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昙宗” 相关资源
诗文库
高僧传序 南梁 · 释慧皎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三
原夫至道冲漠,假蹄筌而后彰;
玄致幽凝,藉师保以成用。
是由圣迹迭兴,贤能异托。
辩忠烈孝慈,以定名教之道;
明《诗》《书》《礼》《乐》,以成风俗之训。
或忘功遗事,尚彼虚冲;
或体任荣枯,重兹达命。
而皆教但域中,功存近益。
斯盖渐染之方,未奥尽其神性。
至若能仁之为训也,考业果之幽微,则循复三世;
言至理之高妙,则贯绝百灵。
若夫启《十地》以辩慧宗,显《三谛》以诠智府穷神尽性之旨,管一枢极之致。
馀教方之,亦犹群流之归巨壑,众星之拱北辰,懋哉邈矣。
信难得以言尚。
至乃教满三千,形遍六道,皆所以接引幽昏,为大利益。
而以净秽异闻,升坠殊见。
故秋方先音形之奉,东国后见闻之益,云能表于夜明,风虎彰乎宵梦。
洪风既扇,大化斯融。
自尔西域名僧,往往而至,或传度经法,或教授禅道,或以异迹化人,或以神力拯物。
自汉之梁,纪历弥远,世践六代,年将五百。
此土桑门,含章秀发,群英间出,迭有其人。
众家记录,叙载各异,沙门法济,偏叙高逸一迹。
沙门法安,但列志节一行。
沙门僧宝,止命游方一科。
水门法进,乃通撰论传,而辞事阙略,并皆互有繁简,出没成异。
考之行事,未见其归。
临川康王义庆《宣验记》及《幽明录》,太原王琰《冥祥记》,彭城刘俊《益部寺记》,沙门昙宗《京师寺记》,太原王延秀《感应传》,朱君台《徵应传》,陶渊明《搜神录》,并傍出诸僧,叙其风素,而皆是附见,亟多疏阙。
竟陵文宣王《三宝记传》,或称佛史或号僧录
既三宝共叙,辞旨相关,混滥难求,更为芜昧。
琅邪王巾所撰《僧史》,意似该综,而文体未足。
沙门僧祐撰《三藏记》,止有三十馀僧,所无甚众。
中书郗景兴东山僧传》,治中张孝秀庐山僧传》,中书陆明霞沙门传》,各竞举一方,不通今古,务存一善,不及馀行。
逮乎即时,亦继有作者。
然或褒赞之下,过相揄扬;
或叙事之中,空引辞费,求之实理,无的可称。
或复嫌以繁广,删减其事,而抗迹之畴,多所遗削,谓出家之士,处国宾王,不应励然自远,高蹈独绝。
辞荣弃爱,本以异俗为贤,若此而不论,竟何所纪。
尝以暇日,遇览群作,辄搜捡杂录。
数十馀家,及晋、宋、齐、梁春秋书史,秦、赵、燕凉荒朝伪历,地理杂篇,孤文片记,并博咨故老,广访先达,校其有无,取其同异。
始于汉明帝永平十年,终至梁天监十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载,二百五十七人,又傍出附见者。
二百馀人。
开其德业,大为十例,一曰译经,二曰义解,三曰神异,四曰习禅,五曰明律,六曰遗身,七曰诵经,八曰兴福,九曰经师,十曰唱导。
然法流东土,盖由传译之勋。
或逾越沙险,或泛漾洪波,皆亡形殉道,委命弘法。
震旦开明,一焉是赖,兹德可崇,故列之篇首。
至若慧解开神,则道兼万亿,通感适化,则强暴以绥,靖念安禅,则功德森茂,弘赞毗尼,则禁行清洁,忘形遗体,则矜吝革心,歌诵法言,则幽显含庆,树兴福善,则遗像可传。
凡此八科,并以轨迹不同,化洽殊异,而皆德效四依,功在三业,故为群经之所称美,众圣之所褒述。
及夫讨核源流,商取舍,皆列诸赞论,备之后文。
而论所著辞,微异恒体,始标大意,类犹前序。
未辩时人,事同后议。
若间使前后,如谓烦杂,故总布一科之末,通称为论。
其转读宣唱,虽源出非远,然而应机悟俗,实有偏功。
故齐宋杂记,咸条列秀才者,今之所取,必其制用超绝。
及有一介通感,乃编之传末。
如或异者,非所存焉。
凡十科所叙,皆散在众记。
今止删聚一处,故述而无作。
俾夫披览于一本之内,可兼诸要。
其有繁辞虚赞,或德不及称者,一皆省略。
故述六代贤异止为十三卷,并序录合十四轴,号曰《高僧传》。
自前代所撰,多曰名僧。
然名者,本实之宾也。
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纪,高而不名,则备今录。
故省名音,代以高字,其间草创,或有遗逸。
今此十四卷,备赞论者,意以为定,如未隐括,览者详焉(《高僧传》十四)
令旨解二谛议 其十七 南梁 · 萧统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栖玄寺昙宗咨曰:圣人为见世谛,为不见世谛?
