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目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 东晋 · 释慧远
出处:全晋文
每寻畴昔游心世典,以为当年之华苑也。及见老、庄,便悟名教,是应变之虚谈耳。以今而观,则知沈冥之趣,岂得不以佛理为先?苟会之有宗,则百家同致。君诸人并为如来贤弟子也,策名神府,为日已久,徒积怀远之兴,而乏因籍之资,以此永年,岂所以励其宿心哉?意谓六斋日宜简绝常务,专心空门,然后津寄之情笃,来生之计深矣。若染翰缀文,可托兴于此,虽言生于不足,然非言无以畅一诣之感,因骥之喻,亦何必远寄古人(《广弘明集》三十二。)!
和刘柴桑 东晋 · 陶潜
押词韵第四部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
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畬。
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酬刘柴桑 东晋 · 陶潜
押尤韵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榈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答刘遗民书 十六国 · 释僧肇
出处:全晋文
不面在昔,伫想用劳。慧明道人至,得去年十二月疏并问,披寻返覆,欣若暂对。凉风届节,顷常如何!贫道劳疾,多不佳耳,信南返不悉。八月十五日释僧肇疏答,服像虽殊,妙斯不二。江山虽𥾝,理契即邻,所以望途致想,虚襟有寄。君既遂嘉遁之志,标越俗之美,独恬事外,叹足方寸,每一言集,何尝不远喻林下之雅咏,高致悠然。清散未期,厚自保爱。每因行李,数有承问,愿彼山僧无恙,道俗通佳。承远法师之胜,常以为欣慰,虽未清承,然服膺高轨,企伫之勤,为日久矣。公以过顺之年,湛气弥厉,养徒幽岩,抱一冲谷,遐迩仰咏,何美如之!每亦翘想一隅,悬庇霄岸,无由写敬,致慨良深。君清对终日,快有悟心之欢也。即此大众寻什法师如宜。秦王道性自然,天机迈俗,城渐三宝,弘道是务。由是异典胜僧,自远而至,灵鹫之风,萃于兹士,领公远举,乃千载之津梁也。于西域还,得方等新经二百馀部,请大乘禅师一人、三藏法师一人,毗婆沙法师二人。什法师于大石寺出新至诸经,法藏渊旷,日有异闻。禅师于瓦宫寺教习禅道,门徒数百,夙夜匪懈,邕邕肃肃,致可欣乐。三藏法师于中寺出《律藏》,本末精悉,若睹初制。毗婆沙法师于石羊寺出《舍利弗阿毗昙》。胡本虽未及译,时问中事,发言奇新。贫道一生,猥参嘉运,遇兹盛化,自恨不睹释迦祗洹之集,馀复何恨,而慨不得与清胜君子同斯法集耳。生上人顷在此,同止数年。至于言话之际,常相称咏。中途还南,君得与相见,未更近问,惘悒何言。威道人至,得君《念佛三昧咏》,并得远法师三昧咏及序,此作兴寄既高,辞致清婉,能文之士,率称其美,可谓游涉圣门,扣玄关之唱也。君与法师,当数有文集,因来何少?什法师以午年出《维摩经》。贫道时预德次,参承之暇,辄复条记成言,以为注解。辞虽不文,然义承有本。今因信持一本往南,君间详试可取看。来问婉切,难为郢人。贫道思不关微,兼拙于笔语,且至趣无言,言必乖趣,云云不已,竟何所辩?聊以狂言,示训来旨耳。疏云称圣心冥寂,理极同无,虽处有名之中,而远与无名同,斯理之玄,固常所弥昧者,以此为怀,自可忘言内得,取定方寸,复何足以人情之所异,而求圣心之异乎?疏曰谈者谓究灵极数,妙尽冥符,则寂照之名,故是定慧之体耳。若心体自然,灵怕独感,则群数之应,固以几乎息矣。意谓妙尽冥符,不可以定慧为名;灵怕独感,不可称群数以息。两言虽殊,妙用常一。迹我而乖,在圣不殊也。何者?