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佛祖统纪序咸淳五年八月 宋 · 释志磐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五八
参天地之才,司万物之化,同功而异位者,其唯人道乎!
故自有生以来,蚩蚩群氓,必立大人,为之君牧
是以四轮统乎四洲,散占乎异域。
而南洲震旦,实为东方君子之国,伏羲称皇,始画八卦,降及三代,文物大明。
逮吾世尊出兴天竺,将施化于此方也,乃先遣三圣,为世良导,以礼乐为前驱,以真道为后教。
机成时至,大法可行,于是汉皇致梦感之祥,摩腾应东来之运。
魏晋以降,盛译群经,矫矫诸师,竞登讲席。
虽各立义门,取名当世,而尚昧乎如来一代之化意。
笃生天台绍隆法运,以五时八教四种三昧与夫事理即具境观不二之旨,以为后学入道之本。
历代师承,宝兹大训,至于今七百年,守之弗坠。
翰林梁子之言曰:「言佛法者,以天台司南,则殊涂异论,往往退息」。
诚然哉,斯论也!
志磐手抱遗编,久从师学,每念佛祖传授之迹,不有纪述,后将何闻?
惟昔良渚之著《正统》,虽粗立体法,而义乖文秽;
镜庵之撰《宗源》,但列文传,而辞陋事疏。
至于遗逸而不收者,则举皆此失。
于是并取二家,且删且补,依放史法,用成一家之书。
断自释迦大圣讫于法智,一佛二十九祖,并称《本纪》,所以明化事而系道统也。
至若诸祖旁出为《世家》,广智以下为《列传》,名言懿行,皆入此宗。
而表、志之述,非一门义,具在通例,可以类知。
既又用编年法,起周昭王至我本朝,别为《法通塞志》,儒释道之立法,禅教律之开宗,统而会之,莫不毕录。
目之曰《佛祖统纪》,凡之为五十四卷。
《纪》、《传》、《世家》,法太史公
《通塞志》法司马公。
书成即负笈诣白云堂,仰求佛光法师为之考校。
而同志之士,共谋锓版以期流布,将令家藏其本,人观此书,开人心之性灵,资国政之治化,岂不曰大有益于世哉!
宝祐戊午首事笔削,十阅流年,五誊成稿,夜以继昼,功实倍之。
仰报佛恩,上酬帝力,不负所学,其志在兹。
宋咸淳五年岁在己巳八月上日四明福泉沙门志磐东湖月波山,谨序。
按:《佛祖统纪》卷首,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九。
宗门尊祖议 宋 · 释志磐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五八、《佛祖统纪》卷五○
如来圣人,以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之道化天下后世者,谓之佛;
佛弟子以次传道为世宗主者,谓之祖,其实一道尔。
故如来之将息化也,以无上大法付之饮光。
饮光任持二十年,以付庆喜。
庆喜持法宣化亦二十年,以付商那。
下而至于十三世曰龙树,始以文字般若著所證三观之道,曰《中观论》。
暨译传东夏,于是北齐以宿悟已證,立为观法,以授南岳
南岳承其旨,悟法华,净六根,以授天台
天台始立五时,张八教,用明法华显之妙,而大畅乎境观之旨。
时则有章安,执笔载为疏论,其道遂大明。
法华天宫继世讲演,嗣其法者唯左溪
左溪门学,独荆溪能承正统,述诸记以赞祖谟,则清凉异议为之寝息,以文字广第一义谛,则莫若兹时之盛。
以故世之学者取龙树。
至例为九祖以奉清祀,其有由矣。
荆溪以来,用此道以传授者,则有兴道邃师、至行修师,讲道不绝。
会昌多难,教卷散亡,正定妙说高论,外琇竦二法师三世,唯传止观之论。
迨乎螺溪法运将泰,寂师天假吴越钱忠懿王求遗书于海东,于是教籍复还。
宝云嗣兴,敷扬二纪,而四明法智以佛所生子垂迹海隅,一家教部毗陵师未记者悉记之,四种三昧人所难行者悉行之。
斯慈云之极言也。
当是时,有为异说者,如昭圆诸师,世方指为「山外」,而法智独擅中兴教观之名。
兴道四明,凡八世。
所以绍隆正统,而显扬大教者,有在于是。
是宜等而上之,用陪位于九祖,以尊大其为可尔。
然则,今之宗门列刹,凡所以讲天台四明道者,有能起龙树至法智,通祀为十七祖,以并为之位,诚有见于后学尊祖重道之心也。
谨议。
普照水陆阁成设冥一月 南宋 · 释居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一二、《北涧集》卷八
于一毫端,出现庄严藏楼阁;
超三际外,豁开险恶道津梁。
金山风月平分,谷水门庭肇造。
半空横亘,美轮美奂之洋洋;
万目耸观,如冈如陵之岌岌。
恩兼二利,法运四檀。
后天先祝于大年,净供敢忘于几月?
