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唐质肃神道碑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七九、《忠肃集》卷一一
公讳字子方姓唐氏
惟唐氏世谱,其始远矣。
至汉初,厉从高祖起丰,为斥丘侯
后十七世彬仕封上庸侯
二世辉为前凉临江将军,始居晋昌,稍分徙太原京兆北海
北海之后瑾仕开府仪同三司临淄公
临为唐礼部尚书,天宝之乱,子孙又散去。
有为唐山曰熊者,居馀杭,生子曰希颜天复中,以明经为建威军推官,是为公之高祖
曾祖仁恭为吴越盐铁巡官尚书水部员外郎
祖渭仕皇朝,至尚书职方郎中,始自馀杭江陵,遂为江陵人
考拱左班殿直
公既贵,赠曾祖太子太保,追封妣盛氏英国太夫人
太子太傅,妣夏氏嘉国太夫人
太子太师,妣两崔氏崇国、光国太夫人。
公十三岁丁太师丧于漳州,家故贫,州人赙之者,泣谢不受。
侍母夫人护丧归江陵,养亲终服,无违于礼。
天圣八年进士,为鼎州武陵
郡掾鞫狱实,既决,猥曰:「验死不明,乃尉之罪」。
私请曰:「验罪轻,鞫罪重」。
公怜其言,为受罚。
岳州沅江,县民龙氏上书讼分田不均,坐不实,徙以死。
其子陈冤,更数令不得直。
公躬至田所,按图契,是非立辨,遂均其田。
州民李氏以高赀为上下所渔扰,或者不厌,因告其祠鬼用人。
守喜击断,则速系其家百口,极狱之惨,情不得。
奏公治有能名,专属之。
公考阅实非杀人者,守又奏以为未尽,诏殿中侍御史方偕移劾于澧州,卒用公所具狱不能变。
武康军节度推官夔州奉节县
宝元二年转运使应诏举充三路知县,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莫州任丘县
县当信使驿,往返诛索繁急,其下因缘为奸利,异时俛首趣事,莫敢何辨。
公为区画,预居其物,每使至,亲坐驿门给之,一以法令从事,应复还而毁失者,移文取其偿。
故过者皆戢,上下便之。
塘水岁浸邑田十一村,而塘实中人主之,州县畏其势,无以利。
公募民自高阳起堤,亘鄚十馀里蔽之,其患遂息。
丁光国太夫人忧,服除,知相州安阳县事,改秘书丞
皇祐初,河决,其所监司举公通判德州
二年,改太常博士,徙通判广信军
未至,召为监察御史里行,转尚书主客员外郎殿中侍御史里行
宗室请买官地,公言:「可予则赐之,不可者勿听,而使输直,非也」。
内侍督作龙凤车于启圣院
公言:「此太宗神御所在,为后宫舆服故,喧黩其中,又车饰金玉过制,皆非是」。
诏罢之。
张尧佐以恩泽,一日除宣徽节度、景灵、群牧四使。
公言不可,因引唐天宝所以致祸败者。
既累疏,乃与谏官等七人极论殿上。
白御史中丞留百官班,将廷议,卒夺其景灵、宣徽两使。
明年,赐五品服。
未几尧佐复为宣徽使,知河阳
或谓补外不足论,公曰:「宣徽二府,不分内外」。
独力争之。
仁宗皇帝谕曰:「除拟初出中书,公言是,当责执政」。
退请全台对,不许。
自请罪,又不许。
章十数上,遂劾宰相附会尧佐谏官朋比,事及宫掖。
因请采公议,别择用大臣。
其言坚直。
帝亟召二府,示以疏。
公面质宰相曰:「自惟有是事乎?
