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尹德毅”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悯时赋 西梁 · 萧察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八
于谨平梁之后,阖城长幼,被虏入关,又失襄阳故地,乃曰:「恨不用尹德毅言,以致于是。」又是邑居残毁,干戈日寻,耻威略不振,常怀愤懑,乃著《悯时赋》以见其意,词曰:
嗟余命之殊薄(《周书》作「舛薄」。)实赋运之逢屯。
既殷忧而弥岁,亦坎壈雨相邻(周书作复坎壈以相邻。)」。
昼营营而至晚,夜耿耿而通晨。
望否极而反(《周书》作「云」。)
泰,何杳杳而无津?
悲晋玺之迁赵,痛汉鼎之移新。
无田范之明略,愧之得仁。
遂胡颜而苟免,谓小屈而或伸。
岂妖珍之无已,何国步之长沦。
恨少生而怯弱(《周书》作轻弱)本无志于爪牙。
谢两章之雄勇,恧二策之英华。
三石于雩杜,异五马于琅邪
直受性而好善,类蓬生之在麻。
冀无咎而沾庆,庶保静而蠲邪。
何昊穷之不(《周书》作「弗」)惠,值上帝之纡奢。
神州鞠为茂草,赤县绕于长蛇。
徒仰天而太息,空抚襟而咨嗟。
(《周书》作「惟」。)古人之有怀,尚或感于知己。
况华(《周书》作「况托」。)
萼联于霄极,宠渥流于无已。
或小善而必褒,时片言而见美。
昔待罪于禹州,历三改而见纪(《周书》作「无纪」。)
获免戾于明时,遂超隆于宗子。
始解印于稽山,即驱传于襄水
南阳之旧国,实天漠之嘉祉。
既川岳之形势,复龙跃之基址。
此首赏之谬及,谓维城之足恃。
值诸侯之携贰,遂留滞千楚川(《周书》作「樊川」。)
句践之绝望,同重耳之终焉。
望南枝而洒泣或,东顾而潺湲,归欤之情何极?
首丘之思邈然,忽值魏师入讨于彼南荆,既兵车之赫赫俄(《周书》「兵车」作「车徒」,「俄」作「遂」。)
一鼓雨凌城,同寤生之舍许。
等小白之全邢,伊社稷之不泯。
实有感于生灵伊(《周书》作矧。),吾人之固陋,本(《周书》作迥。)漂泊于流萍,忽(《周书》作或。)沈滞于兹土。
复岁(《周书》作期)月而无成。
昔千乖之(《周书》作「昔方千而」。)畿甸,今七里而盘萦。
田邑而可赋,阙丘井而求兵。
河内之资峙,同荥阳之未平。
夜骚骚而击析,尽孑孑而扬旌。
烽连(《周书》作「凌」)云而迥照。
马伏枥而悲鸣,既有怀于斯日,亦焉得而云宁。
彼云萝之旧都,乃标奇于昔者,验往记以瞻今,何名高而实寡?
寂寥井邑,荒凉原野,徒揄扬于宋玉,空嗟咨(《周书》作「称嗟」。)于司马。
南方卑而叹屈,长沙泾而悲贾。
余国家(《周书》作「余国家。)之俟匡,庶兴周而祀夏,忽萦忧于此屈。
岂年华之天假,加以徇盗鼠窃。
蜂虿狐狸,群圉隶而为寇。
聚藏获而成师,窥临津渚,跋扈江澹,屡征肇于殷岁,频战起于轩时。
有扈兴于夏典,采芑著于周诗,方叔振于蛮貊,伯禽捷于淮夷,在逋秽其能几,会斩馘雨搴旗,彼积恶之必稔,岂天灵之可(《周书》作「我」。)
欺,交川路之云拥,理惘怅雨未怡(《周书·萧雀传》,文苑英华一百二十九。)
梁王 西梁 · 尹德毅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八
臣闻人主之行,与匹夫不同,匹夫者,饰小行,竞小廉,目取名誉。
人主者,定天下,安社稷,目成大功。
今魏虏贪惏,罔顾吊民伐罪之义,必欲肆其残忍,多所诛夷,俘办士庶,并为军实。
然此等戚属,咸在江东,念其充饵豺狼,见拘异域,痛心疾首,何日能忘?
