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元奘” 相关资源
诗文库
东林寺经藏碑铭 五代 · 李肇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一
释迦者流有十二部经。由儒之诗书易礼乐春秋。皆立言垂教之本。儒无文字。则天下久已大坏。三藏之说不行。西方圣人之教几乎息矣。若声闻乘之四谛门。缘觉乘之十二因缘门。菩萨乘之六波罗蜜门。以至佛乘之一切种智。生而知之则已。学而知之者。向微斯文。是必懵然不自知其术也。人主擅万乘之权。富有四海。至于生死报应之际。常必瞿然。有生之徒奔走之不暇。实由斯言之烜赫而致化。夫塔庙庄严之为像教。其用大矣。佛有天龙大会。未尝不以契经为事。佛灭后。大迦叶召千罗汉。结集法藏。阿难传焉。西土以胡文纪之。谓之梵书。科斗文字之类也。著以贝叶。谓之梵夹。杀青为简之类也。后汉天竺人摩腾。始至中国。出其文二十四章。翻为隶书。其后稍稍不绝。至沙门法护。遍游西国。达言语之不通者。究三十六书之体而还。梵书之诂训音义。然后大备。虽为道滋广。而难能亦甚。盖以事生六合之外。教出五常之后。时人无能知者。小则误于文句。大则失其宗旨。道安尝叹释经有五失本三不易。故信奉之代。亦以名臣佐而成之。自汉永平唐开元。祖述之士凡一百七十六人。有桑门之重译。有居士之覃思。有长老之辨论。有才人之撰集。校其经律论传记文集删改之。惣五千四十八卷。号为实录。其中贞观法师元奘作居多。五分其数有其一。其为该博。首出前辈。而历代精舍。能者藏之。方之兰台秘阁。而不系之官府也。五都之市。十室之邑。必设书写之肆。惟王公达于众庶。靡不求之。以至徼福祐。防患难。严之堂室。载之舟车。此其所以浩瀚于九流也。庐山山岳之神秀。而东西林为海内名刹。有惠远道安之遗风。四百馀年。钟磬之音不绝。然而三藏经论。阙而无补。元和四年云门灵澈。流窜而归。栖泊此山。将去。言于廉问武阳韦公。公应之如响。往年公夫人兰陵萧氏终。有钗梳佩服之资。而于荆州买良田数顷。收其租入。以奉檀施。至是取之。增以清白之俸。而经营焉。爰即洪州诸寺。杂理其事。雕函饰轴。渍檗磨墨。僧谋而吏职。暑兆而寒就。先命度地之宜。以图建置。默设规制。悬成剞劂。乃结搆而浮于江。以至于东林。施为殿堂。用尊秘。得浮槎大德义彤为之主。受持洒扫者七人。以备名山之阙。而资学者之求。公之素志尔。初彤公受具于庐山浮槎寺。尝讨大藏。恶其部帙繁乱。将理之不可。遂发私誓。四十馀。果得志焉。于是搜远近之逸函坠卷。目在辞亡者得之。互文合部者兼之。断品独行者类之。本同名异者存之。以伪乱真者标之。又病前贤编次。不以注疏入。非尊师之意。并开元庚午之后。洎德宗神武孝文皇帝之季年。相继新译。大凡七目四千九百馀卷。立为别。著杂录七卷以条贯之。命开元崇福旧录。惣一万卷。举以志函。随函以命轴。微尘句偈。如在常中。然后金口之说流于娑婆者。尽在于兹山也。五年。韦公薨。七年博陵崔公以仁和政成。悯默旧绩。由是东林以遗功得请篆刻之盛。其成公志。故家府从事李肇为之文曰。
多罗之教,神道不测。
迦叶承之,布西域兮。
毗尼之用,其法翼翼。
优波受之,垂作则兮。
昙之文,演畅宗极。
苾刍龙象,甚奇特兮。
三者之藏,倾如轥墨。
王公大人,为之饰兮。
韦公之绩,崔公之德。
及兹宝藏,何崱屴兮。
崇崇彤公,合发愿力。
传之历劫,千百亿兮。
炉峰之北,灵坛之侧。
系之迦陁,金石刻兮。
梵呗乾隆丙午 清 · 弘历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二十二
梵呗西番诵,原非天竺(中国与卫藏诸经俱来自天竺元奘所取经像由云南前往即鸠摩罗什达摩等亦由彼取道并不经历卫藏故唐以前诸经皆从天竺语译成汉字今之梵呗即唐古特字由卫藏前往天竺译成藏经与中国汉字经文字虽殊经义则一)
由来皆佛旨,谁果得真心。
应识法化报(佛之三身为法身化身报身也),不关来去今。
殷勤译国语,绳祖意犹深(我尤为太宗制清字义蕴闳深较之蒙古汉书精当我朝百数十年来凡谕旨章奏及四书五经等书一经翻译文义了然且蒙古尚有所翻三藏诸经国书岂宜阙略因特开清字经馆翻译各经几馀呈览钦定颁发俾资诵习以志绍承家法之意)
灵岩寺再叠前韵乾隆乙酉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四十五
烟霞朝暮传心印,泉石古今惬性灵。
不二殿旁法(摩顶相传元奘植),成双门外刹竿亭。
风来檐角虚铃语,春入山根新水渟。
此是色空无著处,作么更觅梵王形。
灵岩寺五叠前韵乾隆庚子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六十七
事用长卿后知误(向以刘长卿灵岩寺西入石路为即此处曾用长卿韵凡四叠丙申春驻此偶检刘诗题乃过林麓山寺诗中复有湘水语知在楚南所作前此以其亦系西入石路遂致沿讹因作咏事诗辨订之),迹传元奘昔称灵。
原由西入非其路长卿,尚自右存是此亭元奘
