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逍遥咏 其十四 北宋 · 赵炅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水精宫殿月华明(原注:《阳精注》云:水精宫殿,帝后,三妃、九嫔所居。日有九华,月有十华。),白玉为墙火不侵(原注:《灵宝经》云:三清圣境,假使阳极水尖,阴穷火运,三界消坏,而三境不侵。)
八境风高骈羽驾(原注:八溟之府,诸仙之境,玄气凝结,清风益高,羽驾争行,骈繁无尽。)九重天上绛霞深(原注:仙天九重,赤霞掩映,净色可观,故谓之深。)
物情晃朗无遮隔(原注:神仙情性,同日月之精英,晃朗无遮,明然自若。),非是凡间比类寻(原注:人间物象,俾不解者枢以喻知。仙界幽通,比类奚及。)
汗漫真游谁得到(原注:洞府幽都神居灵域,非夫物外不拘之者,曷游真境之中。)桂花香洁影森森(原注:婆娑桂树,异实名花,影覆仙宫,香浮神阙。)
武元直雪霁早行图(谢宣慰) 其一 元 · 王恽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出处:秋涧集卷二十八、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五十五 行旅类
乱峰叠巘玉崚嶒,危栈何人趁早行。
似我姑山新道就,神居东崦听鸡声(予官平阳时开姑山道甫成夜雪大作试车下故云神居
毗陵秋怀(有后序) 元末明初 · 王逢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出处:梧溪集卷二
老兵为说刘都统,起坐舟中思满襟。
玄武城危寒日短,紫驼尘暗朔风临。
江山不尽新亭泪,天地长悬即墨心。
宋祚未移中道死,至今剑井蛰龙吟。
按:至正甲申秋八月金陵归泊常城下有老兵能道刘都统事刘名师勇山文安县人少英锐涉猎经史包恢长兴盗师勇与有功授都统制守濠至元十一年王师渡江过常州宋德祐元年春三月知州赵汝鉴遁通判钱彬以城降(与宋鉴少异)师勇前已入卫至是与都统王安节殿帅张彦受命克复之以姚訔知州事因共树栅凿濠为捍御计夏五月安节吕城出迎王师战不利寻以众降且迫骂曰若食国厚禄不能死难反说我耶狗彘辱吾甚矣唾之冬十月大军围城数重宋丞相文天祥发兵来援连战不利降臣吕文焕射书入城谕以祸福流矢中之文焕怒白巴延丞相建钩援之属昼夜力攻馀五十日师勇登陴裹创拒战且曰吾城即破金山长矣丞相因谶其语命舁金山寺沙门问计沙门实无计猥言城状如龟击其尾则四足披露矣十一月用牛马革为屋以蔽矢石趋死士相衔辇土填堑灌脂炮中焱焰栝发急攻南门城遂陷战死安节被执终死不屈师勇从八骑手杀哨骑数十百人易其衣甲以混北军裨将张超坠马师勇斩其头以绐众曰亟追刘都统所向披靡得从间道赴行在扈二王入闽至绍兴愤懑疽发背卒江阴孙谟所传亦然特少异耳师勇尝经江阴悟空寺时烈寒冰血胶手汤解之射一箭于寺塔意气慷慨复题一诗于壁乃去孙能记诵之或曰国初吴城外僧舍有一老僧长七尺许居十馀年未尝面北坐人诘其姓名辄不答死之日僧开其箧笥得师勇官诰岂其人耶抑其骑士耶不可考矣逢论曰赵宋苟安吴会奸臣擅权国以殄瘁天兵所临望风溃散襄阳文焕以孤军抗守六年卒以援兵不至而降失江汉蔽因以危亡师勇与等(一本师勇与智足以济难职分所寄仅得收复一城无等字)率创残之卒以御百万之师虽古雄烈蔑以加此死绥亦足愧死汝彦之徒矣师勇智略绝人其轶出重围可谓骁将战之不利天也扈王入闽犹昔人即墨之志事之成败君子有不论焉文丞相尝谓满城皆忠义鬼是诚德化所致若安节出处大略更强毅不屈凛然有烈士之风呜呼伟哉
翰林院斋宿听琴诗 明 · 邹缉
 押支韵 出处:明诗纪事 乙签·卷五、御选明诗卷二十
永乐三年春正月丁未上将祀南郊誓戒群臣致斋三日百官既受誓各就宿别馆于是侍读曾公日章修撰钱公仲益徐公孟昭检讨苏公伯厚沈公民则无锡王公孟端与予凡七人皆会宿于翰林之公署于时天宇澄霁月色清朗诸君子相与秉烛坐于公署之东偏沈公善琴因请鼓之作商调数引舒徐安适淳古澹泊有三代之遗音坐者听之莫不心畅神怡乃相与分韵赋诗以纪其事且要孟端为之图云
禁直夜迢递,斋居澹无为。
同心聿来集,良友具在兹。
欢言适嘉会,秉烛坐弹棋。
华月照虚牖,微风动绮帷。
