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苏称” 相关资源
诗文库
焦山瘗鹤铭沦入江汜七百年矣家沧洲公捐赀募力士挽出之得五石凡七十一字复还旧观建亭山院因作长歌以纪其事 清 · 陈德荣
 押词韵第七部
人归地底鹤冲天,穹碑屃赑焦山巅。
上皇山樵弄神笔,银钩铁画常蜿蜒。
果然奇物天亦忌,丰隆肆虐山无权。
雄雷雌电声震震,珠飞玉碎沈深渊。
珊瑚明月耀水底,老鱼拨剌蛟垂涎。
欧公苏公称好古,临江酹酒心留连。
严冬水落断碣出,苔衣荇带相纠缠。
眠沙藉草拓数字,十指欲裂身拘挛。
晨星落落见者少,赝文伪本争流传。
苏州太守天下士,孤操直比松筠坚。
收拾残碑奠山麓,鸠工首倡寅僚先。
巨灵开山龙徒水,山魈水怪纷相牵。
移来位置维摩院,覆以茅亭护以栏。
鼎沈泗水剑出狱,神物隐见岂偶然。
我闻当年瘗鹤日,依稀犹纪壬辰年
迄今一千三百载,质虽金石何能全。
罡风劫火几燔烧,洪波巨浪长洄沺。
炳然七十有余字,直与天地同绵绵。
龟文剥裂龙蛇隐,锋铓秃尽精神完。
周宣纪猎有石鼓,年年秋草埋寒烟。
一从认出蝌蚪字,升诸清庙陈宫悬。
千秋会应有真赏,璧沈终出珠终还。
人物果能成不朽,何论沧海为桑田。
喜迁莺荆溪小隐图,赠林天友别驾 明末清初 · 钱肃润
 押词韵第十五部
荆南山麓,看烟树苍茫,层楼叠屋。
中有高人,呼之不出,共说其人如玉
阳羡真可爱,九里水原非浊
暂栖住,任逍遥容与,为盘为谷。

不俗,算自昔宦隐名流,争向溪边宿。
杜榭犹存,任台在望,山为苏公称蜀。
君复结庐到此,恰尔追芳齐躅。
是图也,置五云罨画,平添一幅。
昆山县新修文宣王986年 北宋 · 王禹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六、《小畜集》卷一六、《吴郡志》卷四、《吴都文粹》卷一、道光《昆新两县志》卷四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夫圣人之生,必受天命。
有位者,天使之化民为一时也,三五帝皇之谓乎;
无位者,天使之立教为万世也,先师夫子之谓乎。
是以穷于旅人,终于陪臣,非不幸也。
向使居帝王之位,行尧舜之风,则颜、闵之科,犹元、凯之举也;
两观之诛,即四凶之罪也。
自然道至而我无为,化行而人不知,时之歌者必曰「何力之有」,后之美者必曰「无得而称」也。
虽流为典谟,形乎简册,亦不过「浚哲文明」、「温恭允塞」而已,岂复有祖述宪章之道流于后代乎?
故曰生人已来,未有如夫子者也,秉笔之士,得轻议其德业欤?
之诸郡,姑苏称其首;
郡之属邑,昆山出其右。
杂以鱼盐之利,溉乎朝夕之池。
昔在皇唐,是为名邑;
降及钱氏,兹惟上腴。
距海之田,民斯阜矣,然而庠序或缺,儒素弗兴,实仓廪而礼节未知,既富庶而教化不至,为邑之长,得无咎乎?
县大夫边公世为儒流,时号甲族,自起家之调,历宰邑之资,所在播其能名,侪类惊其久次,大来之望,固未易知。
皇上嗣位之明年淮海王如京师,且献图籍,尊王室也。
上思泰远人,精择循吏,铜墨之任,尤难其才。
始得公以宰吴,吴民受赐,降玺书以劳之,旌善政也。
秩满受代,将选于天官
会兹邑有令尹之乏者,二千石命公以承乏,且状政绩,闻诸冕旒。
未几有即真之命,免常调也。
公因民所利,期月而治。
以为人者政之本,儒者教之先,茍非师严而道尊,乌可移风而易俗哉?