殿下方清宇宙,绍兹鸿绪,悠悠之人,不可门到户说,其涂炭至此。
咸谓殿下为之,殿下既杀人父兄,孤人子弟,人尽仇也,谁与为国?
但魏之精锐尽萃于此,犒师之礼,非无故事。
若殿下为设享会,因请于谨等为欢。
彼无我虞,当相率而至,预伏武士,因而毙之,分命果毅,掩其营垒,斩馘逋丑,俾无遗噍。
江陵百姓,抚而安之,文武官寮,随即诠授。
更生之惠,孰不忻戴圣明?
魏人慑息,未敢送死,王僧辩之徒,折简可致。
然后朝服济江,入践皇极,缵尧复禹,万世一时。
晷刻之间,大功可立。
古人云: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愿殿下恢弘远略,勿怀匹夫之行(《周书萧察传,初江陵平,尹德毅云云,不从,既而阖城长幼,被虏入阔,又失襄阳之地,乃追悔。)
梁宣帝 北宋 · 王艺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赤城集》卷一○、光绪《宁海县志》卷二一
余宦游宁川。
宁川地广山连,括苍水通闽中,得无名山大川、神灵圣迹者乎?
询诸父老,则龙湫有九独王溪,刊石备陈本末,次及梁王察祀。
凡至亢旱,天不我雨,邑令率其民吏,躬祭祠下,诚心祈祷,未尝不应时雨降。
神之灵,神之圣,可谓至矣。
稽诸祀典,桐柏之山龙潭三所,略而不详,俚传无据。
求之史籍,梁昭明太子有子五人:曰欢,曰誉,曰察,曰𧫣,曰鉴。
帝乃昭明第三子也。
昭明薨,梁武帝欲立欢为太子,以国难未平,不可以传少主,乃封昭明诸子悉以为王,图慰其心。
察遂进位岳阳王,为会稽太守
察以兄弟不得嗣居,常不平。
又以梁武朝多秕政,有败亡之渐,乃蓄积宝货,招致宾客,归附者数千人。
大同中,除雍州刺史
梁元帝调兵于湘州刺史、河东王誉
张绩与察于元帝张绩之谗而拒命。
元帝世子方等、王僧辩杜幼安军败,尅湘州,斩
察闻而大怒,举兵伐江宁,藩于西魏
魏因以封之,是为梁王
察会魏军于襄阳,拔广平,斩杜巘岸等,并其母妻子女尽诛,诸杜宗族、幼弱皆下蚕室。
发其坟墓,烧其骸骨,灰而扬之,并以为漆碗,盖复尅誉之雠。
建业平,杜崱兄弟发安宁陵,焚之,以报漆碗之酷。
元帝不之罪。
军攻元帝元帝临阵督战,元帝见执,如王之营,甚见诘辱。
王遣傅准进土囊害元帝
魏乃立察,国号后梁建元大定
北齐上党王高涣萧明来主梁嗣,陈霸先王僧辩,黜萧明,而奉恭帝
察以不用尹德毅之言而失襄阳之地,耻其不振,常怀忧愤,著《悯时赋》以见其志。
八年,病背疽而殂,谥曰宣帝
世传帝避侯景之难,隐于此地。
元帝已平侯景元帝复后见执于帝,知帝非为侯景所逐。
余疑其为政会稽,有德及物,人为祠之,迄今惠泽,其施博哉!
去世既远,未可轻论。
唐武德中,旁兴大刹,目曰资福。
宋大中祥符,始赐崇福之号。
景祐中邑令袁熙载字良辅,谓帝性不茹荤、不饮酒,杀牲以祭不类。
余闻昭明身衣浣衣,食不重肉,未尝闻帝不茹荤。
茍血食而代以素馔,或去饩羊之类欤?
谓不饮酒,则亦可以去奠,好礼者未然。
因民而有旱乾之忧,当顺人情以致时雨,徒事变更,善守者或诮,予岂好辩?
因其同仕洎诸邑老,强余再四,故滥阅简策,拾诸踪□,叙其事。
宁人得帝之迹,仰帝之心,固当益重,馀俟好古博雅君子得究其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