上客发幽兴,援琴挥素丝。
一弹孤鹤舞,再鼓心神怡。
清商既激烈,雅调亦舒迟。
秋鸿唳远空,猗兰芳葳蕤。
俯仰极馀韵,邈与高山期。
燕赏亦云洽,倾耳遂忘疲。
沉吟永终夕,逍遥起遐思。
仰观庭户间,烂然明星垂。
旭景不知曙,永言歌此辞。
《墨缘汇观》:王绂《斋宿听琴图》,白纸本中挂幅,长三尺七寸九分,阔一尺四寸八分,中心四周乌丝界一方栏,径九寸,内水墨写虚堂烟月、剪烛鸣琴,其竹坡石,笔墨苍润秀逸,为孟端佳作。左下押「孟端王氏」白文印,乌丝栏外右下角自题五言长诗一首,款「无锡王孟端」下押「九龙山道士」、「孟端」二白文印,纸首上一段画乌丝界行,邹缉撰序,楷书精工,前书《翰林院斋宿听琴诗序》,其序云:「永乐三年春正月丁未上将祀南郊誓戒,群臣致斋三日,百官既受誓,各就宿别馆。于是侍读曾公日章,修撰饯公仲益徐公孟昭检讨苏公伯厚沈公民则无锡王公孟端与予凡七人,皆会宿于翰林之公署。于时天宇澄霁,月色清朗,诸君子相与秉烛,坐于公暑之东偏。或弈棋,或赋诗,或谈说古今,辨论人品贤否得失,亦杂然而并举。然皆以为此虽君子之所乐,而未足以极一时之欢也。沈公故为云间人,善鼓琴,其传得之于其郡人刘仲礼。前数年间,仲礼以善琴闻,当时沈公盖得其妙。因请鼓之,沈公欣然就坐,为作商调数引,舒徐安适,疏越和畅。其淳古淡泊,若有三代之遗音;其清厉激烈之思。若孤鹤宵唳、高崖泻泉,而馀音锵然震发也,坐者听之,莫不为之心畅神怡,有不知夫邪慢之气之去其体者。然后知琴之为妙,不特可以为君子之至乐,而又足以荡涤人之私虑也,此古之君子所以无故琴瑟不去于前欤!昔三代学者,于《诗》、《书》、六艺之教,以乐为治心养性成德之本。未尝一日舍之而不习。故其息焉游焉之际。必取适于琴瑟之间。所以和悦其心志、动荡其精神、且以是为文武张弛之道。则琴之为用,固非苟悦其音声之谓也。今诸君子获为斯会,而乐其心于是琴,岂非幸之至者欤!夫君子会而能乐者既难,乐而得其所以乐者又难。琴虽予未有暇学,而心窃好之、况又为诸君子之所同欲者乎!乃相与分韵赋诗,以记述其事,且要孟端为之图,而予僭序其端云。」翰林侍讲承直郎庐陵邹缉撰。」下押「范阳世家」「邹缉仲熙」印,二印皆白文。前首有尚友斋」白文小长印,下有「幼裳」白文小方印,又燕山曾日章番阳徐旭锡山钱仲益三人排书各五言长诗一首,曾、钱二人皆端楷,徐旭篆书,俱佳。画右邹缉又楷书题五言长诗一首,款「庐陵邹缉」。画左乌丝栏苏伯厚楷书题五言长诗一首,款「建安苏伯厚」。下曾棨题七言长诗一首,楷书宋克,款「江西曾棨」。又庐陵周孟简沈度五言长诗各一首,周书行楷,沈书隶古,诸题皆有印章,因其繁多,未及全录。
石渠随笔》:王黻《斋宿听琴图》轴,画七人杂坐,秉烛。横琴,庭轩月色。掩映竹树。此盖永乐三年正月,南郊诸公斋宿翰林院者。侍读曾日章、修撰钱仲益徐孟昭检讨苏伯厚沈民则王孟端邹仲熙共七人。邹仲熙作诗序,弹琴者为沈民则。幅内诸人皆题诗,惟民则无诗。其不在图内而题诗者,又有永丰曾棨吉水周孟简二人。此可补一则翰林典故也。
田按:安氏《墨缘汇观》所纪,与《石渠随笔》小有不同,考明人倡和图凡在列者,家有一轴。此《斋宿听琴图》人间合有数轴。详略不同,不足怪也。恭读高宗纯皇帝文集,安氏书画。乾隆年间多入内府,此轴当别是一本。今将诸公诗可考者,并录于此。苏伯厚诗云:「玉署宿斋居,盍簪谐素约。坐中有鸣琴,宫商时间作。波澄楚江。露下九皋鹤。流泉响幽涧,灵籁起寥廓。维时雨初霁。微月映疏箔。炉薰轻烟袅,烛花红烬落。春风送馀寒,夜久觉衣薄。清谈杂今古,亦足资一噱。相对竟忘眠,更取欧瀹。鸡鸣整朝冠,晨钟动高阁。」钱仲益诗云:「圣皇重郊祀,闻戒恒兢兢。斋宿玉堂署,共集金兰朋。谈柄方亹,荧煌灿华灯。今夕复何夕,同此瀛洲登。听鼓绿绮琴,拂拭朱丝绳。初如鸣冈凤,嗈嗈日初升。又如幽涧泉,泠泠泻春冰。杳渺不可状,掩抑情何胜!虞歌怅既远,襄教亦莫徵。知音无高士,绝调沈《广陵》。寥寥太古音,千载谁复能?若人抱奇才,令誉众所譝。下指发妙意,于何得师承。况今文明运,礼乐方当兴。以兹弦歌化,至和庶其凝。嗟予临老大,世纷非所膺。忽闻《阳春曲》,坐使烦襟澄。于时春风微,夜寒袭青绫。曲罢残月落,馀晖转觚棱。分题纪佳会,用以书剡藤。」
阙里庙诗 明 · 朱见深
