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玄游”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挽杜隐君敬心一首 明 · 黄省曾
五言排律 押侵韵
念尔玄游者,平生傲散衿。
岩栖遵隐躅,帷下宅书林。
八索钩观妙,三馀撰讨深。
闭关芳草色,遗世紫霞心。
石髓思餐古,源桃欲览今。
迹孤山处屐,情至□琴。
炼药年何晚,归泉候易侵。
积家怜有德,贻子羡无金。
此后萧条径,篮舆不复寻。
奉和幸白鹿观应制 初唐 · 刘宪
五言律诗 押微韵
玄游乘落晖,仙宇蔼霏微。
石梁萦涧转,珠旆扫坛飞。
芝童荐膏液,松鹤舞骖騑。
还似瑶池上,歌成周驭归。
唐故洪州开元寺石门道禅师塔铭 中唐 · 权德舆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一
钟陵之西曰海昏海昏南鄙有石门山。禅宗大师马氏塔庙之所在也。门弟子以德舆游大师之藩。俾文言而楬之曰。三如来身以大慈为之本。六波罗密以般若为之键。非上德宿殖者。恶乎至哉。大师法讳道一。代居德阳。生有异表。幼无儿戏。嶷如山立。湛如川渟。舌广长以覆准。足文理而成字。全德法器。自天授之。尝以为九流六学。不足经虑。局然理世之具。岂资出世之方。惟度门正觉。为上智宅心之域耳。初落发于资中。进具于巴西。后闻衡岳让禅师者。传教于曹溪六祖。真心超诣。是谓顿门。跋履造诣。一言悬解。始类颜子。如愚以知十。俄比净名。默然于不二。又以法惟无住。化亦随方。尝禅诵于抚之西里山。又南至于处之龚公山。攫搏者驯。悍戾者仁。瞻其仪相。自用丕变。刺史河南尹裴公。久于禀奉。多所信向。由此定惠。发其明诚。大历中尚书路冀公之为连帅也。舟车旁午。请居理所。贞元二年成纪李公以侍极司宪。临长是邦。勒护法之诚。承最后之说。大抵去三以就一。舍权以趋实。示不迁不染之性。无差别次第之门。常曰。佛不远人。即心而證。法无所著。触境皆如。岂在多歧。以泥学者。故夸父吃诟。求之愈疏。而金刚醍醐。正在方寸。于是解其结。发其覆。如利刃之破罥索。甘露之洒稠林。随其义味。快得善利者。可胜道哉。化缘既周。趺坐报尽。时贞元二年四月庚辰。春秋八十。腊六十。前此以石门清旷之境。为宴默终焉之地。忽谓入室弟子曰。吾至二月当还。尔其识之。及是委化。如合符节。当夹钟发生之候。叶拘尸薪火之期。缁素幼艾。失声望路。渡涸流而法雨滂洒。及山门而天香纷霭。天人交际。昧者不知。沙门惠海智藏镐英志贤智通道悟怀晖惟宽智广崇泰惠云等。体服其劳。心通其教。以为吾师真心湛然。与虚空俱。惟是体魄。化为舍利。则西方之故事传焉。不可已也。乃率吁其徒。从茶毗之法。珠圆玉洁。煜耀盈升。建兹严事。众所瞻仰。至七年而功用成。竭诚信。故缓也。德舆往因稽首。粗获击蒙。虽飞鸟在空。莫知近远。而法云覆物。已被清凉。今兹铭表之事。敢拒众多之请。铭曰。
达摩心法,南为曹溪
顿门巍巍,振拔沈泥。
禅师宏之,俾民不迷。
九江西部,为一都会。
亦既戾止,元津横霈。
慈哀摄护,为大法砺。
五滓六触,翳然相蒙。
直心道场,决之则通。
随器受益,各见其功。
真性无方,妙道不竭。
顾兹梦幻,亦有生灭。
微言密用,焕如昭晰。
过去诸佛,有修多罗。
心能悟之,在一刹那。
何以寘哀,兹窣堵波。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序 唐 · 裴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三
夫血气之属必有知。
凡有知者必同体。
所谓真净明妙。
虚彻灵通。
卓然而独存者也。
是众生之本源。
