人垂训。盖先于道。
学者宗本。必有其师。
文宣王与圣祖同时。俱为教首。
虽考言比德。理在难名。
而问礼叙经。迹彰亲授。
思广在三之义。用崇得一之尊。
宜于太微宫圣祖前。更立文宣王遗像。
与四真人列侍左右。且道降真符
天有成命。藏之于密。
则取固名山。彰之以类。
则发祥星洞。况灵仙所集。
宜表殊休。太白山封为神应公
所繇四时祭祀。其金星洞改为嘉祥洞。
所管华阳县改为真符县。仍置一祠宇。
仙人台下置一观。两京并十道于一大郡亦宜置一观。
并以真符玉芝为名。每观度道士七人。
修持香火。户部侍郎御史中丞王鉷
以才授委。以忠奉上。
顷命精求元记。克协神心。
宜旌乃诚。俾正章绶。
特与三品。其李浑等三人。
既亲传真诰。因获元符。
当有甄明。用旌福应。
宜令中书门下量其所能。具状闻奏。
当别处分。又九州之镇。
实著礼经。三代之典。
必崇望秩。事既属于报功。
义有符于锡命。其九州镇山。
除入诸岳外。并宜封公。
仍各置祠宇。先巳有祠宇者。
量更增修。其五岳四渎。
虽载常祀。储庆发祥。
当申昭报。宜令所在长官各陈祭礼。
名山大川。亦量事致祭
天下侍老。并量赐酒面。
内外见任文武官职事官。三品巳上赐爵一级。
四品巳上加一阶。其京文武官在京及诸色陪位官通表使等赐帛有差。
率土之内。赐酺三日
玉版元记颂 唐 · 于邵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十三
草莽臣稽首献颂曰。臣闻殊祥大报者。皇天无私。慎终追远者。祖考来格。皆上帝之所协德。岂蒸人之克预也。我皇帝陛下建皇极。行大道。体元以煦覆。品物以陶运。执斗柄而四序潜回。张地维而八埏至。四十载矣。而天下大顺。巍巍乎其全功欤。元元皇帝。陛下之烈祖也。宝慈俭以垂后昆。法清静而示教文。历千百祀。而陛下道存妙有。化洽无为。动之太和。寂以元览。非得一而正乎。陛下执大象。敷元宗。圣祖仪刑于郡国。景命纷纭于图史者。盖百数矣。开灵宝于分陕之郊。克复明号。形缟衣于降圣之阁。时庸展亲。探三华于丹墀之上。近而得也。想五利于沧波之外。远而治也。故朴略之初。三五以降。曾不敢以功阶并也。今太白山李浑等。暂因形动。未假神游。初入缁帷之林。忽变紫微之境。古祠之下。犹龙肃然。霁色虽澈于清霄。荣光自分于白昼。元宫咫尺。仙卫徘徊。接霓裳以受辞。奉玉颜而专对。光启王室。宣昭祖孙。方箓实而未宏。缅逖聪而奚取。由命京畿采访使户部侍郎御史中丞王鉷。发皇华而载驰。望白云之有处。瞻仰如在。真风宛同。历五洞之杳冥。寻一门之䆗窱。行前有会。感而遂通。石台菡萏而特秀。玉版荧煌而自秘。式传无忽。祇受不差。天香氛氲。甘液浃洽。阳乌抱戴而上烛。卿云交映而前引。率皆科斗之文。时人无能之者。陛下乃斋心服形。绝圣弃知。閒居于大庭之馆。游梦于华胥之国。而后摄外虑。严天思。捧元记而纳宸极。洞一时而睹万物。其辞炳耀而有属。其义绵延而自久。齐圣寿于日月。恢国祚于宇宙。上以和天地。下以洽神人。臣不知其天之为大也如此。遂下明诏。临百官。亿载之殊庆。追六圣之遗谥。既撰日以严配。亲大祫于閟宫。鸣鸾以和。清跸在听。臣又以开辟之后。无以尚之。于是文武百辟。蛮夷君长。洎黄缁老幼。各有等威。云趋玉阙而请曰。陛下奉天之昭锡。承祖之大命。百王无以徵其符。千载不复遇斯瑞。崇累朝之德。孝之大者。掩至尊之美。