四言诗 出处:明诗纪事 甲签·卷一(上)、御选明诗卷一
天生孔子,纵之为圣。
生知安行,仁义中正
师道兴起,从游三千。
往圣是继,道统流传。
六经既明,以诏后世。
三纲五常,昭然不替。
道德高厚,教化无穷。
人极斯立,天地同功。
生民以来,卓乎独盛。
允集大成,实天所命。
有天下者,是尊是崇。
曰性圣道,曷敢勿宗。
顾予眇躬,承此大业。
惟圣之谟,于心乃惬。
用之为治,以康兆民。
圣泽流被,万世聿新。
报典之隆,尤在阙里。
庙宇巍巍,于兹重美。
文诸贞石,以光于前。
木铎遗响,于千万年。
田按:成化四年六月,阙里重修孔庙成,茂陵御制碑文,并系以诗。八月,御制碑亭成,衍圣公孔弘绪具表谢。
十二年,祭酒周洪谟请加孔庙笾豆,诏从之,增为十二。遣学士商辂文庙王献告于阙里。余检吴宽匏庵家藏集》有《曲阜重修夫子碑》诗云:「于赫皇明,建国十纪。文教诞敷,及远自迩。明圣得师,维道顾諟。尊之崇之,有乐有礼。纷其羽龠,错其簠簋。谓此器数,罔惬仰企。乃诏有司,乃鸠役使。乃伐坚石,乃削文梓。长庑重门,崇檐厚址。剥落以完,漫漶以玼。革故为新,众目改视。」是成化中两修阙里孔庙匏庵诗中述及羽龠,簠簋,当在十二年增加笾豆后矣。
张教授嘉兴(有引) 明 · 顾清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十一部
前进士蕲水张君容之程太史正之高弟也自归安华亭士庆得师而君亦乐其风土方卜居焉而嘉兴之命至得邻之喜惜别之怀交战于中而言固有不能尽也
乐平门下久知名,湖学东来重有情。
楩梓旋应充国器,枌榆看已入乡盟。
无端作恶缘新命,便可相期是耦耕。
最喜家书十分便,春波一夕到珠泾。
医士叶子新维扬 明 · 湛若水
 押阳韵
叶子子新鼎者,姑苏人也。少游于江湖之间,以访医道,得师朱进卿氏,又得杨介诚氏,及遇蒋卿实氏,舍其学而求闻正学焉。或曰:“夫正学,求仁也;医学,仁术也。子以正学为体,以医学为用,不可乎?”生之言曰:“夫元气完全,何用于补,去其害元气者尔。”甘泉子闻之,曰:“甚矣,生之言,似吾合一之学也。天理完全,何用于益,去其害天理者尔。”乙未仲冬杪,予陡病痰厥,几危,亟以苏合丸下之,然火时作,时医治之罔效,剧。秋官高子公敬闻之,以叶生自扬来视疾,加药三服,痰下数升,疾乃渐愈,于其还也,赠以是诗。
叶生自蒋氏,作用出岐黄。
手持百药匕,捷下回真阳
造物小儿,令我病张皇。
痰火炎昆崙,面赭手足僵。
二陈与四物,时医执其常。
之子自扬来,视脉为剂量。
如彼大将谋,应变无定方。
多谢瓜蒌子,洗我腥血肠。
邪涎下数升,正气乃一张。
浃旬水火济,冷焰发辉光。
因兹悟神理,报之合一章。
鉴古韵语五十九首 其一 唐尧帝 明 · 孙承恩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翰林院编修孙承恩谨奏为鉴往古以图惟治道事臣以庸愚备员近侍恭遇皇上德由天纵学造日新考索理义之原览观治乱之迹顷颁手敕俯命儒臣欲于尚书之中摘取善恶之事编为韵语悉用常言庶便绎思以为法戒臣惟自古帝王靡不各有所尚而鲜或不骛于私纵有能寓意于斯文亦不过肆情于逸乐固未有留神政治致力身心如我皇上者也夫人臣孰无效忠之念而患无其阶亦或有进言之阶而又无其会今幸获圣明之遇而况忝职分之司则此区区岂容自默臣窃惟君道莫先于稽古鉴往要在于得师非欲为博物洽闻之资将以为图治修身之则常观世之或治或乱未有不系乎君身故君之一动一行悉皆有关乎世道是以必有汤文而后致雍熙之化亦必有唐宗汉祖而后收治平之功其或闇主暴君率致丧亡国事虽往矣史则昭然然于典籍浩瀚之难穷固当有纲领径捷之易见而况播之于篇什敷之于永言即其讽诵之间益见启发之易知慕致惧内省思齐盖有惕然不能以自安油然不能以自己是为君道之助诚莫有切于斯肆惟皇上特发睿思有此盛举顾兹神识之超诣益见圣性之高明臣是以仰体渊衷勉摅薄识披历代之史籍究往古之是非上该唐虞下逮唐宋君之贤否善恶时之治乱安危或可以为师或可以为戒就其事迹之丛委摘其得失之显明人不必多而但举其尤事不必该而惟存其大悉加檃括俾可咏歌事皆即实言率径情若夫上古非无圣哲之君而纪载阔疏无所称述其他末世亦有善恶可纪而事迹猥琐不容槩详故兹所陈仅止于此然而臧否之兼具庶几法戒之并存苟能实措诸心则亦可以为准其有资于激劝岂惟比乎弦韦臣愚职号论思义存献纳每惭尸素莫展报私幸及见闻乃尔僣越第愧臣识见闇昧问学荒芜或是非之弗彰或诠次之无叙或去取之失当或抑扬之不伦或意不足以尽人或辞不足以达意凡此数者俱不能无况其为体虽不必于工奇而亦愧夫太拙虽赖陛下言不必于忌讳而亦惧夫太疏以此抱疑无以自解顾惟恃朴忠之有在兼自信告诫之当然辄用录成随本进上伏愿陛下燕閒之际俯赐览观取其意而略其辞怜其志而恕其僣苟有可采幸不弃捐时自披吟用以儆励朝夕翘想梦寐劳怀则于身心政治之间不无毫发涓埃之益臣蝼蚁微忱冒渎天听无任恐惧愿望之至为此具本亲赍谨具奏闻
