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风俗通义佚文卷:氏姓下 其九十五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
捷氏,邾公子捷菑之后。《汉艺文志》有《捷子》二篇,六国时人。
田开疆公孙接古冶子 曹魏 · 曹植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七
齐疆接子,勇节徇命。虎门之搏,忽宴置衅。矜而自伐,轻死重分(《御览》七百五十四)。
对持论攻击判(慎到遇接子于路因持论遂攻击人谓之狂生自云非狂生) 唐 · 贾承晖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
淹中阐教。总三坟以昭彰。稷下驰声。笼百家而纷纠。是以陶冶代俗。脂粉寰中。事郁不刊之书。理贯无疆之美。惟慎与接。契叶情忘。忽遇诸途。乃相问道。探赜致远。飞辨交驰。索隐钩深。元谈竞泻。如磋如切。频登更仆之筵。无体无方。屡动起予之对。公超山北。吞八九于辞场。伯起关西。咀数千于辩囿。孰谓寡识。莫测高人。辄此拘之。诚为未可。
对持论攻击判(慎到遇接子于路因持论遂攻击人谓之狂生自云非狂生) 唐 · 常从心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五
讲学崇儒。语郊先礼。诗书之奥。以伫言扬。元妙之门。方求理辨。初闻慎接。具析精微。既遇于途。讵为倾盖之厚。各持其论。以争重席之功。汤池铁城。取言词而自困。焚舟夷灶。庶攻击而无回。设喻指之纵横。不闻三倒。语折角之胜负。方持两端。孔某听歌。知接舆之有德。汉高挥洗。见郦生之不狂。拘系之端。冶长何在。言谈之下。宁越无辜。恭论两贤。请从一释。
依韵和王平甫见寄 北宋 · 梅尧臣
押寒韵
尊王兴霸国,古莫重齐桓。
仲尼书大法,亦莫重更端。
文章革浮浇,近世无如韩。
健笔走霹雳,龙蛇奋潜蟠。
飏风何端倪,鼓荡巨浸澜。
明珠及百怪,容畜知旷宽。
其后渐衰微,馀袭犹未弹(夏校:疑殚讹)。
我朝三四公,合力兴愤叹。
幸时构明堂,愿为栌与栾。
期琢宗庙器,愿备次玉玕。
谢公唱西都,予预欧尹观。
乃复元和盛,一变将为难。
行将三十载,衣被剧纤(据残宋本,万历本、宋荦本作织)纨。
后生喜成功,往往舞朱干。
君家兄弟贤,挺拔尤坚完。
譬彼登泰山,孰辨云径槃。
忽在高高巅,两腋犹插(据残宋本,正统本、万历本、康熙本作抑)翰。
我久知子名,曾未接子驩。
前者和君诗,薄言惭儿(夏校:疑为鼠之误)肝。
淮南喜子来,袖刺字未漫。
明日闻渡江,留书特相安。
今又获嘉辞,至味非咸酸。
答陈再次前韵 北宋 · 苏颂
七言律诗 押萧韵
牛斗经年望建标,忽闻行李度南谯(自注:元舆自庐易杭,陆行由滁阳路至广陵。)。
仙舟复喜逢元礼,飞御仍烦接子乔。
已试演纶成典册,尚劳分竹偃藩朝。
海沂邂逅诚多幸,继日相过不待招。
书王蠋事后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二二、《鸡肋集》卷三三、《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九四、《文章辨体汇选》卷三七四、《八代四六文钞》第三一册、《四续古文奇赏》卷一九、《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八○、无咎题跋
