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僧云”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晋杯槃舞歌诗 魏晋 · 无名氏
《宋书》乐志曰:槃舞。汉曲也。张衡舞赋云。历七槃而纵蹑。王粲释云。七槃陈于广庭。颜延之。递间关于槃扇。鲍照。七槃起长袖。皆以七槃为舞也。《搜神记》晋太康中。天下为晋世宁舞。矜手以接杯槃而反覆之。此则汉民唯有拌舞。而晋加之以杯反覆也。五行志曰:其歌云晋世宁。舞杯槃。言接杯槃于手上而反覆之。至危也。杯槃者。酒食之器也。而名曰晋世宁者。言晋世之士。苟偷于酒食之间。而知不及远。晋世之宁。犹杯槃之在手也。《唐书》乐志曰:汉有槃舞。晋世库存之杯槃舞。乐府《诗》:妍袖陵七槃。言舞用槃七枚也。
晋世宁。
四海平。
普天安东永大宁
四海安。
天下欢。
乐治兴隆舞杯槃。
舞杯槃。
何翩翩。
举坐翻覆寿万年。
天与日。
终与一。
左回右转不相失。
筝笛悲。
酒舞疲。
心中慷慨呆健儿。
樽酒甘。
丝竹清。
愿令诸君醉复醒。
醉复醒。
合同
四座欢乐皆言工。
丝竹音。
可不听。
亦舞此槃左右轻。
自相当。
合坐欢乐人命长。
人命长。
当结友。
千秋万岁皆老寿(○《宋书》乐志。《乐府诗集》五十六。《诗纪》四十。)
二教论 其五 仙导涅槃五 北周 · 释道安
 出处:全后周文卷二十三
问:「释称涅槃,道言仙化;
释云元生,道称不死:其揆一也。
何可异乎」?
答曰:「灵飞羽化者,并称神丹之力,无疾轻强者,亦饵服之功,哀哉。
不知善积前成,生甄异气,寿夭由因,修短在业。
佛法以有生为空幻,故忘身以济物;
道法以固我为真实,故服饵以养生。
生生不贵,存存何绩,纵使延期,不能无死,故庄周称:《老子》曰:古者谓之遁天之形,始以为其人,今则非人也。
尚非遁天之仙,故有秦佚之吊,死扶风,葬槐里
涅槃者谓之遁天之形常恒清凉,无复生死,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测,莫知所以名,强谓之寂,其为至也,亦以极哉。
纵其双林息照,而灵智常存;
体示阇维,而舍利恒在。
虽复椿遐寿,以彭年为殇;
非想多劫,与无择对户。
凡圣理悬,动寂天异,焉可同时而辨升降,吾子何为抗余燎于日月之下,而欲与曦和争晖,至于狷也。
何至甚乎」!
净土十疑论 南北朝末隋初 · 释智顗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二
第一疑。
问: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祇宜生此三界,于五浊三涂之中,救众生苦,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
是无大慈,障菩提道。
答:菩萨有二种:二者久修,行菩提道;
得无生忍,自不待说。
二者未得不还。
及初发心,凡夫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起大悲生,愿生恶世。
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
何以故?
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救众生?
故《维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疾人。
又《智度论》云:譬如二人同行,一人为水所溺,一人性急,直入水救,为无方便力,彼此俱没;
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
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
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己,方能救众生,如得船者。
又论云:譬如婴儿不得离母,若离母,或堕坑井,渴乳而死。
又如鸟子,翅羽未成,只得依树傅枝,不能远去,翅翮成就,方能空飞,自在无碍。
凡夫无力,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以念成故,临终敛念,得生决定无疑。
第二疑。
问:诸法体空,今乃舍此而求西方,岂不乖理?
答:释有二义:一者总答,二者别答。
总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则是舍此求彼,不中理也。
汝若执住此,不求西方,是舍彼著此,此亦成病,亦不中理也。
又《转计》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则断灭见。
故《金刚般若》云:须菩提念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
何以故?
发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二别答者,夫不生不灭者,于生缘中,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于生体,亦不可得。
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
不灭者,谓诸法散时,不守自性。
言我散灭,此散灭时,去无所去,故言不灭。
非因缘生灭外,别有不生不灭。
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
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
又云:譬如有人造立宫室,若依空地,随意无碍;
若依虚空,终不能成。
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不坏假名。
而说诸法实相,智者炽然。
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
此谓心净,故佛土净。
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
不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
不达此理,横想是非,嗔他求生净土,几许诬哉?
此则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也。
第三疑。
问:十方诸佛,一切净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
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净土,今乃偏求一佛净土,与平等乖,云何生净土?
