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目
赠高允诗 北魏 · 宗钦
四言诗
嵬峨恒岭,滉瀁沧溟。
山挺其和,水耀其精。
启兹令族,应期诞生。
华冠众彦,伟迈群英。(一章)
于穆吾子,含贞藉茂。
如彼松竹,陵霜擢秀。
味老思冲,玩易体复。
戢翼九皋,声溢宇宙。(二章)
我皇龙兴,重离叠映。
刚德外彰,柔明内镜。
乾象奄气,坤厚山竞。
风无殊音,俗无异径。(三章)
经纬曰文,著述曰史。
斟酌九流,错综幽旨。
帝用詶咨,明发虚拟。
广辟四门,披延髦士。(四章)
尔应其求,翰飞东观。
口吐琼音,手挥霄翰。
弹毫珠零,落纸锦粲。
坟无凝割,典无滞泮。(五章)
山降则谦,含柔为信。
林崇日渐,明外斯进。
有邈夫子,兼兹四慎。
弱而难胜,通而不峻。(六章)
南董邈矣,史功不申。
固倾佞窦,雄秽美新。
迁以陵腐,邕由卓泯。
时无逸勒,路盈摧轮。(七章)
尹佚谟周,孔明述鲁。
抑扬群致,宪章三五。
昂昂高生,纂我遐武。
勿谓古今,违规易矩。(八章)
自昔索居,沈沦西藩。
风马既殊,标榜莫缘。
开通有运,暗遇当年。
披衿暂面,定交一言。(九章)
咨疑秘省,访滞京都。
水镜叔度,洗吝田苏。
望仪神婉,即象心虚。
悟言礼乐,探赜诗书。(十章)
履霜悼迁,抚节感变。
嗟我年迈,迅逾激电。
进乏由赐,退非回宪。
素发掩玄,枯颜落茜。(十一章)
文以会友,友由知己。
诗以明言,言以通理。
盼坎迷流,觌艮暗止。
庶尔虬光,回鳞曲水(○魏书宗钦传。《诗纪》百。又文馆词林百五十八引八、九、十、十一、十二五章。)。(十二章)
与高允书 北魏 · 宗钦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九
昔皇纲未振,华裔殊风,九服分隔,金兰莫遂,希怀寄契,延想积久。天遂其愿,爰遘京师。才非季札,而眷深孙乔;德乖程子,而义均倾盖。旷龄罕遇,会之一朝。比公私理异,酬咨路塞,端拱蓬宇,慨叹如何?不量鄙拙,贡诗数韵。若夫泉江相忘之谈,遗言存意之美,虽庄生之所尚,非浅识所宜循。爱敬既深,情期往返,思迟德意,以祛鄙吝。若能纡凤彩以炔榛荟,回连城以映瓦铄者,是所望也(《魏书·宗钦传》)。
论高允 北魏 · 游雅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九
夫喜怒者,有生所不能无也。而前史载卓公宽中,文饶洪量,褊心者或之弗信。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矣,未尝见其是非喜愠之色,不亦信哉。高子内文明而外柔弱,其言呐呐不能出口,余尝呼为「文子」,崔公谓余云:「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所乏者矫矫风节耳」。余亦然之。司徒之谴,起于纤微,及于诏责,崔公声嘶股战不能言,宗饮已下,伏地流汗,都无人色,高子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辩,音韵高亮。明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称善。仁及寮友,保兹元吉,向之所谓矫矫者,更在斯乎?宗爱之任势也,威振四海。尝召百司于都坐,王公以下,望庭毕拜,高子独升阶长揖。由此观之,汲长孺可卧见卫青,何抗礼之有!向之所谓风节者,得不谓此乎?知人固不易,人亦不易知。吾既失之于心内,崔亦漏之于形外。钟期止听于伯牙,夷吾见明于鲍叔,良有以也(《魏书·高允传》,又《北史》三十一。)。
诏高允(天安元年) 北魏 · 拓跋弘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
自顷以来,庠序不建,为日久矣。道肆陵迟,学业遂废,子衿之叹,复见干今。朕既纂统大业,人表晏宁,稽之旧典,欲置学官于郡国,使进修之业有所津寄。卿儒宗元老,朝望旧德,宜与中、秘二省,参议以闻(《魏书·高允传》)。
令乐部五日一诣高允诏(太和三年)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
允年涉危境,而家贫养薄,可令乐部丝竹十人,五日一诣允,以娱其志(《魏书·高允传》)。
高允引谚 南北朝 · 无名氏
押豪韵
《魏书》曰:允上酒训。其词曰:酒之为状。变惑情性。岂止于病。乃损其命。谚亦有云云云。言所益者。止于一味之益。不亦寡乎。言所损者。夭年乱志。夭乱之损。不亦夥乎。
其益如毫。其损如刀(○魏书高允传。)。