机云故宅,鼓钟礼乐如平时;
华梵旧章,裘褐于长夜。
晋王书论放徒流 南北朝末隋初 · 释智顗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二
开府学士柳顾言宣教,《金光明》行法究竟,如十五月清净圆满,恩放徒流,矜勉鞭罚。
上开府潘惠达、仪同张四娘等凡四十五人,赐令斟酌。
谨即依事询详,切以一人出世,多人利益。
淳善御俗,仰属轮王。
案此经云:若犯王法,系缚枷锁。
诸苦恼等,悉令解脱。
又《灌顶经》云:王当放赦屈厄之人,徒锁解脱。
王得其福,天下太平。
雨泽以时,人民安乐。
教旨符应经文,岂非宿殖德本?
慈善根力,谬以多幸。
忝此大缘,率励僧徒
清斋洗浣,龙王注雨。
甘泽并周,爰开狱门。
杻械解脱,徒流原宥,莫不蹈舞殿庭,称恩感戴。
加复送以胜幡,仍悬宝塔,登高散华,烧香朗烛,并留供设,设法开示,向善。
僧法运等,虽著法衣,不能修心,身犯国宪,取秽道流,忍乃上来战深下耻,白大众留七日。
晨夜训赍,暂依傧黜,使惭诫奖耳。
沙门某敬白。
十月十六日(同上)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初唐 · 高宗武皇后
 出处:全唐文卷九十七
盖闻造化权舆之首。天道未分。
龟龙系象之初。人文始著。
虽万八千岁同临有截之区。七十二君讵识无边之义。
由是人迷四忍。轮回于六趣之中。
家缠五盖。没溺于三途之下。
及夫鹫岩西峙。象驾东驱。
慧日法王。超四大而高视。
中天调御。越十地以居尊。
包括铁围。延促沙劫。
其为体也。则不生不灭。
其为相也。则无去无来。
念处正勤。三十七品为其行。
慈悲喜舍。四无量法运其心。
方便之力难思。圆对之机多绪。
混太空而为量。岂算数之能穷。
入纤芥之微区。匪名言之可述。
无得而称者。其唯大觉欤。
朕曩劫植因。叨承佛记。
金山降旨。大云之偈先彰。
玉扆披祥。宝雨之文后及。
加以积善馀庆。俯集微躬。
遂得地平天成。河清海晏。
殊祥绝瑞。既日至而月书。
贝牒灵文。亦时臻而岁洽。
踰海越漠。献琛之礼备焉。
架险航深。重译之词罄矣。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斯乃诸佛之密藏。
如来之性海。视之者莫识其指归。
挹之者罕测其涯际。有学无学。
志绝窥觎。二乘三乘。
宁希听受。最胜种智。
庄严之迹既隆。普贤文殊。
愿行之因斯满。一句之内。
包法界之无边。一毫之中。
置刹土而非隘。摩竭陀国肇兴妙会之缘。
普光法堂爰敷寂灭之理。缅惟奥义。
译在晋朝。时踰六代。
年将四百。然一部之典。
才获三万馀言。唯启半珠。
未窥全宝。朕闻其梵本。
先在于阗国中。遣使奉迎。
近方至此。既睹百千之妙颂。
乃披十万之正文。粤以證圣元年岁次乙未
月旅姑洗。朔惟戊申
以其十四日辛酉。于大遍空寺亲受笔削。
敬译斯经。遂得甘露流津。
预梦庚申之夕。膏雨洒润。
后覃壬戌之辰。式开实相之门。
还符一味之泽。以圣历二年岁次己亥十月壬午朔八日己丑缮写毕功。
添性海之波澜。廓法界之疆域。
大乘顿教。普被于无穷。
方广真诠。遐该于有识。
岂谓后五百岁。忽奉金口之言。
娑婆界中。俄启珠函之秘。
所冀阐扬沙界。宣畅尘区。
并两曜而长悬。弥十方而永布。
一窥宝偈。庆溢心灵。
三复幽宗。喜盈身意。
虽则无说无示。理符不二之门。
然因言显言。方阐大千之意。
辄申鄙作。爰题序云。
再书请法智住世 北宋 · 杨亿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三、《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五
亿再启:亿顷露虔诚,愿延住寿。
枉柔音之垂报,仰确志之惟坚。
以台教之复兴,聿自海邦而始唱。
赖香象之所负,同优昙之一开。
傥取證于乐邦,孰能扶于法运
迦文念过去之说,罔趣泥洹;
生公待未至之经,久停枯聚。
备存昔制,希察遐衷。
幸甚幸甚!
