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东皋子后序 唐初 · 吕才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
君姓王氏。讳绩
字无功太原祁人也。
高祖晋穆公。自南归北。
始家河汾焉。历宋魏迄于周随。
六世冠冕。国史家牒详焉。
君性好学。博闻强记。
李播陈永吕才为莫逆之交。阴阳历数之术。
无不洞晓。大业末应孝弟廉洁举。
射高第。除秘书正字
君性简放。饮酒至数斗不醉。
常云。恨不逢刘伶
与闭户轰饮。因著醉乡记及五斗先生传。
以类酒德颂云。雅善鼓琴。
加减旧弄。作山水操。
为知音者所赏。高情胜气。
独步当时。及为正字
端簪理笏。非其好也。
以疾罢。乞署外职。
扬州六合县。君笃于酒德。
颇妨职务。时天下乱。
藩部法严。屡被勘劾。
君叹曰。罗网高悬。
去将安所。遂出所受俸钱。
于县城门前。托以风疾。
轻舟夜遁。随季版荡。
客游河北。去还龙门。
武德中诏徵。以前扬州六合县待诏门下省
省官例日给良酝三升。君第七弟静。
武皇千牛。谓曰。
待诏可乐否。君曰。
待诏禄俸。殊为萧瑟。
但良酝三升。差可恋尔。
待诏江国公。君之故人也。
闻之曰。三升良酝。
未足以绊王先生。判日给王待诏一斗。
时人号为斗酒学士贞观初以足疾罢归。
欲定长往之计。而困于贫。
贞观中以家贫赴选。时太学府史焦革
家善酝酒。冠绝当时。
君苦求为太乐丞。选司以非士职不授。
君再三请曰。此中有深意。
且士庶清浊。天下所安。
不闻庄周漆园老聃耻柱下。
卒授焉。数月而焦革死。
妻袁氏。时送美酒。
岁馀袁又死。君叹曰。
天乃不令吾饱美酒。遂挂冠归田。
自是太乐丞为清流。君后追述焦革酒经一卷。
其术精悉。兼采杜康仪狄已来善为酒人。
为酒谱一卷。太史令李淳风见而悦之曰。
王君可为酒家之南董。君历职皆以好酒。
乡里或咍之。因著无心子以喻志。
河汾中先有渚田十数顷。称良沃。
邻渚又有隐士仲长子光。服食养性。
君重其贞素。顾与相近。
遂结庐河渚。纵意琴酒。
庆吊礼绝十有馀年。河渚东南隅有连沙盘石
地颇显敞。君于其侧遂为杜康立庙。
岁时致祭。以焦革配焉。
贞观中京兆清河崔公善继为本州刺史
皆请与君相见。君曰。
奈何悉欲坐召严君平。竟不见。
崔杜高君调趣。卒不敢屈。
但岁时赠以美酒鹿脯。诗书往来不绝。
君又葛巾联牛。躬耕东皋。
每著书。自称东皋子
晚岁醉饮无节。乡人或谏止之。
则笑曰。汝辈不解。
理正当然。或乘牛驾驴。
出入郊郭。止宿酒店。
动经岁月。往往题咏作诗。
好事者录之讽咏。并传于代。
贞观十八年终于家。时年若干。
临终自尅死日。遗命薄葬。
兼预自为墓志。所著诗赋。
并多散逸。鸠访未毕。
且缉成五卷。又著会心高士传五卷。
酒谱二卷。及注庄子
并别成一家。不列于集云。
扬州芍药谱序1078年 北宋 · 王观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七七、《山堂肆考》卷一九七、《皕宋楼藏书志》卷五四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
东武旧俗,每岁四月大会于南禅、资福两寺,芍药供佛,而今岁最盛,凡七十馀朵,皆重跗裹萼,繁丽丰硕。
中有白花正圆如覆盂,其下十馀叶承之如盘,姿格独出于七十朵上,因易名曰「玉盘盂」。
东坡诗序:「天地之功至大而神,非人力所能窃胜。
惟圣人为能体法其神,以成天地之化。
其功盖出其下,而曾不少如其力。