院柏又经三载别丙申东巡曾驻此),山泉仍俯一泓渟。
今宵小驻明朝去,无暇呼僧参色形。
梵呗乾隆辛丑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八十
梵呗原于汉乘(去声)同,无过文语异西东。
解其义者原非二(梵呗从天竺语译成乌思藏语即唐古忒字也盖中国与卫藏诸经俱来自天竺元奘所取经系由云南前往即鸠摩罗什达摩等亦由彼取道并不经历卫藏故自唐以前诸经皆从天竺语译成汉字今唐古忒字之藏经则亦由卫藏前往天竺译成者是藏经与汉字经文字虽殊经义则一也),问以行斯鲜得中。
即此黄衣偏袒诵(文殊顶皆喇嘛僧诵梵呗),几曾白教秘传穷。
吟成不觉笑予执,鹊噪鸦鸣岂不通。
灵岩寺七叠前韵乾隆庚戌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五十五
叠韵每宗玉局法,输他落笔句称灵。
道林继考远别域,僧寺原吟一个亭(向以石路由西而入因刘长卿有自道林寺西入石路之作曾四叠其韵丙申驻此细检长卿诗中有湘江语是在楚南非齐束也已于咏事诗辨订其讹不复叠韵)
东指老松仍此峙(土人因元奘东指验归之说以此当之盖亦芗其名耳),重来乳窦镇斯渟。
光阴五载一睫眼,作么(上声)生为色与形(戏用禅语)
大慈恩寺大法师基公塔铭 唐 · 李宏庆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
吏部李侍郎乂碣文。法师以皇唐永淳元年仲冬壬寅日。卒于慈恩寺翻译院。有生五十一岁也。后十日。陪葬于樊川元奘法师塔。亦起塔焉。塔有院。太和二年二月五日。异时门人安国寺三教大德赐紫法师义林。见先师旧塔摧。遂唱其首。率东西街僧之右者。奏发旧塔。起新塔。功未半而疾作。会其徒千人。尽出常所服玩。洎向来箕敛金帛。命高足僧令检。俾卒其事。明年七月十三日。令检奉行师言。启其故塔得全躯。依西国法焚而瘗之。其上起塔焉。又明年十月。赍行状请宏庆撰其铭。予熟闻师之本末。不能牢让。师姓尉迟。讳基字宏道。其先朔州人。累世以功名致爵禄。先考宗。松州都督。伯父鄂国公。国初有勋力。宏道身长六尺五寸。性敏悟。能属文。尤善于句读。凡经史皆一览无遗。三藏法师元奘者。多闻第一。见宏道颇加竦敬。曰。若得斯人传授释教。则流行不竭矣。因请于鄂公鄂公感其言。奏报天子许之。时年一十七。既脱儒服。披缁衣。伏膺奘公。未几而冰寒于水矣。以师先有儒学词藻。诏讲译佛经论卅馀部。草疏义一百本。大行于时。谓之慈恩疏。其馀崇饰佛像。日持经戒。瑞光感应者。不可胜数。嗟乎宏道。其家世在朔漠。宜以茹毛饮血斗争煞戮背义妄信为事。今慕浮屠教苦节。希圣深入其奥。与夫鄂公佐圣立国。功成身退。出于其类。为一代贤人。实禀间气。习俗不能染也明矣。退为铭曰。
佳城之南兮面南山。元奘法师兮葬其间。
基公既殁兮陪其后。甲子一百兮四十九。
碣文移入兮本寺中。昙景取信兮田舍翁
义林高足兮曰令检。亲承师言兮精诚感。
试具畚锸兮发元堂。全身不朽兮满异香。
铭志分明兮是宏道。齿白骨鲜兮无销耗。
瑞云甘雨兮昼濛濛。神祇悉窣兮罗寿宫。
依教茶毗兮得舍利。金瓶盛之兮埋厚地。
建塔其上兮高巍巍。铭勒贞石兮无愧辞。
深谷为岸兮田为瀛。此道寂然兮感则灵。
万松山行馆杂咏叠前韵 其二 乾隆庚子 清 · 弘历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六十七
岱庙论年斯固弟岱庙有汉柏)方山较岁此为兄灵岩山有唐元奘摩顶然实也见向作)
可知伯仲何常定,树实无情人有情。
八题灵岩八景叠甲辰 其四 摩顶乾隆庚戌 清 · 弘历
七言绝句 押寒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五十五
顶自称摩自安,底须唐史检重看元奘西去自由长安与此寺何涉实出附会向题此长安辞阙求西竺摩顶何在鲁东之句)
佛无来去人岂易,元奘试询想答难。
写摩顶放歌纪事乾隆乙酉 清 · 弘历
 押纸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四十五
大唐新话称摩顶灵岩寺元奘遗迹夫唐时建都长安元奘发轫自必由彼而取经回译经弘福寺亦今西安地志乘班班可證于此地无涉或元奘由此诣长安译经事毕仍来居此或长安亦有灵岩寺均不可知此当徐考耳然既以摩顶称即予屡经吟咏何尝不人谓之而亦松之兹欲写其形则知是名或可以假藉实难可与迁就朅尔成咏其亦有戒于斯夫
元奘取经摩松顶,谓曰将归当东指。
因之新话传灵岩,今看是柏非是。
设云后人所傅会,种松亦易何为尔。
人谓之松亦松之,几度拈吟不可否(叶)
斯地斯事其然乎,姑且置焉徐證耳。
虬枝东指则诚信,佛殿边旁特孤峙。
千年以上岁斯历,玉节金幢入画理。
我欲写形知是,顾名为松面先泚。
松之与柏实易辨,尚致淆讹有如此。
贤否万状目前陈,吁嗟鉴别真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