谦莫甚乎。既而天听未回。睿奖犹邈。臣下罔知寝处。黎人咸造勿亵。而言曰。天其或者以天下之物。无可以称陛下之德。故缵戎徽号。因圣祖以发明。令陛下不得不名之。固非一时之所强名也。书曰。不臧厥臧。人罔攸劝。愿陛下臧而劝之。抑让之至于三。方霈然曰。俞哉。斯亦天之所俾也。遂命稽皇典。序国仪。韶濩作。貂蝉进。纂鸿猷而尊册之。明大训而奉行之。雷雨作解。小大以正。四灵在郊薮以待命。三光出𨇠次而延泽。岂祇偫臣之私乎。率土之私乎。臣生沐淳风。钦承宝化。百揆时叙。空闻赓载之歌。三阶底平。久著登风之颂。伏以神功丕应。润泽生灵。挹超代之范围。与下人之阴骘。方轶于周王游玉。黄帝迎年。岂与夫河东寿宫。棫阳荐磬而已哉。仲尼以舜禹之事。邱不得预。议者以方今之盛。臣实预焉。庶效采诗之典。曾何万分之一。伏献颂曰。
岩岩太白,列仙是宅。
八会真歌,三清羽客。
幽阴肃爽,处处灵迹。
皇唐上祖,天人元君
挥斥六合,时乘五云。
贻厥景命,昭我圣勋。
神灵宣功,华芝献寿。
荐锡元记,光资妙有。
玉字天长,石台地久。
亿载新兆,千龄古书。
字形科斗,台状芙蕖
神力莫测,象帝之初。
烈烈遗谥,清庙崇之。
明明徽号,我后尊之。
天授玉记,惟皇之桢。
微臣荐颂,游圣难名。
李浑比部员外郎等制 唐 · 崔嘏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六
敕。
著作郎李浑等。
台庭积庆。
文苑驰声。
玉让其温华。
山挺其芳茂。
幼闻诗礼。
在家推之贤。
夙禀清英。
行已有蔼然之举。
蓬邱探讨。
莲府周旋。
颇闻编轴之功。
雅得副车之体。
纲曹妙选。
粉帐华资。
方承䌽服之荣。
共许应星之美。
为郎匪因于父任。
题柱自奏于帝知。
勉服鸿休。
更观骥骋。
可依前件。
历代崇道记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三
穆王昆崙山王屋山嵩山华山泰山衡山恒山终南会稽山青城山天台山罗浮山崆峒山王母观。前后度道士五千馀人。
秦始皇帝并吞六国。招方士。
好长生之术。遣使往蓬莱采不死药
宫观一百馀所。度道士一千七百馀人。
汉文帝窦太后并好之术。造宫观七十二所。
敕天下如不通经者。不得注官。
又亲访河上公问道德之要。天下大治。
计度道士一千馀人。孝武帝奉道弥笃。
王母降于宫中。遗帝白银像五躯。
曰是太上老君之真形也。帝别营三殿而供养之。
后移像于柏梁台上。后又移于甘泉宫内。
以一殿而并列之。南向设座。
自兹始也。又度公主数人。
及度道士约五千馀人。并造观三百馀所。
嵩岳万岁观泰山登封华山集仙观终南望灵观王屋通天观。并不得令庶姓居之。
以为恒式。其万岁观因帝巡幸而闻山呼。
遂舍行宫而为观焉。至孝宣帝时
上党郡功曹李恽。因入抱犊山采药。
于石室内获天书四十馀卷。并玉箱玉杖。
献于河东郡太守张纯立遣使上进。
帝视之大惊。不觉流涕。
乃令宣示内外臣僚。时冉癸为主书中郎将
见之泣曰。此是武帝临崩时遗制令葬于梓宫之内。
何由至此。及披之卷后所有臣僚校勘姓名。
于今见有存者。帝乃遣使检校茂陵
即又安宛如故。帝乃为武帝造观二所。
一在长安城内。一在茂陵之下。
奉先帝也。复度道士二十人。
以奉香火也。后赤眉之乱。
茂陵为贼所发。于梓宫之中。
但见有剑一口。方欲取之。