不然,天地固亦有间而可穷其用矣」。
余尝论天地之物,悉受天地之气以生,其小大、短长、辛酸、甘苦与夫颜色之异,计非人力之可容致功于其间也。
洛阳牡丹、维扬之芍药,受天地之气以生,而小大深浅,一随人力之工拙而移其天地所生之性,故奇容异色间出于人间。
以人而盗天地之工而成之,良可怪也。
然则,天地之间,事物纷纭出乎其以前不得而晓者,此其一也。
洛阳风土之详,已见于欧阳公之记,此不复论。
维扬大抵土壤细腻,于草木为宜,《禹贡》曰「厥草为夭」是也,居人以治花相尚。
九月十月时悉出其根,涤以甘泉,然后剥削老硬病腐之处,揉调沙粪以培之,易其故土。
凡花大约三年或二年一分,不分则旧根老破而侵蚀新芽,故花不成就;
分之数,则小而不艳。
不分与分之太数,皆花之病也。
花颜色之深浅与叶蕊之繁盛,皆出培壅剥削之力。
花既萎落,亟剪去其子,屈盘枝条,使不离散,脉理不上行而皆归于根。
明年,新花繁而色润。
杂花根窠多不能致远,惟芍药及时取根,尽取本土,贮以竹席之器,虽数千里之远,一人可负数百本而不劳。
至于他州,则壅以沙粪,虽不及维扬之盛,而颜色亦非他州所有者比也。
亦有踰年即变而不成者,此系土地之宜,而人力之至不至也。
《花品》旧传龙兴寺山子、罗汉、观音、弥陀之四院冠于此州,其后民间稍稍厚赂以丐其本,培壅灌溉,遂过于龙兴之四院。
今则有朱氏之园最为冠绝。
南北二园所种,几于五六万株,意其自古种花之盛,未之有也。
朱氏当其花之盛开,饰亭宇以待来游者,踰月不绝,而朱氏未尝厌也。
扬之人与西洛不异,无贵贱皆喜戴花,故开明桥之间,方之月,拂旦有花市焉。
州宅后有芍药厅,在都厅之后,聚一州绝品于其中,不下龙兴、朱氏之盛。
往岁郡将右移,新守未至,监护不密,悉为人盗去,易以凡品。
自是芍药厅徒有其名耳。
芍药有三四十品,旧谱只取三十一种,如绯单叶、白单叶、红单叶,不入名品之内。
其花皆六出,维扬之人甚贱之。
余自熙宁八年季冬守官江都,所见与夫所闻,莫不详熟。
又得八品焉,非平日三十一品之比,皆世之所难得,今悉列于左。
旧谱三十一品,分上中下三等,此前人所定,今不更易。
新收八品:御衣黄(黄色浅而叶疏,如黄楼子。)黄楼(五十层间以金线。)、袁黄冠子(如髻子。)峡石黄冠子(如金线冠子。)、鲍黄冠子(色类鹅黄。)、杨花冠子(心黄叶红,间以金线。)、胡缬(、红色深浅相杂。)黾池红。
按:并萼或三头。 《全芳备祖》前集卷三。又见《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卷二五,《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三〇。
道士钱泠然寻涧水源 北宋 · 陈师道
五言排律 押元韵
晓领黄冠子,步寻东涧源。
拖筇探清浅,垂手弄潺湲。
岸阁残花片,槎留旧涨痕。
凤潜丹穴邃,龙卧古潭浑。
脩竹青垂荫,长萝翠可扪。
忽惊穿药圃,不觉到云根。
嶝外看飞鸟,崖边见饮猿。
援琴写山水,布席坐兰荪
白石支棋局,青沙藉酒尊。
醉歌归路稳,洞口月黄昏。
道德真经集解序说淳祐六年十二月 南宋 · 董思靖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八八