君前礼毋得隐者」。
枢密副使麾公下殿,犹争益切,遂贬春州别驾
明日,改英州,遣内侍随之。
制出,人情惊愕。
于是敕朝堂告谕百官,又明日罢宰相,黜谏官
公怡然南去,绝口不为人道。
当此之时,天下士大夫识与不识,闻风叹慕,耸然有立志,往往作为文章以颂咏其美。
自是言事官以畏嘿为耻,而大臣亦知所鉴戒云。
四年,检校水部员外郎全州团练副使
郴州税,稍复秘书丞,又复主客员外郎通判潭州
五年,复殿中侍御史,知复州
未至,召充言事御史
帝遣中使赍告身就赐,乘驿赴朝,盖皆异礼也。
入见,曰:「知卿守节,谪官以来,无私书至公卿间」。
公顿首谢,退就职,言事无所避如故。
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开封府判官
至和元年,知扬州
辞日,帝复谕曰:「卿孤立不移所守,今虽在外,无忘规补」。
赐服三品。
俄徙江南东路转运使
嘉祐元年侍御史吴中复请还官言路。
潞国文公再当国,亦言唐某顷为御史,所言皆中臣病,而责太重,愿如中复言召之。
工部员外郎河东转运使
戎人侵耕,河西经略使令筑堡限之。
麟州守将轻出按视,贼奄至,与战而没。
朝廷罢易帅臣
公摄事,即绝其互市,盛兵境上。
戎人惧,乃来请议,事平,多如公策。
三年,徙淮南、江浙、荆湖都大制置发运使,入为三司度支副使
四年,以本官拜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同提举万寿观
帝自至和后,御朝渊嘿。
公言:「君臣如天地,以交泰为治。
愿时延访群下,发德音,可否政事,以幸天下」。
又言:「赏罚不可以贵贱轻重,如孙沔吕溱侈纵,宜深责必行,则众信矣」。
论宫禁干丐恩泽,其命不由中书,此古所谓斜封,非盛朝所宜有。
请裁放后宫冗数,罢祈禳斋醮之不经者。
路走马承受使臣淩扰郡县,可罢勿遣,以权归监司
天下配军,至死无赦,与古律意异,宜令有司差其重轻,有所纵遣,仍著为法。
又言士节不立,愿委大臣进敦朴忠厚之士,稍抑聚敛文法吏,以销刻薄浮竞之风。
国朝祖陵保州,自杨怀敏广塘水,稍稍侵近,议赐钱改卜。
公言迁久安之神,以其地与水,非尊祖之道。
兖国公主夜开皇城门入禁中,请重责守者,以严宫省
是年,充北朝生辰国信使
五年,转礼部郎中权发遣开封府事。
御史中丞宰相未报,乃自去官号不出宰相亦待罪。
公与谏官、御史连请辨其曲直,于是罢御史中丞
公亦求外补,得知荆南
而门下封还制书,谓公不宜处外。
乃留,复知谏院
言新除枢密副使内侍通姻,不可大任,屡疏,卒罢之,而公亦去知洪州
翰林学士胡宿等七人上书恳留,不报。
七年,拜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明年英宗皇帝即位,迁吏部郎中,除枢密直学士高阳关路安抚使、知瀛州
治平元年,召为御史中丞
首言:「先帝在位四十馀年,天下乐利,惟仁治而已。
愿恢圣度,广恩德,则为善继,四海蒙福矣」!
帝重其语。
公前后三年在言职,名鲠切无所回忌。
明年,拜龙图阁学士知太原府河东经略使
至则首戒边将毋生事。
初,代州岢岚军西夏数扰边,公遣兵撤其所筑境上堡栅,又移文谕以利害,严守以待之,遂不复敢动。
其后寇大顺城环庆路帅移檄出兵牵制,公曰:「守边之策,莫如自重。
奈何以小侵故,使邻道劳费?