其剑忽然哮吼腾空而去。世祖光武皇帝既平王莽
天下大定。东封礼毕。
乃为本朝十一帝追荐。及南阳舂陵名山大川。
长安洛阳计造观一百二十所。度道士一千八百人。
魏明帝武帝及先太后造观于五都。计一十三所。
道士一百九人。仍诏道书同御史装饰。
吴主孙权天台山桐柏观。命元居之。
富春造崇福观。以奉亲也。
建业兴国观。茅山造景阳观。
都造观三十九年。度道士八百人。
晋武帝洛阳造通天洞天灵仙灵宝四观。及诸州共二百所。
先魏末陇右临洮郡有神人。长三丈。
著白衣。垂素发。
戴金冠。现于襄武县
告县人王始曰。不久当见太平。
武帝授禅。果天下一统。
帝乃令于所现处造告平观。即李宗之故居也。
别度道士七人。并前后所度道士
共计四百七十二人。时吴郡临平湖岸崩。
获石鼓一枚。遣使上进。
司空张华。此物何用。
曰。但以桐木刻作鲸鱼形。
扣之必有声。闻于数里。
至惠帝时。于宫中忽夜鸣不已。
帝甚恶之。乃迁嵩山万岁观。
击之集众。自兹也。
魏道武帝于云中太原河朔造观计五十所。度道士六百馀人。
太武敕令天下造太平观共二百七十五所。度道士一千三百人。
帝受箓。改太平真君元年
仍令四方内外上书言太平真君皇帝陛下。自后嗣帝位。
并皆受箓。后周武帝长安造通元馆。
以延羽客。隋高祖文皇帝迁都于龙首原。
号大兴城。乃于都下畿内造观三十六所。
名曰元坛。度道士二千人。
炀帝迁都洛阳。复于城内及畿甸造观二十四所。
道士一千一百人。皇朝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隋末大业十三年霍山神。
称奉太上老君命告唐公。汝将来必得天下。
至武德元年晋州浮山县羊角山著素衣。
戴金冠。乘朱騣白马。
令吉善行告神尧。汝今得圣理。
可于长安城东致一安化宫而安道像。则社稷延长。
天下大定。善行辞。
见天子何以为据。太上曰。
但去。有献石龟者。
可以为信。善行乃告晋州刺史贺君孝义
义遂将善行见秦王。具告神人现事。
偫臣拜庆。遂差左亲卫帅杜昂与善行于所现处设祭。
太上又现。一如善行所言。
以鞭指昂曰。汝是何人。
昂曰。是秦王使者
太上曰。我不饮不食。
何用祭乎。所有委曲。
令人具知。昂还。
乃言神人复现。秦王大悦。
乃令昂将善行入京上奏。至京立未定。
果有印州治中张达献石龟。上有文曰。
天下安。子孙兴。
千万岁。千万叶。
遂入面奏。高祖大悦。
诏授善行为朝散大夫。赐物一百段。
乃令通事舍人宪于羊角山立庙。复改浮山县为神仙县。
羊角山龙角山。太上又现。
为善行曰。天子喜欢否。
对曰。大喜。
又曰。疑惑何事。
复对曰。为不知圣者姓名耳。
太上曰。我是无上神仙。
姓李氏号老君
即我也。我即帝之祖也。
史记中有传。亳州谷阳县本庙有枯桧再生为验。
我已令周公旦领神兵助国家打刘黑闼。得四月节。
即破矣。孝义又令善行入奏。
高祖乃敕善行驰驿往洛阳军所。宣敕示谕。
至时果平黑闼。四海大定。
枯桧亦重生焉。乃改庙为庆唐观。
内有明皇御制书碑。及列圣真容并在。
武德三年。诏晋阳道士王远知朝散大夫
并赐镂金冠子紫丝霞帔。以预言高祖受命之徵也。
太宗又加远知银青光禄大夫。并远知预言之故也。
羽衣人赐紫衣。自兹始也。
高宗龙朔二年。诏洛州长史谯国公许力士
邙山上清宫以镇鬼。仙洞掘得古石案。
即仙人帛仲理之故基也。及功毕。