授高允恭侍御史知杂事制 中唐 · 元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九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敕。御史府不以一职名官。盖总察郡司。典掌众政。副其丞者。是选尤难。而御史丞僧孺。首以朝议郎守尚书户部郎中判度支案飞骑尉高允恭闻于予曰。允恭始以儒家子。能文入官。在监察御史时。分务东台。无所顾虑。为刑部郎中。能守训典。复以人曹郎佐掌邦计。悬石允釐。挠而不烦。简而不傲。静专动直。志行修明。乞以台郎。兼授宪简。杂错之务。一以咨之。朕俞其言。尔其自勉。无俾僧孺狭于知人。可以本官兼侍御史知杂事。馀如故。
西京左藏库副使高允元可文思副使制 北宋 · 沈遘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二一、《西溪文集》卷五、《皇朝文鉴》卷三九、《文章辨体汇选》卷二一
敕某:武吏以材勇进,以功力赏,古之制也。方天下无事,兵革不试,则汝武吏安得自效以取赏哉?然内外之职,岁月之众,亦不可遗也。今允元最状,既应陟法,其增秩一等,以明劝群吏。可。
伯恭侍郎自吴门谢事有诗和者无虑百馀人矣且命属和不可辞次韵 宋 · 张守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沧江洗尽眼中埃,饱看江山句更裁。
风引前旌如挽去,山迎归棹欲飞来。
捐躯许国忧心在,袖手还家笑口开。
应念(武英殿本作笑)龙钟豫章守,沉迷薄领日回回。
伯恭要赋芗林 宋 · 张守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相门耆旧典刑馀,戚里豪华习气除。
游遍云山行乐耳,种成香草赋归欤。
纫芳兰畹馀幽佩,辟蠹芸堂有旧书。
奎画煌煌照林壑,只应门外看锋车。
崔浩高允论 南宋 · 李石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六四、《方舟集》卷九
君子之于天下事也,欲求其通,故学欲其博。事通而学博,则必掩众取名,名之所归,责之所生,一身有所未安,况欲以此谋天下之事乎?所谓通者,于文武则曰兼资,于儒墨则曰并用,于三才则曰无不知,于六艺则曰无不习。求欲掩众人而直出其表者,好名之累也。殊不知昔之君子有其善而不居,故能兼众人之善;弃其智而弗用,故能合众人之智。其于名也,退然不敢专美。卒之天下以名归之,方且泛然受,悠然辞,若有不得已居此名者,斯其所以安其身。推其身之馀以及天下事,则亦绰绰无难矣。崔浩、高允二臣者,魏之起燕、代而伯中国,二臣力居多。事通而学博,犹一体之人也。崔浩不免杀身,高允独能自全者,史氏于浩传不甚著其事,于《高允传》明浩之所以死者加详。愚请合而论之。谈兵则有败衄之祸,为史则有漏泄之祸,占天则有窥测之祸。有一于是,足以杀身,况欲合三者以争名?于三事也欲其无不通,于三者之学也欲其无不博,而欲以是幸免于乱世之祸乎?浩固自取,允亦有幸免者。魏起燕、代,用兵中国,浩为谋主,帷幄坐胜,所至策勋,而允亦参乐平王军以西破杨难当,此其知兵相似也。浩以三公领国史,允奉诏分掌其事,浩虽专其职而允用力居多,此其述史相似也。浩初以占天精于风角,用以策敌,而允以律历为浅事以难浩说,此其占天相似也。夫合三说以相似,然浩竟以此杀身而允独幸免,以令名始终者,有由矣。且二人以儒知兵,浩之事魏三君,课功居多。允视浩为晚进,适时少事,得以雍容俎豆,不由汗马取名。如占天、星历、灾异、五行,二人之学非独相似,人谓允过于浩也。浩为三公,允甫以著作起家,同领国史,所志太祖以下三朝多出允笔,浩主其要而已,竟以此受祸,允独恃景穆芘护不死者,人固有幸不幸哉。大抵以多事为通,以多学为博,浩则抗之以满。又为郤标之徒所误,如刻国史于石以彰直笔,如以五星聚东井不欲东伐,又援汉元年十月之占以自乱,与允反覆辩论。允则虽明灾异之学,不肯对人言之,又知浩之必不免,预形于言,此其独保令名,寿考以终者,得非以其廉于取名者欤?浩生平自比子房,君臣相谀以为近似,使其果有明哲保身之虑,则有封留之足从赤松子隐去,否则勇退急流,不以名掩众,其庶几乎。呜呼!士大夫之心术,平昔处学问、居富贵者,了了于性理,不可不自厚也。浩不信佛,不谈老庄,未碍也。其妻佞佛,浩取其书裂投溷中。夫佛书者,华言而梵学,与中国书同文之一,岂粪腐之可污乎?又以残酷杀李顺一事,其报应亦昭昭矣。允心术所感,诚有异于浩者。幼尝为浮屠,为塞上公诗,有齐得丧、忘物我、浩然世外之意,其行诸州,狱务矜恤,多所贷纵,以廉平称。又挺身以明罪多于浩,帝怒,反免所坐僮吏数十百家五族之诛,此何止千人之活而已乎?因观史氏所载崔浩、高允同罪异罚,故合二人论之,以为君子掩众取名之戒。
高允 宋 · 徐钧
七言绝句 押真韵
直史称诬是诳君,事同罪异愧全身。
谁言矫矫无风节,大胜声嘶股栗人(以上东魏诸臣)。
高允宪先生客习氏馆中清风修竹翛然有尘外意喜而赋此 元末明初 · 邓雅
押词韵第一部
萧萧池上竹,飒飒林间风。
风来为谁清,乃与君子同。
君子秉贞节,翛然在山中。
岁寒不改操,结交梅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