送心觉原天台 元末明初 · 释妙声
 押词韵第三部
煌煌西方教,神化敷四海。
自从永平来,东渐已千载。
玄风被遐邈,佛日垂光彩。
法运虽中微,亢龙终靡悔。
岂惟其数然,无乃彼相罪。
诸公极扶持,戮力净氛霭。
百足信不僵,浡兴如有待。
维君富才艺,嗜道甚饥馁。
感激赴前途,力行知非殆。
丹邱郁峨峨,白石何磊磊。
山川亦良是,塔庙今犹在。
世道若翻覆,主维藉玄宰
欲树大法幢,当著忍辱铠。
吾教得琏嵩,禅林有元凯。
君名日已起,我发行当改。
安得赴远游,相从拾兰茝。
奉制赋灵谷寺住持浚天渊三首 其三 元末明初 · 释宗泐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入门挝鼓便升堂,龙象筵中听举扬。
最上宗乘开后学,无边寿量祝吾皇。
人心都与天心合,法运将随国运昌。
从此山林增气槩,松头白鹤也低昂。
归宗山籁一百四首 其一 明末清初 · 释函是
五言律诗 押萧韵
我宗无语句,亦无一法与人,矧文字乎?惟是法运衰晚,真悟人少。聪明人多以聪明之资,久侍知识,从垂手处揆之一千七百则,若向上,若向下,若门庭施设,若入理深谭,识解依通,往往微中,而真悟之士,反见朴拙。故予谓六祖大师雪峰、云门诸老,若值文胜之日,未有不当面错过者。真人之未易识,时习蔽之也。尝读近录,有杂糅联语如六朝体,又如七才子诗,八句中多用至十六事。诗文家且犹卑之,以之说法而欲人悟于言下,恐无此事。稍具正眼,亦复为之,外重则内必轻,吾以知其中之所存矣。年来痛诫门下,除旧习鲁论,以其所近应酬世谛,姑不在禁。若早年剃落,少一习气,便是多一便宜,犹耽耽不已,真可谓舍其田而耘人之田矣。吾道贵悟明心地耳,古云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使其获自本心,尽天下人目为不通文,不达理,亦复何愧。老僧固曾习鲁论者,设禁以来,不作诗文三年于兹矣。自归匡岳,乃有《山籁》,繇其天有所甚乐,故其籁有所自鸣也。天乐贫,故其籁以贫鸣;天乐拙,故其籁以拙鸣。贫与拙皆山性也,性既山,其籁亦山山籁所由发欤?世有爱予《山籁》,或不罪予先自犯禁,且即以此而与天下士守禁益笃,为善读《山籁》者。若曰此老虑人弛禁,故终为说,然则老僧之不欲人弛禁,究至何意?不欲人弛禁,而先自犯禁,又究至何意?不可不细详谛审,而后语人曰:“此固自禁之而自犯之也。”老僧始合十以谢,使天下闻吾过。
滂沱昨夜雨,晴好忽今朝。
策杖归初地,登堂布旧条(予早岁依先师剃落于此。)
老成怀德在,小子习心销。
从此风规远,金轮瑞气昭。
再示兼中 明末清初 · 释函是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天语新传法运回,寒梅依旧雪中开。
云閒僧卧青山稳,林外人寻白社来。
空寂欲同真梦泡,豪华休作幻楼台。
吾门大有酬恩句,举向高堂进一杯。
阿字无子二首 其一 明末清初 · 释函是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珠江绝袂几伤神,千里归山尚早春
离合分明今日事,行藏谁定刹尘身。
失群鸿雁高飞急,背水将军转战频。
力尽势穷还法运,一条直路出风尘。
初住归宗四首 其四 明末清初 · 释函是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最是堪伤法运衰,门庭通显作生涯。
欲持一勺鸾溪水,洒向诸方热面皮。
秋杪送离言知客 明末清初 · 释函是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年迈遭逢法运衰,暂时岐路亦凄其。
分淇渡口西风急,记取归帆雪浪吹。
忆昔二首 其一 明末清初 · 释函是
