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师颂魏鹤山枢密视师江淮 南宋 · 常挺
四言诗 押词韵第一部
岷山穹隆,岷水浺瀜。
气郁葱葱,至和所钟。
秀毓临邛,笃生英雄。
绰有祖风,唐之郑公。
进思尽忠,王臣靡躬。
万壑奔洚,砥植在中。
退思固穷,为时儒宗。
启迪颛蒙,如金在镕。
王明泰通(自注:公诗云:但愿王明天地泰,此生长共国同休。),虎啸风从。
入觐九重,天子改容。
时谨边烽,命公抚戎。
大江西东,隐若长墉。
甲兵藏胸,樽俎折冲。
万年之功,寿与天同。
聊述鄙悰,以侑乐工(元刘应李《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丁集卷一)
鬻子(案《汉志》道家《鬻子》二十一篇,小说家《鬻熊说》一篇,《隋志》仅道家一卷,《意林》一卷六篇。今本逢行圭注十四篇,以《群书治要》校之,实三篇见存。不录,录其佚文。) 其十四 西周 · 鬻熊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九
武王率兵车以伐纣,虎旅百万,陈于商郊,起自黄鸟,讫于赤斧,走如疾风,声如振霆,三军之士,靡不失色。
武王乃命太公把旄以麾之,军反走(《文选。任彦升宣德皇后令》注,《史孝山师颂》注,《范蔚宗光武纪赞》注,《御览》三百一)
都颂 唐末 · 克符道者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出处:全唐诗续拾
侬家住处实堪隈,吞炭藏身几万回。
不触波澜招庆月,动人云雨鼓山(以上三十八首皆见《天圣广灯录》卷十三,原总题作「师颂三十八首」。)
因道吾指夹山师颂 晚唐 · 择禅师
 押词韵第十一部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京口谈玄已有名,吾山特地涉途程。
虽云法眼无瑕翳,争奈真人掩耳听。
参学须参真心匠,合头须诈不劳聆。
此来更欲寻师去,决至应当暂改形。
道友当年深契会,老僧今日苦叮咛。
特报水云知识道,半秋孤月落花亭。
题谢大行起东太君荣节 明末清初 · 张萱
三从誓一往,杀身良不难。
所贵在□□,一死泰山
贞哉邦之媛,荼蓼备险艰。
妇顺与母仪,慈母为严君(《箕山操》叶。)
茕茕四十年,拮据难具陈(《楚词·招魂》叶。)
鹓雏出丹穴,九万今扶抟
騑騑美皇华,星轺何间关。
我母训以忠,努力期鼎铉史孝山《出师颂》叶。)
忠臣必孝子,先哲有遗言。
含笑泉下人,揭日天上纶(《道藏歌》叶。)
千秋垂琬琰,芬芳披九垠屈原《远游》叶。)
敢告彼师氏,内则此不刊曹子建《怨歌行》叶。)
洗兵马(原注:收京后作。)759年 唐 · 杜甫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引用典故:歌紫芝 白环 忆鲈鱼 一苇 攀龙附凤 功大心常小 河清颂 破竹 葡萄宫 青袍白马 洗兵 萧丞相 银瓮 张子房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一作夜,一作夕)报清昼同
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一作儿)命在破竹中。
祗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郭子仪领朔方军,屡破贼,拔卫州,进围邺城
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回纥骁骑三千助讨安庆绪喂肉葡萄宫
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过崆峒(山在平凉县西)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成王广平王俶功大心转小,郭相中书令郭子仪谋深(一作猷)古来少。
司徒李光弼检校司徒清鉴悬明镜,尚书王思礼兵部尚书气与秋天杳。
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
东走无复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一作枝)鸟。
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一作驾)正耐烟花绕。
鹤禁通霄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一作蛇)晓。
攀龙附凤(一作世)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加封蜀郡灵武元从功臣肃宗独厚郭湜李辅国辈)
汝等岂知蒙(一作象)帝力,时来不得誇身强。
关中既留萧丞相(谓杜鸿渐肃宗平凉鸿渐悉录军资储廥上之。上喜曰:灵武,吾之关中,卿乃萧何也)幕下复用张子房(时张镐房琯为相,故下专言之)