令旨答曰:圣知凡人,见有世谛。
若论圣人,不复见此。
少林寺 唐 · 裴漼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九
原夫星垂梵界。
圣缘开万化之先。
日照王宫。
神迹蕴三灵之始。
包至虚以见世。
象教久传于旷劫。
笼偫有以示凡。
法身初应于中古。
见神通之力。
广拔苦因。
开智惠之门。
深明乐界。
鹤林变色。
观其恋慕之心。
雁塔开扉。
通其瞻仰之路。
少林寺者。
魏孝文之所立也。
东京近甸。
太室西偏。
正气居六合之中。
清都控九州之会。
缑山北峙。
亘宛洛之天门
颍水南流
连荆河之云泽。
信帝畿之灵境。
阳劫之福地。
沙门跋陀者。
天竺人也。
空心元粹。
惠性淹远。
不二法门
有甚深道业。
缅自西域
来游国都。
孝文屈黄屋之尊。
申缁林之敬。
太和中
诏有司于此寺处之。
净供法衣。
取给公府。
法师乃于寺西台舍利塔
塔后造翻经堂。
香水成涂。
金绳为约。
苦心精力。
俾夜作昼。
多宝金身之地。
不日就工。
如来金口之说。
连云可庇。
西缘长涧。
之萧森。
北拒深崖。
覆筠篁之冥密。
烟花浓霭。
暝下天香。
泉籁清音。
晓传空乐。
跋陁息心兹地。
乐静安居。
感而遂通。
境来斯證。
寤寐之际。
若有神人致石磬一。
长四尺。
规制自然。
声律咸具。
得之河曲
空闻汉使之谈。
浮于泗滨。
徒入夏王之贡。
管弦风夜。
合清响于中天。
钟梵霜晨。
谐妙音于上劫。
时有三藏法师勒𨙻翻译经论。
游集刹土。
稠禅师探求正法。
住持塔庙。
虬箭不居。
光尘易远。
虹梁所指。
象设犹存。
周武帝建德中
元嵩之说。
断佛老之教。
率土伽蓝。
咸从废毁。
明皇帝继明正位。
追崇景福。
大象中
初复佛像及天尊像。
乃于两京各立一寺。
因孝思所置。
以陟岵为名。
其洛中陟岵。
即此寺也。
隋高祖受禅。
正朔既改。
徽号已殊。
惟此寺名。
特令仍旧。
开皇中有诏。
二教初兴。
四方普洽。
山林学徒。
皈依者众。
其柏谷屯地一百顷。
宜赐少林寺
大业之末
九服分崩。
偫盗攻剽。
无限真俗。
此寺为山贼所劫。
僧徒拒之。
贼遂纵火焚塔院。
院中众宇。
倏焉同灭。
瞻言灵塔。
巍然独存。
天龙保持。
山祇福护。
神力所及。
昔未曾有。
寺西北五十里有柏谷墅。
偫峰合沓。
深谷逶迤。
复磴缘云。
俯窥龙界。
高顶拂日。
傍临鸟道。
晋成坞。
在齐为郡。
王充僭号。
署曰辕州。
乘其地险。
以立烽戍。
拥兵洛邑
将图梵宫。
皇唐应五运之休期。
受千龄之景命。
扫长蛇荐食之患。
拯生人涂炭之灾。
太宗文皇帝龙跃太原
军次广武
大开幕府
躬践戎行。
僧志操惠玚昙宗等。
审灵眷之所往。
辨讴歌之有属。
率众以拒伪师。
抗表以明大顺。
侄仁则以归本朝。
太宗嘉其义烈。
频降玺书宣慰。
既奉优教。
兼承宠锡。
赐地卌顷。
水碾一具。
即柏谷庄是也。
迨海宇既平。
宪章云始。
伪主寺观。
尽令废除。
僧善护洞晓二门。
远该三行。
诣阙进表。
特蒙置立。
武德中
寺有白雀见。
贞观中
明禅师造重塔之辰。
白雀复示见。
璿图肇启。
初欲呈祥。
宝殿才兴。
遽闻相贺。
高宗天皇大帝光绍鸿业。
钦明至理。
尝因豫游。
每延圣教。
咸亨中
乘舆戾止。
御飞白书题金字波若碑。
留幡像及施物。
永淳中
御札又飞白书一飞字题寺壁。
云开顾鹤。
电转游龙。
神草竞秀于椒涂。
云泉迥飞于锦石。