古之世,有不去商纣之虐君以从周武之圣臣,而守死西山者,其人曰伯夷。伯夷者,孔子称为仁,孟子称为圣,不在乎学者能道之也。古之人有不爱刳身戮尸之患,以求尽忠极节于其君者,其人曰比干。比干者,孔子称为仁,孟子称为贤,不在乎学者能道之也。古之人有不爱将军之印,不顾万家之封,引身即死,以明君臣之大义,而求自附于伯夷、比干之事者,其人曰王蠋。无孔子、孟子之称,而其名亦不获自附于伯夷、比干焉,学者不可不道也。当燕之破齐,齐王走莒也,临菑之地,汶篁之疆,为齐者无几也。齐之臣平居腰黄金、结紫绶,论议人主之前者,一日狼顾鸟视,分散四出,不逃而去,则屈而降,无一人为其君出身抗贼以全齐者。方是时,王蠋齐之布衣也,积仁洁行,退耕于野,口未尝食君之粟,身未尝衣君之帛,独以谓生于齐国,世为齐民,则当死于齐君,乃奋身守大义,以区区之画邑以待燕人,燕人亦为之却三十里,不敢迎。其后燕将军畏蠋之贤,念蠋之在而齐之不灭也,数为甘言啖之,曰:「我将以子为将,封子以万家,不者,屠画邑」。蠋曰:「忠臣不仕二君,正女不更二夫。国亡矣,蠋尚何存?今劫之以兵,诱之以将,是助桀为虐也。与其无义而生,故不若烹」。乃经其头于木枝,自奋绝脰而死。士大夫闻之,皆太息流涕曰:「王蠋,布衣也,义不北面于燕,况在位食禄者乎」!于是,乃相与迎襄王于莒,而齐之残民始感义奋发,闭城城守,人人莫肯下燕者。故莒、即墨得数战不亡,而田单卒能因其民心,奋其智谋,却数万之众,复七十馀城,王蠋激之也。始予读《史记》,至此未尝不为蠋废书而泣,以谓推蠋之志,足以无憾于天,无怍于人,无歉于伯夷、比干之事。太史公当特书之、屡书之,以破万世乱臣贼子之心,奈何反不为蠋立传?其当时事迹,乃微见于田单之传尾,使蠋之名仅足以不失传,而不足以暴天下,甚可恨也!且夫聂政、荆卿之匹,徒能瞋目攘臂,奋然不顾,以报一言一饭之德,非有君臣之雠,而怀匕首、袖铁椎,白日杀人,以丧七尺之躯者,太史公犹以其有义也,而为之立传,以见后世,后世亦从而服之,曰「壮士」。苏秦、张仪、陈轸、犀首左右卖国以取容,非有死国死君之行,朝为楚卿,暮为秦相,不以慊于心,太史公犹以其辩智也,而为之立传,以见后世,后世亦从而服之,曰「奇材」。以至韩非、申不害之徒,刑名之学也,犹以原道附之老聃。淳于髡、驺衍、田骈、慎到、接子环、驺奭之徒,迂阔之士也,犹以为多学而附之孟子。然则世有杀身成仁如王蠋之事者,独不当传之以附于伯夷之后乎?噫!昔者夫子作《春秋》,其大意在于正君臣、严父子。使当时君臣正、父子严,则《春秋》不作矣!后世愚夫庸妇,一言一行近似者,皆当笔之《春秋》,况夫卓然有补世教者,得无特书之、屡书之乎!此予所以为太史公惜也。
虚舟斋记 北宋 · 黄预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四八
予为桐庐之明年,岁登民和,偶以无事,乃相所治之西偏,以为燕息之所。因旧宇而新之,上盖下基,无所改造,惟革柱以梁,彻壁为牖。其深八筵,其广三之一。洞洞廓廓,俨若三舟之制。左穿池泉,右依山麓,翠竹奇花,间见错出,悉输野色,以供顾盼。予每游焉,恍若行舟两峰之间、清流之上,于是以「虚舟」榜之。客有造焉者曰:「昔欧阳文忠公之在滑,名斋以『画舫』,而子为『虚舟』,果无异乎」?予曰:「斋之制度,均似乎舟,其命名取义,则似之而非也。『画舫』之意,为其脱风波之险,以为晏嬉之乐耳。乃若『虚舟』,则浮游自适,侧不知也,平亦不知也。盖刳木为舟,其初中险亦虚,利涉大川,人者实之而后有患。庄子有言:『虚船触舟,虽有褊心之人不怒』。此予之所志,力学之而未能也。故曰:命名取义,似之而非也」。客曰:「十之居此,号百里剧处,当四达要冲。刀笔满前,竿牍堆几。庭下之锯一空,户外之屦狎至。喧嚣之声,濡沫之态,接子之耳目,屈子之形骸。是非之兵,相刃于应接酬酢之际,而子方与之朝朝暮,果得虚乎」?曰:「所谓虚者,非必逃于空谷之谓也。闻古至人,方寸之地,恬淡冲旷。虚以集道,如颜子之心斋;虚以游世,如老氏之为天下谷。虽或言默,非言非默;虽或将迎,不将不迎。与物委蛇,而同其波,纵物有心,孰能害之?则子之所疑,非所患也。予虽涉世疏,闻道浅,然方且悟三十九年之非矣。向也实,今也虚,其无意乎」?客曰:「唯。子之言至矣,请记之」。曰:「是亦子虚之说耳,姑因予而妄及之,子乃欲妄记夫」!于是戏书于壁(乾隆《桐庐县志》卷一四,乾隆间抄本。以上刘琳校点)。
更漏子 其一 和元规天和堂 北宋 · 张继先