非至计也」。
以事上闻,诏以谕西帅。
公虽居外,意未尝不在朝廷。
于是濮王园庙之议起,言者多得罪,公忧形于色,密疏请还台谏官之谪者。
四年,神宗皇帝即位,迁给事中,召拜三司使
司议增官屋僦直,公以谓京师狃于恩,不喜扰,唐税间架,可以为鉴,恐所得不当所损。
奏卒罢之。
请出汴河运船于江湖转东南之,中外为便。
熙宁元年正月参知政事
公自以进由直道,感慨知遇,益致所以事君之义,纯诚尽公,多所献替。
用人明言其才否,不立恩,不避怨。
与同列论政事,反复再三,终不屈。
祖宗法有所更,近臣有所进退,尤极其慎。
虽在帝前,必究切辨析,要是非之归,未尝反顾。
帝以是益敬信之,而天下翕然想望其风采。
二年三月告疾,帝遣高医相属,内侍入问状,驿召其子淑问于复州归侍。
四月,帝幸其第临问,出涕久之。
某日薨于寝。
车驾临奠,哭之恸。
明日,遣中使以禁中旧所画公像付其家传之,辍视朝二日,赙恤有加。
礼部尚书,官其子孙及外姓通九人。
丧归,所过治道发卒护送。
太常议,以公正而不阿、刚而能断,谥曰「质肃」。
四年二月某日葬于江陵府江陵县龙山乡太师之茔次。
公端劲之质,出于天资。
立朝风格懔然,遇事立断,初无留思,而邃于学问。
待人恂恂有礼,自奉简约,未尝问事有无。
将终,属其子以修身持门户而已。
辅政裁逾年,年止六十,不得究施其志,此天下所以叹恨也!
有文集若干卷,奏议二十卷,《边防利害》五卷。
娶杨氏,谏议大夫生之宗女,诰封魏郡夫人
子五男:淑问,朝奉大夫,尝为御史,有直声,能世其家风;
义问,某官;
待问,早亡;
嘉问,宣义郎
承事郎
二女:长适宝文阁直学士通议大夫谢景温
承议郎王某
孙十七人。
今上元祐八年,将建碑墓上,来请文。
乃论次其实而系之以铭曰:
謇謇唐公,媚于三宗。
好是正直,有言有庸。
公之于言,刚不违义。
伏奏殿榻,面劾大吏。
引而质之,在列汗愧。
不贬不明,瘴荒万里。
人于祸福,有择而言,则迎则嘿,久酣为安。
虩然大声,震彼悯悯。
皇思其忠,士庆其返。
乃践中外,乃都休显。
公长宪府,人无邪诪。
公总财省,民饱而裘。
乃登辅弼,弥论政猷。
祖宗典则,惟帝之求。
国惟其仁,毋变以利。
物惟其常,毋凿以智。
有或出此,予曷敢同!
以劘以守,惟理予从。
斯道之恃,隐然在公。
天畀公厚,胡缺者寿?
帝咨不憖,士民永疚。
龙山之藏,有铭诏之。
神隧之表,次诗在碑。
百世无斁,正直之思。
高溪老人姓唐氏。) 北宋 · 沈辽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七
我居溪旁,我乐其流。
老厌世纷,乃即于舟。
告尔子孙,我将我游。
游不复止,长川悠悠。
泛彼孤篷,人不堪忧。
我方自适,鱼鸟之俦。
岂不衣食?亦过旧邱。
岂无其事?于是垂钩。
垂三十年,皤然不休。
我度其心,于世无尤。
安知世间,为公为侯。
维其无尤,此其为优。
琼花绍熙元年1190年 南宋 · 郑兴裔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九二、忠肃集、《山堂肆考》卷一九七、《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卷二三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
扬州后土庙琼花一株,天下无双
昨因敌骑侵轶,或谓所存非旧,疑黄冠辈以聚八仙花种其处。
及睹郡圃中,聚八仙花琼花不同者有三:琼花大而瓣厚,其色淡黄,聚八仙花小而瓣薄,其色微青,不同者一也。
琼花叶柔平茔泽,聚八仙花叶粗而有芒,不同者二也。
琼花蕊与花平,不结子而香,聚八仙花蕊低于花,结子而不香,不同者三也。
余尚未敢自信,尝取二花杂示儿孙辈,皆能识之,乃始无疑。
又观绍兴中金华杜游记言:「自京口扬州,寻访旧事,往谒蕃禧观,故琼花犹在」。
然余闻绍兴辛巳之变,狂寇入扬州,已揭其本而去,何从复得此种也?