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
徵起适遇风云会扶颠始知筹策良。
青袍白马更何有,后汉今周喜再昌。
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
不知何国白环,复道诸山得银瓮
隐士(谓李泌,时求归衡山紫芝,词人解(一作角)河清(一作清河(时杨炎辈争献灵武受命、凤翔出师颂之类)
田家望望惜雨乾,布谷处处催春种。
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跋般若心经后绍兴十六年四月1146年4月 宋 · 苏籀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六、《双溪集》卷一一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
佛告舍利佛般若第一义谛,无心而成正觉。
初祖国师颂释,益晓然,即群迷为圣智,照大闇为光明。
众生勤念本源自性,由此致悟。
颍川元辅意珠融通,斋心所书,虔奉《般若》,志愿笃矣。
以梵夹示余,欲彼此同證善果,不容无言。
绍兴丙寅岁首夏中休日,眉山苏籀题。
寄清新二禅师颂 其一 北宋 · 黄庭坚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二
石公来斲鼻端尘,无手人来斧凿亲。
白牯狸奴心即佛,铜睛虎眼主中宾。
自携瓶去沽村酒,幻著衫来作主人。
万里相看如对面,死心寮里有清新。
按:《山谷全书·别集》卷三。又见《豫章先生遗文》卷二,《罗浮野录》卷一。
寄清新二禅师颂 其二 北宋 · 黄庭坚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死心寮里有清新,把断黄河塞要津。
一段风涛惊彻底,个中无我尔无人。
梦惊蛇咬慞惶走,痛学寻医□有神。
此是如来正法藏,觉来床上笑番身。
跋法帖(三)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一一、《山谷全书·正集》卷二七
钟繇书,大小世有数种,余特喜此小字,笔法清劲,殆欲不可攀也。
观史孝岑《出师颂》数页,颇得草法
盖陶治草法,悉自小篆中来。
答吴职方书 北宋 · 张俞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一、《成都文类》卷二一、《全蜀艺文志》卷二九、嘉庆《郫县志》卷三七、嘉庆《华阳县志》卷二九、《宋代蜀文辑存》卷二四
俞顿首:二三月至导江,遂入山,复归治弊庐,加以人事,久不启讯。
四月二十七日书,良释思仰之劳。
相示府公谓俞所作《讲堂颂》为叙己之德,于书衔立石,体未便安,俾别为记。
闻之惶恐。
俞游天下二十馀年,知识士人甚众,然未尝以文字求卿大夫之知。
去年十二月,何侍郎语仆曰:「府公兴学,大作讲堂,愿为之记」。
及行,又云:「记成,愿示其文」。
今年二月醇翁见语,亦如何侯
自李伯永、赵先之及诸士大夫,累累相问《讲堂记》如何。
因念国家大兴学校,三十年来凡作孔子记、州学记者遍天下,殆千百数,烂漫甚矣,古未尝有也。
蜀郡之学最古,又世传其文翁讲堂久坏,今府公复作之,高明宏壮,上可坐五百人,非列郡之可拟。
茍欲作记,则土木尚未足称也。
且记之名又不足铺扬讲堂之义,唯歌颂可以传于无穷。
文既成,投于府公,辱书云:「求记若铭尔,今以颂为贶,顾何德以堪之?
奚可轻示于人」?
仆窃思之,以文辞浅陋邪,不示于人,实惠之大者也;
茍以府学不可为颂邪,则古人作之者多矣。
自汉至唐,文章大手皆采风人之旨,以为赋颂,凡宫室苑囿,鸟兽草木,君臣图像及歌乐之器,意有所美,莫不颂之,不独主于天子乃名为颂。
晋赵文子室成,张老贺焉曰:「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君子曰「善颂」。
郑昌上书颂盖宽饶颜师古曰:「颂,谓称美之」。
班固皇甫谧皆曰:「古人称不歌而颂谓之赋」。
王延寿曰:「物以赋显,事以颂宣。
匪赋匪颂,将何述焉」?
马融《长笛赋》序曰:「追慕王子渊、枚乘、刘伯康傅武仲等《箫》、《琴》、《笙颂》,作《长笛颂」》。
嵇康《琴赋》序亦曰:「自八音之器,歌舞之象,历代才士,并为之赋颂」。
又若扬雄有《赵充国画颂》,史岑有《邓骘出师颂》,蔡邕有《胡广、黄琼画》、杨戏有《季汉辅臣》,夏侯湛有《东方朔》,陆机有《汉高祖功臣》,袁宏有《三国名臣》,刘伶有《酒德颂》,马棱广汉太守,吏民刻石颂之,蔡邕桓彬而颂之,崔寔为父立碑颂之,至若袁隗崔寔刘操姜肱李膺、陈实之韩韶郭正法真赵岐季札
若此之类,史传甚众,略举数者,以明体要。
又沈约之徒,文章冠天下,其所博见,通达古今,皆为以美王侯。
至唐,文章最高者莫如燕、许、萧、李、梁肃、韩愈、刘禹锡辈,未有不歌颂称贤人之德,美草木之异者。
仆故取其体而讲堂焉,则颂之义岂有嫌哉?
且郡府之有学校,学校之有讲堂,乃刺史为国家行教化,论道义之所,又非刺史之所自有也,其于义可乎,不可乎?
与夫一贤人,美一草木,其旨如何?