帝莫陶唐盛,巍巍冠百王。
德于天并运,道合地无疆。
圣学传千古,钦明照万方。
有生穷宇宙,孰不戴休光。
按:臣惟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自古继天抚世若二帝三王皆圣人也而独尧为盛卓冠首出诚所谓高明配天博厚配地者矣执中一语开百圣心学之源至言其德则敬之一字实其统宗立本之地休光伟烈衣被宇宙千万世下仰而戴之与天壤俱敝可也
琴操三首 其一 玄云操 明 · 黄佐
予尚友于乡之古我者,得师资焉。于汉一人曰董正伯和,家于番禺,通《毛诗》、《春秋》,明经,为儒名士。车遂自中原与居,送遂丧还,义动州闾。党锢祸萌,徵不就公车。清白之操,始终不渝,为之赋《玄云》。于唐一人曰张九龄子寿,产韶曲江,丧亲致孝感,能为文章,拜翰林学士,遂相明皇,知安禄山终必叛。唐帝任李林甫,日悯于色荒,贬九龄于荆,卒。可永伤,为之赋《荆山》。于宋一人曰崔与之正子,为增城人,起家参军,在在称循,登城谕叛卒,宵惧而奔。官广南安抚,泽于乡民。史弥远废立,辞俸不行。理宗命相,疏十三,陈秋菊寒泉,娱老海滨,为之赋《菊泉》。夫贵富亡常,贫贱斯安,苟利国家,一身遑恤。乡人之古我者如此。于戏,我犹未免为乡人也,其可不自敕哉!是用安歌命弦,俟审音者采焉。
油油玄云,蔽日之光。
有昏者椓,持天之纲。
禺原膴膴,可耕以
驷马高车,无我囊三木。
若虞设罗,色斯駴而。
彼巢于幕,于嗟殆而。
喇嘛翠峰老僧挽诗三首 其一 明 · 唐顺之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枯木寒岩亦未真,走盘珠子自精神。
三餐煮籺一生事翠峰每食糠饼),屡岁斋僧几万人。
铸冶金容瞻气象,圆通天眼悟根因翠峰得师传天眼诀)
欲上伏牛心未了,了心应待再来身。
刘观察李明府余太史访黎秘书于晋阳庵慈上人方丈得师 明 · 欧大任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天寒倦鸟隐禅枝,客宿郊扉送腊时。
山似竺乾残雪积,松高雍畤白云垂。
移庵老学庞居士,嗜酒醒逢远法师
有约还乡行作伴,青春吾敢滞归期。
乐少仙得师方外徙居黟山殷司隶以上客客之得诸吉壤兹还金溪筑舍力疾赠以短篇 明 · 汪道昆
七言律诗 押冬韵 出处:太函集卷一百十八
天路何年遇赤松,云山随处佩苍龙。
神游暂隐乌皮几,真气长依马鬣封。
邻卜轩辕俄避舍,泽分彭蠡总朝宗。
不须敝屣遗妻子,好在蓬莱第一峰。
忠翊府都事承政院左承旨尹公墓碣铭 明 · 李廷龟
 出处:月沙先生集卷之四十六
儒城之普文山。有双阡屹然。皇朝诏使翰林学士金陵朱之蕃。题其石曰。忠翊府都事三休子尹宽祔恭人崔氏之墓。按尹公者。南原人。字栗翁。三休其号。少从静庵先生学。与奇服斋遵申灵川潜安竹窗珽。为道义交。嗜善力学。华问藉甚。屡中贡解。虽无所成。而人以远大期之。及己卯朋侪尽罹祸。公适居忧获免。自是谢科业。杜门以自晦。壬午。荫补昭格署参奉。转庆基殿、礼宾寺。例迁汉城参军司酝、平市署直长乙卯。升宗簿主簿。俄自监察。出拜牙山县监。瓜满。复拜殿中。辛丑通判江陵。三年罢还。又叙安东判官戊申。拜忠翊府都事军、资监判官庚戌。遭母夫人丧。其年病谻遂卒。得年六十一。六代祖讳璜。丽门下评理。生讳德生。入我朝。判书云观事。高祖讳瑊右军中郎将。曾祖讳馧。高山县监。祖讳匡殷。武仕显陵朝。雅善金宗瑞。坐其祸谪杆城。九载乃宥。屏居儒城。遂为儒城人。考讳就。亦业武。官至碧团佥使。娶宗室枰城君纬之女。生公弘治庚戌。配恭人崔氏。考礼曹参判讳命昌。以学识行谊。