先是,文宣王但有基址,尽为蓁芜,废而不修六十年矣。
公乃出俸金以营之,同僚悦随,群吏弗违。
乃庀工徒,度材用,一亩之宫,图蔓以出之;
数仞之墙,树土而揭之。
殿堂既严,门阙斯备,丽以丹漆,饰以圬墁。
制度合乎礼文,力役当乎农隙。
乃像素王,被华衮,垂珠旒,王者之制彰矣;
乃状十哲,冠章甫,衣缝掖,儒者之服备矣。
庙之兴也既彼,像之设也又如此,粤上丁之晨,行释奠之礼,所以列豆笾,陈簠簋,洁牲牢,具罍洗,贽币有数,尸祝有辞,八音作而人和,三献终而神悦。
礼无违者,道不虚行。
观之如堵墙,化之犹影响。
俎豆之事修矣,礼乐之道兴矣。
十室之邑,期忠信以
一变之风,阐《诗》《书》而及鲁。
议者曰:吴地,裸国也;
昆山,海嵎也。
旧染霸俗,未行儒风,非明君以文德敷万邦,非良宰以儒术化百里,又安能遵先王之教,移小国之风者哉?
某幸忝德邻,熟闻善政,爰旌茂绩,俾述斯文。
难言虽在于圣门,不朽愿刊于贞石。
大宋雍熙三年月日记。
冠氏县新修学记1084年8月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三八、《鸡肋集》卷二九 创作地点: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
师潞国公留守北都,余故人郑君为其户曹掾,数持檄出。
潞公曰:「郑参军才,无俾去府中」。
即奏以为其法曹掾
公还洛,郑君亦去,为冠氏
冠氏父兄闻郑君来,咸贺曰:「是公所奏以为其法曹掾者也」。
相与戒其子弟,无犯郑君法。
故时冠氏人务衣食,知学者鲜。
朝廷方以丁联兵,郑君从容不扰人。
人安郑君,争趋令。
无几何,则习击刺驰射足任矣。
郑君出野,民有歌者曰:「犀邪兕邪,袯襫者惫邪」!
郑君曰:「嘻!
有勇而无义,安可」?
乃为之布约束,无不信,骜者执之。
它日出野,民又有歌者曰:「无以吾乎彍,袯襫者方作,无乃吾郑君不乐」。
郑君曰:「民庶几可教也」。
归,洒扫,召其僚与赋诗饮酒,言治民之意。
诸生,问所以学,而别其秀民,民益劝,乃即孔子为学。
学成,又率诸生日谈经其间。
诸生自他邑者,常属弦歌释菜,洋洋也。
于是民以为荣,争遣其子弟往观,颇改服为士矣。
间以书抵余,愿有述。
余曰:「士学古入官,有人民社稷,岂其一切效俗吏如不及者?
郑君所谓『不忘其本』者,非耶」?
因采其行事本末可为邑人道者,刻石学中,俾无忘郑君
郑君名仅字彦能,彭门人。
尝从彭门守眉山苏公游苏公称其良士,始知名。
元丰七年八月甲午济北晁补之记。
鹿门灯禅师塔铭1127年5月22日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石门文字禅》卷二九、同治《襄阳县志》卷一、《湖北金石志》卷一○、民国《湖北通志》卷九一 创作地点:湖北省襄阳市鹿门寺
西蜀世多名僧,而魁奇秀杰者尤见于近代。
有如宝梵大师昭符者,弘经解义,足以增光佛日
太史黄公称之曰:「知文知武,染衣将相者也。
嗣承其学,有如圆明大师敏行者,家声辩才,足以舟航苦海」。
内翰苏公称之曰:「能读内外教,博通其义,以如幻之三昧,为一方首者也」。
两公今朝第一等人,意所与夺,天下从之。
而宝梵、圆明特被赏识,两川讲徒增气,四海缙绅想见风裁也。
鹿门禅师盖尝以父事圆明,以大父事宝梵,观其规模弘大,教观淹博,熏烝见闻,有自来矣。
师讳法灯字传照成都华阳王氏子也。
自幼时则能论气节,工翰墨,逸群不受世缘控勒。
年二十三剃落于承天院,受具足戒。
即当《首楞严》讲,耆年皆卑下之。
黄太史公黔南,与圆明游相好,每对榻横麈,师必侍立,看其谈笑。
公抚师背,谓圆明曰:「骨相君家汗血驹也,他日佩毗卢印,据选佛场者,必此子也」。
常夜语及南方宗师,公曰:「今黄龙有心,泐潭有文,西湖有本,皆亚圣大人,曹溪法道所在。
或欲见之,不宜后」。
于是圆明弃讲出蜀,师侍其行。
恭州而殁,师扶护归葬成都,辞塔而去。
荆江,历淮山,北抵汉沔,遍谒诸老。
所至少留,机语不契,振策即行。
大洪,谒道楷禅师问:「如何是空劫自已」?
