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黄元吉 南宋 · 释绍嵩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此客非常客,搜诗病入神。
锦囊称具眼,文学老于身。
机息知名误,家因守道贫。
仍闻(原作门,据读画斋本改)猿与鹤,与尔转相亲诚斋善生翁元广郑谷戴叔伦韦庄杜荀鹤方干
黄元吉陆子静门人)1190年 南宋 · 陈傅良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君来意固非轻,曾未深交意便倾。
语到七篇无欠少,学从三画已分明。
每怀前此伤标置,颇欲从今近老成。
为谢荆门三益友,何时尊酒话生平。
朝散郎中书舍人皇子王府翊善黄裳给事中侍讲(四年正月十一日给事三月二十一日侍讲,二词并行。)1193年 南宋 · 陈傅良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八、《止斋先生文集》卷一二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敕:朕有元子,出就外傅,敷求其人,盖累年于此矣。
晚得三益,聪敬日闻。
间尝侍燕从容,能道《二南》之化。
朕嘉其劳,图以自近。
具官某习先圣之术,而明于当世之务,凡与吾儿切磋言之者,皆实学也。
是用擢之琐闼,劝讲路门,冀发其蕴,并以告朕。
四皓调护太子,而不屈于高帝李泌以布衣交肃宗,而不能安其身于君侧。
尔以西州之彦,出入宫邸,为父言慈,为子言孝,是不谓之遭时乎?
尚其殚竭,以报简知。
可。
朝散郎显谟阁待制皇子王府翊善黄裳侍讲(五年正月二十日1194年 南宋 · 陈傅良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止斋先生文集》卷一四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敕:朕每岁仲春,诏诸儒讲路门,将修故事,有日矣。
比览名籍,为之矍然。
昔者所进,今安在耶?
而不为予讲也。
具官某以六学之醇,长于劝诵,尝发明《春秋》之旨,纚纚可听也。
何恙不已,而悯劳以大夫之事,但与吾儿游乎?
文帝能前席贾生于久不见之馀,而武帝不能留汲黯于出入禁闼之日。
两君治效,较然可睹。
尔不当起为予讲耶?
《诗》不云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
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此朕所以责望汝也。
可。
朝请郎礼部尚书侍读黄裳普成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1194年 南宋 · 陈傅良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一、《止斋先生文集》卷一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敕:朕新嗣服,日有事于合宫
兢兢焉,惧不闲于礼,而无以接三才之奥也。
明乎郊禘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顾朕曾何以得之?
具官某,吾旧学也。
切磋经谊,及于《春秋》,郊禘之际严矣。
有一不敬,至于四卜,至于改牲,仲尼正色书之,以诏万世。
朕所深致戒焉。
肆予初禋,克辑盛典。
本所自来,简在三益。
彻之土田,第循故事。
可与治国,非卿谁哉!
可。
缴奏给事中黄裳改除兵部侍郎1193年5月 南宋 · 陈傅良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八、《止斋先生文集》卷二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四七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臣以楼钥差充御试官,时暂兼摄吏左房书黄事,近者新除郑汝谐权吏部侍郎录黄一道,臣已书行去讫,给事中黄裳不肯书读,辄有论奏。
臣于郑汝谐有乡曲之好,于黄裳有僚友之情。
与此二人,初无厚薄。
郑汝谐之除授,堪与不堪,黄裳之封驳,当与不当,臣不复论。
忽奉圣旨,改黄裳兵部侍郎,此臣之所不敢默默也。
何者?
给舍封缴,是谓官守。
其言行则谓之振职,其言不行则谓之失职。
振职谓之功,失职谓之罪。
此百王以来与国家列圣之所务暴白也
今者,黄裳之言,臣不识陛下以为是欤?
抑以为非欤?
若以为是,则当听从;
若以为非,则当罢黜。
今也阴废其言,而阳迁其官,是非不明,赏罚倒置,臣窃以为当今之时,不宜有此。
何者?