重己卯诸贤中。学者称为松石先生恭人生长法门。动止自矩。承事公无违德。奉先祀惠养幼孤。皆有礼训。生于弘治甲寅。后公十五年甲子卒。年七十一。有二男一女。男长曰骥。先公亡。次曰虎。生员赠吏曹参判。女适前左议政金贵荣。骥娶判官崔斯立女。生一女。适许溉。参判先娶引仪金地女。后娶沃川望族睦明臣女。生男一女一。男曰喜孙。赠领议政带城府院君。议政生一男。曰孝全。乙巳文科。录翼社勋。秩资宪。封带原君。今为公洪道观察使。公生于武家。能自奋折节读书。早得师友依归。操身砥行。居平恒以礼法自持。尝著自警、警咎、讼心三箴。揭之座右。人多传诵。事母至孝。至老如一日。奉祭居丧。情礼俱尽。抚爱宗族。其贫不能祀者。奉其主家享之。莅官必束吏而宽民。故常有去后思。公雅自负。谓功业可立致。及见党祸。乃绝意荣进。为养捧檄混迹庶僚。遂得全身危世。折腰斗粟。非其志也。既大夫人老厌板舆。公益无仕宦心。搆三休精舍于双溪洞。以为庄(一作藏)修终老之计。亡何。大夫人卒。公亦过毁而卒。悲夫。公卒之六十五年。观察公谓其游延城李廷龟曰。我先祖有至行懿德。不幸赍志以殁。祖及考亦不幸皆早世。不肖孙重惧久益泯无传。曾倩朱学士笔书于石。顾未能列其状。今不肖幸窃位于朝。得推恩赠先祖考左承旨先祖妣淑夫人。至渥又荣。愿得子一言以不朽。不佞亦双溪洞人。闻公之风素矣。敬为之序而铭曰。
双溪之谷邃而逶迤,硕人之所栖迟。
有郁而不施者,兹非硕人之志欤。
双溪之水清且涟,渟为渊兮流为川。
有源者必长,宜其后之昌。
送汝得师住静龙爪岩 明末清初 · 成鹫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峰前峰后一家春,暂得移居事事新。
水石平分凭地主,云霞多散与山邻。
篅瓢小结宽容膝,曲录閒眠稳称身。
他日寻师过龙尾,半天招手是何人。
行脚诗(予为卓庵指往庐山,不得去,遂往来江上为行脚僧,诗以寓志。) 其十二 明末清初 · 钱澄之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出处:藏山阁诗存卷十四
空中花雨日纷纷,莫道无声遍界闻。
推倒泥神寻佛拜,收来牛骨换香焚。
懒登投子师青鸟(即青禅师远录。公梦青鸟而得师。),会仗诸天起白云(白云道场为予家山,废久矣。)
好水好山吾自领,肯容俗汉与平分。
大司宪醒翁金公墓志铭 清 · 赵持谦
四言诗 出处:迂斋集卷之八
开城留守金公禹锡以书来曰。先祖考忠贞公之卒。今五十年。墓隧之碑若表。业已具。而惟是竁无识。昔子先王考文孝公实撰状。考文简公请赐谥。窀穸之事得备矣。子必有闻于家庭者。今以是属。子其克绍大父父之意。呜呼。小子无似。其何敢秉公幽堂之笔。以承我前徽。又何足以阐扬盛烈。以永公于不朽。而窃尝闻先人称公。曰吾先子之所畏也。及读祖父书。景仰之诚。愈久愈深。每恨生后。未及与通家儿孙之列。一瞻君子之仪。盖公始终大节。至今举国妇孺靡不闻。而然慕之笃知之审。如小子者少矣。留守公不以固陋而辱命之者。盖亦由此。故屡谢而不敢终辞。谨拜手以受而述焉。公讳德諴字景和号醒翁。其先商山人。远祖高丽甫尹需。其后有曰镒。赞成事。禄左代言。代言有三子。长政堂文学上洛君得培。讨平红巾贼。弟商山君得齐,洛城君先致。俱以儒将有功。世称三元帅。墓在尚州开元洞。洛城护军承富。其配柳氏既孀。从一子迁海西之白川居焉。仍世不振。至公叔父泽。首抗章请雪乙巳诸贤冤。直声震一世。登科被选玉堂。官止殿中。公兄弟继之以大。赠曾祖讳衡左通礼,祖讳长琇左承旨,考讳洪吏曹参判参判延安李氏参奉胤公之女。以嘉靖壬戌七月五日生公幼学于殿中公。文艺日就。甫成童。淹贯经史。丁亥。举发解三场。一居第一。戊子覆试。中上舍选高等。其冬。又魁东堂试。明年擢第。补成均馆学谕白沙李文忠公有鉴识。见而深重之。壬辰之乱。奉大夫人。避兵于海西。闻延安士民谋城守。无可将者。时李公廷馣白川。公驰见为陈大义。遂与俱之延。延人果推以为帅。公为从事主兵餫。会闻大夫人遘疠。奔救未及还。城已围不得入。而使李公成破贼之功者。实公计也。转赴行朝。为郎礼工二曹。兼备局郎。甲午。为军功都厅。当大乱之后。大小战功无算。请诉填咽。公一一详核。高下得宜。一时称其公平。转礼曹正郎。拜宣川郡守寻罢。