《史记》列传曰:「老子者,楚苦县濑乡曲仁里人也(苦音怙,县本属陈,因楚灭陈,故属楚,即今之亳州真源县也,濑或作厉。杜云:濑水出其西,故以名乡。)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盖尝适周问礼焉(《礼记·曾子问》郑氏注曰:「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与孔子同时。」疏云:「老聃,即老子也。」《说文》云:「聃,耳曼也。」《后汉·窦章传》注云:「老子为守藏史,复为柱下史。」《道藏玄妙玉女内传》其略云:玉女自九天降为天水尹氏女,适李灵老君,于殷阳甲十七年乘日精化流珠入玉女口中,已而孕,历八十一年,以武丁九年降诞。文王西伯时召为守藏史。故《论语》郑玄注云:「老、彭,商之贤大夫也。」疏云:「老是老聃也。」武王时迁为柱下史之时尚为柱史昭王时乃去官,故魏明帝《赞》云:「为周柱史,经九百年。」唐博士吴扬昊云:「既生商日,复仕周时。计其始终,乃历千载。」此皆举其成数也。按《实录》云:自商武丁九年周赧王九年升昆崙、还紫微上宫之时,计九百九十六年。《史记》曰:或云百六十岁,或云老子在代二百馀年,乃入流沙。此以孔子时人斟酌其岁数,不能知其实,所以每事言「盖」言「或」,及云「莫知所终」。)
故《家语》云: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有「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等语,于是孔子发「犹龙」之叹。按《混元实录》:昭王时出关,穆王元年中夏平王东迁复出关,至西海校仙再还中夏,此问礼及五行等事,乃敬王十七年也。)」。
老子居周,久之不得以行其道,乃去周,寻欲西化异俗,至函谷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所终尹喜字公文盩厔县龙乡闻仙里人也。少好坟索,善天文秘纬,尝结草为楼,仰观乾象。康王朝为大夫,后召为东宫宾友,昭王时因瞻紫气西迈,天文显瑞,知有圣人当度函谷关而西,乃求出为关令王从之。至关,乃曰:「夫阳数极九,星宿值金,岁月并王,法应九十日外有大圣人经过京邑。」先敕关吏孙景曰:「若有形容殊俗,车服异常者,勿听过。」预斋戒,使扫道烧香以俟。是时,老君昭王二十三年五月壬午驾青牛车,薄版为隆穹,徐甲为御将,往开化西域至七月十二日甲子,果有老人皓首聃耳,乘白舆,驾青牛至,吏曰:「明府有教,愿翁少留。」乃入白喜,即具朝服出迎,叩头邀之。老君逊谢至三,尹曰:「去冬十月,天理星西行过昴,今月朔,融风三至,东方真气状如龙蛇而西度,此大圣人之徵。」于是为留官舍,设座,行弟子礼。乃辞疾去官。十二月二十五日奉邀老君归其家,二十八日,授以五千言,至次年四月二十八日,于南山阜辞决升天,戒以千日外寻吾于青羊之肆,至二十七年会于蜀李太官家。是时诸天众仙浮空而至,老君乃敕五老上帝等授《玉册金文》,赐号文始先生,位为无上真人,赐紫服、芙蓉冠等,从游八纮之外也。)
谓之老子者,盖生而白首,亦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道德经》者,其文载道德之旨,而可以常由也。