故曰心地
是诸佛之所得。
故曰菩提。
交彻融摄。
故曰法界。
寂静常乐
故曰涅槃。
不浊不漏。
故曰清净。
不妄不变。
故曰真如。
离过绝非。
故曰佛性
护善遮恶。
故曰总持。
隐覆含摄。
故曰如来藏。
超越元閟。
故曰密严国。
统众德而大备。
烁偫昏而独照。
故曰圆觉。
其实皆一心也。
背之则凡。
顺之则圣。
迷之则生死始。
悟之则轮回息。
亲而求之则止观定慧
推而广之则六度万行。
引而为智然。
后为正智。
依而为因然后为正因。
其实皆一法也。
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
凡夫也。
欲證圆觉而未极圆觉者。
菩萨也。
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
如来也。
离圆觉无六道。
舍圆觉无三乘。
非圆觉无如来。
泯圆觉无真法。
其实皆一道也。
三世诸佛之所證。
盖證此也。
如来为一大事出现。
盖为此也。
三藏十二部。
一切修多罗。
盖诠此也。
然如来垂教。
指法有显密。
立义有广略
乘时有先后。
当机有浅深。
非上根圆智
其孰能大通之。
故如来于光明藏与十二大士。
密说而显演。
潜通而广被。
以印定其法。
为一切经之宗也。
峰禅师得法于荷泽嫡孙南印上足道圆和尚
一日。
随众僧斋于州民任灌家。
居下位以次受经。
遇圆觉了义。
卷未终轴。
感悟流涕。
归以所悟告其师。
师抚之曰。
汝当大宏圆顿之教。
此经诸佛授汝耳。
禅师既佩南宗密印。
受圆觉悬记。
于是阅大藏经律。
通唯识起信等论。
然后顿辔于华严法界。
宴坐于圆觉妙场。
究一雨之所沾。
穷五教之殊致。
乃为之疏解。
凡大疏三卷。
大钞十三卷。
略疏两卷。
小钞六卷。
道场修證仪一十八卷。
并行于世。
其叙教也圆。
其见法也彻。
其释义也端如析薪。
其入观也明若秉烛。
其辞也极于理而已。
不虚骋。
其文也扶于教而已。
不苟饰。
不以其所长病人。
故无排斥之说。
不以其未至盖人。
故无胸臆之论。
荡荡然实十二部经之眼目。
三十五祖之骨髓。
生灵之大本。
三世之达道。
后世虽有作者。
不能过矣。
其四依之一乎。
或净土之亲闻乎。
何尽其义味如此也。
或曰。
道无形。
视者莫能睹。
道无方。
行者莫能至。
况文字乎。
在性之而已。
岂区区数万言而可诠之哉。
对曰。
噫。
是不足以语道也。
前不云乎。
统众德而大备。
烁偫昏而独照也。
圆觉也。
盖圆觉能出一切法。
一切法未尝离圆觉。
今夫经律论三藏之文。
传于中国者五千馀卷。
其所诠者何也。
戒定慧而已。
修戒定慧而求者何也。
圆觉而已。
圆觉一法也。
张万行而求之者何。
众生之根器异也。
然则大藏皆圆觉之经。
此疏乃大藏之疏也。
罗五千轴之文。
而以数卷之疏通之。
岂不至简哉。
何言其繁也。
及其断言语之道。
息思想之心。
忘能所。
灭影像。
然后为得也。
因不在诠表耳。
呜呼。
生灵之所以往来者。
六道也。
鬼神沈幽愁之苦。
鸟兽怀獝狘之悲。
修罗方瞋。
诸天正乐。
可以整心虑。
趣菩提。
唯人道为能耳。
人而不为。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休尝游禅师之阃域。
受禅师之显诀。
无以自效。
辄直赞其法而普告大众耳。
其他备乎本序云。
陈志玄游天台 明 · 斯学
七言律诗 押冬韵 出处:槜李诗系卷三十二
路入南天千万峰,云边片片落芙蓉。
霞标赤映深城路,瀑布青悬绝壁
灵药更寻丹士宅,石梁还听饭僧钟
桃花莫问刘郎事,江上长风跨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