帝令设醮。太上又现。
百官进表称贺。帝大悦。
乾封初。帝东封礼毕。
回銮亳州。亲谒太上。
谨上尊号为混元皇帝。圣母为先天太后
仍改谷阳县真源县。又为太宗文德皇后东明观于京师
又敕道士宜隶宗正寺。仍立位在亲王之次。
文明元年天后欲王诸武。
太上乃现于虢州阌乡龙台乡方兴里皇天原。遣邬元崇令传言于天后云。
国家祚永而享太平。不宜有所僭也。
天后遂寝。乃舍阌乡行宫为奉仙观
后庆山涌出于新丰县界。高三百尺。
上有五色云气。下有神池数顷。
中有白鹤鸾凤。四面复有麒麟狮子。
天后令置庆山县。其诸祥瑞。
具载天后实录。以表国家土德中兴之兆也。
又舍中岳奉天宫为嵩阳观。以追荐高宗大帝也。
竟传位于中宗孝和皇帝景龙元年
敕天下州郡并令置景龙观。二年改为中兴观。
三年改为龙兴观。其度人一依前代故事。
睿宗东京宅为景云观。又舍太原宅为唐隆观。
为资荐天皇天后也。明皇开元中
敕诸道并令置开元观。又制混元赞
帝亲书。勒之于石。
又敕五岳置真君庙。又敕上都太清宫
东都置太微宫。以太原神尧旧宅为紫微宫。
潞州潜龙故宅为启圣宫。并给衮冕绛纱帷帐交龙门戟。
一如宫阙之制。帝又注道德经及制序引。
诏天下士庶并令家藏一本。两街道众乃以幢幡伎乐自禁中迎归于太清宫
香花之盛。近古未有。
又敕置道举。一如礼部之制。
帝亲自策之。达者甚众。
蒲州奏。因修紫极宫
掘地获玉石。状如半月。
复有仙人杵药之像。扣之有声。
颇甚清远。帝令悬于太原元元庙庭。
号之为偃月磬东都留守张琦奏。
汝州鲁山县因修仙居古观。获玉瑛。
扣之声闻数里。帝令悬于太清宫圣祖庙庭。
衢州为建观宇。穿地得鱼一头。
长三尺。其状似铁。
微微带紫碧之色。又如青石。
光莹雕镌。殆非人功所成也。
扣之甚响。其鱼亦不得名。
遣使来献。帝令宣示百僚。
亦不能辨。帝乃呼为瑞鱼磬。
仍命悬于太微宫。非讲经设斋。
不得击之。由是诸观竞以木石模之。
以代集众。又诏诸官悉以宰臣及本道节度使领之。
永为常式。帝又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
以荐献于太清宫。贵有异于九庙也。
帝东封。获江淮间三脊茅。
乃令于所获之地置灵茅观。及礼毕回。
谒圣祖于亳州本宫。亲札道德经于石。
作大幢。造八角楼
覆之于虚无殿之前。又幸怀州开元观阌乡奉仙观
为王公万民所请。亦亲札二经。
以大石对峙立之。一如太清之制。
乃诏授邬元崇虢州刺史开元十七年夏四月五日
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张敬忠奏。大圣祖混元皇帝应现于当管蜀州新津县兴尼寺佛殿柱上。
自然隐起木文。为太上老君圣像。
当顶上有华盖。足下前后各有云叶天花。
共一十三处。谨差判官益州功曹参军王大鐄检覆得状。
与本州刺史李忠别驾卢昉县令李韶道士僧尼一百三十人状同。方敢上奏。
至五月二十四日。敕差内侍昭隐宣取像柱入京。
于大同殿供养。又令两街宫观各赐供养七日。
却令进入大内。于今见在。
前后瑞应极多。难以具录。
二十九年正月七日陈王参军田同秀于丹凤门外忽见紫云自西北映楼。
又见混元乘白马。侍从二童子。
二童子谓同秀曰。我昔与尹喜将入流沙之日。
藏一匮灵符在桃林关尹喜旧宅。汝可请帝取之。