有老道士自言生于崇宁间今八十有六载,能叙今花本末。
道士姓唐名大宁,具言:「绍兴二十四年十一月金兵渡江,入观取花本去,小者亦剪而诛之。
敌既退,十二月间,有一小根微见地面,可识认。
某默祷后土,移植无花处,日往护之。
明年二月既望,夜中天大雷雨,所植根旁勃然三蘖从根出,自是遂条达不已。
至今三十年之久,婆娑偃盖,常不忘断根时也」。
尤可异者,宋次道《春明退朝录》云:琼花即唐之玉蕊」。
宋子京《笔记》云:「维扬后土庙有花名玉蕊
王禹偁爱之,更称曰琼花」。
唐朝唐昌观玉蕊花王建诗所谓「女冠夜觅香来处,惟见阶前碎月明」,杨巨源诗「晴空素艳照霞新,香洒天风不到尘。
持赠昔闻将白雪,蕊珠今上玉花香」是也。
长安观亦有玉蕊花刘禹锡所谓「玉女来看玉树花,异香先引七香车」是也。
集贤院亦有玉蕊花白居易诗「集贤雠校无闲日,落尽瑶华君不知」是也。
翰林院亦有玉蕊花李德裕沈传师草诏之夕,屡同玩赏。
德裕诗云「玉蕊天中树,金闺香共窥」,传师和云「会对金銮直,同依玉树阴」是也。
招隐山亦有玉蕊花李德裕所谓「吴人初不识,因予玩赏,乃得此名」是也
玉蕊花非一处有,其非琼花明矣。
鲜于子骏《咏琼花诗》云「百𤾡天下多,琼花天上希。
结根托灵祠,地著不可移。
八蓓冠群芳,一株攒万枝」云云,良不诬耳。
东坡瑞香词》有「后土祠中玉蕊花」之句,非谓玉蕊花,正谓琼花,如玉蕊之白耳。
予观玉蕊条蔓如荼蘼,柘叶紫茎,花苞初甚微,经月渐大。
时值暮春,出须如冰丝,上缀金粟
花心复有碧筒,状类胆瓶,其中别抽一英出众须上,散为十馀蕊,犹刻玉盘,花名玉蕊,乃在于此。
往岁常从镇江招隐,备悉其概。
宋子京刘原父宋次道博洽无比,不知何故疑琼花玉蕊
王元之扬州,但言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且树大而花繁,不知实何木,俗谓之琼花,因赋诗以状其态。
子京何故以诬元之
刘梦得「灵蕊琼丝」之句最为中的,何必泥许慎《说文》「赤玉为琼」之注耶?
淳熙初,尝命使臣移取旁干,植之大内,未几憔悴。
及送还本处,郁葱如故。
噫!
琼花果有神为之欤?
