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沙门道登丧诏太和二十年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六
朕师登法师,奄至徂背,痛怛摧恸,不能已已。
比乐治慎丧,未容即赴,便准师义,哭诸门外,缁素荣之(《魏书·释老志》)
长干寺众食碑 陈朝 · 徐陵
 出处:全陈文卷十一
昔炎皇肇训,稷正修官,信矣民天之言,诚哉国宝之义,自非道登正觉,安住于大般涅槃,行在真空,深入于无为般若,则菩萨应化,咸同色身,诸佛净土,皆为揣食,证常住者,爰讫乳糜,补尊位者,犹假香饭,亦有三心未灭,七反馀生,应会天宫,就赍龙海,况复才居地转,咸憩珠庭,固以皆种仙禾,并资灵者矣。
法师常愿以智慧火,烧烦恼薪,普施众生,同餐甘露。
复安居自恣,愿学高年,或次第于王城,犹栖遑于贫里,迦留乞饼,苦用神通,须提请饭,致贻词贵。
于是思营众业,愿造坊厨,庶使应供之僧,皆同自然之食,升堂济济,无劳四辈之类,高廪峨峨,恒有千食之备,其外铁市铜街,青楼紫陌,辛家黑白之里,甲第王侯之门,莫不供施相高,资储转众。
法师善巧方便,沤和含罗,教授滋生,随年增长,假使桑林不雨,瓠水扬波,犹厌稻粱,永无饥乏。
加以五盐具足,七菜芳软,饼类天厨,果同香树,羹鼎之大,殷王未逢,糜镬之深,齐都非拟,昆吾在次,皆鸣鹫岭之钟,旸谷初升,同洗龙池之钵(《艺文类聚》七十七。)
福田论 南北朝末隋初 · 释彦琮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五、全隋文卷三十三
昔在东晋太尉桓玄议令沙门敬于王者。
庐山远法师,高名硕德,伤智幢之欲折,悼戒宝之将沈,乃作《沙门不敬王者论》。
设敬之仪,当时遂寝。
然以缉词隐密,援例杳深,后学披览,难见文意。
聊因暇日,辄复申叙,更号《福田论》。
云:忽有嘉客,来自远方,遥附桓氏,重述前议。
主人正念久之,抗声应曰:「客似未闻福田之要,吾今相为论之。
夫云福田者何耶?
三宝之谓也。
功成妙智道登圆觉者,佛也;
玄理幽寂,正教精诚者,法也;
禁戒守真,威仪出俗者,僧也;
皆是四生导首,六趣舟航,高拔天人,重逾金石,譬乎珍宝,劣相拟议。
佛以法主标宗,法以佛师居本。
僧为弟子,崇斯佛法,可谓尊卑同位,本末共门。
语事三种,论体一致,处五十之载,弘八万之典,所说指归,唯此至极。
寝声灭影,尽双林之运;
刻檀书叶,留一化之轨。
圣贤间起,门学相成,和合为群,住持是寄。
金人照于汉殿,像法通洛浦,并宗先觉,俱袭旧章。
图方外而发心,弃世间而立德,官荣无以动其志,亲属莫能累其情,衣则截于坏色,发则落于毁容,不戴冠而作仪,岂束带而为饰?
上天之帝,犹恒设礼;
下土之王,固常致敬。
有经有律,斯法未殊,若古若今,其道无滞。
帝王之重,亚神祇之大,八荒钦德,四德归仁,僧尼朝拜,非所闻也。
如怀异旨,请陈雅见」。
客曰:「《周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老子云:域中有四大,王居一焉。
窃以莫非王土,建之以国,莫非王臣,系之以主,则天法地,覆载兆民。
方春比夏,生长万物,照之以日月之光,润之以云雨之气,六合则咸宗如海,百姓则共仰如辰,戎夷革面,马牛回首。
蛇尚于隋侯,鱼犹感于汉帝,岂有免其编户,假其法门,忘度脱之宽仁,遗供养之弘造,高大自许,卑恭顿废,譬诸禽兽,将何别乎?