同秀具事闻奏。敕差内使李志监同秀往陕州桃林县南十二里故函谷关墟求访之。
俄有紫云白兔现于枯桑之下。便乃穿掘。
下至水际。得石函经匮。
玉版朱书细篆。闻奏大悦。
即令京师列十部乐。歌舞鼓吹。
通化门入。其文于宝舆中五色放光。
洞照天地。帝于丹凤楼上
身披龙衮。手执金炉。
宫嫔婇。竞于楼上散花焚香。
遥自作礼。帝又令乱撒金钱于楼下。
纵令士庶分取。以为欢乐。
斯须。山呼之声。
震动京邑。帝令置宝符灵昌殿。
是夜楼阁林树之上。皆有神灯。
乃于正月一日开元三十年天宝元年。改桃林县灵宝县
其后三年。帝见灵符有天宝千载之字。
天宝已应改元之号。遂改年为载。
乃于其地长乐亭置天宝观。御制并书灵符铭。
立于所获之处。又于大内置灵符殿。
赐同秀五品正员官。宰相请加尊号为开元天宝神武之字。
制可之。大赦天下。
其年闰四月。帝梦混元谓帝曰。
我在城之西南久矣。当与汝于兴庆相见。
可速迎我。帝谓宰相李林甫牛仙客曰。
朕临御海内。向三十年。
未尝不五更而起。具朝服礼谒真容。
为苍生祈福。近因假寐见混元。
具言上事。遂差内使与道门威仪元裕于城西南寻访。
数日。忽于楼观山谷间见有紫云现。
白光属天。于其下穿之。
果得玉像老君。高三尺馀以进。
其日帝在兴庆宫大同殿亲自迎谒。果符兴庆之言。
置于内殿供养。仍令所司写真容。
分送天下诸道宫观。遂大赦天下。
五载。帝梦见混元言。
我有灵应。寻当自至。
遂于太白山获灵符玉册。及迎到京。
置于灵符殿。亲自供养。
仍封太白山神灵应公。改获符洞为嘉祥洞。
于山下置真符县。乃令诸道置真符观。
仍编入史。其年十二月
帝幸华清宫其月四日
日未出时。忽见骊山顶云物积异。
须臾云散。见混元圣祖现于朝元阁上。
帝与内人瞻谒。良久乃隐。
诏改会昌县昭应县。其新丰县隶入昭应
又封会昌山昭应山。封山神为元德公
改朝元阁为降圣阁。内出图本。
颁示天下。宣付史官
八载。帝获二十七仙玉像于宁州罗川县
敕令迎像入京。一如天宝初迎灵宝符仪注故事。
帝亲自制赞。寻改罗川县真宁县
于所获处造通圣观。帝制碑文立之。
于今并在。其年六月
大同殿产玉芝一茎。又造金仙玉芝二观。
复度公主二人为道士。又太白山李浑上言。
见混元言。金星洞内有玉版石。
记圣皇福寿。之符。
御史中丞王鉷入游谷。行四百馀里。
求而得之。敕以殊祥颁示中外。
乃于其地造灵符观。闰六月丙寅
帝谒太清宫。加五圣尊号。
仲尼四子像。侍立于混元之前。
又敕十道大郡置玉芝观。大赦天下。
九载。太白山人王元翼上言。
混元大帝降现。言宝仙洞中有妙宝真符
谓帝取之。敕刑部尚书张均工部尚书王倕往取。
获之。乃造真灵观。
十三载正月。帝谒太清宫
又上混元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混元天皇大帝。五圣各加谥号。
帝加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證道孝德皇帝。大赦天下。
十五载。帝幸蜀。
混元现于汉中郡三泉县黑水之侧。帝亲礼谒。
遂命刻石像真容于所现之处。又于利州益昌县山岭上见混元骑白卫而过。
示收禄山之兆。诏封其山为白卫岭
于所见之处置自然观。又于嵩山兴唐观
成都福唐观。肃宗至德二载三月十八日
混元现于通化郡云龙岩。初因郡人为国祈福。
建大斋会。十八日
