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释法瑶”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武康小山法瑶师旧居 北宋 · 释智圆
 押庚韵
至道不可状,至理杳无名。
万汇丧其源,出没何营营。
忽焉生法瑶,研虑还淳精。
立言宗能仁,百也驰休声。
我来访旧居,景物如有情。
闲庭惨树色,空山咽猿鸣。
斯人今也亡,孤棹寻归程。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序 北宋 · 释智圆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闲居编》卷三、维摩经略疏垂裕记
吾祖智者著《疏》申经,其文弥广,而荆溪撰《记》解《疏》,其文弥略者何(疏三十四卷,记三卷。)
盖于《疏》文有意乎删削,故不暇详悉也。
自时厥后,《略疏》既成,而益行于代。
后世童蒙,执《记》寻《疏》,而文义回互,难以措怀。
又其间所谈理事,《记》有不释者,往往闻其率情缪说多矣。
至若依正相在之义,心外无境之谈,布在斯文,明犹指掌,而翻谓无情,无成佛义,其谬一也。
通相三观,既昧阶位,莫定其人,其谬二也。
三种羯磨,不本律部,妄为之说,其谬三也。
周时佛兴,星陨如雨大师正指佛生二庄之世,而竟以昭王二十四年解之,其谬四也。
其间方伯连帅之名,讲武治兵之说,罔测所自,故多穿凿,其谬五也。
略数之,凡五不韪。
且古人有言曰:子既生,不免水火,母之罪也;
成童不就师传,父之罪也;
就师学问无方,心志不通,师之罪也。
以吾志图训诱,安得不辞而辟之,引而伸之,晦者使之明,窒者使之通,俾吾智者、荆溪之道,昭昭然若仰天庭而睹白日,且不为昏情所隐也?
属讲训多故,莫谐执笔。
大中祥符八年青龙乙卯秋九月,自钱唐泛舟西迈,访故人奉蟾于吴兴武康之龙山兰若,得上方而居焉。
其堂阁蹇产,林泉岑寂。
左顾叠嶂,接法瑶之小山高僧法瑶宋元嘉中尚书沈演之请住武康小山寺,撰述《涅槃》等疏。)
下瞰平波,浸防风之故邑(地有封、禺二山。昔吴王夫差仲尼防风何守,曰:「守封、禺之山。」盖防风氏治此二山。)
既饶胜概,且远嚣俗,香火有暇,宜事笔削。
乃寻绎《略疏》,别为解释。
荆溪旧记或与《略疏》符合者,则随段引用。
又有道暹师者,乃荆溪之门人,亦尝撰记,虽解义无取,而援据或当,今择善而从之。
例皆标指名目,贵分今古。
彼类康成之注传,尽与服虔
此非郭象之窃名,不言向秀
十月十二日染翰,越十二月十三日绝笔。
凡为十卷,号《垂裕记》,盖垂优裕之道以示子孙,俾无向者之五谬耳。
若呈诸达人,则吾岂敢。
或曰:「明敏之徒寻荆溪《记》自得彻旨,岂待子之详载然后离谬乎?
则子之功无所施也」。
对曰:夫警昏睡也,轻者则怡声,重者则大呼,及其觉之一也。
噫!
荆溪既怡声于前,今吾也大呼于后,及其击蒙发覆,自见其异不异也。
金刚錍科序 北宋 · 释仁岳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
科分大经章段,起自关内凭小山瑶,前代未闻也。
吾祖章安作疏益详,至荆溪,将迦叶品分正缘了,别指方隅,则权实进否,晓然而明,可谓善乎派深,良哉析重也。
余复以佛性周遍,三千具摄而分今文,分而又分,宾主问答,引文释义,略无混乱。
虽短胫亦可以厉法流,孺子敢当荷负矣。
或曰犹牧女之添水,将非浇漓于乳味乎?
不然,乳益乳也,茍能钻摇,醍醐可获,岂仍乳而已耶?
按:《金刚錍科》卷首,续藏经第一编第九五套第四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