必能驾御神通,得成圣果,道被天下,理在言外。
然今空事剃除,尚增三毒,虚改服饰,犹染六尘,戒忍弗修,定无取,有乖明诲,不异凡俗。
讵应恃、宣读之劳,而抗礼万乘;
藉形容之别,而阙敬一人。
比丘接足于居士,菩萨稽首于慢众,斯文复彰,厥趣安在?
如以权道难沿,佛性可尊,况是君临,罔非神降,伯阳开万龄之范,仲尼敷百王之则。
至于谒拜,必遵朝典。
犹有沙门,敢为陵慢,此而可忍,孰可容乎?
弊风难革,恶流易久,不遇明皇,谁能刊正。
忽起非常之变,易招无信之讥。
至言有凭,幸垂详览」。
主曰:「吾所立者,内也。
子所难者,外也。
内则通于法理,外则局于人事,相望悬绝,讵可同年?
斯谓学而未该,闻而不洽。
子之所惑,吾当为辨。
试举其要,总有七条:无德不报,一也;
无善不慑,二也;
方便无碍,三也;
寂灭无荣,四也;
仪不可越,五也;
服不可乱,六也;
因不可忘,七也。
初之四条,对酬难意;
后之三条,引出成式。
吾闻天不言而四时行焉,王不言而万国治焉,帝有何力,民无能名?
成而不居,为而不恃,斯乃先王之尽善,大人之至德。
同沾庶类,齐预率宾
幸殊草木,差非虫鸟。
戴圆履方,俯仰怀惠;
饮水,饱满衔泽。
既能矜许出家,慈听入道,断粗业于已往,祈妙果于将来。
既蒙重惠,还思厚答。
方凭万善之益,岂在一身之敬?
追以善答,摄报乃深;
徵以身敬,收利盖浅。
良以僧失正仪,俗灭馀庆。
僧不拜俗,佛已明言,若知可信,理当遵立。
知谓难依,事应除废,何容崇之欲求其福,卑之复责其礼?
即令从礼,便同其俗;
犹云请福,未见其润。
此则存而似弃,僧而类民,非白非黑,无所名也。
窃见郊禋总祭,唯存仰福为尊。
僧尚鄙斯不恭,如何令僧拜俗?
天地可反,斯仪罕乖,后更为叙,是谓无德不报者也。
法既渐衰,人亦稍末,罕有其圣,诚如所言。
虽处凡流,仍持忍铠;
纵亏戒学,尚谈典。
如塔之贵,似佛之尊,归之则善生,毁之则罪积。
猛以始发割爱,难而能舍;
弘愿终期成觉,迥而能趣。
斯故剃发之辰,天魔遥慑;
染衣之日,帝释遥欢。
妓女聊被,无漏遂满;
醉人暂剪,有缘即结。
龙子赖而息惊,象王见而止怖,威灵斯在,仪服是同。
幼未受具,对扬佛旨;
小不可轻,光扬僧力。
波离既度,释子服心;
尼陀亦归,匿王屈意。
乃至若老若少,可师者法;
无贱无豪,所存者道。
然后贤愚之际,默语之间,生熟相似,去取非易。
肉眼分别,恐不逢宝,信心平等,或其值真。
才满四人,即成一众。
僧既弘纳,佛亦通在。
食看沸水之异,方遣施僧,衣见织金之奇,乃令奉众,僧之威德,不亦大矣。
足可以号良福田之最,为圣教之宗,是谓第二无善不摄者也。
若论净名之功,早升云地,卧疾之意,本超世境,久行神足,咸叹辩才,新学顶礼,诚谢法施。
事是权宜,式非常准,谓时暂变,其例乃多。
则有空藏弗恭,如来无责,沙弥大原,和尚推先,一往直观,悉可惊怪。
再详典释,莫匪通涂,不轻大士,独兴高迹。
警彼上慢之流,设兹下心之拜,偏行一道,直用至诚。
既非三慧,讵是恒式,因机作法,足为希有,假弘教化,难著律仪。
大圣发二智之明,制五篇之约,废其爵齿,存其戒夏,始终通训,利钝齐仰。
耆幼有序,先后无杂,未以一出别业,而令七众普行,不然之理,分明可见。
昔妻死歌而鼓盆,子葬嬴而衬土,此亦匹夫之节,岂概明王之制乎?