夫圣人玄心默照,理极同无,既曰为同,同无不极,何有同无之极,而有定慧之名?定慧之名,非同外之称也。若称生同内,有称非同。若称生同外,称非我也。又圣心虚微,妙绝常境,感无不应,亦何为而息邪?且夫心之有也,以其有有,有不自有,故圣心不有有。不有有,故有无有。有无有故,则无无。无无故,圣心不有不无。不有不无,其神乃虚。何者?夫有也无也,心之影响也;言也象也,影响之所攀缘也。有无既废,则心无影响;影响既沦,则言象莫测;言象莫测,则道绝群方;道绝群方,故能穷灵极数;穷灵极数,乃曰妙尽,妙尽之道,本乎无寄。夫无寄在乎冥寂,冥寂故虚以通之。妙尽存乎极数,极数故数以应之。数以应之,故动与事会;虚以通之,故道超名外。道超名外,因谓之无;动与事会,因谓之有。因谓之有者,应夫真有,强谓之然耳,彼何然哉?故经云圣智无知而无所不知,无为而无所不为。此无言无相,寂灭之道,岂曰有而为有,无而为无,动而乖静,静而废用邪?而今谈者,多即言以定旨,寻大方而征隅,怀前识以标玄,存所存之必当。是以闻圣有知,谓之有心;闻圣无知,谓等太虚。有无之境,边见所存,岂是处中莫二之道乎?何者?万物虽殊,然性本常一,不可而物,然非不物。可物于物。则名相异陈;不物于物,则物而即真。是以圣人不物于物。不非物于物,不物于物,物非有也;不非物于物,物非无也。非有所以不取,非无所以不舍。不舍故妙存即真,不取故名相靡因。名相靡因,非有知也;妙存即真,非无知也。故经云:“般若于诸法,无取无舍,无知无不知”。此攀缘之外,绝心之域,而欲以有无诘者,不亦远乎?请诘夫陈有无者。夫智之生也,极于相内。法本无相,圣智何知?世称无知者,谓等木石太虚无情之流,灵鉴幽烛,形于未兆,道无隐机,曰无知。且无知生于无知,无无知也。无有知也。无有知也,谓之非有;无无知也,谓之非无。所以虚不失照,照不失虚,泊然永寂,靡执靡拘,孰能动之令有,静之使无邪?若经云“真般若”者,非有非无,无起无灭,不可说示于人。何则?言其非有者,言其非是有,非谓是非有;言其非无者,言其非是无,非谓是非无。非有非非有,非无非非无,是以须菩提终日说般若,而云无所说,此绝言之道,知何以传?庶参玄君子,有以会之耳。又云宜先定圣心,所以应会之道,为当唯照无相邪?为当咸睹其变也。谈者似谓无相与变,其旨不一。睹变则异乎无相,照无相则失于抚会。然则即真之义,惑有滞也。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若如来旨,观色空时,应一心见色,一心见空。若一心见色,则唯色非空;若一心见空,则唯空非色。然则空色两陈,莫定其本也。是以经云:“非色者,诚以非色于色,不非色于非色”。若非色于非色,太虚则非色,非色何所明?若以非色于色,即非色不异色。非色不异色,色即为非色,故知变即无相,无相即变,群情不同,故教迹有异耳。考之玄籍,本之圣意,岂复真伪殊心,空有异照邪?是以照无相,不失抚会之功;睹变动,不乖无相之旨。造有不异无,造无不异有。未尝不有,未尝不无。故曰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以此而推,寂用何妨?如之何谓睹变之知,异无相之照乎?恐谈者脱谓空有两心,静躁殊用,故言睹变之知,不可谓之不有耳。若能舍己心于封内,寻玄机于事外,齐万有于一虚。晓至虚之非无者,当言至人终日应会,与物推移,乘运抚化,未始为有也。圣心若此,何有可取?而曰未释不取之理,又云无是乃所以为真,是无当乃所以为至当,亦可如来言耳。若能无心于为是,而是于无是;无心于为当,而当于无当者,则终日是不乖于无是,终日当不乖于无当,但恐有是于无是,有当于无当,所以为患耳。何者?若真是可是,至当可当,则名相以形,美恶是生,生生奔竞,孰与止之?是以圣人空洞其怀,无识无知。然居动用之域,而止无为之境,处有名之内,而宅绝言之乡,寂寥虚旷,莫可以形名得,若斯而已矣。乃曰真是可是,至当可当,未喻雅旨也。恐是当之生,物谓之然,彼自不然,何足以然耳?夫言迹之兴,异途之所由生也。而言有所不言,迹有所不迹。是以善言言者,求言所不能言;善迹迹者,寻迹所不能迹。至理虚玄,拟心已差,况乃有言,恐所示转远,庶通心君子,有以相期于文外耳(□□□□□□□□《高僧传》六,出《三藏记集》三。)。