雕甍增耀。
若缀春葩。
金叠分辉。
似悬秋露。
天皇升遐。
则天大圣皇后为先圣造功德。
垂拱中
有冬抽笋。
塔院后复有藤生。
證圣中
中使送钱于生处。
修理陛阶。
寺上方普光堂功德。
随日修造。
自尔飞鸟。
莫敢翔集。
此寺跋陁疏置。
业造神微。
皇家尊崇。
幽秘。
珍符荐臻于动植。
灵应亟发于庭除。
累圣属心。
每颁渥泽。
王言宸翰。
既叠映于鸡峰。
宝象珠幡。
亦交驰于龙壑。
皇上睿图广运。
神用多能。
藉明台之化清。
绎天池之墨妙。
以此寺有先圣缔搆之迹。
御书碑额七字。
十一年冬
爰降恩旨。
付一行师赐少林寺镌勒。
梵天宫殿。
县日月之光华。
佛地园林。
动烟云之气色。
元魏武。
徒衒奇于篆素。
钟繇蔡邕
致美于缃。
日者明敕。
令天下寺观田庄。
一切括责。
皇上以此。
寺地及碾。
先圣赐。
多历年所。
襟带名山。
廷袤灵迹。
偫仙是宅。
迈罗阅之金峰。
上德居之。
掩育王之石室。
特还寺众。
不入官收。
曾是国土崇绝。
天人归仰。
固以名冠诸境。
礼殊恒刹矣。
高僧跋陁明三藏心禅诸门弟子惠光道房稠禅师等。
精勤梵行。
克传胜业。
惠光弟子僧达昙隐法上法师等十大德。
亦号十英
复有达摩禅师
深入惠门。
津梁是寄。
弟子惠可禅师等。
元悟法宝。
尝托兹山。
周大象中
寺初复。
沙门中德业灼然者。
置菩萨僧一百廿人。
惠远法师洪遵律师即其数也。
唐贞观之后。
有明慈云元素智勤律师
虚求一义。
洞真谛之源。
有大师讳法如
为定门之首。
传灯妙理。
弟子惠超
妙思奇拔。
契元踪。
文翰焕然。
途易晓。
景龙中
中岳少林寺置大德十人。
数内缺。
寺中抽补。
人不外假。
座无虚授。
澄什联华。
接武。
星霜殆周于二纪。
每芳于十步。
上座寺主都维𨙻等。
牢笼法藏
游息禅林。
德蓥神珠。
戒成甘露。
海内灵岳
莫如嵩山
山中道场。
兹为胜殿。
二室回合。
八谷潺湲。
地匝贝花。
门连石柱。
妙楼香阁。
俯映乔林。
金刹宝铃。
下摇清汉。
法界之幽赞如彼。
皇家之福应如此。
天长地久
不传忉利之宫。
劫尽尘微。
孰记铁围之会。
精求贞石。
博访良工。
将因墨客之词。
或颂金仙之德。
聿宣了义。
喻真空。
其词曰。
恒沙国土。
微尘品类。
妄见飞奔。
正心蕴匮。
昏途莫晓。
净根将坠。
乐于盖缠。
若安梦寐。
烝哉大圣。
降迹阎浮。
潜回宝轴。
广运慈舟。
实无灭度
降柔。
绀宫西辟。
白马东流。
迷因慢生。
悟为信起。
玉刹斯建。
宝山载峙。
花台竹林
清泉妙水。
静惟真相。
湛然攸止。
岩岩岭。
河洛巨镇。
下属九溪
上干千仞。
天磴重阻。
仙都清竣。
式创招提。
是资诱进。
婉彼上德。
载诞耆阇。
传业西土。
演教中华。
孝文申敬。
恩赐仍加。
经营宴室。
迥出云霞。
中岳北阯。
山西麓。
斜界玉池。
洞开柏谷。
纡馀岗涧。
连延水木。
郁起旃檀。
云谁卜筑。
吾师苦行。
清修道场。
励精像宇。
专力经堂。
金界绳直。
涂水香。
散花有地。
栖禅得方。
解空应真。
默识开士。
乘杯游集。
振锡戾止。
翻译幽偈。
发挥妙理。
仙磬感灵。
神雀降祉。
运交土木。
代历周隋。
劫火递起。
魔风竞吹。
法身咸翳。
净国同隳。
或闻兴复。
讵振奔离。
神尧应期。
拨乱反正。
皇矣觉力。
福庆
式遏丑徒。
聿扶神圣。
屡降恩旨。
兼敷锡命。
高宗时豫。
先后卜征。
亟回雕辇。
屡倚虹旌。