况觉典冲邃,圣言幽密,局执一边,殊乖四辩。
是谓第三方便无碍者也。
且复周之柱史,久掌王役,鲁之司寇,已居国宰。
宗归道德,始曰无名,训在《诗》、《书》,终云不作。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鞠躬恭敬,非此而谁?
巢、许之风,望古仍迈;
夷、齐之操,拟今尚迥。
焉似高攀十力,远度四流,厌斯有为之苦,欣彼无馀之灭。
不系虑于公庭,未流情于王事,自然解脱,固异儒者之俦矣。
是谓第四寂灭无荣者也。
至如祭祀鬼神,望秩川岳,国容盛典,书契美谈,神辈为王所敬,僧犹莫致于礼,僧众为神所礼,王宁反受其敬,上下参差,翻为正法,衣裳颠倒,何足相方!
令神拥护今来,在僧祈请之至,会开咒力,竟无拜理。
是谓第五仪不可越者也。
本皇王之奋起,必真人之托生,上德虽秘于净心,外像仍标于俗相。
是以道彰缁服,则情勤宜猛,业隐玄门,则形恭应绝,求之故实,备有前闻。
国主频婆,父王净饭,昔之斯等,咸已克圣,专修信顺,每事归依,纵见凡僧,还想崇佛,不以跪亲为孝,计非不孝之罪,不以拜君为敬,岂是不敬之愆?
所法自殊,所法已别,体无混杂,制从于此。
是谓第六服不可乱者也。
谨案多罗妙典,释迦真说,乃云居刹利而称尊,藉般若而为护,四信不坏,十善无亏,奉佛事僧,积功累德,然后日精月像之降,赤光白气之感。
金轮既转,珠宝复悬,应天顺民,御图握镜,始开五常之术,终弘八正之道。
亦宜覆观宿命,追忆往因,敬佛教而崇僧宝,益戒香而增慧力。
自可天基转高,比梵宫之远大;
圣寿恒固,同劫石之长久。
然则雷霆势极,龙虎威隆,庆必赖兼,共使怒及,出言布令,风行草偃。
既抑僧体,谁敢鳞张?
但恐有损冥功,无资盛业,竭诚尽命,如斯而已。
是谓第七因不可忘者也。
上已略引吾意,粗除子惑。
欲得博闻,宜寻大部」。
客曰:「主人向之所引,理例频繁,仆虽庸暗,颇亦承览,文总幽明,辨包内外。
所论祭典,尚有迷惑。
《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
窃以昧隐神路,隔绝人境,欲行祠法,要藉礼官
本置太常,专同太祝,纵知鬼事,终入神伍。
真佛已潜,圣僧又灭,仰信冥道,全涉幽神。
季叶凡夫,薄言回向,共规闲逸,相学剃剪。
职掌檀会,所以加其法衣;
主守塔坊,所以蠲其俗役。
才触王网,即坠民贯;
既同典祀,讵合称宝。
朝敬天子,固是恒仪;
苦执强梁,定非通识。
宋氏旧制,其风不远。
唯应相袭,更欲何辞」?
主人曰:「客知其一,未晓其二。
请听嘉言,少除异想。
吾闻鬼者,归也;
死之所入神者,灵也,形之所宗。
鬼劣于人,唯止恶道;
神胜于色,普该情趣。
心者灵智,称之曰神;
隐而难知,谓之不测。
铨其体用,或动或静;
品其性欲,有阴有阳。
《周易》之旨,盖此之故。
殊涂显于一气,诚言阙于六识,设教之渐,断可知焉。
鬼报冥通,潜来密去,标以神号,特用兹耳。
尝试言之,受父母之遗,禀乾坤之分,可以存乎气,可以立乎形。
至若己之神道,必是我之心业,未曾感之于乾坤,得之于父母,识含胎,弥互虚空,意带熏种,漫盈世界,去而复生,如火焰之连出,来而更逝,若水波之续转,根之莫见其始,究之岂觌其终?
浊之则为凡,澄之则为圣,神道细幽,理固难详矣。
神之最高,谓之大觉。
思议所不得,名相孰能穷?
真身本无迁谢,生盲自不瞻睹,托想追于旧踪,倾心玩于遗法。
若欲传持之任,启要妙之门,赖此僧徒,膺兹佛付。
假慈云为内影,凭帝威为外力,风远及,至于是乎?