刘遗民钓台 北宋 · 蒋之奇
七言绝句 押真韵
最爱仙人卧白云,一竿来此钓红鳞。
我今不学磻溪叟,行作宗雷社里人。
和陶和刘柴桑 北宋 · 苏轼
押词韵第四部 创作地点:海南省海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儋州市
万劫互起灭,百年一踟躇。
漂流四十年,今乃言卜居。
且喜天壤间,一席亦吾庐。
稍理兰桂丛,尽平狐兔墟。
黄橼出旧蘖,紫茗抽新畬。
我本早衰人,不谓老更劬。
邦君助畚锸,邻里通有无。
竹屋从低深,山窗自明疏。
一饱便终日,高眠忘百须。
自笑四壁空,无妻老相如。
汪才任寺簿得刘遗民钓台于泾水之上将作小亭而未暇有诗次其韵(汪伯虎字才任,旌德人) 北宋末 · 周紫芝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眼前时事只纷纷,林下谁来吊逸民。
断石至今留故物,赤栏何日照江滨。
飘流岁月人空远,料理风烟意转新。
拟借一椽垂短钓,此生真欲继前尘。
栗里华阳窝辞 栗里杖及尘拂子(见《和刘柴桑》等诗。其制无考,今所用如左) 南宋 · 王质
溪昏雾多,润即搓挪。
路微石狠,弱即担柯。
在我窝兮不可摐,十二红边千百红,入山转深春转浓。
和陶诗 和刘柴桑 明 · 李贤(原德)
押词韵第四部
达人贵安命,何必更踌蹰。
里有仁厚俗,吾今已择居。
顾惟静与寿,筑室倚匡庐。
相邻才数家,亦可成村墟。
屈指更岁历,菑田已堪畬。
汲汲事耕耨,不敢辞劳劬。
生理虽萧条,浊酒安可无。
勿厌往来数,莫使形迹疏。
开樽会文友,古来共相须。
风月足清赏,与君意何如。
和刘柴桑寄袁道见怀一峰之意 明 · 陈献章
押词韵第四部
当年台城会,执手多踟蹰。
四海一为别,寒暑逝不居。
远意属罗浮,举头望匡庐。
胡然金牛谷,奄忽成丘墟。
蜕骨归复土,灵衿存为畬。
庶几百代下,攀驾以忘劬。
袁侯西江英,好德眼中无。
尺素每欲近,十年不作疏。
磨剑患不快,快则随所须。
永愿磨此心,恢恢快剑如。
次和刘柴桑 明 · 程銈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七十七
美人别甚久,相望何踌躇。
君去登华要,我在山楼居。
暌隔三十年,谁复顾寒庐。
握手黄金台,侨寓钟山墟。
思之情耿耿,起步绕甾畬。
世道日凉簿,漠漠忘劳劬。
弱女以相归,愆期有待无。
讵意成中道,缄书亦渐疏。
人生贵适意,营营何所须。
修短终归尽,富贵浮云如。
和陶诗和刘柴桑 明 · 申钦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象村稿卷之五十六(和陶诗)
宴坐口如瘖,出门足便躇。
北风吹雨雪,萃我山下居。
柴关任倾倒,冥心灌玉庐。
且喜鼎器完,如客归故墟。
丹田三寸地,聊复勤菑畬。
龟闲息自绵,龙变力不劬。
一毂三十辐,其用乃在无。
四大亦可捐,机缘那待疏。
兴亡同蚁垤,古今等斯须。
大人固达观,得意本如如。
和和刘柴桑 明末 · 黄淳耀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陶庵全集卷十 和陶诗
我经山泽间,细行每踌躇。
今兹荷天力,静寄田园居。
墙连友生家,竹映从弟庐。
流水周屋下,鸡鸣应遥墟。
閒访齐民术,精微在菑畬。
井臼时一操,习气通劳劬。
宾阶绿苔长,萧散礼数无。
去去久如兹,人代自相疏。
默哂桃源人,衣食烦百须。
彼居既不出,我往定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