岩题玉札。
地振金声。
珍符荐至。
在物斯呈。
我皇龙兴
有典咸秩。
懿兹上界。
式诸神笔。
云摇大围。
銮回少室。
草垂仙露。
林升佛日。
护持八正。
每候能仁。
跋陁降德。
稠公有邻。
厥后真侣。
更传了因。
辨才高行。
无替清尘。
倬焉梵众。
明哲。
今我诸公。
蕴彼禅悦。
芳越蘅杜。
净踰冰雪。
缔津梁。
无非苦节。
颍上灵岳
山閒宝殿。
秀出梵天。
孤标神县。
芥城竭。
桑田变。
贞石永刊。
灵花常遍。
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熙宁元年十月 北宋 · 释智原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二八
近乃疆里,秀境偏多,武城西北,奇踪不一。
太白归山,大明古寺,靠戴天之山,□□□□门迹□题之千年□厥韵其上有小阶,侍御书岩不远,览景堪愿□伊窦真人□□□□□幽可访。
晴郊送目,郡城之飞阁连云;
秋夕凭栏,县井之层楼入画。
卜胜游则林泉爽恺,赏佳艺则川岳□齐。
下瞰溯乎,五色之波澜绕涧;
旁兮平隰,两岐之稼穑盈畴。
陟崔嵬□□□□□□□难过于百会;
遇莽苍而地连兽目,名󰼦雅载于陆径。
往来多好鸟珍禽,下生台兮略无悚惕;
春夏足仙苞□□,临高槛兮时适路春。
薜萝之老桧参天,泻瀑布之寒泓浴日。
□滋□□□□□唐而兴建,鱼鼓喧阗;
迄我宋而葺修,钟梵鍧响。
仅五百岁星宿列章,历七八代焚点住持。
古碑藓剥于是文,鸡根薙草;
后辈同探于往事,孰资为堂?
浮传宪涉其枝,辞约理□□□□□昔贞观中始祖师法云,不知姓氏,号长眉僧
骇智识以孤高,必资加之品□。
卜基勤止,宅此乔林;
跨谷凭危,界成梵苑。
振当时之德望,为护法之宗师。
腾芳于像末千龄,垂范于本□□□□□岁之后。
唐第七主玄宗朝,翰林学士李白字太白,少时为当县小吏,后于此山读书十载。
于乔松滴翠之平,有十载吟风之处。
尔时星灿,岂无人莫识诸仙客,混尘世无由别。
以至阁□□□□□□诏鸾殿殊荣,脱白衣而入翰林,草檄蕃而喧紫禁。
厥初有题是寺诗云:「晓峰如画参差碧,影摇风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
□□□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丁丑中,内翰太原公禹偁尝有谪仙序曰:「观谪仙之容,态秀姿清,融融春露,晓濯金茎;
谪仙之奇,才俊气清,泠泠碧江,下浸秋石」。
□其翰林文集,率另□□□□□篇题异今体,盛行于世,此不复书。
中和三年癸卯僖皇在蜀,邑人何宗敏诣□阙进状称当寺有观音泉,江流不断,迦叶盖足以长存;
圣灯夜观,以堪□□□□□而可畏,萧洒宛成于界道,清幽迥隔于嚣纷。
曾致清儒,审二高士嗣续香灯,抑欲选名行十七员表和迤趋。
虽彰寺号,未稽嫤呼,伏□□□□宸煦□后民生,果颁谕旨,允副夙□□□□□□敕赠中和大明寺额。
山东十五里,路隈花镇,院目新兴,事扩一时,敕题报国,作兹峰之颊辅,充下院之股肱。
既而天王狩于蜀都,有随驾法师觉辉大德,极僧录浮光之门,弟真门□□□□□孙预内设殿,讲论长才,愿万乘雨花大匠,愿迂驭不弃旧游,寻访烟岚,检校功德,愧迥凤象,简在帝心,曾进状以朝天,悉应试而益善,遇此以往来之□□□□□郭头陀焚师丈失其名字,谅系彼名行僧十七人之数乎!