答:一切诸佛土,实皆平等。
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
若不专系一心一境,三昧难成。
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
以心专致,得生彼国。
如《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问佛,十方悉有净土,世尊何故偏赞西方弥陀净土,专遣往生?
佛告普广,阎浮提众生,心多浊乱,为此偏赞西方一佛净土,使诸众生,专心一境,易得往生。
若总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宽,则心散漫,三昧难成。
不得往生,又求一佛功德,与求一切佛功德无异。
以同一佛法性故,为此念阿弥陀佛,即念一切佛;
生一净土,即生一切净土。
故《华严》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又云:譬如净满月,普应一切水。
形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
如是无碍智,成就正等觉。
应念一切刹,佛身无有二。
智者以譬喻,得解若能达。
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
月影无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
法身无二故。
故炽然念一佛时,即念一切佛也。
第四疑。
问:即求生一佛净土,何不于十世佛土内,随念一佛净土,何须偏念西方净土邪?
答: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只知遍念阿弥陀佛。
云何用佛语?
释迦大师一代说法,处处圣教,惟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
如《无量寿经》、《观经往生论》等,数十馀部经论文等,殷勤指授,劝生西方,故偏念也。
又弥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愿,接引众生。
又《观经》云: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遍照法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若有念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
又《弥陀经》、《大无量寿经》、《鼓音王陀罗尼经》等云,释迦佛说经时,皆有恒河沙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证成一切。
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愿力,决定得生极乐,当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偏有因缘。
何以得知?
《无量寿经》云:末世得法之时,特驻此经,百年在世,接引众生,往生彼国。
故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
其馀诸佛一切净土,虽一经两经,略劝往生,不如弥陀佛,处处经论,殷勤叮咛,劝往生也。
第五疑。
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
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答: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
自力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
初发菩提,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缺。
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
如是修行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性住。
若能增进至七不退住,即种性住。
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也。
他力者,若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厌离三界。
身起行施戒修福,于一一行中,回愿生彼弥陀佛土,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
故《十住娑婆论》云:于此世界修道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难行道在于五浊恶世,于无量寿佛时求阿鞞跋致,甚难可得。
此难如尘沙,说不可尽。
略述三五:一者,外道相眩,乱菩萨法;
二者,无奈恶人,破他胜德;
三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
四者,声闻自利,障于大慈;
五者,惟有自力,无他力。
譬如跛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谓自力也。
易行道者,谓信佛教,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弥陀愿力摄持,决定往生。
如人水行,藉船力故,须臾千里,谓他力也。
又如劣夫从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自力,轮王力也。
第六疑。
问:具缚凡夫,得生彼国,邪见三毒等常起,云何即得不退,超过三界?
答:得彼国,有五因缘不退。
云何为五?
一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受,故得不退;
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进不退;
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
四者,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无恶缘境,外无鬼神魔,内无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故不退;
五者,生彼国即寿命永劫,共菩萨佛齐等,故不退也。
第七疑。
问:弥勒菩萨一生补处,即得成佛。
上品十善,得生彼处,见弥勒菩萨,随从下生三会之中,自然得圣果,何须求生西方?
答:求生兜率,一日闻道见佛,势若相似,实有优劣。
且论二种:一者,纵持十善,恐不得生。
《弥勒上生经》云:行众生三昧,得入正定
方便得□□;
无方便接引之义,不如阿弥陀佛本愿力光明力。
但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释迦佛说九品教门方便接引,殷勤发遣,生彼净土。
但众生能念阿弥陀佛者,机感相生,必得生也。
二者,兜率天宫是欲界,退位者多。
无有水鸟乐树,风声乐响,起众生菩提之心,伏灭烦恼恶业。
又有女人,长诸天爱欲。
天女微妙,诸天耽玩,自不能舍,不如弥陀净土,水鸟乐树,风声乐响。
众生闻者,皆生念佛念法之心,伏灭烦恼。
又无女人及与二乘,纯一大乘,清净良伴。
为此烦恼恶业,毕竟不起,遂致无生之位。
如此比校,优劣显然,何须致疑。
今观释迦佛在世之时,大有众生见佛,不得圣果者恒沙,弥勒出世亦尔。
何如弥陀净土,但生彼国,悉得无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为生死业缚者也。
又《西国传》云:有三菩萨,一名无著,二名世亲,三名狮子觉。
此三人发愿,同生兜率见弥勒,若先亡者,得见弥勒,誓来相报。
狮子觉先亡,一去数年不来。
后世亲临终之时,无著语云:汝见弥勒,必来相报。
世亲已去,三年始来。
无著问曰:何意如许多时始来?