且自汉已来,千数百年,通大贤、文人、史官,未有以不可施于人,美于物,而有非之者。
俞窃惟府公谦恭畏让,以名为嫌,应以郑康成、孔颖达解《鲁颂》之义也,故未敢以书自陈。
今足下见教,果以府公之言谓体未便安,而云重撰一记,鄙人岂敢复欲妄作,以取戾乎?
况夫《讲堂颂》者,始称国朝文章之盛,次述府公兴劝之由,遂明学者讲劝之义,终美宣布之职,振天声于无穷,庶乎词义有可采者也。
至于郑康成、孔颖达云:「《鲁颂》咏僖公功德,才如变《风》之美者。
颂者,美诗之名,非王者不陈。
鲁诗以其得用天子之礼,故借天子美诗之名,改称作,非《周颂》之流也。
孔子以其同有名,故取备三颂」。
又曰:「成王以周公有太平之勋,命鲁郊祭天,如天子之礼,故孔子录其诗之,同于王者之后」。
又曰:「颂者,美盛德之形容。
鲁侯有盛德成功,虽不可上比圣王,足得臣子追慕,借其嘉称,以美其人,故称颂」。
凡孔、郑之说,支离牴牾如此。
伯以璧假许田,《春秋》非之。
请隧,襄王弗许。
于奚请曲县繁缨以朝,仲尼曰:「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武子作钟而铭功,臧武仲谓之非礼。
季氏舞八佾于庭,孔子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路欲使门人为臣,孔子以为欺天。
孔、郑既谓鲁不当作,而曰借天子美诗之名而称颂,是名器可以假人也。
孔子曾无一言示贬,反同二颂为经,孰谓孔子不如林放乎?
噫!
而可僭,则僭莫大焉,乱莫甚焉,非圣人删《诗》、作《春秋》之意也。
且孔、郑解经,时多谬妄,此之妄作,何其甚哉!
传曰:「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盖章句之徒,守文拘学,各信一家之说,曲生异义,古之作者,无取焉,仆亦无取焉。
足下以为如何?
忽因起予,遂答来谕,非逞辩而好胜,亦欲释千载之惑,用资抚掌解颐,且假一言介于府公,可乎?
如曰未安,愿复惠教。
萧子云师颂治平二年六月十三日 北宋 · 蔡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章草法今世少传,此书尤精劲而完篇,殊可爱。
借临一本,然眼力已昏,多亦失真,他日或移石本,可分遗也。
治平二年六月十三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军州事蔡襄题。
按:《兰亭续帖》第一册,上海古籍书店一九七九年影印宋拓本。
吴皇象急就章后 宋 · 叶梦得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八二、《佩文斋书画谱》卷七○
右章草,汉黄门令史游《急就章》二千二十三字,相传为吴皇象书,摹张郡公家本。
书惟官本法帖所载《文武将坠》等四帖,其馀不复多见。
而章草自唐以来无能工者,其法盖仅存。
世传独吴越钱氏所藏萧子云《出师颂》最为近古,他如索靖《月仪》等未必尽真。
此书规模简古,气象沉远,犹有蔡邕、钟繇用笔意。
虽不可定为书,决非近世所能伪为者。
李斯作《仓颉》,其后《爰历》、《博学》、《凡将》、《元尚》与《急就》五家继作,皆为小学所宗,故字书略备。
今《仓颉》而下皆亡,独此书有颜师古注本尚在,乃相与参校,以正书并列。
中间临拓转写多,不无失实。
好事者能因其遗法,以意自求于刻画之外,庶几绝学可复续也。
宣和二年上巳日,知颍昌军府缙云叶梦得题。
论书八篇示苏显道 其一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六一
章草惟汉魏西晋人最妙,至逸少索靖法,稍以华胜。
世传书诸葛武侯蜀昭烈语,及豹奴等章帖,皆逸少书也。
萧景乔《出师颂》虽不迨晋人,然高古尚有遗风,自其书中观之,过正隶远矣。
隋智永又变此法,至唐人绝罕为之,近世遂窈然无闻。
盖去古既远,妙指弗传,几至于泯绝邪?