 押虞韵
忆昔年十八,矢志学浮图。
荏冉尘网中,坐令真人徂。
读书恨不见,犹及宗其徒。
博峤曾有言,吾道恶岐涂。
杨朱何从,哀彼南北殊。
始吾过吴越,亲遘良不诬。
倏忽三十载,法运当谁扶。
当时谓羊角,今日之所无。
汨汨若逝川,俛仰空长吁。
澹归 明末清初 · 释函是
 押阳韵
人生莫不死,既死安可伤。
形役一百年,终归无何乡
况已六十七,讵足论短长。
所伤法运衰,死者皆贤良。
法眼在一时,岁月多荒唐。
波旬入人心,善观其向方。
狂者中以名,狷者与世忘。
忘世非佳士,徇名岂道望。
名反以利终,菽林杂兰芳。
斯人向予言,相对生悲凉。
已矣无真人,少壮犹茫茫。
掩户坐晨夕,泪血沾巾裳。
题养逸图 其二 明 · 文徵明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出处:甫田集卷二
荣贵匆匆仅目前,静中光景日如年。
荆州运甓成何事,不博柴桑一醉眠。
明教大师手帖后(一) 北宋 · 释惟清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一、《镡津文集》卷二二
吾佛大法,盖世出世间千圣万灵、道德性命之本源。
源深本妙,非思议可及。
其应缘扬化也,当必资开士,因王臣之力,启物信而洁外魔。
开士出,盖视法运之通塞,决与世致益,不苟然也。
藤州明教大师嵩和尚其人欤。
妙达玄宗,博极世解。
皇祐至和间,见外党有致吾法之疮疣者,则曰:「予窃菩萨权,为如来使,辨而明之,以度彼惑,俾归正趣,实所任职矣」。
于是著书闻奏,蒙仁宗皇帝嘉赏,敕入经藏,班行天下,于是魔云廓而佛日辉也。
和尚既建功德于教门,其英声茂实,壮饰其曹,稍蕴知识,举知钦慕。
而比年法俯下衰,人根鄙劣,喜剃染之便,争变形服,窃入吾家,纷情世尘,滥厕僧伦者皆是。
见闻思虑,不脱里俗,何高德胜义之能讲慕哉!
宝因择言上人当此时,能竦所闻而矜所慕,其贤于滥厕之流者,故可称也。
虽久游禅林,服业祖道,而于弘教大士知开导耳目,起睎𭿮之志也。
故在京师,闻律僧有上世与明教相厚善者,乃访问之,彼为道前事,且出此帖示之。
择言苦求得之,珍收南来,以示余,若有异获,因语之曰:「汝企其人而重其遗迹,以彼名耶,实耶?
以名则于彼外矣,徒可资于谈柄,无益乎己;
以实则明教之至论可考,以发覆致远者甚多。
汝宜寻而究之,且想彼标致,以自勉激,则终有益也矣」。
年月日。
示卓禅人(四) 北宋 · 释惟清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一、《缁林尺牍》第三○页
衰病比来似复轻健,幸绝外累,深室中或看经,或宴坐,聊自如也。
衲子入来,则应接,未尝阻。
盖记积翠师翁云:虽老,不敢宁居逸体,唯谈禅病,以警来蒙。
予昔为其赞,窃有「谁其仰则,我誓斯坚」之语。
顾敬望先规,虽多惭德,而忝为之后,又可不以此言每自鞭策也?
法运固季矣,人根繇之。
虽然,但诚心行我所应为,而忘乎寡效之劳虑,则竭志奉先,自不失职。
然于二利,亦终非虚示也。
衰病勉策如此,闲可知之。
过戎墟七寺非身耆宿 南明 · 释今辩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晚泊苍梧春雨晴,晓过七寺水云清。
门环空翠饶山色,社集群英不世情。
法运岂应长寂寞,真风原可远流行。
随缘隐显前贤事,珍重岩阿道易成(清徐作霖、黄蠡《海云禅藻集》卷一)
再叠前韵庆祝会议圆满 民国 · 巨赞
七言绝句 押东韵
胜会圆成似日中,因缘研计已相通。
降魔伐恶肩期责,法运绵绵永不穷。
注:庆祝会在北京法源寺举行会议,数百名中外法师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