阴废其言而阳迁其官,古来传记尝有此事,若非猜阻之君喜权任数,以此为盖抹之术,则是奸回之臣嫉贤丑正,以此为中伤之计。
今陛下宽容乐易,非猜阻之君,二三大臣靖共正直,非奸回之佐。
不谓清朝,有此过举。
臣顷尝奏事,屡言君德当与天同,每蒙渊听,曲加奖纳。
今夫天发生则为雨露,肃杀则为霜雪,未有明示雨露之恩,而密加雪霜之惨者也。
由此观之,若所言悖理伤道,荧惑聪明,怀奸挟私,变乱事实,则陛下宜出其章,播之公众,明怒而明黜之。
如此施行,岂不正大?
所言止于为国过虑,无悖理伤道之失,或是求人太备,无怀奸挟私之邪,则以陛下明恕,何所不容?
岂应违忤,遽有迁改?
今乃名为进官,而实夺其当言之职,外示优假,而中不无怒绝之意。
遂使凡有官守,人人自疑。
黄裳虽去,何以继之?
强颜缄默,谁无愧耻?
随事正救,未知所终。
则此除之后,将见给舍竟为虚设,虽有忠贤,无以自明
此臣之所甚忧,而不敢默默也。
欲望睿慈少霁天威,收回成命,令黄裳依旧供职,以释在廷之疑,以为来者之劝。
缴奏给事中黄裳改除兵部侍郎第二状 南宋 · 陈傅良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八、《止斋先生文集》卷二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四七
臣昨具奏给事中黄裳缘封驳不行,改除兵部侍郎,乞收成命,且令黄裳依旧供职。
所有录黄一道,当日缴还中书门下省,去后更不付出。
仰见圣心本无适莫,不唯阔略黄裳违忤,亦复不以僣越罪臣。
感激隆宽,何以论报?
黄裳尚未被受供职指挥,琐闼阙官,今已数日。
臣愚窥度,或者陛下以为无此故事,尚迟之耳。
臣考之史传,人臣暂失人主之意,将及去官,俄而再留者,不可胜数。
今特举给事中二事,为陛下诵之。
唐吕元膺给事中同州刺史,及入谢,奏对激切,宪宗嘉之,翊日语宰相曰:「元膺谠言直气,朕欲留在左右,使言得失」。
李藩、裴垍进贺曰:「陛下纳谏,冠于前王。
臣等既不能广求直士,又不能数进直言,合当负罪。
今请以元膺复为给事中」。
上悦而从之。
且夫元膺解职刺州,已有成命,而宪宗终惜其去;
李藩、裴垍复赞其留,遂令元膺再还旧官。
宪宗号为英主,裴、李亦称名相。
虽然,此犹是唐朝故事,非本朝家法也。
绍兴二年,以兵部尚书权邦彦签书枢密院事给事中程瑀三疏驳之,寻令官书书读。
乞罢,遂迁兵部侍郎
不拜,除龙图阁待制、知信州
台谏官江跻、方孟卿皆言:「黄门职典出纳,顾不留自助,窃为朝廷惜之」。
上批复除给事中
及入谢,上曰:「给事之设,正要驳异,岂在雷同?
朕以卿再三求去,勉从所请。
然深不欲卿去,故再有此除」。
出,特赐象笏,是则陛下家法也。
仰惟高宗中兴之初,君臣相与,不事形迹,故程瑀志在报国,不以婴鳞为惧,而敢于驳邦彦
江跻、方孟卿志在惜贤,不以朋比为嫌,而敢于留
高宗天锡勇智,从善如流,故亦不以反汗为吝,而深信等之说,用如故。
传之史籍,千载美谈。
臣所以不敢信宿进此二事,以赞圣断之决。
伏望宸衷体高庙无我之心,二三大臣李藩、裴垍献替之力,特收成命,速降黄裳依旧供职指挥,以增圣治之光华,以劝臣工之兴起。
而微臣不肖,亦得与江跻、方孟卿同托不朽,曷胜荣幸!