《唐艺文志》曰:天宝中,加号《老子玄通道德经》云玄序曰:「夫五千文,宣道德之源,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天人之自然经也」。班固载《老子传说》傅氏三十七篇,邻氏四篇,徐氏六篇,刘向四篇。杜光庭云:注者有《尹喜内解》,汉张道陵《想尔》,河上公《章句》,严遵《指归》,魏王弼何晏郭象钟会孙登晋羊祜、裴处思、苻坚时沙门罗什后赵佛图澄僧肇梁陶弘景后魏卢景裕刘仁南齐顾欢灵仙人、秦杜弼、宋张凭梁武帝梁简文帝、张嗣、梁道士臧玄静、孟安期孟智周、窦略、陈道士褚柔、道士李播、刘进唐魏徵傅奕、杨上善、贾至王光庭王真仙人胡超道士宋文明尹文操、韦录、王玄辨尹愔徐邈何思远薛季昌、王鞮、赵志坚、车惠李荣黎元兴张慧超龚法师任太玄申甫张道相成玄英、符少明。《唐艺文志》又有安丘望之、湘。逸其姓、程韶、王尚、蜀才、袁真、释惠严、惠琳、义盈、梁旷树、李允愿、陈嗣古、冯廓、玄景先生、杨上器、韩杜、贾大隐辟闾仁谞刘仲融、王肃、戴诜、玄宗卢藏用邢南和、冯朝隐、白履忠尹知章陆德明陈庭玉陆希声、吴善经、孙思邈李含光,凡四十家。而藏中所存李约贾清夷王顾杜光庭等,皆唐人,且不著于志,始知所录犹有未尽,惜名存书亡者十盖八九。河上公分八十一章以应太阳之极数,上经三十七章,法天数奇,下经四十四章,法地数耦。刘歆《七略》云:刘向定著二篇,八十一章,上经三十四章,下经四十七章。而葛洪等又加损益,乃云天以四时成,故上经四九三十六章,地以五行成,故下经五九四十五章,通应九九之数。清源子刘骥曰:「矢口而言,未尝分为九九章也。」严遵以阳九阴八相乘为七十二,上四十章,下三十二章。王弼合上下为一篇,亦不分章。今世本多依河上章句,或总为上下篇。广川董逌云:「唐玄宗既注《老子》,始改定章句,言道者类之上卷,言德者类之下卷,刻石涡口庙中。」玄宗《释题》云:「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经分上下者,先明道而德次之。」然其末又云:「是知体用互陈,递明精要,不必定名于上下也。」江袤云:「余昔于藏书家见《古文老子》,次序先后与今篇章不伦,亦颇疑后人析之也。」玄宗司马子微三体写本,有五千三百八十字。傅奕考覈众本,勘数其字,云:项羽妾本,齐武平五年彭城人开妾冢得之;安丘望之本,魏太和中道士寇谦之得之,河上丈人本,齐处士仇岳传之。三本有五千七百二十二字,与韩非《喻老》相参。又洛阳官本五千六百三十五字,王弼本五千六百八十三字,或○六百一十,或三百五十五,或五百九十,多少不一。《史记》云五千馀言,但不满六千,则是矣。今云五千文者,举全数也。彭㭒《皇宋集注》有政和御注、道士陈景元司马温公光苏文定公辙王荆公安石王雱陆佃刘概刘泾、仙姑曹道冲马蹄山达真子、了一子、李文和陈象古、叶梦得、清源子刘骥朱文公熹黄茂材程文简公大昌林东邵若愚。而倪文节公思、高士徐知常等注亦未尽录。)
大抵老子之道,以清净无为自然为宗,以虚明应物不滞为用,以慈俭谦下不争为行,以无欲无事不先天以开人为治,其于治身治人者至矣。
如用之,则太古之治可复也(《前汉·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欧阳修《崇文·总叙》云:「本清虚,去健羡,泊然自守,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虽圣人南面之治不可易也。」)
以其所值之时,俗尚文胜,淳朴之风无复存者,而老子纯素之道,与时偕极,必待感而后应,故不得位以推是道于天下,盖知夫时数之有所忤也。
然终不能恝然于其道之无传,是以有教无类,且而眷眷于西方之异俗,则其悯当时、虑后世之心何如哉!
犹幸斯文不坠,故西关伺驾,东鲁见龙,而书与言之尚存也。
河上丈人、黄石公乐臣公、盖公之徒,盖能究其旨而体之,敛厥用于一身,则在我之天下已羲皇矣。
及其道之有所授,则孝文以之为君,子房以之佐汉,曹参以之相齐,果能通一脉于苛秦之后,吁!