教通三世,众列四部,二从于道,二守于俗。
从道则服像尊仪,守俗则务典供事,像尊谓比丘比丘尼也,典供谓优婆塞、优婆夷也。
所像者尊,则未参神位;
所典者供,则下预臣颁。
原典供之人,同主祭之役。
吾非当职,子何错错引?
由子切言,发吾深趣。
理既明矣,勿复惑诸?
在宋之初,暂行此抑。
彼亦乖真,不烦渺论,边鄙风俗,未见其美,忽遣同之,可怪之极」。
客曰:「有旨哉!
斯论也。
蒙告善道,请从退归(《广弘明集》二十五)」。
隰州等龙见表 隋末唐初 · 许敬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一
臣某等言。
臣闻徇齐御极。
元扈表其麟凤。
文思则天
黄河贶其龙马。
是知利充于物。
乾坤应而合符。
行出于身。
明灵感而幽赞。
伏惟皇帝陛下道登邃古。
功济怀生。
发轸升陑。
垦灾除害。
坐玉帐。
振金鼓。
运天机。
掩区县。
然后散服林塞。
偃伯灵台。
羁左衽以长缨。
同文轨于遐裔。
礼高年以执酒酳□通孝敬于神明。
犹且昧旦丕显。
凝旒庶政。
临草缨而罪已。
削金牒以胜残。
化洽风移。
礼循乐备。
是以百灵效职。
四海夷波。
物不疵厉。
人无啙窳。
烟云动色。
星辰叶契。
仪双觡之骏奔。
奠飞甘之清醴。
黄金掞彩。
紫玉摛英。
粤自骊陆之前。
其事无得而闻。
羲轩之降。
书契可略而详焉。
未有茂实鸿名。
若斯光大。
休徵美瑞。
如此感通。
伏见隰州刺史表里(疑)异度表称。
某日月青龙见隰州城北。
大四五围。
长八九丈。
谨按瑞应图云。
青龙水之精。
乘雨而下。
不处深泉。
王者有仁则出。
窃惟升云腾雾。
孔氏论而不知。
淩江负舟。
大禹对而犹惧。
岂如丹文绿错。
骤简皇情。
或跃日飞。
极游明世。
蒸哉懿已。
绝名□考历观图。
将何取譬。
臣等抚躬私抃。
鼓腹相欢。
忽以微生。
同沾大赉。
逢物睹之昌运。
览天祚之祯符。
开辟以来。
未闻斯遇。
千龄一会。
犹谓比肩。
何幸之深。
亲承旦暮。
燕雀相庆。
实百常情。
不胜悦豫之至。
绣如意轮像赞 盛唐 · 王维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五
寂等于空。非心量德。如则不动。离意识界。实无所住。常遍偫生。不舍有为。悬超万行。法性如是。岂可说邪。如意轮者。观世音菩萨陀罗尼三昧门。现方便于幻眼。六臂色身。以究竟为佛心。一体真相。随念即藏。乃无缘之慈。应度而来。斯不共之力。众生如意。菩萨何心。崇通寺尼无疑道登等。贵族出家。梵筵上首。久积净业。三世皆空。长在道场。一乘自立。亡兄故河南少尹。虽明世典。深达实相。以不二法。处于百(一作上)官。花萼相连。恩深女弟。栴檀旧绕。望绝仁兄。虽曰如梦。宁丧我。烦恼净。示有同凡之悲。菩提路空。强为助道之相。选伎惟洁。底功加敬。针锋线缕。日就月将。五彩相宣。千光欲发。金莲捧足。宝珠垂髻。原夫审像于净心。成形于纤手。珊瑚掌内。疑现不动如来。频婆口中。同乎无法可说。焚香赞叹。散花瞻仰。有情苦业。灭而不生。无上法轮。转而恒寂。愿以此福。冥用庄严。乃为偈曰。
菩萨神力不思议。能以一身遍一切。
常转法轮无所转。众生随念得解脱。
色即是空非空有。是故以色像观音。
愿以净斯六趣福。回向过去不可得。
舒州山谷寺觉寂塔隋故镜智禅师碑铭772年4月 唐 · 独孤及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 创作地点: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
