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答湖沧王全夫 宋末元初 · 王柏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九二、《鲁斋集》卷一七、《王鲁斋先生传集》卷一
观下谕之目,深见读书不苟,不为入耳出口之学,甚善。
足下可谓有愿学之心而欠勇往之志,有涵泳之意而欠讲辨之工,所以义理孤单而滞碍未融也。
来谕「一有所著,虽事物未至,而其心已有偏倚」。
此三语初看时甚异,既曰有所著,不可谓事物未至,既曰事物未至,又安有所偏?
细玩之,则知语滞而不通。
盖此章大意,如当喜则喜而不留其喜,当怒则怒而不留其怒,有可怒者不以喜而忘其怒,有可喜者不以怒而忘其喜,此之为不失其正。
留其喜怒,此朱子所谓一或有之也。
当怒不怒,当喜不喜,此朱子所谓不能察也。
忘其当喜,忘其当怒,此朱子所谓欲动情胜,所以失其正也。
朱子谓于心上理会,是见于念虑之微者是也。
后章大意是心既正矣,知其当亲爱,一向偏于亲爱,虽有可贱恶者而不加审也;
知其所当贱恶,一向偏于贱恶,虽有可哀矜者,亦不加审也。
如父子之当爱,此心不可谓不正也,而不复审其恶焉。
此正是事上病。
耕种之欲丰硕,此心亦不可谓不正,而不能审其已硕,亦只是事上病。
此正是正心以后之事,朱子所谓是见于事为之失者,不可谓之未安。
若敖惰者,即敬畏之少杀者也,非今人之所谓敖惰,肆其无礼之谓也。
曰当然之则,明敖惰止可如是而已,亦不必疑而缺之也。
又来谕「絜矩」一段,举本文断续不贯而难晓,本说君子能絜矩,然后上行下效而天下平,恐人不识所谓絜矩,又解其义于后。
今如来谕,但欲识絜矩之义,而不必行絜矩之用也,而可乎?
所谓自得者,乃自然而得,是集义所生者独自得之,如义袭而取其弊。
至于尚新奇,立异论,为吾道之害矣,不践迹圣人病之也,非取之也。
此外已言之,更不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