忽烟雾异香。氤氲不散。
至辰时渐渐开霁。神光照天。
因见混元真于山前。自地接天。
通身白衣。左手垂下。
右手执五明之扇。仪相炳然。
众尽瞻礼。其山虽高。
亦不及肘。良久乃隐。
遂具上奏。内出图本。
太上皇制赞并叙。文繁不录。
具编史册。仍示天下。
乾元二年。帝夜梦二青童导从至一宫阙。
谒见混元混元衣云霞之衣。
九凤之冠。坐方席。
垂宝盖。凭玉几。
执白拂。左右侍卫真人玉女神仙童子五天力士
罗列极众。帝著绛衣秉圭。
立侍于混元之后。游涉山海。
经历甚远。帝一一潜记。
又见混元须发皆黑。及明。
宣下两街。访诸瑞像于务本坊光天观圣祖院。
果获黑髭老君之像。图写以进。
帝见大悦。一如梦中所睹。
出帝真容。令侍立于混元之后。
仍颁示于天下。供养。
代宗初。于楚州安宜县获八宝。
因改安宜县宝应县。敕于所获之处造宝应观。
改元为宝应元年。大赦天下。
德宗贞元十年混元潜使金母累降于果州金泉山
授鍊㤅之术。付女贞谢自然
修习功成。其年十月十六日
白日上升。后三月乃归。
刺史李坚曰。天上有玉堂最高。
老君居焉。壁上皆题神仙之名。
时注脚下。云在人间。
或为帝王。或为宰辅。
神仙入谒老君。皆四拜焉。
自然言讫遂却升天。敬宗宝历二年正月
帝有事于南郊。朝献太清宫
御驾将至长安县主簿郑剪。
忽见老君衣白衣。容状异常。
谓剪曰。当此路有井。
可速实之。不然。
祸在不测。剪惊惶顾。
其地已微陷。遂并力实之。
因失老君所在。驾至。
具以上闻。百官称贺。
兵部侍郎韦处厚为碑。起居郎柳公权书。
于实井之侧。乃编付史官
其年十二月十八日柳公权书碑之际。
忽有劲风飒然而起。旋飙不已。
乃见混元著紫衣。金冠金履。
白莲花之上。右手执五明扇。
左手垂下。空中光明如金色。
公权与镌碑人瞻睹良久。因以物画地记形像。
及画毕。混元忽以扇指空中。
流光四散。乃腾空而去。
众皆侧身仰视。渐远渐小。
没于云中。遂以事上闻。
诏编事迹入碑之中。又敕于两京造延唐观。
文宗开成二年五月中书舍人高元裕阆州刺史
于州北八九里嘉陵江上小山之前。忽见崖壁间光彩有异。
近而观之。石上自然石文。
老君真像。眉发衣章。
巾履服饰。无不周备。
傍有一人。宽衣大袖。
持炉荐香。后一人童子。
双髻高束。谨若听命。
皆非人力图绘镌刻所及。元裕每有所祷。
即紫气上浮。又有灵泉自涌。
士民请福。无不立效。
遂刻石建宇。用旌其瑞。
乃画图呈进。乞编入史。
诏从之。武宗会昌元年
敕以二月十五日大圣祖降诞之日为降圣节。仍令两京及天下。
诸州府设斋行道作乐。赐大酺三日。
军期急速。亦不在此限。
永为常式。懿宗咸通十年九月十日
徐州逆寇庞勋。领从党三千馀人来亳州太清宫
其日宫北百姓三百馀人。见老君自宫中乘空而南。
须臾黑雾遍南川中。偫贼迷路。
自相杀戮。庞勋溺水而死。
偫凶自此殄灭。汴州节度使太清宫使李蔚具事上闻。
诏曰。吾国家系承混元
教导清净。苦县旧里。
圣祖故乡。宫宇具严。
庙貌斯设。昨者馀妖奔突。
纵火将欲焚烧。阴雾覆闭于晴空。
狂寇颠迷于道路。散逸原野。
遂至诛夷。缅惟元功。
申兹灵贶。内出青词。
又委李蔚虔申告谢。布示中外。
仍付史官十三年三月
台州刺史姚鹄奏。于天台山老君殿
于其地穿获得石函册文以进。乞付史馆
颁示四方。诏从之。