良以岁律悬深,圭晷□邈,莫得详而叙之。
建隆初乃祖曰澄遂者,瑰琦状□勇锐情,曰双流为桑梓,非遥胄族,即琅琊不□□□□□三祀,蝉蜕而去。
门人法号广辞,郡止兰陵,扶像运之法骖,空王之了使,中兴□苑,类干昙宗
是时有石马名家、晋阳茂族,东补巡检景产嵩□□高风□□□□□乃裹□□□□□□□□捐万贯之青金,同建五橺之新殿。
红梁辉奂,挨月窟于九霄;
藻鲜□,射星□于午夜。
大宋乾德六年戊辰十二月三日立□望释迦大像、放光庆喜香花二菩萨,及壁绘十□□□□□化相共一堂。
感神璀璨,疑净土以移来;
金碧玲珑,讶海宫而涌出。
□公咸平五稔示疾归真,剃三弟子,长曰□□□□□□;
次曰弘□不忍而丧;
季曰附惟,绍亲之美躅□主事□□□□□天圣五年丁卯起门楼五橺、厨房三间。
庆历辛巳告卒。
度三员小师德伦、德俊、德侃,其寺务即次小师德俊干辖住持。
恭勤整葺,星传晦朔,雪入眉豪,不知老之将至
庆历甲申□□□□□终即德伦继踵近二年,又付智聪,颇周一。
尔后侃公发愤,鲜克有以,贻伊戚以潜征,适他邦而不返。
众议佥以智明承资知堂,幽志焚修。
迢迢粗历于岁寒,亶亶聿彰于劳绩。
自□□□□□治平甲辰,一纪将半,艰险备尝。
己巳春,画丙丁例,周而复始,无党无偏。
寺主俊公有四门人,即智聪智明智满、智海。
此四昆仲,聪公居长,□□持为道业,以般若印身心。
韫椟□□,□□□之行;
被褐怀玉,见老成之功。
景祐丙子观音堂七橺,塑观音像,持手捧花两菩萨,颙昂梵相,晶耀金容,銮妆妙殚于宝陁,瞻礼不离于堪念。
皇祐庚寅重建大殿,再揆深功。
瓦叠□□□□□于云栋;
檐张风翅,摛榻于莲台。
度一小师普周,裨优梵修,宛□勤恪□□宇,诸不具陈。
戊申熙宁改元,渐及纵心之岁,又铸蒲牢一架,创立璇琰一厅,俾古迹而今而后若拔茅□□□□□诸堂我法中乃子乃孙辟因心之孝,无忝尔所生。
功不虚捐,物有良□□□海公旧置四大部经一藏,今添盘龙龛一座。
纪纲吾道,羽翼法门,夙傅江龙之,自得终南之趣。
夫□□□□□丽窃侔于北远,亭台遥道处其中,雅好福盛躬万寿倍□添膏遐想于南泉
殿塔立德,居其上端,□□□□□贤徙千秋。
况乎受佛荫庥,适足履清凉田地,檀那供四事;
赐僧行止,游心参解照门庭,妙用拨九族。
诗□□□□□聿修厥德,其斯之谓欤!
当寺名胜锦府,誉播神京,贤良赐放于虚,朝野屡资于谭柄。
长郊澹澹,听孤猿彻瞑之吟;
峭壁峨峨,玩馀霞散成之绮。
异哉!
从根及帝,始终强载于厥□□□□□前后弗遗于历世。
此皆□大德,欲其永久不睐于祖宗焉。
智原文惭五色,语类七襄,耶抉鄙怀,以塞来命云尔。
时熙宁元祀龙集戊申十月十日立,谨记。
当寺法眷师叔德伦,寺主沙门智、师弟智福、藏主日海、住房比丘普因,师侄重行、智浦、智流、智元、元静、元进、元□、元正
敕赐香林院修造苾刍允元书,王雅、王刊字,车勾当修造住持沙门智聪
按:《四川历代碑刻》第一五四页,四川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年版。
少林寺 明末清初 · 顾炎武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亭林诗集卷之五
峨峨五乳峰,奕奕少林寺
海内昔横流,立功自隋季。
宏构类宸居,天衣照金织。
清梵切云霄,禅灯晃苍翠。
颇闻经律馀,多亦谙武艺。
疆场有艰虞,遣之捍王事。
今者何寂寥,𨵙矣成芜秽。
坏壁出游蜂,空庭雊荒雉。
答言新令严,括田任污吏。
增科及寺庄,不问前朝赐。
山僧阙飧粥,住守无一二。
百物有盛衰,回旋傥天意。
岂无材杰人,发愤起颓废。
寄语惠玚流,勉待秦王唐武德四年太宗陕东道行台雍州秦王率诸军攻王世充寺僧惠玚昙宗等执世充侄仁则来归赐地四十顷水碾一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