然世岂无兹人,顾俗未之识耳。
记与刘无言论书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六○、《东观馀论》卷上
刘宪御史焘无言来,予与论书,刘因言:「政和初人于陕西发地,得木竹简一瓮,皆汉世讨羌戎驰檄文书,若今吏案行遣,皆章草书。
然断续不缀属,惟邓骘永初二年六月一篇成文尔。
今宗室仲忽及梁师成家尚多,得之石本,乃就简上摹得者」。
予因言:「见汉魏间人章表,亦多用章草书,今犹有存者,如司马孚、孙皓表奏,世或传之。
疑所谓章草,上章用之,不因汉章帝好之,因谓之章草也。
盖此虽草书,而有波磔,若正书之有分隶,既不颠放易晓,又可赴急,宜汉人以作檄书也」。
刘言:「《续帖》中李怀琳书《绝交书》多有古字,若等字,疑有所受,非怀琳自能作也」。
:「张彦远言:『昔嵇叔夜自书《绝交书》数纸,人以右军数帖来易,惜不与之』。
叔夜书唐世尚有之。
怀琳尝见之,故放焉,决非自能作也。
怀琳尝伪作卫夫人及七贤帖,不逮此远矣。
窦暨云:『乃有怀琳,厥迹疏壮,假他人之姓字,作自己之形状』。
则知《绝交书》诚有所放也。
其卷尾云『右军』,盖误」。
云:「今世有萧子云章草书《出师颂》,甚古雅,与子云他书全不类,疑亦放汉人书也。
东汉人喜作分隶与章草,它书传世者鲜矣」。
:「《淳化法帖》中有南唐人一手伪帖颇多,如伪作山涛、崔子玉、谢发、卞壸,皆是一手写古人帖语耳。
第三卷最多,今秘阁有数匣尚存,皆澄心堂纸书,分明题曰『仿书』,不作传摹与真迹。
而当时侍书王著编汇,殊不晓,特取名以入录,故与真迹混淆;
却多有好帖不入,殊可惜也。
予《法帖正误》中论之甚详」。
刘言:「邓简书『永初二年六月丁未朔二十日丙寅』,而东汉是年七月复有丙寅,恐史误也。
简书当时文字,又有月朔不应差云」。
又云:「欧阳询举世呼为率更,传亦书其终于率更,而有八分书一碑,乃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史未尝书也」。
予云:「此例甚多。
如唐史《王方庆传》云,自褒至方庆五世封石泉,而今《宝章集》中方庆官云琅邪县开国子,则是方庆尝封琅邪,后徙石泉也,亦史误云。
至于世之称谓则不常,如杨凝式太子太傅,而今人但呼为杨少师之类」。
刘云:「杨书『赛过珊瑚树』一帖,乃在洛中一僧房中于书㨭上写之,即俗所谓书襻者」。
:「洛阳文潞公家有杨书诗帖十一纸,字与《珊瑚帖》相类,今洛亦有石本,而不能尽载也。
杨多书僧壁,而传于楮素者甚少,今壁书亦自少。
洛阳惟有广爱寺西禅院两壁、胜果院一壁、天宫寺一壁而已。
因甲子岁大水,损失者多矣」。
刘言:「瀛州有《邢峦碑》,甚完。
金陵唐高正臣书本,埋没圃中,其父宜翁令人发出立之,今易致。
其字画殊有虞、褚法也」。
:「《续帖》中『春朝微雨』一帖乃陆柬之书」。
:「法帖中有柬之一帖,乃晋人语,恐柬之临学者」。
予又:「裴行俭以书知名,而世人罕传之。
尝见一帖,写兵法,字甚怪放,恐非真也」。
刘云:「尝见行俭所书《千字》亦工」。
:「《宝章集》题者小字乃钟绍京书」。
:「绍京碑今有存者,盖师薛稷也」。
予又:「焦山《鹤铭》俗传王逸少书,非也。
一小书中载陶隐居书,此或近之。
然此山有唐王瓒一诗刻,字画全类此铭,不知即书,抑学铭中字而书此诗也」。
刘曰:「尝亲至彼观,疑即书也。
下有『皇山樵人逸少书』,非王逸少也,盖唐有此人亦号逸少耳」。
:「作钟鼎须用竹笔书乃佳」。
:「不然。
今钟鼎字若《季㜏鼎》、《伯戋盦》,字皆两头纤纤,若使竹笔,何能如此」?
刘又:「顷谒苏子容,未出间,见传唐人一书,中云文皇令群臣上奏,任用真草,惟名不得草。
后人遂以草名为花押韦陟五朵云是也。
此书偶忘其名。
朝士施结者,喜收古今人押字,不远千里求之,所藏甚多,类而成书矣。
尝欲为作序,偶忘此事所出,遂不用」。
:「魏晋以来法书,至梁御府藏之,皆是朱异、唐怀充、沈炽文、姚怀珍等题名于首尾纸缝间,故或谓之押缝,或谓之押尾,祇是谓书名耳
后人花押乃以草书记其自书,故谓之押字,或草字,盖沿习此耳。
唐人及国初前辈与人书牍,或只用押字,与名用之无,上表章亦或尔。
近世遂施押字于移檄,或不书己名字,而别作形模,非也」。
苏显道求章草卷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七、《东观馀论》卷下
苏显道以此纸求仆章草《急就篇》,既为之书,并书《出师颂》等三篇,及于纸尾论书数条,以尽此卷。
字势笔迹虽愧昔人,然不知魏晋以先书法者愿勿示之。
大观四年六月庚寅黄某长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