世亲云:至彼天中,听弥勒说法,一坐旋绕,即来相报,不晓此处,已经三载。
又问:狮子觉今在何处?
世亲云:狮子觉为受天乐,在外眷属。
从去已来,总不见弥勒。
诸小菩萨生彼,尚在五欲,何况凡夫?
为此愿生西方,定得不退。
不求兜率也。
第八疑。
问:众生无始已来,造无量业,今生又复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法业之事?
答:释云:众生无始以来,善恶业种,多少强弱,并不得知,但能临终遇善知识。
若恶多者,知识尚不可逢,何况十念成就?
又汝以无始来恶业为重,临终十念为轻者,今以三种轻重较量,不定在时节多少。
何为三?
一者在心;
二者在缘;
三者在决定。
在心者,造罪之时,从自心虚妄颠倒生此心,初不知其为罪业也。
念佛者从善知识闻说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此心,方知其为胜因,实福也。
一虚一实,岂可相比?
譬如万年暗室,日至而暗顿灭,岂可以久来之暗,遂不灭邪?
在缘者,造罪之时,从虚妄痴闇心,缘虚妄境界颠倒生。
然真心未尝不惶愧,有时而掩饰也。
念佛之心,从闻佛清净真实功德名号,缘真实觉悟,踊跃奋迅心生,唯恐其不得一旦见佛也。
一真一伪,岂可相比?
譬如人被毒箭中,箭深毒惨,伤肌破骨,一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岂肯以箭深毒惨,而不去乎?
定者,造罪之时,初不信其有佛也,及至念佛之时,又唯恐其有罪也。
念心猛利,如日再明。
又譬如十围之索,千夫莫制,童子挥剑,须臾两分;
如千年积柴,一豆之火,少时即尽。
故一心念,佛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念佛时心猛利,故伏灭恶业,决定得生,不须疑也。
九疑
问: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凡夫劣弱,云何可到?
又《往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当知女人及根缺者,必定不得生彼。
答:为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说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耳。
但使众生净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生净土也。
《观经》云:弥陀佛国去此不远。
又云:业力不可思议。
一念即得生彼,不须悉远。
如人在梦,身虽在床,而心意识,遍至他方,一切世界。
生净土亦尔,动念即生,不须疑也。
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者,但论彼国无女人,及无盲聋瘖哑人,不道此间女人根缺人不得生彼也。
即如韦提夫人,是请生净土主,及五百侍女授记,悉得往生。
但此处女人及盲聋瘖哑人,一心念阿弥陀佛,悉生彼国已,更不受女人身,亦不受根缺身耳。
二乘人但回心愿生净土,至彼更无二乘执心。
故《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世界。
一切女人,称我名号。
厌恶女人,舍命之后。
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觉。
况生彼国,更受女身,复有根缺邪?
第十疑。
问:欲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何为种子?
又凡夫俗人,皆不断淫欲,未知得生彼否?
答:决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种行: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愿行。
厌离行者,凡夫无始已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
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
为此常观色身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
故《涅槃》云:如是身城,愚痴罗刹,住止其中。
谁有智者,当乐此身?
又经云: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
上至诸天身,皆亦如是。
行者若行若坐,当观此身,唯苦无乐,深生厌离。
纵使妻房不能顿断,渐渐生厌作不净观。
若能如此观身不净者,淫欲烦恼,渐渐减少。
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
此谓厌离行。
二名欣愿行者,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常不离佛,得无生忍。
此谓欣愿行也(《释藏》起□,《国清百录》□)
许右史之京 其二 明 · 李攀龙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出处:沧溟集卷九
少年车马日纷纷,老去谁应更识君。
酒态美如嵇叔夜,诗才清似沈休文
曳裾忽动梁园雪,飞盖兼停邺下云
试向樽前看过雁,春风那不念离群。
戏题雨花室乾隆己丑 清 · 弘历
七言绝句 押覃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八十
维摩偶尔示无谈,再举云光已不堪金陵雨花台相传僧云光讲经处)
何事居然名此室,前三三岂后三三。
见昔年与鲁之题壁处有感戊子 清 · 何绍基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东洲草堂诗钞卷三
何郎裘帽尚翩翩,为羡王郎作宰贤(时为山东邑宰。)
别绪乍萦千里外,旧题惊见十年前。
江山诗句无寒热,今古浮名孰后先。
邺下风云偏好在,荒台遗址野人传鲁之旧句云:「多坟谁与无坟好,沔水祠堂邺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