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张宣干帖(三)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七二、《内简尺牍》卷一○
疏懒,久不上记。
暑雨,不审体力何如。
张道人以相游士大夫之閒,艺甚工而身益困,欲望荐口为一饱之图也。
悤悤遣状,不及其他。
张宣干帖(一)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七二、《内简尺牍》卷一○
田閒遇暑,如被燔灼。
垂虹对月,一笑之乐,岂复梦见?
新凉,不审体力胜否?
小诗送牧之,恐喜事者酝酿以为罪,未敢遣,并以道中数诗录呈,当一笑。
不宣。
张宣干帖(二)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七二、《内简尺牍》卷一○
大暑,不复近笔砚,而河流断绝,门无行迹,亦不聆起居状。
有客过,言季野得疾不轻。
喜闻无恙,而不即遣问为愧。
新凉,体力当益胜?
吾侪老境骎骎,粉白黛绿,乃疾病之根。
一刀两段,不可复疑也。
僭易,皇恐。
侍卫马军都虞候王明御前诸军都统制郭棣郭刚鲁安仁皇甫倜李川郭钧副统制韩宝刘沂明椿于友冯湛张宣敕书淳熙三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三、《玉堂类稿》卷一一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王明、郭等:汝膺时遴选,总我戎师。
候属炎熇,恩颁名剂。
高推君赐,普慰士心。
御前诸军都统制吴挺郭刚李川皇甫倜郭棣郭钧鲁安仁御前诸军副都统韩宝明椿张宣于友王式冯湛银合腊药敕书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三、明抄本《玉堂类稿》卷一一
吴挺等:朕深居九重,未尝一念不在将士,而况固阴冱寒,屯戍劳止,分颁药石,以致余恩。
尚悉乃心,抚循所部。
侍卫马军都虞候王明并御前都军都统制吴挺郭刚皇甫倜鲁安仁郭钧李川郭棣御前诸军副都统冯湛韩宝张荣张宣于友明椿银合腊药敕书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三、《玉堂类稿》卷一一
王明:汝内怀忠槩,外总戎昭
属寒律之方凝,轸眷怀而良厚。
宜颁灵剂,用助珍调。
张宣公(一)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八、《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六四
张子论著惟《论语说》乃晚岁更定,而朱子四书于《中庸》尤所尽心。
今师君遇所藏宣公笔迹,二者咸在,是诚可宝矣。
乾道淳熙间,朱、张、吕三子以学问为群儒倡,虽其才分天成,功力纯至,然亦不可非师友切磋之益。
朱子序张子文集,以其间有讲焉未定之论为恨;
序吕子《读诗记》,亦曰「其间所谓朱氏者,皆某少时讲焉而未定之说」。
以此知先儒进学,朝益而暮习,月异而岁殊,盖有所谓勉焉,维日孳孳、毙而后已者。
彼世之粗涉梗槩而哆然自足者,殆亦不知愧惧耳。
张宣公(二)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八、《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六四
公以淳熙五年守荆,七年二月七日易箦。
今其十四日书云「诘朝阳至」,盖六年长至正在月半,则此帖距公之亡才八十四日耳。
其二十日帖云「气体未复,不免灼艾」,想公之疾自此日侵。
呜呼!
所谓任重而道远,于此亦可略见。
拊卷太息,书其末以归诸范文叔甫之婿师氏。
南轩先生张宣公谥议 南宋 · 孔炜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七四、《道命录》卷八、《景定建康志》卷四七、《南宋文录录》卷二一、民国《平阳县志》卷六九
议曰:公盖代儒宗,为国世臣。
起千载绝学,负四海重名。
功业未遂,中道以没,于今三纪矣,易名之典,久未克请。
维时帅臣,列其事于朝,上即报可,所以尊道崇化也。
天光下临,雷厉风动,岂容拘常袭故、实戂名浮者所可同日道哉!
