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灵远” 相关资源
诗文库
嵩岳寺 盛唐 · 李邕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三
凡人以塔庙者。敬田也。
执于有为。禅寂者。
慧门也。得于无物。
今之作者。居然异乎。
至若智常不生。妙用不动。
心灭法灭。性空色空。
喻是化城。竟非住处。
所以平等之观。一洗于有无。
自在之心。大通于权实。
导师假其方便。法雨任其根茎。
流水尽纳于海壖。聚沙俱成于佛道。
大矣广矣。不可得而谈也。
嵩岳寺者。后魏孝明帝之离宫也。
正光元年。榜闲居寺。
广大佛刹。殚极国财。
济济僧徒。弥七百众。
落落堂宇。踰一干间。
藩戚近臣。逝将依止。
德圆戒。作为宗师。
后周不祥。正法无绪。
宣皇悔祸。道叶中兴
明诏两京。光复二所。
议以此寺为观。古塔为坛。
八部扶持。一时灵变。
物将未可。事故获全。
隋开皇五年。隶僧三百人。
仁寿一载。改题嵩岳寺
又度僧一百五十人。逮豺狼恣睢。
龙象凋落。天宫坠构。
劫火潜烧。唯寺主明藏等八人。
莫敢为尸。不暇匡补。
王充西拒。蚁聚洛师。
文武东迁。凤翔岩邑。
夙承羽檄。先应义旗。
挽粟供军。悉心事主。
傅奕进计。以元嵩为师。
凡曰僧坊。尽为除削。
独兹宝地。尤见褒崇。
实典殊科。明敕荐及。
不依废省。有录勋庸。
特赐田碾四所。代有都维那惠果等。
勤宣法要。大壮经行。
追思前人。髣髴旧贯。
十五层塔者。后魏之所立也。
发地四铺而耸。陵空八相而
方丈十二。户牖数百。
加之六代禅祖。同示法牙。
重宝妙庄。就成伟丽。
岂徒帝力。固以化开。
其东七佛殿者。亦曩时之凤阳殿也。
西定光佛堂者。瑞像之戾止。
昔有石像。故现应身。
浮于河。达于洛。
离京毂也。万辈延请。
天柱不回。惟此寺也。
一僧香花。日轮俄转。
其南古塔者。隋仁寿二年
置舍利于偫。以抚天下。
兹为极焉。其始也。
亭亭孤兴。规制一绝。
今兹也。岩岩对出。
形影双美。后有无量寿殿者。
诸师礼忏诵念之场也。则天太后护送镇国金铜像置焉。
今知福利所资。演成其广。
珠幡宝帐。当阳之铺有三。
金络花鬘。备物之仪不一。
皆光满秋月。色陵渥丹。
穷海县之国工。得天人之神妙。
逍遥楼者。魏主之所构也。
引流插。上激登楼。
菱镜漾于玉池。金虬飞于布水
食堂前古铁钟者。重千斤。
函二十石。正光年中寺僧之所造也。
昔兵戎孔殷。寇攘偕作。
私邑窃而为宝。公府论而作仇。
后有都维那惠登。发夕通梦。
迟明独往。以一己之力。
抗分众之徒。转战而行。
踰晷而至。虽神灵役鬼。
风雨移山。莫之捷也。
西方禅院者。魏八极殿之馀趾也。
时有远禅师。坐必居山。
行不出俗。四国是仰。
百福攸归。明准帝庸。
光启象设。南有辅山者。
古之灵台也。中宗孝和皇帝诏于其顶。
追为大通秀禅师造十三级浮图。及有提灵庙。
极地之峻。因山之雄。
华夷闻传。时序瞻仰。
每至献春仲月。讳日斋辰。
雁阵长空。云临层岭。
委郁贞柏。掩映天榆。
迢进宝阶。腾乘星阁。
作礼者便登师子。围绕者更摄蜂王。
其所由焉。所以然矣。
若不以达摩菩萨传法于可。可付于璨。
璨受于信。信恣于忍。
忍遗于钟于今和上寂。
皆宴坐林间。福润宇内。
其枕倚也。阴阳所启。
居四岳之宗。其津梁也。
密意所传。称十方之首。
莫不佛前受记。法中出家。
湛然观心。了然见性。
学无学。自有證明。
因非因。本来清净。
顿渐者。欲依其根。
设戒律者。将摄乎乱。
然后微妙之义。深入一如。
广大之功。遍满三界。
则知和雅所训。皆法乘。
慈悲所加。尽为佛子。
是以无言之教。响之若山。
不舍之檀。列之如市。
则有和上寺主坚意者。凭信之力。
统僧之纲。崇现前之因。
鸠最后之施。相与上座崇泰都维那昙庆等。
至矣广矣。经之营之。
身田厎平。福河流注。
今昔纷扰。杂事夥多。
是以功累四朝。法崇七代。
感化可以函灵应。缘起所以广元河。
故得尊容赫曦。光联日月。
厦屋宏敞。势蹙山川。
回向有足度四生。镇重有足安万国。
岂伊一邱一壑之异。一水一石之奇。
禅林玲珑。曾深隐见。
祥河皎洁。丹雘澄明而已哉。
咸以为表于代者。业以成形。
藏于密者。法亦无相。
非文曷以陈大略。非石曷以示将来。
乃命道奂禅师。千里求蒙。
一言书事。专精每极。
临纸屡空。愧迷津之未悟。
法主之可通。其词曰。
西域传。耆阇山。
世尊成道于其间。南部洲。
嵩岳寺达摩传法于兹地。
天之柱。帝之宫。
赫奕兮飞九空。禅之门。
觉之径。密微微兮通众圣。
镇四国。定有力。
开十方。慧有光。
立丰碑之隐隐。表大福之穰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