亦验也。
然使又有进于是,如其羲皇之,则羲皇矣。
或者见是书词意含洪宽大,而不知致察于虚极静笃之时,存乎体之至严至密者,以为庶政庶事之本,乃徒务为闷闷若昏之量,而习弊反堕于优游姑息,遂有清虚不及用之讥,故不经而子视之。
呜呼,惜哉文中子曰:「清虚长而晋室乱,非老子之罪也。」朱文公曰:「晋时诸公只是借他言语来盖覆那灭弃礼法之行耳,使其心下污浊纷扰,如何理会得老子底意思。」《旧唐书·宪宗纪》李藩对曰:「《老子指归》与六经无异。」唐兵部李约云:「世传此书为神仙虚无言,不知六经乃之枝叶尔。」故太史公论大道则先而后六经,不为无见也。)
是经大义,固已见于诸家,然或病其无所折衷。
仆昏蒙晚学,过不自量,辄采摭诸说,亦间出己见,以补一二。
或诠其文,或逗其意,附以音释,订以异同,图便观览,庶日益日损,而契言外之旨于绝学无忧之地也。
或谓微言隐诀,多寓其间,故以首章有「无为」,在二丹则神气水火也,「虚心实腹」,则炼铅之旨,「用兵善战」,则采铅之方,「冲」字从水从中,乃喻气中真一之水,「三十辐共一毂」,为取五藏各有六气之象及准一月火符之数。
如斯等义,今皆略之(或者盖谓无者地二之火,有者天一之水,故举《潜通诀》云「两无宗,一有灵,化妙难窥」,及以知白守黑为金水之说。然此乃大丹之法,准《易》象法天地,以日魂月魄为药物,则《神农古文龙虎上经》三十六字,西汉淮阳王演《金碧要旨经》、东汉魏伯阳《参同契》、唐元阳子《金碧潜通诀》等是其法也。如《混元实录》云:「老君先授尹真内外二丹之术,然后告以道德之旨。」则是不以丹术杂于本经明矣。又曰:「三一九,内修之要也;九丹金液,外炼之极也。」故所授太清诸经则专言金液外炼之事,然与前所举大丹之法亦少异。后辈见其有坛炉鼎灶之设,乃以灵砂金石等为外丹,殊不知后天有质阴杂非类之顽物,服之令人多躁失明,而且不悟其非也。或者又曰:无者神也,有者气也。乃以「有无交入为丹本,隐显相符是水金」,及「黑中有白为丹母,虚心实腹义俱深」,「三十辐兮同一毂」,等诗为證。此虽皆用经中之语以为诀,然其说自成一宗,盖内丹之法也。若尹真所受三一九等法,虽曰内修之事,然与内丹源流亦自不同。大抵道法经术各有指归,不可以一书而兼尽诸家之义,茍强引而合,皆傅会也。)
何则?
性由自悟,术假师传。
使其果寓微旨,亦必已成之士,口授纤悉,然后无惑,区区纸上,乌足明哉!
况是经标道德之宗,畅无为之旨,高超象外,妙入环中,遽容以他说小数杂之乎!
白乐天云「元元皇帝五千言,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亦确论也苏文忠公轼奉诏撰《储祥宫碑》,其大略云:道家者,源本出于黄帝老子。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俭慈不争为行,合于《易》「何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自秦汉以来,始用方士言,乃有飞仙变化之术,黄庭大洞之法,木公金母之号,太乙紫微之祀,下至于丹药奇技、符箓小数,皆归于道家。尝窃论之,黄帝老子之道,本也;方士之言,末也。得其本而末自至。)
噫!
修之身,其德真,以至天下,其德乃普,非二本也。
学者果能得一而有以贯通,则所谓杳冥之精,恍惚之妙,实昭然于守中抱一之中,而玄牝之机,橐籥之用,莫非道之所为也,惟深造自得者知之。
淳祐丙午腊月望清源天庆观后学圭山董思靖书。
按:《道德真经集解》卷首,正统道藏本。
仆老𢾅户有客款子持示羽客杨逢宾归闽省亲序乃天师太玄老仙笔也予披读数四书眼为明且嘉杨生蚤尝及门曾未几见遂寄踪老子法中所谓六经外有此良友际遇公卿清誉可掬慎励前操必有如韩退之张道士所云者赆以四绝少答来贶 其二 元 · 洪希文
七言绝句 押文韵 出处:续轩渠集卷七
上界仙官戏篆文,飘飘鸾鹤下层云。
瓣香玩索心语口,所得于今过所闻唐李淳风父播弃官为道士号曰黄冠子韩退之元十八协律所闻昔已多所得今胜前)
傅青主霜红龛诗集旃蒙大渊献 清 · 舒位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出处:瓶水斋诗集卷十七
东汉书中古逸民,西京赋外旧徵君
百年残梦黄冠子,三体新诗白练裙
故国山川花溅泪,醉乡日月鸟同群。
亦知奇气长来往,汐社柴墟策此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