对曰:「灵然一句超群象,迥脱三乘不假修」。
不落有无,更道取一句曰:「待某甲无舌,即与和尚」。
道楷骇之。
师乃伏膺戾止,承颜接辞,商略古今,应机妙密,当仁不让。
师资相欢,不减沩山之与寂子,赵州之与文远也。
大观之初楷公应诏而西。
三年,坐不受师名敕牒,缝掖其衣,谪淄州
师趼足随之,淄之道俗高其义,太守大中大夫李公扩,虚太平兴国禅院以居之。
于是洞上宗风,盛于京东
政和元年楷公得释,则东遁海濒千馀里太湖中,而止草衣涧饮,若将终焉,岂非厌名迹之为累也欤?
师犹往从之,以手揶揄曰:「云岩路绝,责在汝躬,行矣」。
师识其意,再拜而还。
七年,解院事,西归京师,名闻天子。
俄诏住襄阳鹿门政和禅寺,师谢恩罢,退饭丞相第。
堂吏抱牍至,白曰:「江州东林寺当改为观,从道士所请」。
师避席曰:「庐山冠世绝境,东林又其胜处,世为僧居,如春湖白鸥,自然相宜。
今黄冠其中,绝境其厄会乎」?
丞相大以为然,东林之获存,师之力也。
既至汉上,郡将讽诸山办金帛,诣京师,作千道斋。
师笑曰:「童牙事佛,有死无二。
苟非风狂失心,辄以十方檀施之物,千里媚道士耶」?
郡将愧其言而止。
然天下丛林,闻而壮之。
鹿门汉江,断岸千尺,寺尝艰于水。
师坐岩石下,念曰:「吾欲丛林此地为皇朝植福,而泉不能赡众,山灵其亦知之乎」?
师以杖擿草根,俄众泉觱发,一众大惊。
山中之人目之曰灯公泉。
师初依夹山龄禅师道孤,化而无嗣之者。
僧惟显得其旨,隐于南岳,师以书抵长沙使者迎出,以居龙安禅寺
闻者伏其公,贵其行。
初,惠定禅师自觉革律为禅,开创未半而逝,蚁藏蜂聚,故窠遗垤十犹七。
师为一新之,长庑广厦,万础蟠崖,冬温夏清,崇堂杰阁,十楹照壑,吞风而吐月,椎拂之下五千指。
十年之间,宗风大振。
人徒见其婆娑勃窣若游戏,然不知其中至刚峭激也。
笃信所学,虽威武贵势不敢干以非义。
性喜施,不计有无,倾囷倒廪,以走人之急。
靖康二年春,金人复入寇,两宫围闭。
惊悸不言,谢遣学徒,杜门面壁而已。
门弟子明显白曰:「朝廷军旅之事,何预林下人,而师独忧念之深乎」?
师熟视,徐曰:「河润九里,渐洳者三百步;
木仆千仞,蹂践者一寸草。
岂有中原失守,而林下之人得宁逸耶」?
五月十三日中夜安坐,戒门弟子,皆宗门大事,不及其私,泊然而逝。
检其所蓄,道具之外,书画数轴而已。
阅世五十有三,坐三十夏,度门弟子明显等七十馀人。
受心法,蒙记莂,潜通密證,匿迹韬光者甚众。
二十二日,全身塔于山口别墅惠定塔之东,明显状其平生来乞铭,铭曰:
空劫日用,易知难分。
汝欲分之,如声与闻。
何尝有间,月遍溪谷。
何尝有断,风偃松竹。
于一毫端,捏聚古今。
粲然明了,而不可寻。
无功之功,无位之位。
为物作则,无容触讳。
唯此正传,洞上所宗。
当有神颖,振其颓风。
堂堂灯公,龙象回顾。
负戴之重,徐行安步。
汉南盘本,两坐道场。
枵然一室,名闻诸方。
孝于事师,忠于事佛。
俯仰无愧,虽化不没。
闻名在世,决不可除。
则于心外,法有遗馀。
竟欲除之,出以示我。
笑而不言,如冰在火。
苏岭万仞,荡摩云烟。
曰塔其下,望之岿然。
缅怀高风,丛林殒涕。
我作铭诗,以范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