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乞辨明魏岘按劾真德秀事奏 南宋 · 李道传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三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四八
伏为广德知军魏岘教授林庠,实按转运副使真德秀,乞覈实辨明事。
臣闻论事者当辨是非。
责治者当覈名实,天下未尝无真是真非之所在也。
然每患乎言之多端,听之易惑者,不覈实之过。
诚即其名以覈其实,则是者固不可以厚诬,而非者亦何可以自掩哉!
臣窃睹进奏院报知广德军魏岘按军学教授林庠不法,且乞避转运副使真德秀,得旨罢庠,而别与一等军垒差遣
臣窃谓德秀必有一是一非,惟以其实考之,则真是真非,当有不难辨者。
之奏虽为庠设,然以臣所闻,非按庠,乃按德秀也。
之按庠,谓其舍教职而任荒政,挟漕臣凌郡守
夫以一郡之民饥困欲死,陛下大捐廪以活之,仕乎此邦者出任其事,如救焚拯溺,何常职之可拘?
当此之时,军学堂试为重乎,本军振济为重乎?
出身济物,固儒者事,昧于轻重,而以庠终日坐仓为可鄙,则陋矣。
至于陵忽郡将,则诚不可不治。
然犹当问庠之所守为如何,设使庠之语言礼节或失婉顺,而所守者正,亦当屈己从之,未可以陵忽言也。
况庠之于岘,初未见语言礼节悖慢之实,则之深怨极憾于庠者果何为哉?
以此言之,之按庠,意必有在。
臣故曰「岘非按庠,乃按德秀也」。
德秀比肩事主,德秀虽任按察,若德秀所为未善,不肯苟徇,具以上闻,孰曰不可?
然臣不知果为是乎,德秀为是乎?
之奏为荒政言也,若曰某县流移者多而不能止,某乡死者众而不能救,某处济米给散之有欺,某邑粜钱出入之不明,某事则有何人之词,某条则有何日之案,各指其实而之,庠固无所逃罪,而德秀之失于任庠者亦无所辞其责矣。
臣窃闻之奏千馀,略不及此,特以「轻易朝廷,自专掠美」为德秀罪。
陛下试覈其实,为是乎,德秀为是乎?
夫自专固人臣之罪,而许以从宜者,乃人主之大权,掠美固君子所羞,而为君任怨者尤末世之邪说。
所陈,陛下欲济而易之以粜,陛下欲粜而易之以济,是为有司专擅之罪。
广德济粜,非臣所任,不能详知,然窃谓济粜俱急,转输不济,籴米未至而借济米以应之,济米有缺而乞粜米以益之,权宜集事,要阙成终,文籍具存,自无淆混。
若事理不过如此,则固亦陛下之所许,未至罪其专也。
至于掠美之说,则又不可不察。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职无他,任其父之事而已;
臣职无他,任其君之事而已。
故称人子之善者,必归美于其父;
称人臣之善者,必归美于其君。
擢是臣任是职,欲其称职而人善之乎,欲其不称职而人怨之乎?
使人臣任怨于下,则怨之者推其所从来,必归咎于上矣,主何利焉?
之矣,米陛下之米,民陛下之民也,独不曰臣亦陛下之臣乎?
以陛下之臣,奉陛下之令,散陛下之米,活陛下之民,何往而非陛下之德泽哉?
天下未尝有无实之名也,臣之事君当责其实,而求名与否不必问也。
若夫黎民阻饥,上所当恤。
此则如慈母之乳其子,初不为名。
乃有「恩归知己,怨萃朝廷」之,何其所见之异哉!
且民饥而不得食则怨,既得食矣,又何怨萃于上之有乎?
无足辩者。
然臣窃见近世风俗,日以衰弊。
人臣率顾一身利害之私,而不以国家生民为念。
臣虽不肖,每独忧之。
之谗行,恐自今分职授任者益以自专掠美为嫌,便文自营,谁任陛下事者?
虽所关甚大,此臣拳拳之愚所以上渎天听,不自知其烦也。
德秀一是一非,必有公论,伏望陛下特选朝士,或委邻路监司考覈其实。
广德荒政不举,则德秀为有负陛下,不可无责。
无实,则是以私意邪说上惑朝廷,上乞明正其罪,使天下知是是非非,不可混于圣明之世。
臣与德秀实为联事,愚忠所激,不复避嫌,且尚居部内,在臣职所当言,用敢冒犯以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