广明二年三月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奏。
晋州申。龙角山庆唐观老君殿柏树上
葛枯死重生。先是武德中混元应现后。
于二树间殿宇。逾年之后。
柏树上忽自生葛蔓。长十馀丈。
荣茂于常。其后齐王夺嫡。
此蔓枯死。旬月之后。
自其末青翠再生。齐王遂败至中宗复位。
安史叛逆。朱泚谋乱。
皆忽枯落。久而复生。
广明元年黄巢犯阙。
其年秋葛蔓枯死。二年冬枝叶重茂。
又于傍树上别生一枝。旬日之中。
长五十馀尺。相对繁茂。
有异于常。奏诏褒美。
编付史官。其后祥异。
皆有诏敕。盖美乎葛藟庆其神谋。
瓜瓞昭其远祚。混元流贶。
奕叶无穷者也。皇帝驻跸西蜀
中和二年八月九日进到。帝令宣示内外。
三年三月十一日亳州刺史潘稠道士马含章孙栖梧等奏。
太清宫乾宁四年。已累有逆寇侵犯真源。
少或逾千。多或逾万。
皆窥伺是宫。欲为焚劫。
或来攻城邑。或旁犯县城。
老君皆密垂神化。忽起浓云。
或驱以阴风。或击以雷雹。
率皆颠沛。寻至败亡。
灵贶益彰。神功罔测。
寻诏升真源县为畿县。仍内出青词。
修崇告谢。帝即稽首东拜。
八月十二日。敕亳州太清宫混元降圣之里。
名高道祖。福荫皇基。
九宫之瑞井涵空。一鹿之仙踪在树。
累代之祯祥可纪。近年之感应尤彰。
所宜严盛于福庭。安可荒凉于静宇。
潘稠能施善政。久乐真风。
广出俸钱。备修宫观
垣墉栋桷。无不精新。
像设丹青。弥加焕丽。
观图考事。深可慰嘉。
其住官威仪道士吴重元可赐紫。仍号凝元先生
道士马含章孙栖梧并赐紫潘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
馀并如故。其年八月二十九日夜
诏帝房宗室李特立与道士李无为。于成都府青羊肆元中观混元降生旧地。
设醮祈真。忽见虹光如弹丸许。
渐渐明大。出于殿基东南竹林中
跳踯入西南梅树下没。于没处穿地三尺已来。
得宝塼一口。长一尺一寸五分。
阔七寸四分。一边厚一寸三分。
并有花文。一边厚一寸八分。
重一十二觔。有古篆六字。
各方二寸。深三分。
镌刻莹洁。迨非人工。
文曰太上平中和灾。九月一日
西川节度使侍中陈敬瑄奏曰。皇帝陛下稽古顺天
膺图抚运。凝怀至道。
属想大同。是用省方。
以明罪己。深仁旁达于下土。
至德升闻于上元。符谶允臻。
祯祥间出。降太上匡时之命。
清中和寇孽之灾。乃示明文。
爰形古篆。足表妖氛即殄。
圣祚无疆。克知收复之期。
便是清宁之日。至十二日
帝令宣示百官。中书侍郎平章事韦昭度户部侍郎平章事萧遘门下侍郎平章事郑畋御史中丞张渎宗正卿曹王龟年表贺曰。
伏以萑蒲啸聚。车马省方。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
陛下降成汤罪已之诏。徵王者有征之师。
顾彼凶妖。即当殄灭。
清平既彰于嘉兆。幽赞爰睹其秘文。
赤雀衔书。贶岂同于太上。
元龟负卦。庆难比于平灾。
况因宗室斋醮之辰。仍有祥光跳踯之瑞。
其为感现。可谓丁宁。
枢密使李顺融十浑十二卫都指挥使田令孜表贺曰。今者又有维城。
来于仙观。至诚才发。
嘉兆俄呈。现此时在地之赤光。
是昔日度关之紫㤅。及穿积土。
果获古文。验逸劳于龙蛇。
即知平于枭獍。于冲邃理。
颇甚昭明。既太上令与平灾。
中和永昌厥祚。所现全因圣祖。
掘得又自皇枝。捧此灵踪。