桉前志。禅师号僧璨。不知何许人。出见于周隋间。传教于惠可大师。抠衣于邺中。得道于司空山。谓身相非真。故示有疮疾。谓法无我所。故居不择地。以众生病为病。故至必说法度人。以一相不在内外不在其中间。故足言不以文字。其教大略以寂照妙用摄偫品。流注生灭观四维上下。不见法。不见身。不见心。乃至心离名字。身等空界。法同梦幻。亦无得无證。然后谓之解脱。禅门率是道也。上膺付嘱。下拯昏疑。大云垂阴。国土为化。谓南方教所未至。我是以有罗浮之行。其来不来也。其去无去也。既而以袈裟与法。俱付悟者。道存形谢。遗骨此山。今二百岁矣。皇帝即位后五年。岁次庚戍。及剖符是州。登禅师遗居。周览陈迹。明徵故事。其茶毗起塔之制。实天宝景戌别驾河南少尹赵郡李公尝经始之。碑版之文。隋内史侍郎河东公道衡唐相国刑部尚书太尉河南房公琯继论撰之。而尊道之典。易名之礼。则朝廷方以多故而未遑也。长老比邱释湛然。诵经于灵塔之下。与涧松俱老。痛先师名氏未经邦国焉。与禅众寺大律师释澄俊。同寅叶恭。亟以为请。会是岁嵩岳大比邱释惠融至自广陵胜业寺大比邱释开悟至自庐江。俱纂我禅师后七叶之遗训。日相与叹塔之不命。号之不崇。惧像法之本根坠于地也。愿申无边众生之宏誓。以抒罔极。扬州御史大夫张公延赏以状闻。于是七年夏四月。上沛然降兴废继绝之诏。册谥禅师曰镜智。塔曰觉寂。以大德僧七人洒扫供养。天书锡命。晖焕崖谷。众庶踊跃。谓大乘中兴。是日。大比邱众议立石于塔东南隅。纪心法兴废之所以然。及以为初中国之有佛教。自汉孝明始也。历魏晋宋齐。施及梁武。言第一义谛者。不过布施持戒。天下惑于报应。而人未知禅。世与道交相丧。至菩提达摩大师。始示人以诸佛心要。人疑而未思。惠可大师傅而持之。人思而未修。迨禅师三叶。其风浸广。真如法味。日渐月渍。万木之根茎枝叶。悉沐化雨。然后空王之密藏。二祖之微言。始灿然行于世间。浃于人心。当时问道于禅师者。其浅者知有为法。无非妄想。深者见佛性于言下。如灯之照物。朝为凡夫。夕为圣贤。双峰大师道信其人也。其后信公以教传宏忍。忍公传惠能神秀。能公退而老曹溪。其嗣无闻焉。秀公普寂寂公之门徒万人。升堂者六十有三。得自在慧者一曰宏正。正公之廊庑龙象又倍焉。或化嵩洛。或之荆吴。自是心教之被于世也。与六籍侔盛。呜呼。微禅师。吾其二乘矣。后代何述焉。庸讵知禅师之下生不为诸佛。故现比邱身以救浊劫乎。亦犹尧舜既往。周公制礼。仲尼述之。游夏宏之。使高堂后苍徐孟戴庆之徒。得而祖焉。天以圣贤所振为木铎。其揆一也。诸公以为司马子长立夫子世家。谢临川慧远法师碑铭。将令千载之后。知先师之全身。禅门之权舆。王命之丕显。在此山也。则扬其风。记其时。宜在法流。及尝味禅师之道也久。故不让。其铭曰。
众生佛性,莫非宿植。
知诱于外,染为妄识。
如浪斯鼓,与风动息。
淫騃贪怒,为刃为贼。
生死有涯,缘起无极。
如来悯之,为辟度门。
即妄了真,以證觉源。
启迪心印,贻我后昆。
生禅师,俾以教尊。
二十八劫,迭付微言。
如禅师,膺期宏宣。
世溷法灭,独与道全
童蒙来求,我以意传。
摄相归性,法身乃圆。
性身本空,我无说焉。
如禅师,道既弃世。
将三十纪,妙经乃届。
皇明昭贲,亿兆膜拜。
凡今后学,入佛境界。
于取非取,谁缚谁解。
万有千岁,此法无坏。
张邦昌翁彦国书状靖康二年四月 南宋 · 赵子崧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八二、《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二
经制使翁徽猷申,今月初十日午时朝散郎尚书户部员外郎李健奉议郎陈戬彦国军前,赍到张邦昌书一本,实封印记。
除已缴连赍申大元帅大王行府外,今录白到一本,连黏在前,申当司者。
