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目
崇文广武仪天尊道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册文 北宋 · 王旦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五、《宋大诏令集》卷五、《宋会要辑稿》礼四九之九(第二册第一四八八页)
维大中祥符元年,岁次戊申,十二月丁亥朔,五日辛卯,摄太尉、工部尚书、平章事臣王旦,与内外文武百官、马步诸军将校,及蕃夷酋长、缁黄耆艾等,再拜稽首上言:臣等闻,陟圜丘而禅方泽,所以勒崇垂鸿;镂金板而书玉牒,所以飞声腾实。非苍灵交感,无以兆丕应;非函夏宅心,无以建显号。故齐圣合德,必有发挥;天意人欲,不可推拒。至于践八九之遐迹,兼三五之徽称,拥百神之休,为列辟之首者,何莫由斯道也!伏惟崇文广武圣明仁孝皇帝陛下,德寓天覆,英威霆断,宅中黄而握秘纪,席萝图而操绝瑞。抚临寰海,十有二载。清心而思道,正身而率下,茂陶唐钦明之姿,敦有虞忠利之教。体禹之勤俭,而未尝满假;法汤之宽仁,而济之勇智。周武慈和,而人神胥悦;汉高豁达,而小大毕力。矧复讲求令典,咨度善言,建大中于民极,刑敦叙于内治。物色遗彦,体貌宗工,重慎一成之文,辨明三至之谤。仁风溥畅,王度清夷。乃者边候弗宁,疆吏致告。戎衣徂征,武节焱厉,扬威以靖乱,修明而继好。包束干戈,示不复用;抚和荒远,如乐之谐。此汉宣之功光祖宗也。先园俯迩,时思罔极,按历修谒,奠献悲涕,览松槚而勤止,阅脂泽而僾然。此显宗之孝通神明也。故得渊监储祉,祺祥昭答。斋居乙夜,示肸蚃之期;灵门旭旦,垂图书之锡。况施殊尤,眷命深厚,爰徇臣民之请,乃修旷绝之礼。协吉日,历岱宗,亲至上封,谒款太一。陈信辞于金策,铭休功于翠崖,影帝王之盛节,为天下之壮观。诚千载之一时也。于是群卿庶尹,虎臣爪士,闾里耆艾,夷邸酋渠,咸伏阙而言曰:陛下膺图纂服,绍休圣绪,昭姓考瑞,继诚先志。诚宜述宣鸿德,著于徽册;端委法坐,祇受尊名。兹事体大,不可阙也。陛下犹以撝挹冲让,至于五请,始曰俞哉。夫体玄则大之谓仪天,抱一守柔之谓尊道,宝命玄应之谓辅德,明章通感之谓合符。臣等不胜大愿,谨奉玉册玉宝,上尊号曰崇文广武仪天尊道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伏惟陛下总清明之妙用,赜希夷之至言,生成而不宰,劳谦而益尊。永锡难老,垂裕后昆,增重九鼎,比隆黄轩。臣旦等诚欢诚抃,顿首顿首,谨言。
尊道赋 北宋 · 宋仁宗
出处:全宋文卷九四○
三教之内,惟道至尊。上不朝于天子,下不谒于公卿。避凡笼而隐迹,脱俗网以修真。傲林泉兮绝名绝利,乐岩谷兮忘辱忘荣。顶星冠而烁日,披布褐以长春。或髼头而跣足,或丫髻以包巾。摘仙花而砌笠,折野草以铺茵。吸甘泉而漱齿,啖松柏以延龄。歌之鼓掌,舞罢眠云。伴山谷则杯茶款话,逢水饮则樽酒论文。笑奢华之浊富,乐自在之清贫。岂一毫之窒碍,无半点之牵萦。或三三而参玄访道,或两两以话古谈今。话古谈今兮叹前贤之兴废,参玄访道兮理自己之玄真。任寒暑之更变,尽乌兔之逡巡。苍颜返少,白发还青。携箪瓢而入廛化饭,采百药以临世济人。解安人而利物,或起死以回生。