辨李廷圭墨 南宋 · 薛季宣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九三、《浪语集》卷二七
黟墨二枚,其制椭前平后,面为香,字不正,铭曰「歙州务官李廷圭」。
幕文有隐起交龙挟之,铭曰「宝大元年正月七日奉旨造」。
初,外舅秘阁,故相申王以墨饷,为螺累百数,李墨不能什一,舅均之僚属。
时走用几要从事幕府,与受一螺,舅得一螺亦以相与。
后十年,走莅樊楚,梅雨既霁,视箧中旧物,探囊见墨,念舅已修文地下,县又荆州下邑,为恻然感动,因考见其事云。
按史,南唐元宗保大元年岁在癸卯,当天福八年,距今绍兴嗣三十二年壬午,历年二百二十。
其岁正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寔烈祖升元七年也,烈祖殂以二月庚午元宗三月己卯朔践阼,改元保大,则保大元无正月
廷圭父超,本奚氏,自易徙黟,赐姓于唐,不容在烈祖世。
元宗贬号,出显德之后,墨铭「奉旨」,皆大不同。
旧称「李墨」,盖玉质犀文,投之水中,经年不败,书纸数十,耗不二分,今又未必尽然。
本朝创墨宝堂,裒李墨宝藏几尽,秦氏所得尚众,虽权门容或有此,然亦已多。
事之不然,无足多辨。
走常患近世墨工凡下,未尝知有胶法,如潘衡、蒲大韶辈,墨研未半,已胶败不可复使。
惟黟人吴滋,墨法近古,典刑尚在,然嗜酒,不自知贵,听人窃取其名。
真滋所为,已足贵重,胶不易败,惟滋有之。
诚以滋墨校今所藏,其肌理胶煤略皆相似。
李墨但加腻耳,断知墨为滋造,而滋之名又为小人窃而有之。
扁鹊卢人而医多卢,滋祖氏墨官而易多祖,盗名欺世,知庸有极哉!
安得潘谷之徒,与之共论形模之外,易耳目之习,以求制作之正乎?
走固为秦氏欺,而秦氏亦未免见欺于世,可为大息!
端午前夕镫下书。
琼花绍熙二年 南宋 · 杜斿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三九、《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卷二三、《癖斋小集》附、《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七六五、乾隆《江都县志》卷三一
余自京口扬州寻访旧事,知世所传后土琼花在今城之蕃禧观,亟往谒蕃禧观,故琼花犹在。
然余闻绍兴辛巳之变,狂寇入扬州,已揭其本而去,何从复得此种也?
观壁间有诸公所纪载,直排世俗,诡谓道士以聚八仙嗣其名。
聚八仙叶瓣色香皆不类,余曾不及见二花开时类不类,不得知,独怪狂寇既揭其本,复何从得此种也。
有老道士出,须发皓然,自言生于崇宁间今八十有六载矣,能叙今花本末。
余与对坐于花之亭西,改容而问。
道士指花之根干而言曰:「此某手所培护而至此者也」。
指观之大门而言曰:「此向之殿庐处也」。
指所坐之亭曰:「此向之无双亭处也。
花旧在无双亭下堂殿西之北,自绍兴十五年向龙图子諲以殿庐面势狭小,徙置转后,则花当殿西之南。
更三十一年,知郡刘泽复命移花于殿之前,即今之花处,乃是岁八月十五日也。
初,二十四年,时直花之东南离二、三、四尺许,倏然一小根,枝叶日茂,其下大径寸,至是放其乡背疏密,移之不敢易。
十一月,逆亮渡淮,趍扬州,直入观揭花本去,其小者剪而殊之。
于是某方避乱奔走,初亦不知也。
寇既退,某始以十二月来旧地。
是时训练官成平领兵马依观屯寨,其军人接某曰:『观主至耶?
琼花已坏寇手。
旁有一小根,微见地面,可识认非其种否』?
某心知之,谓难以口舌定,惟告以琼花若剔其根皮,投之火,则臭达于鼻。
于是剔其根皮,投之火,果臭达于鼻,军人皆喜欢,某即默祷后土,移植之花处,日往护之。
明年二月既望,夜中,天大雷雨,某诘朝起视,两庑蚯蚓布地皆满,往所植根旁则勃然三蘖从根出矣。
自是遂条达不已,至于今。
三十年之久,见其婆娑偃盖,常不忘断根时也」。
道士既言,余为之竦然曰:盛衰感应之理,岂可不知其故哉!