右件录白到张邦昌书一本,连黏在前。
今月初十日卯时,据太康县申,开封府差人送到四月二日黄纸手书一道,全是道登极赦意。
某即时行下太康县,不得行出,及遍下诸路不得施行,惟听大元帅行府之命。
至当日未时,据太康县申:「准知太康县大夫引为据进奏院申,准开封府指挥,拘收初七日弓手丁进、政赍去尚书礼部颁降到黄纸上印手书,立便火急令差去人申缴前来,以凭缴纳,不管误事。
县司除已收元降手本,缴送去急,申乞照会」。
某窃惟兵事贵速,几不可失,事久生变,虽悔何及。
子崧与翁彦国已差翁挺、吕翊中奉状诣府,伏望大元帅大王俯徇劝请,速正位号,以系天下之望,以折逆臣之心。
子崧等除已一面进师城外以听王旨外,伏候王旨。
道登茂材异等科 北宋 · 石介
 押词韵第十六部
尝言春官氏,设官何龌龊。
屑屑取于人,辞赋为程约。
一字竞新奇,四声分清浊。
矫矫迁雄才,动为对偶缚。
恢恢晁董策,亦遭声病落。
每岁棘篱上,所得多浮薄。
嗟哉浮薄流,不知王霸略。
六经挂东壁,三史束高阁
琐琐事雕篆,区区衍述作。
随行登一第,谓身翥寥廓。
趋众得一官,谓身縻好爵。
栖栖咫尺地,燕雀假安托。
汲汲五斗米,雁鹜(原作骛,据石本、剑本改)资饮啄。
壮哉张安道,少怀夫子学。
三就礼部试,不肯露头角。
耻用众人遇,羞将一赋较。
甘心拓翼归,志怀本卓荦。
三贤文章师(自注:大参宋公、副枢蔡公、计相范公连章称荐。),儒林推先觉。
百鸟声喈喈,独能辨鸑鷟。
玉石方混混,独能识至璞。
荐之于天子,此材堪轮桷。
遂得望清光,三接近帷幄。
僚友视万乘,器宇诚岳岳。
愿乞数刻景,古今可扬榷。
纵横三千言,得隽如夺槊。
上下驰皇王,周旋骋礼乐。
远推灾异源,上究星文错。
直言补王阙,危论针民瘼。
天子览其奏,嘉赏为嗟愕。
既叹相见晚,且言同时乐。
一命校秘书,恩泽优且渥。
追惜汉武世,仲舒道硗确。
再念文宗朝,刘蕡命蹇剥。
有才无其时,徒抱此诚悫。
吾君嗣丕基,百王惭景铄。
万物蒙休嘉,四夷奉正朔。
贤良得其时,才命不相虐。
一谒乃大遇,君臣无隔膜。
我贺吾君明,取士得英卓
我贺吾道行,逢时不踸踔。
行顾入廊庙,钧轴在掌握。
上使斯文淳,下使斯民朴。
五帝(原作常,据石本、徐本、剑本改)从何追,三王岂为邈。
宝慈观记 南宋 · 白玉蟾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五二、隆庆《岳州府志》卷一七
岳阳郡西,其支邑曰华容
华容之东三十里,有宝慈观。
观前有七女峰,丹炉药臼尚无恙,湖光山色奇观也。
夫荆潭黔蜀汇乎洞庭一湖。
湖之漘一牛鸣地则有契仙靖庐,此神仙三十六庐,其一靖也。
古今传云:仙庐峰即此是已。
乃有石门,旧时仙人孔升保炼道登晨之迹。
黄门侍郎孙张惊喜隐于峰下,种姜蹲鸱,后亦仙飞。
此宝慈所由兴也。
观以宝慈名,盖祖老君三宝之一而云。
唐张燕公曰「石门有绝境,宝慈是也」,实指此观耳。
每每天将雨,则峰顶一线之云忽起,少焉衍匜,林木悲啸,倏然沛下。
及将雨止,则云气复归。
往岁樵人见桃花成霞,时已霜月,归告峰下之人,再诣不复有矣。
又有悬崖,得碧李满枝累累,他日踪迹之,咸失所在。
信是烟霞窟宅,神人居之,啸风鞭霆,吐云吞雾,斯福地也。
初入石门,翠影连蜷,万松夹路,藤萝茂密,花木芳鲜,幽涧璆然青寒,冈玉以立,众山伏跃,锁隔埃尘,路转山回,乃见洞户。
意必有龙蟠其渊潭。
夜虎嘶林,晓鹿舞岭,兽皆异状,草不知名。
虽夏亦寒,虽昼似晚,虽晴常阴。
上有天风亭,指顾洞庭,如在怀袖,一望万里,心目显豁。
下临千仞,毛骨飕飕。
其外一桥,扁以「环秀」,使人如在范宽李成图画中。
餐青饮绿,自可忘饥,久而化之,非仙而何!