公,丞相魏国献之嗣子,五峰先生胡公之门人也。
钟美萃灵,英特迈往,亲承忠孝之传,讲切义理之学。
慨念孔孟既没,正论沦郁,言道德者溺虚无,尚功利者急变诈,而儒者功用泯然无见于世。
去古愈远,流靡日激。
宋兴百年,河南二程始唱明道学,开迪人心。
由是圣贤不传之绪,赖公复续。
然俗之久安者难变,理之仅明者易微。
公为此惧,毅然以斯文为己任。
采摭遗书,寻绎精义,居敬穷理以立本,开物成务以致用。
其学极于广大高远,究其归则不离于简易笃实。
故凡见之言语文字之间,职守事功之会,无非爽闿明白,务实求是。
谓克己复礼,颜子所以为百世师也,作《希颜录》,早夜以自警。
谓仗义履正,诸葛忠武所以为三代佐也,作《武侯传》,又为之记,为之赞。
先汉人物,独许董相以知学,若赵营平之为国远虑,尤拳拳焉。
则其讲学之精微,趋向之纯一,识者有以知其心矣。
孝庙初元,锐意规恢,建置督府,公参赞机幕,间以军事入奏,为上开陈正名复仇大义,慷慨激切。
及为郎,赐对,申演前议,乃在实于修德、实于立政、实于备禦,而无取乎徒假其名。
经筵劝讲,援古證今,愿上以三代之治自期。
其论高矣。
至条举治要,不过曰:「宅心为万事之纲,修身为天下之本,上稽天理,下从人欲,见于行事者,皆至公务实而已」。
三复至言,其视帝王盛时元臣硕辅所以识达国体、启沃君心者,异世一辙。
公自以蒙被殊知,图维补报,奋不顾身,尽言无隐。
如指切发运苛敛之病民力,排枢筦除授之非据,英词劲气,至今凛凛。
直道难行,毁言日至,公不得久留内矣。
越数岁,天子深思其贤,俾临藩屏。
公谊存报主,不以内外为间。
随其所至,先立成规。
经略广西也,所以复于上者,必欲以抚存安静为本。
制置荆南也,首以凡事务实,不但空言,见义则为,不敢顾避,谆谆为上言之。
公惟诚于为民,若保赤子,诚心求之,不坠圣贤之训。
故荐更二镇,凡民事利害休戚,博采周咨,惟恐不及。
如盐筴,如马政、义勇,如弓弩手,究见本末,立奏罢行,曾无留滞。
必使封圻之远,闾阎之细,悉彻黈聪。
上亦嘉其忠实,玺书勉劳,有志大用,而公已属疾矣。
病亟,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伪,好恶公天下之理。
其爱君忧国,至公血诚,虽死不忘。
某读公遗编至此,废卷永叹。
窃谓公平生大节,所以蔽天地而不惭,质鬼神而无疑者,其学自不欺始。
盖理之实然者,谓之不欺。
公能存此心,充此理,任重道远,无彊自然。
讲于己者为实学,复于君者为实德,建于利者为实利。
笃志明善以知之,鞠躬尽力以行之。
夫是以天下无不可为之事,临事无不可成之功,而儒者有益于人之国信矣。
夫唐人有言曰:「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
其斯之谓欤。
谨按《谥法》:「体和居中、善闻周达曰」。
沈涵道真,见理昭彻,秉德制行,浑然天成,非「体和居中」乎?
人宗其学,家藏其书,君信其言,民孚其惠,非「善闻周达」乎?