丁酉。为户曹正郎。倭寇再动。天兵大举南下。朝廷议遣度支堂郎于江华。管漕转。相臣金公应南知公才可独办。请以委之。军兴无乏。踰年竣还。由直讲出守清风。无何自免。进礼宾军器寺正癸卯春。拜成川府使。先是守令过春分之任者。不许挈家。有母亦不得将。公以大夫人年高。不忍久离。言于诸大臣。请奉往。诸大臣许之。后人以为式。坐微事罢。复由诸寺正。除长湍府使。绣衣以清苦闻。赐表里。后拜直讲。迁司艺。素性高淡。于名利若浼。故当路无推挽者。光海初。时议颇收才望。屡拟台省。而除命终不及。李文忠公为体察使。以安州重镇役巨民饥。启言公公廉勤敏。举朝无比。请令往治之。绣衣又褒启。拟诸伯夷。盖公莅任。苦体砥廉。一尘不染。因革徐缓有序。静而理。养老劝学。抚疲残。有古良吏风。所至皆立碑以颂之。居二年。中水土疾。解官归。壬子秋大夫人下世。制才除。斥补输城察访。人见澌瘠甚多。劝以勿赴。公曰。亲在。幸蒙恩屡专城。备尽荣养。今以地远恶而规免不可。遂行至诚抚摩。邮卒大苏。顷之病转增。弃归家食者三年。时盛治宫室。士夫家多令僮指趋役以取直。或有闷公贫。以是告者。公曰。宁饿死不忍为也。丁巳秋。叙拜军资正。移正军器寺。是冬。光海将废母妃。贼臣怂恿。驱百僚议。公引经草数百言。将献。见李文忠公及行司直公弘翼议。叹曰。吾所欲言者。二公已先之。吾又何加。即书曰。臣一片爱君之心。与李恒福郑弘翼一也。议上。万口一时传诵。遂与二公同窜。公始栫棘于南海。凶党密请移北塞。托以疑与岛夷通也。初配明川。以其稍近内。改稳城。到南海七日金吾郎先文飞传。人皆谓将以处公。公亦自料必不免。令僮仆具粥以进。为书诀伯氏。神色怡然如常。及至。乃移配也。行过北青。见文忠。语及此事。文忠笑曰。吾侪罪大。死固甘心。至于粥饮待之。吾所不能。君可谓冥顽矣。戊午。建兵起。凶党又言将通虏。徙之泗川。一岁中跋涉七千馀里。饕风虐雪瘴烟备尝之。而气益坚悍。事与刘元城绝相类焉。夫人自京随往。公曰。此中即圜墙也。令处于远村。越六年癸亥仁祖大王改玉。首拜公司宪府执义。自篱中召还。时悉释守正诸臣而收用之。李忠定公贵亚铨曹。于公为姻家。而事异常式故也。公入城引嫌递。明日。上特命还拜。俄升授刑曹参议。转礼曹。。中朝遣推官。将问废置曲折。特简公往傧于关西。明春归。其间拜同副承旨。递移工曹兵曹。迁右副承旨。上御庆德宫。公进戒曰。此乃生民膏血。光海之所以覆亡者也。上为之动容。有命以二百间材瓦。赐长公主家。增其第。公论过制。封还银台。覆逆之规。自公复始。已而递而复为。上因祭仁嫔庙。命复金公谅官资。公谅者曾在宣庙朝。开幽径结宵人。为搢绅厉阶。院中嘿然欲奉行。公独执不可。手草启封还。有曰公谅事源流深远。故不穷其本。而今以其姓名出于圣教。则远近必惊公谅之尚在此世也。上盛怒。遂辞递。自是拟清要。上皆不用。郑忠肃公烨遗表言公事曰。孤忠直节。一言见忤云。后拜国子长。以作新为己任。修明轮讲通读。激励勤至。朔望焚香。必率僚寀宿馆下。养士之需。旧所隐没。一皆收整。儒巾曾附丽凶论者。稍稍见解。公疏论之。诸生陈章谢罪。上答曰。大司成金某。立节昏朝。扶植纲常。游心坟典。博通古今。予自谓能得师儒。今后一遵教诲。勉修学业。仍遣中使宣酝。饮诸生以罚杯。丁卯奴寇至。为海西号召使。还历司谏院司谏吏曹参议弘文馆副提学。常兼副提调。间出为骊州川。其在骊也。监司请以待华使之礼待奴差。文移至州。公回牒极言其非。有蹈海之语。投印归。乙亥春。元庙追崇将祔。而穆惠两陵坏。廷臣以妨祔礼。多为掩讳。公疏言忧庆同时。有慊幽明孝思。请退以俟修陵完。不从。丙子夏。奴僭号。遣使来胁。公疏言天王未命之号。邻国称之。则春秋讨之。今我书称彼国号。已犯春秋之法矣。蠢玆蛇豕。食我皇土。黄屋左纛。不可共一天也。绝则为。不绝则为宣祖大王定志养气。畏天事大。及其塞乎天地。则中国如一家。四境如一身。终至天兵奏凯。愿殿下立至刚至大之表。为百官万民倡。又言饬帅臣申军律。示之以必死。为捍御计。上不能。大臣承命选廉谨吏。仅五人而已。而公与焉。升嘉善阶。公于四五年间。喉司,经幄,泮宫,薇垣。出入迭居。而为六曹参议殆遍。上以著节老臣。特示优礼。而由鲠直寡合。位不加进。至是拜大司宪。寻辞递。复由国子玉堂。还长宪府。递为大护军。考终于新门外侨居之第。是年十二月十日也。公于前后国哀。