修仙者骨之坚秀,达道者神之最灵。判吉凶,斡旋异,象定祸福,密勘人伦。阐道法,扬太上之正教;施符箓,除人世之祅氛。降邪魔于掌上,布罡气于雷门。扣天阍,真仙具备;击地户,万神咸听。颐真默坐,静室存神。夺天地之秀气,采日月之华精。运阴阳以炼性,按水火以胎凝。二八阴消兮若恍若惚,三九阳长兮如杳如冥。应四时而采取,养九转以丹成。跨青鸾,便冲紫府;骑白鹤,直谒玉京。参满天之秀气,表妙道之殷勤。比儒教兮官高职显,富贵浮云;比释教兮寂灭为乐,岂脱凡尘。朕观三教,惟道至尊(《鸣鹤馀音》卷九,正统道藏本。又见《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三○○。)。
异:《古今图书集成》作「星」。
王尊道先生讲堂记 北宋 · 范纯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五五、《范忠宣公集》卷一○
古之哲王,一道德以同俗,故自乡党至于国都,皆设学校,以教其人。凡为士者,自少至长,必处于学。其所学者,惟先王之道,则在乎先诚身脩己,而后有施于人。故其仕而立于人之朝也,则用其所学,以事其君,而治其民。故其君之所闻者,皆先王之道德;民之所服者,皆先王之教化。然后君得以为尧舜之君,而民得以为唐、虞之民矣。自周衰,秦、汉而后,学校养士之法既废,则士之所学,不必诚身脩己,而各务肆其所为,是以邪说怪行,得以眩乱乎其间。故仕于朝者非一道也,致其君者非一术也,施于民者无定法也,甚则至于国异政而家殊俗矣。而欲致其时于尧、舜、三代,不亦难哉?今之为士而知斯者有矣,患无位而不得言也。有位而言者有矣,患乎不能行也。若其林野丘园之士,能自奋励,笃信先王之道,不待上之教化,而推其所学,以教导于闾里,如古之所谓庠序者,则见夫滑之胙城尊道先生焉。先生读圣人书,穷之三十年,五经之旨,卓然自得,不为诸儒传注之所牵。其言行淳质,亦未尝有缪于道。故滑之学者多归之。先生乃为之讲解,俾识其所趋向,又作室以延之,而名曰「讲堂」。俯堂之北,则其先君之墓也。或者以为非弦诵之地,先生曰:「吾闻立身扬名,所以显亲也。吾孜孜于是道,勉其身于君子之途者,是使吾亲为君子之亲也,显孰大焉?苟吾亲有知,闻吾朝夕讲圣人之言于此,顾不乐哉?又况使乡里之人,瞻斯堂则知吾先君之墓,则吾亲之名,盖亦不朽矣」。先生以是言语予,而欲记焉。予昔先生之青衿也,其言虽不足发明先生之道,而且不敢以辞。故因感学校之废,复乐先生能自奋励,以先王之道教导其乡里,而为之记云。先生姓王氏,名大中,尊道即其字也。时治平四年九月记。
谒王大中丞祠堂(中丞名来任康熙初级巡抚广东既没遗疏乞展界乡民祠以祀之) 民国 · 李洸
中丞孤介人,抚粤有惠政。
赤心忧黎元,挺身禦枭獍。
忆昔康熙初,四海靡底定。
迁徙始闽粤,其意在台郑。
惟彼蝼蚁贱,宁论血泪迸。
榄山地滨海,划界为陷阱。
监徒吏如虎,触网血以衅。
照夜尸纵横,出疆路绵亘。
纳纳乾坤大,蚩蚩哀愤并。
万众方倒悬,一语激民听。
至今读遗疏,字字见忠荩。
膏泽故在民,尸祝吾乡盛。
专庙郁崔嵬,造象起畏敬。
讲肆邻马队,血食浸不称。
灰劫弥年代,孰为甘棠咏。
日暮牛羊下,千山急催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