取进止。
按:五月初四日奏入,留中。
黄元吉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象山集》卷三
道广大,学之无穷,古人亲师求友之心亦无有穷已。
以夫子之圣,犹曰「学不厌」,况在常人,其求师友之心,岂可不汲汲也?
然师友会聚,不可必得。
有如未得会聚,则随己智识,随己力量,亲书册,就事物,岂皆蒙然懵然,略无毫发开明处?
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行其所知则光大」,非欺人也。
元吉纵未有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处,且随前日所已闻已知者,尊之行之,亦当随分有日新处,莫未至全然为冥行也。
学者未得亲师友时,要当随分用力,随分考察,使与汲汲求师友之心不相妨害,乃为善也。
此二者,一有偏胜,便入私小,即是不得其正,非徒无益而害之也。
黄裳元吉黄离元吉(解试)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四九、《象山集》卷二九
用中者虽异其时,获吉者皆极其大。
中之为德,言其无适而不宜也。
黄,中色也。
《坤》中在五,而有黄裳之义。
,下裳也,黄裳者守中而居下也。
在上者患不能居下,能守中而居下,安得而不大吉哉?
《离》中在二,而有黄离之义。
离,丽也;
黄离者,所丽得中正也。
附丽者患不得中正,如所丽之中正,安往而不大吉哉?
位有二五之殊,辞有、离之义,其居下附丽,虽因时而不同,而其为大吉,则一而已。
非中之为德,畴克尔哉?
《坤》之六五曰「黄裳元吉」,《离》之六二曰「黄离元吉」,尝谓中之为道大矣,世尝玩于其说而莫之省也。
夫以尧、舜、禹三圣人相授受而同出于一辞,则道宜莫大于此矣,而不过曰「允执厥中」。
子思之书反覆乎大中之说,丁宁乎时中之论。
而世之喜事者,不明乎中之说,欲为惊人可喜之行,是非独得罪于圣人,而其所以速戾取祸者,盖亦不旋踵矣。
尝试告之以大吉之可愿,则莫不愿,至告之以大中之道,则又玩而不知省。
呜呼!
安知所愿者乃出于其所玩者欤?
子思之言中,不独有大中之说,而又有时中之论。
盖中而非其时,则乌在其为中也。
时乎《坤》之六五,则疑乎阴之在上;
疑乎其上,则居下之为中矣。
守中而居下,则以贵而下贱,以尊而下卑,以能而下于不能,以多而下于寡。
夫守中而居下如此,则天道之所益,地道之所流,人道之所好,鬼神之所福,其吉岂不亦大矣乎?
黄裳元吉,《坤》之六五所以为中也。
时乎《离》之六二,则以阴而丽于两阳之间;
丽于两阳之间,则丽之中正者也。
所丽者中正之道,所附者中正之人。
以下而附乎上,则在上者中正也;
以上而附乎下,则在下者中正也。
夫所丽之中正如此,则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其吉岂不亦大矣哉?
黄离元吉,《离》之六二所以为中也。
《坤》、《离》之五、二,其居下附丽之义虽殊,而其获吉则咸底乎大,信乎无适而不宜也。
窃尝求之有周之臣,周公以叔父之亲,师保之任,而握发吐哺,下于白屋之夫,终以周致太平,鲁疆以启。
黄裳元吉周公以之。
太公抱鹰扬之策,垂钓乎磻溪之涯,年且八十矣,一旦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终以大告武成齐国以建。
黄离元吉,太公以之。
虽然,古之圣贤未有不中者。
夫子之圣而卒于旅人,颜子之贤而终于陋巷,则所谓元吉者果安在哉?
曰:孔、颜万世称圣贤,吉孰大焉。
若乃险贼而崇轩列鼎,吾见其益疾而已,未见其吉也。
黄裳所进四图淳祐七年十一月 宋 · 王致远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九二、《平津馆金石萃编》卷二○、《江苏金石记》卷一七
右四图,兼善黄公为嘉邸翊善日所进也。
致远旧得此本于蜀,司臬右浙,因摹刻以永其传。
淳祐丁未仲冬东嘉王致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