夫他日不生小根,而倏起于二十四年,兆先见也;
辛巳八年者,以养稚也;
离二且三四尺许者,不并揭也;
剪而复萌者,终盛也;
天大雷雨,蚯蚓布地,而三蘖勃发者,蚯蚓伏深壤,阳气骤趣之,则动植俱奋也。
以人事言之,不知赵孤、汉曾孙之不亡,何以异是!
自微而存,存而有立,秩植成就,以至后日,则程婴丙吉之功。
道士冥获其报,今之享上寿,傥有利之者。
余恐道士老死,后来者无以知今花本末,而其疑不解也,故序而书之。
其间岁月事故之参错烦委,有可附见者,悉不敢略,以知其不诬。
右其他灵异甚多,未暇及也。
道士姓唐名大宁
余实金华杜斿绍熙二年记。
后唐四主(朱邪赐姓于唐,至存勖,以癸未称帝,是年灭梁。晋王克用之子、昌国之孙也。即位四年,伶人郭从谦弑之。明宗名嗣源克用养子也;在位七年。子从厚立,是为闵帝,甫三月,出奔。潞王从珂弑之自立,明宗养子也,本姓王,在位三年。丙申石敬瑭兵至,自焚。共十四年) 明末清初 · 郭之奇
 押寘韵
李克用振武节度之子,勇冠三军。大同军乱,推留后。其父昌国上言“终不爱一子以负国家”。及大同违命,并走沙碛。尝曰:“吾得罪天子,愿效忠而不得。”既而克用以墨敕应召,灭巢趋汴,功居第一。乃为降贼所图,讼之于朝,厥怨不伸。虽有愤愤逼京之举,缘全忠扼之于外,令孜扼之于内也。三镇称乱,克用举兵,克邠州,诛行瑜。使其乘胜遂取,李韩十六宅之杀劫,天子之贼,胡为乎来哉!汴贼势成,当时之不奉梁朔者请各帝一方,而拒蜀之书曰:“誓于此生,靡敢失节。”教子之言曰:“吾家世忠孝,他日务以复唐为心。”嗟夫!此心此节,真可凌日星而贯金石。三矢遗恨,百战河壖。观其摧夹寨之凶焰,动柏乡之嚣声;十年而问燕鼎,信宿而倾大梁;可不谓志气远大、吾事必成乎!独惜其忘列圣之深雠,俾老奴之恸哭忽效此曹为,殊非征伐意。是以功臣疏斥,十指徒矜;倡优自为,三年殒祚。生批颊于新磨,死灰骨于善友。有初鲜终,此之谓矣。明宗不改国号,犹以宗属为一家,乃能焚香祝圣,求生民主之早生,何所见之卓也!然而储嗣讳言,以致从荣欲速,父子祖孙一日而绝,岂非胡人目不知书之故欤?闵帝幼弱,朱、冯为政。王氏之子,废而弑之。敬瑭表至,从珂胆裂。诸将飞迎,玄武自焚。以爱婿易养子,自明宗视之一閒耳。而武皇先帝,遂为路人。山前山后,胥沦非类也。悲夫!
沙陀父子初不利,欲向朝廷输夙志。
墨敕朝传起雁门,收复长安功靡二。
每抱孤忠辄受疑,此生此节终难弃。
吾家勿效此曹为,馀恨独留三矢畀。
远大儿成燕鼎移,画日臣来僧宝至。
梁首未函窃帝名,老奴漫洒为唐泪。
百战多年始渡河,自矜十指何容易。
李天下优名可为,敬新磨批颊谁忌。
发陵无罪有伶官平蜀遭屠繇阉寺。
石桥悲涕空彷徨,兴教灰肌凭乐器。
河北令公闻难入,同家尚许国无异。
每夕焚香祝圣人,不谓胡入明此意。
可怜鹰视复称兵,遂使螟蛉终覆嗣。
民间徒敛背胸财,卿辈勿言心胆坠。
玄武楼中避石郎,山前山后归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