固元精,收听视。
物外身无此地。
接子谬,季真非。
无为翻有为。
但心虚,教腹实。
密与寥天为一。
华阳洞,广寒宫。
人人方寸中。
乞差兽医至丰州看验鞍马奏 宋 · 韩守英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九、《宋会要辑稿》兵二四之一二(第八册第七一八四页)
勾当丰州蕃汉公事王文玉状:当州进奏鞍马藏才蕃部,元在黄河北异山前后住坐,去州约五百里,皆从赵德明北界过往,并无人烟,兼于德明榷场内每匹纳买路绢一疋、大茶十斤,以此艰难,近少有至者。窃缘藏才一路,地接子河汊,所产鞍马格式不大,骨体甚良,若官中以天武马为格拣选入券,即多不及等样。况降致敕书,令差人入深蕃勾招,其藏才最居远地。今若令于府州拣选入券,则又所属州府不同,虑恐阻隔,蕃部不来进奉。欲乞差兽医一人至当州看验鞍马,依旧例于当州抄劄入券,委得用心,当面拣选本产鞍马。欲依所请施行,所有兽医人仍乞于麟州飞骑指挥内轮差一人往彼,逐年替换。
望仙阁记 南宋 · 员兴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四七、《九华集》卷一九
绍兴甲子,某之成都,从东郭叔氏游。叔氏曰:「若自山之所来耶」?对曰:「然」。叔氏曰:「鳌山,吾故所也,今山之壤孰膏孰荒?而山之事孰有孰亡?士津津耶?孰嚚孰良?孺子知之,盍议其详」?某曰:「恶叔君奚山之问也!且成都乐都也,始祖大夫郎中君乐之而安之,经世且三矣。夫乐则安,安则久,是谓俗化。俗化者,俗迁者也,而又奚思于山?叔君奚山之问也」?叔氏曰:「余以若为可以言,然未得其妙也。且若不闻敖、接二子之事乎」?曰:「敖、接之事奚若」?叔氏曰:「昔吴有敖子者,去吴而宦越。越有接子者,去越而宦吴。二子翩跹焉而不归,望望焉而思吴越也。东南之士交讥曰:『二子病矣,不如两忘吴越。此在越而忘吴,安知越之不吴?彼在吴而忘越,安知吴之不越?如是则处越犹吴,处吴犹越也』。二子曰:『吾缘乎今入吴,吴冠;入越,越裳。冠裳,可更于吴越也,俗化也。入吴不无越梦,入越不无吴梦,梦不可错于吴越也,神交也』。故当是时,敖子楼而望吴,接子楼而望越,望虽弗极,亦神交而已矣」。某曰:「然则叔氏今也何如」?曰:「始吾东郭是宅,阁而居之者,始祖郎中君也。谨而司之者,朝而斯,夕而斯,先君其唱,而我其继也。余日夜而望仙山,人虽不余知,山之灵独不知乎?余犹敖、接二君矣,余与山之灵神交者也」。某曰:「大哉,望仙之义如此乎?请遂歌之」。乃歌曰:
山之上兮飞泉,山之下兮龙渊。以为可得而望兮,则山之又山。不可得而望兮,则髣髴乎吾前矣。虽然,吾神交兮吾无言,斯乃所以为吾望仙也。
后三岁丁卯,叔氏速记,故以向者绪言记之。六月十日,侄九华子某显道记。
丙戌科过省第一捷书(三月十八日捷子到广州,二十日到石滩。) 南宋 · 李昴英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四○、《文溪集》卷二○、《广东文献初集》卷三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某顿首百拜上覆大人朝议、亚妈孺人:某兹者荷先祖馀庆,大人阴骘,省试叨冒第三名。自顾识浅才疏,何足当此,今因捷走报,谨写数字,以实其信。然乡间前此无报三名前之例,必有无厌之求,亦宜权其轻重,多不过为政首可也。恐州县有礼议,大人可谋之亲知谙识者,随时区处,即此报知。他冀精卫寝食,以迓鸿祉。某此来合受推官文林郎出身,乃庙堂送阙,亦候在外,待榜者毕至,方始唱名赐袍笏,圣上御便殿以颁之。仍旧例入局,待注受毕日,七月初必有归期。谨此拜覆,伏乞尊览。某百拜上覆。某烦一哥覆知大人,门径只宜依旧,不必加粉饰,遇某旧亦烦一哥呼名致谢。