千楹万楯,宫殿欲飞;
广厦清堂,若古楼观。
规制森肃,轮奂超骧,若寥阳之有殿,景阳之有阁,清富之有堂,契仙之有门。
此其大槩也。
若曰碧云堂、观翠轩、凌空亭、揖仙台,则其胜处也。
其前有曰朝计、丹光二亭,其后有曰琅玕、仁智二堂,又皆其眺览之尤者。
一至焉,尘襟如水,便欲乘云气,御飞龙,挟日月,旁宇宙。
罘罳扊扅,客至,即授拓。
檐铎风而递响,灯龛昼而长焰。
四远八外来求福者,其袂帷,冠裳率二十馀,食指不下百众,寝浴庖湢,皆如人意。
生徒良可教,有聚林风。
先是隋时冶钟以赐,今犹存。
宋治平中,即仍古额,更敕赐之。
所谓三门,即嘉祐道士蒋程龟所建。
及其龙虎二士,迄今尚百。
中更丙午元元之祸,墟为砾,鞠为草,文籍契据,散落民家。
绍兴甲子,黄冠师范博文,豫章人,始克以事状白于官,官为之袒,乃度徒弟,恢复观庭,至今称之,于斯为盛。
甲以授乙,乙以授丙,父子相代,流水住持。
凡更事,而道士陈允弼袭之,自省部至诸监司及郡邑立为定例。
允弼复度弟子八人,师孙六人。
凡六更事,而至其徒杨有谦。
乃新三清大殿
殿告倦,即其弟孙有年以州符领观事。
有年告予曰:「若夫观之为业,业之有产,则有图籍焉。
夫以往古神灵之遗,历代沿革之旧,子盍为我记之」?
予知斯言实有志乎道者也。
昼枕方苏,洞云斜拂而过,山雨倒飞以来,雷电助笔,悦书弗疑。
有言喜而碑诸石。
和资道登岱顶回1087年 宋 · 晁说之
七言绝句 押删韵 创作地点: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
蔼蔼天孙作晓岚,为嫌俗骨遣教还。
仙儿堕处真堪惜,只在含眸一笑间。
同世承世英世隆三伯仲蔡定国刘达道登滕王阁1117年 北宋 · 释德洪
 押寒韵 创作地点:江西省南昌市滕王阁
承英连璧光照坐,更著阿隆如鼎安。
老兵先驰启关钥,西山奔走登栏干。
刘郎端默自凝远,蔡侯奋髯牙齿寒。
但馀衰老百无用,搜句倚栏方细看。
念奴娇 其一 癸巳重九,同陈汉卿张叔信王任道登金石台1173年 南宋 · 管鉴
 押词韵第八部 创作地点:江西省抚州市金石台
高作赋,叹老来笔力,都非年少。
古观重游秋色里,冷怯西风吹帽
千里江山,一时人物,迥出尘埃表。
危阑同凭,皎然玉树相照。

惆怅紫菊红萸,年年簪发、应笑人空老。
北阙西江君赐远,难得一枝来到。
莫话升沈,且乘闲暇,赢得清尊倒。
饮酣归暮,浩歌声振林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