可明天意。且混元圣祖。
每逢多难。皆有殊祥。
唯彼明徵。备书正史
昔于丹凤门上。告田同秀以天宝复国之期。
今又青羊肆中。示李特立以陛下还宫之庆。
莫不天下幸甚。乞付史馆
帝并俞之十五日
李特立授太子校书。李无为赐紫
仍各赐缣帛三百疋。二十一日又诏曰。
太上元元大帝与弟子文始先生讲真经于楼观之台。约后会于青羊之肆。
便乘云驾。俱入流沙。
仙记传闻。地图标载。
周昭至于此日。历数约二千馀年。
景像寂寥。基踪牢落。
今因巡幸。灵贶昭彰。
殊光跳跃于庭前。灵篆申明于树下。
塼合古色。字验休祯。
中和之灾害欲平。厚地之祯符乃现。
足表元穹降祐。圣祖垂祥。
将歼大盗之兵戈。永耀中兴之事业。
须传简册。兼示寰区。
已付史官。备令编录。
仍模勒文字。告示诸道及军前。
其观可改号为青羊宫。仍置殿堂屋宇。
侧近属观田地。约有两顷。
近来散属黎氓。多植葱
清虚之地。难使薰蒸。
已赐钱二百贯。便令收赎。
仍给公验。永归靖庐。
宗子特立已除官。道士李无为己赐紫
所宜升奖。用庆灵。
敬瑄位冠公台。风行郡国。
效节于延洪之代。修心于道德之乡。
遂令境内消兵。地中呈宝。
其为休美。倍可嘉称。
至十月七日。敕高品郭遵泰监造青羊宫土木之工。
并用内库宣赐。自获灵瑞之后。
至是月癸丑。近蜀郡寇。
相次擒戮。旬月之内。
遂至清平。驾至青羊宫
颁赐有差。李特赐绯
龙州录事参军。又下诏曰。
太上垂祥。青羊应现。
礼宜崇饰。用答殊休。
道州府紫极宫。宜委长吏如法修饰。
仍选有科仪道士祭醮。是月乙卯奏。
收复京城。有以见大道垂休。
圣祖祐。洪图延永。
唐祚无疆者也。又敕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乐朋龟撰碑立之。
伏乞颁示天下。以表皇家承神仙之苗裔。
感太上之灵贶。实万代之无穷也。
臣今校会从国初已来所造宫观。约一千九百馀所。
道士计一万五千馀人。其亲王贵主及公卿士庶。
或舍宅舍庄为观。并不在其数。
帝王之盛业。自古至于我朝。
莫得而述也。中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上都太清宫文章应制宏教大师赐紫道士杜光庭上进。谨记。
红绣鞋 元 · 郑廷玉
 出处:元曲选 冤家债主 第三折
祷祝了千言万语。天阿则愿的小冤家百病消除。
儿也便使的我片瓦根椽一文无。但存留的孩儿在。
就是我护身符。又何必满堂金才是福。
咏玉熨斗六韵乾隆乙未 清 · 弘历
五言排律 押侵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五
斗熨犹看玉,炉盛早失金(是斗以玉为匡而无底盖必中置金垆盛火为熨而金垆则早失去云)
无当艰置醴,有柄足申襟。
兰阁粉香伴,柏城血色侵。
可贪仍出土,将执孰停针。
亚父难为撞,谪仙未许斟。
李浑(去声)文帝,藉用表坚心。
梁瑶峰少宰解督学之任就按粤东寄诗奉怀 其一 乙酉 清 · 袁枚
五言律诗 押麻韵 出处:小仓山房诗集卷十九
海角文星去,江东士子嗟。
莫惊廷尉问,且看岭南花。
沙检金才出,霜消月更华。
天心宽小过,早晚圣恩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