丧食至卒哭乃已。仁烈王后丧。年已七十四。而犹不变。因成末疾。将革。东首命夫人出。欲草遗疏而未就。独语谆谆曰。国事已无可为。壬辰恢复。赖天朝之灵。而今无复得力。奈何奈何。既没四日。虏骑遽傅西郊。家人奉柩藁葬于西江时极寒冰冻。仓卒掩土。而贼大阵㳽漫左右数月。远近累累冢。发掘无数。独公殡得免。人以为忠义之报。乱定。权窆于广州月川里。庚子冬。改葬于积城群芳谷午向之原。公天姿刚直。志操清苦。性至孝。十二而孤。庐墓守制。如成人。事大夫人。顺志为养。家贫甚。菽水尽欢。居官。未尝以亲故烦民曰。是非吾亲意也。大夫人享年九十三岁。公寝不离侧。衣不解带。躬执婢使之事。一夜或十起者数年。比丧。号绝者屡。葬后虽依礼反哭。而与伯氏替守丘墓。毁几不全。祭祀视牲省器。皆亲之。忌日悲哀如处丧。友爱甚笃。少丧姊。食素以讫服。伯氏老。抚之如婴儿。其没。公亦踰稀。而朝夕哭殡次。姊妹嫠居。竭诚救恤。取育孤甥堂侄。恩若己出。月俸岁馈。悉分亲戚。以及邻里。平生自奉。人所不堪。而不以介意。夫人告乏。则笑应曰。若至饿死之域。天有生活之道。每罢官归。橐如洗。人或为言。则怒责曰。备甘毳以养亲。且供妻孥。而又复营私。是乃大盗也。终身僦居。不蔽风雨。一狗裘三十年不易。贵且老。疏粝菜羹。如少贱时。易箦。无衣服以敛。常曰。人若留心于衣食。馀无足观。闻人家侈靡之事。必曰。此亡家之道也。至于花卉图画。亦无所好。而惟专心经籍及宋诸贤书。尤喜看名臣言行录曰。吾于此自少至老。多有得力处。每论为学之要。以居敬为主。凝尘满室。亦不扫曰。身心上尘尚未祛。何暇外乎。少尝舟次通津。风雨暴作。船荡几覆。篙工颠仆号哭。渰死者三人。而正襟危坐。默诵程先生存诚敬之语。盖其定力有素。故能临大节。确然不挠。始为军器正。以从幸宿阙外闾家。夜深。主家有美女子开户入曰。浑家往祷松岳。一婢熟睡。更无知者。公以礼责而退之。不欺暗室。又如此。贞介绝俗。清芬映世。而晚节自励曰。凡人少壮。或能饬躬以正。及血气既衰。迫于饥寒。溺于妻子。前后若两人者多。吾所以益加警畏者也。又曰。人以微细事而忽之。则终至败身而不自觉也。平居言行。皆可为世则。临没。遗令子弟曰。吾平生未尝害一物。虽至微之物。生生之理。与人也。尔等其念之。始讣闻。边报急。赙祭不及行。后上闻之悼甚。命追赐如仪。以子从勋。赠吏曹判书。孝庙朝。先人陈公及郑公弘翼忠节。宜并加易名之典。孝庙嘉叹久之。命下太常议。夫人庆州李氏。别提元诚女。贤而安贫。在家佐公孝友。从官佐简洁。以成公家法之美。后公十年卒。祔于墓左。生二男。长卨文科寺正。次向正郎。正有一男。即留守。三女适士人安斗极,牧使李曾礼,持平沈思泓。向有二男。圭锡夭。命锡参奉。二女适士人郑洛,成重五留守有三男。濡进士,演承文正字,浣进士。命锡有四男。泳生员。馀幼。呜呼。当金墉之变。凶焰爇天。彝伦坠地。公独奋发。刀锯鼎镬之中。特立为大冬。斯已卓绝矣。自丁卯以后。坚守谠议。至丙子虏氛将逼。朝野震恐。无不丧气者。尺疏扶义。精诚激烈。直与日月争光。忧伤慨慷。至死而不已。非生禀至刚之气而能之乎。噫嘻悲夫。纩息才绝。乾坤翻覆。百六运钟。迄于今焉。吾知公之气必郁结于九泉之下。凛凛乎上射穹苍也已。遂感涕而系以铭曰。
于维我公,天实挺生。
既孝既悌,行通神明。
含贞履洁,玉雪其姿。
低徊外内,一视险夷。
时丁罔极,人纪斁绝。
公奋直辞,辞约以切。
一片丹心,同我白沙
彼昏莫谅,淫威乃加。
环棘囚之,北塞南溟。
星霜七阅,天日复明。
脱公徽缠,冠以峨冠。
万人争睹,如凤如鸾。
圣君曰咨,是予贞臣。
公进昌言,不避婴鳞
惓惓忧国,蹇蹇匪躬。
正色独立,清议之宗。
嗟天降乱,衅起西裔。
胁我以从,义当国毙。
一封肝血,万世天经。
于维我公,始终大名
古之遗直,今也则亡。
有丘睪如,正气攸藏。
作诗铭幽,以告无垠。
非我可徵,先祖有言。
瘦同以挽施耦堂给谏即和给谏乳燕二诗韵卷属和 其二 甲辰 清 · 翁方纲
五言律诗 押齐韵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二十九晋观稿二、复初斋诗集卷二十九
昔品乳毛句,丹经款石闺。
如何印谈麈,翻自薄邻鸡。
偈子三生语,莲华一卷携。