节行壹惠,请谥曰宣
董福赠承信郎与一子父职名张宣与一子进武校尉(并系与金人接战陷殁。)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四、《紫微集》卷一八
尔顷与敌战,殁于行前,死事之节,不可以莫之酬也。
既追贲其泉壤,又恤录其嗣人。
尚其有知,歆予渥泽。
可。
胡文定张宣公二先生祠堂1221年 南宋 · 王迈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五八、《臞轩集》卷五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
道德性命之学,自孟氏后,传者失其宗。
国朝周夫子始唱于道之濂溪,程、张诸儒广其传为关洛学。
潭于道犹洙鲁而近,独未有疏导濂溪一派以泽湘人者。
崇宁间胡文定以提湖南学事道出湘乡,迁县学于东南隅
淳熙间张宣公桂林,迂道访文定旧迹,进诸生而教之。
于是师友渊源,泓涵演迤,得视关洛。
嘉定己卯邑宰林侯得中实来,知所先务,顾瞻芹藻为旧甘棠,慨然叹曰:「《礼》言祭有道德者于瞽宗,谓国学也;
《传》言祭乡先生于社,谓乡学也。
二先生既蒙谥于朝,瞽宗祠典必以次举。
而是邑典刑模范,近接耳目,若不以义起礼,立祠学宫,是忘二先生所以私淑者」。
方与学职共筹之,会邑士萧君佐以其事白于计使赵公汝谠,公忻然出帑金捐材木,怂恿其决。
庚辰秋,祠堂成。
明年林侯贻书,嘱某为识。
某窃惟文定之于伊川先生,盖闻而知之者;
宣公之于五峰先生,盖见而知之者。
其学以忠孝为本,而敬以行之,笔之于书,授之于徒。
语小辨析义利,毫釐必谨;
语大功用宏阔,人纪赖以扶植。
当其时,不惟学士大夫得所矜式,而闾巷小民亦相戒不为不义。
至今经行之地,遗迹未陈。
诗书之泽渊乎涟水,不足言其深也;
教学之功崒乎凤山,不足言其高也。
且自崇、观以来,公卿达官追趋逐嗜,不知其几,至今人犹羞称之。
文定公在仕版四十年,实历不盈六考;
宣公蚤被阜陵知遇,骎骎大用,竟以排权贵去国。
一时禄秩,视德弗称,百世之下,清风凛然。
士之藏修息游于斯者,盍知所择矣。
三山人,擢壬戌进士第,雅志好修。
学之大成殿与从祀两庑,悉更新之,外植门观,尤壮伟。
是祠之建,其《诗》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者欤?
南轩先生张宣公覆谥议嘉定八年 南宋 · 杨汝明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道命录》卷八
公以尧舜君民之心,振一世沈溺;
以孔孟性理之学,起一世膏肓。
君臣都俞,师友讲习,载在方策,莫不家藏其书,人慕其学。
昧者识所趋向,识者得其指归。
习与性成,天理昭晰,岂小补哉!
汝明生晚居僻,每想其人,恨不得执鞭为御,听警诲以开茅塞。
今清朝特采公论,以易公名,申贲后学。
适兹承乏考绩,窃以为公之应谥,所不待议。
将尽南山,不足以发幽潜,尚何所措词?
惟公之学,根原于《中庸》、《大学》之奥旨,参订于濂溪、二程之微言,渐渍于忠献之纯忠,发挥于五峰之师说。
豁此心于天地,充其仁于万物,辨之明,毫釐必计;
行之力,食息弗违。
故其在讲筵,在宰属,犹是心也;
在州郡,在藩镇,犹是心也。
今观其所言,悉可槩见。
知上有尅复神州之志,则以稽古亲贤为请;
知庙堂有和戎之谋,则以悦人心、充士气为言。
其补外临遣,则请先克己私,以明大义、正人心;
其召还奏对,则请先务实,以修德立政,用贤养民;
史正志发运使,则斥其病民之实;
张说佥书枢密,则惧其激武臣之怒。
静江则变漕司抑卖州盐之法,申诸州按习效用之令,息洞酋之哗,革纲马之弊。
江陵则严盗贼之禁,结诸将之欢,正淮民出塞之罪,行义勇量取之法。
考致要归,无不自所学流出。
《经》曰:「天不爱其道」。
董仲舒曰:「道之大原出于天」。
道固天之道,天不轻以授人。
自周公、孔子以至孟子,厥后罕传。
虽间有经生文士性理是谈,体用未明,或相矛盾。
宋兴百年,濂溪二程发明于前,吕、谢、游、杨扶持于后,义理贯彻,夐出前儒。
公与晦庵朱氏出而嗣之,相为师友,于是演迤溥博,丕阐于世。
得其大者足以名当世,得其小者亦足善一身。
考论渊源所自,公力居多。
晦庵朱氏谥曰「文」,公没三十六年,始议其谥,时则后矣。
谥之曰「宣」,尚与朱氏相参,用见羽翼孔门之意。
谥法》:「体和居中,善闻周达曰」。
公之明理谨独,学精行成,是谓「体和居中」;
公之德言俱立,君信民孚,是谓「善闻周达」。
迹古以验今,博士议是,请从。
谨议。
张宣谕论书1162年7月 南宋 · 薛季宣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八一、《浪语集》卷一九 创作地点: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
某读《诗·小雅》,得文王之所以兴建大业,与宣王之所以绍开中兴,固未始不本之人情,见之肤使;
而其一时之使,亦未尝非忠信之士,王之同德不二三之臣。
良以四目四门,委之一使,上焉以布宣德意,下焉以道通人情,五侯九伯所为取正,四夷八蛮所为驯服,非忠信之士,王之同德心膂之臣,则亦不能胜其任矣。
故《皇皇者华》,君遣使臣之诗也,送之以礼乐,年远而有光华也。
诗之首章不过「每怀靡及」,终篇之议「咨询」、「咨度」而已。
六月》,宣王北伐也,言不及于有功之将帅,而其卒章乃称「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来归自镐,我行永久」。
由是言之,使臣之任,顾不重哉!