丙戌科过省第三家书 南宋 · 李昴英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四○、《文溪集》卷二○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某伏以春律向盈,韶光未减,恭惟大人朝奉、亚妈孺人尊候动止万福。某自得捷,当夜即发家书与捷子,又附一运司,走文字人想皆到矣。然潮州陈子谅必争先,但以家书为实。犒捷之资,必候潮、广两处人俱齐,方始酌其轻重,不可作两项支与。某尝会张魁,渠云乡曲捷人必待八九月自归,方始结付,乃其乡例也,恐未有钱,推以待某归尤佳。小人无厌,骤多与之,彼必求索无已,更在斟酌轻重,合数报人,共二百上下可也。某自归榜后,终日奔走,及归安下处,则诸公来访,及同年诸友相见,求入局者甚众,应酬无暇。来见邹先生,丁宁勿出,某恪守此戒。然程中书、陈中书皆遣人来请见,不容不往,以至某文字出渠房者皆往一见之。然诸公以某远方人,忽在前列,皆有愿见之意。凡所造见,甚荷温接,相见必问堂上,及闻某具庆,则歆羡不已,又问大人之年,某乙未对,尤加羡焉,其问娶否,则以已缀亲对。书铺呈甲辰例,唱名在五月十二,缘其年混补,别来试所未闲,今岁既无混补,必须待出局及注差了毕,必七月终方有归期。前日局中合干人来参,书吏、厅子、虞候、上名事官,每位三四十,某不敢留,使且待入局。京城桂玉之地,日费不赀。王魁缀其同舍宁国府杜丈之女,岳翁为之支遣,张魁乃宰执侍从,撰述文字人,故诸公送馈良厚。惟某乏素,其接待礼数、出入仪从只得勉强随之。乡间义约钱一百券,带来四小铤,梁干又借去一笏,虽鬻之笏,犹有窘乏之忧,不免就施丈假借,渠又要归还七百足,更与渠商榷如何,势亦只得就渠借也。家亦不必附钱与之,但龙涎香可买数两,素馨汤、茶饼之类,可买二三十瓶作人事,戚家苏合香丸、感应丸亦买数两来,更白拂手数条云云。
录役者语 其八 元 · 王恽
七言绝句 押虞韵 出处:秋涧集卷二十四
父来接子值同途,欲话渠侬涕泗俱。
昨日道边因困卧,不知今日有还无。
哀摄泉居士三首 其三 明 · 顾璘
五言律诗 押元韵
感激投胶契,酸凄属纩言。
白头馀积恨,黄壤誓酬恩。
往事成今古,交情接子孙。
独怜孤凤羽,能慰九泉魂。
接花果。赠朴启贤。兼示沈守精,申宗淮 明 · 赵晟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养心堂诗集
吾尝接子心,接以道与艺。
吾欲见其生,锄去荒与秽。
吾欲见其华,栽培非一岁。
吾欲见其实,徘徊绕树际。
愿子勤勿怠,为诗以劝励。
至避暑山庄即事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二十四
陟降广仁度峻岑,山庄在望郁云林。
图安烟火孳民户(昔殷庶皇祖咏山庄诗有万家烟大随民便之句兹阊阖户口倍增钦念贻谋垂裕益深感仰之诚),兴学济跄接子衿(乾隆丙申岁于此承德府兴建中文庙定府州县学额并每科乡试额一名十年以来文教振兴衿士迎銮者济济向曾有句云菁莪雅化捷影响盖纪实云)。
廛市虽欣歌乐岁(连年口外都有收),山田颇觉待甘霖(日今略觉望雨)。
轻雷送雨未成寸,敢即慰滋惕以钦。
怀李二内翰 清 · 严如熤
七言律诗 押冬韵
烽火连年迫上庸,靴刀几队健儿从。
田单只计宗能保,李广何妨相不封。
虎穴挥戈余慷慨,凤池簪笔镇雍容。
笑余介胄惭文吏,华烛清樽接子丰。
宝应道中 清 · 吴振棫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出处:花宜馆诗钞卷一
点缀笆篱捷子黄,松毛压屋小槽香。
不知何处龙竿寺,疏雨凉蝉过射阳。
说梦四用哥字韵 清末民国初 · 梁鼎芬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出处:节庵先生遗诗续编
梦觉贞元似电波,蚁王朱首领南柯。
须臾台阁金章竞,一二郎官粉面搓。
历记存亡无捷子,纷传才计出甘罗。
如闻钦庙南归语,太一宫前待九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