亦谙禅室话,谁记旧巢栖(此首专记壬寅冬与耦堂论其乡人金冬心山居诗也。「邻鸡」,冬心秋谷语,盖指渔洋也,予意颇不然之,详见予跋耦堂所藏冬心诗序。)
按:杭湖诗客冬心,善于用短。其与霜田、庆伯游,在渔洋初白狎主齐盟之日,顾于二先生皆有微词,何也?午亭山村、西湖后岭,冬心皆有旧巢栖托之感。虽其小诗精悍,不得以初白限之。然文章千古事,平心得师,乃为善也。每与耦堂论冬心诗,访及《旧雨斋集》,今未知其彫板尚能收拾否。甲辰九日,寒花冷径,附识此意。芑堂不来,晋斋又去,为之怅然。
麈公塔铭 清 · 朴趾源
 出处:燕岩集卷之二
释麈公示寂六日。茶毗于寂照庵东台温宿桧树下不十武。夜常有光。虫背之绿也。鱼鳞之白也柳木朽之玄也。大比邱玄朗。率众绕场。斋戒震悚。誓心功德。越四夜。乃得师脑珠三枚。将修浮图。俱书与币。请铭于余。余雅不解浮图语。既勤其请。乃尝试问之曰。我畴昔而病服地黄汤。漉汁注器。泡沫细张。金粟银星。鱼呷蜂房。印我肤发如瞳。栖佛各各现相。如如含性。热退泡止。吸尽器空。昔者惺惺。谁證尔公叩头曰。以我證我。无关彼相。余大笑曰。以心观心。心其有几。乃为系诗曰。
九月天雨霜,万树皆枯落。
瞥见上头枝,一果隐蠹叶。
上丹下黄青,核露螬半蚀。
群童仰面立,攒手争欲摘。
掷砾远难中,续竿高未及。
忽被风摇落,遍林索不得。
儿来绕树啼,空詈鸟与鹊。
我乃比诸儿,尔目应生木。
尔既失之仰,不知俯而拾。
果落必在地,脚底应践踏。
何必求诸空,实理犹存核。
谓核仁与子,为生生不息。
以心若传心,去證麈公塔(佛说譬喻品曲尽。种种物相。弥觉高妙。此文近之。而解脱六谛圆。證实相决。非大乘以下口气。)
赠族侄有极(并叙) 清 · 南汉纪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出处:寄翁集卷之二
昔汝先祖无愁斋公。于我王考。为堂侄亲。公居乡而依于我。受学于王考。王考爱其才。教诲且勤。命游庠学。课制语有佳。举以称诸人。以此文苑先辈。亦有知其名。一日雪霁天朗。独鹤清唳。王考以西园鹤命题赋诗。公咏长篇几句。即被嘉奖曰。此措大当以诗鸣。余侍坐隅。惟记其批评。而失其藁。惜哉。公蚤孤。事母孝。志养无违。母病。常负行而扶卧之。以安起居。老婢使尚传以为言。公身长而貌癯。性淡无嗜好。遇事脱略不拘节。一见可知为善人。岁己巳遘疠疾。客殒吾家。年堇二十四。王考自西傧还。恸悼之甚。解衣以敛。具棺而于我殡焉。时奸党𥚁国。王考去朝。荒野栖屑。弗克送于乡。藁葬郭东门外数十里地。而诗以抒哀。家大人和韵以伤之。皆载家集中。翌年。归窆驹城之原。尚记余髫年。随往家大人坚城任所。公亦偕焉。余有古风诗。多稚语。公拈笔改之曰。今日汝必得文房之赏。请考如其言。余于其时。自以为得师。童心甚喜。至今六十年后。余年踰七耋。汝尊府茕孑自保。身干家事。亦已老白首矣。汝以公殁后晚生冢孙。自力为公车业。屡占解额。携笈担囊。从吾儿问字。食淡而攻苦。能有孤寒家奋励意。且汝天质端而恭。其恬疏有家行。克类乃祖。又居近寒泉讲书之宅。获沾文教之渐染。知以书卷为没身师。噫。汝其免为乡人。而汝家将有赖矣。前人遗后之报。庶其在斯耶。汝悲先迹无徵。愿闻故事。感其志。略书畴昔所睹记。尾系一诗。赠之尔。
乃祖仁无寿,寒门汝作孙。
儒风先代远,经卷古师存。
书帐浑煤色,饥餐但菜根。
壶堂三夜话,思旧意弥敦。
准提寺创建已百馀载供奉准提佛母并诸神佛为比丘尼住持焉后尼死失及星散阒其无人香火萧条只存前后二殿虽有北畔店屋作本寺香资然亦典质人家矣而寺宇坍塌炉冷烟消偶至其地令人生寥落之感嘉庆十三年1808增生陈廷瑜等倡议重兴次年即捐资赎回北畔店屋修葺前后两傍寺宇暨所倒坏店屋斋舍香火始复迨二十二年1817再小葺户牖瓦甍佛座神居颇称安稳二十五年1820复捐资重脩各殿堂妆塑佛像修置神龛补造器物又复灿然可观焉呜呼寺观盛衰关乎气运惟赖善信君子敦行不怠维持调护以兴衰而振废自兹以往将见香烟䅖灯彩辉煌较前尤盛焉因作诗以 清 · 曾浚成
七言绝句 押元韵 出处:此诗收于陈廷瑜《选赠和斋诗集》,石旸雎藏本。
一片真诚卫佛门,几番首倡葺秪园。
浮屠七级思功德,自觉芳名万古存(施懿琳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