使臣而不能及政之阙,尽咨询之义,至于万邦为宪,则虽匹妇不可以情得,昆夷、猃狁何从而正?
文、宣之政,可谓知所本矣。
执事吉甫等辈人也。
当主上薄伐猃狁、绍开中兴之际,以皇华之使,任吉甫之责,淝水横流而气不为沮,河洛尘昏而谋不为挫,迄能恢复汝、邓,观兵嵩、洛;
东收陈、蔡之壤,北却萧、刘之寇。
光华之远,于斯见之。
「我行永久」,宜圣主之渴思而反之也,「来归自镐」,其所为告后者,是必先已有定。
如民力之彫毙,屯田之劳扰,执事咨询有素,决不置之者也。
至于诸将之才,敌谋之情伪,固文武之馀事,又无待于鄙言矣。
窃意诸军进退之实,熟见稔闻之事,如复蒋之妄,入汝之失,救蔡之不力,弃邓之无所顾籍,与夫不恤在行之士,不绥傒后之民,凡若此流,仰惟耳目之布,必已周知其状矣。
咈人情,误国计,宜莫此若也。
今朝廷之上,既忘前日之殆,宴然以无事处之矣。
在列之士,必未有及是言者;
纵及于此,又必不能周悉其详。
咨度咨询,所以仰副虚怀之意,为宪于万邦者,愿执事以身任之也。
光华之美,于此而至,执事必不难之矣。
虽然,犹有说也。
虏之未渝平也,盖每言其内乱,刃交兵接,亦又不然。
自淮而归,告乱者又纷如也。
以我之不可胜,待敌之可胜,而不恃敌之可胜,亦欲朝廷之戒之也。
某窭人也,无寸长之可取,且无先容之助,一言堂下,执事不以俗吏待之;
以公事言,未尝有不听者。
一邑之赐,于某偏矣,輶轩之复,不可以无言送,敢以所学于《小雅》者仰布于下。
执事视文、宣之所为攘却昆夷,猃狁之事,可以从知大业中兴之略。
执事固秉国政,事必优为之矣,非小子之佞。
张宣猷状 南宋 · 孙应时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八二、《烛湖集》卷一
远驱台旆,甫次国都。
朝论具依,上心虚伫。
阻于官制,莫遂郊迎。
冀趋命之勿违,副瞻风之已久。
张宣公题名帖 宋末元初 · 马廷鸾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八五、《碧梧玩芳集》卷一五
乾道己丑人日广汉张敬夫定叟,约其友崇安吴伯立、湘阴师尹庐山亨仲,自城东门寻梅,行数里,遇番阳钟彦昭
酒三行,相与乐甚。
薄步至陈仲思草堂,小雨初霁,烟云澹然,南枝虽未拆,已觉春意满眼矣。
外甥甘可大偕行南轩帖。)
宣公乾道戊子诸生讲诵长沙之家塾。
明年己丑冬,遂有严陵之命。
此其也。
某尝闻先儒之说,自魏公薨后,每出必与定叟同行,观此帖,尤信。
吴伯立,佳士也,公尝为赋「卜邻得佳士,问学方骎骎」之句。
仲思溪亭,在湘水之滨。
公尝陪张安国过之,盖深有买山卜邻之意焉。
可大,公甥也,尝从定叟桂林严陵,公亦有「迂疏似舅」之目。
皆帖中人物也。
抑又观公《人日游城东陈仲思芳亭分韵得香字》之句,其诗曰:「绝怜梅事晚,与客到林塘。
瓦碗村醪酽,杯羹野菜香。
旧游看壁字。
新岁尚他乡。
一笑俱真率,悠然意未央」。
此帖,实相表里。
乾、淳之典刑远矣,仆生晚,不及质之前辈,姑以所闻叙其末。
徐君其为余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