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铅山徐子融茅斋留饮次其韵 南宋 · 韩淲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四部
茅山从此占西湖,须信高人德不孤。
临水未能忘汝颍,爱山还肯羡匡庐
眼前孤劲竹尊者,世上浮名大夫
浩气已充真乐地,宁论实相与虚无。
徐子融 南宋 · 韩淲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胆气粗而硬脊梁,茅斋寂寞未云荒。
自知友道无同异,共仰师门有在亡。
遣世尚能生卜地,安时应许老耕桑。
一琴一剑山枫外,云影吹空白月光。
徐子融送至石井因宿竹溪 南宋 · 韩淲
七言绝句 押麻韵
山行明月步霜华,半醉微吟意更嘉。
记取鹅湖山下路,夜深投宿野人家。
二十二日次韵徐子融所寄 南宋 · 韩淲
七言绝句 押寒韵
近年交友已相安,只要山林保岁寒。
珍重茅斋徐处士,有诗犹许寄来看。
徐子融昭然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七一、《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八、《考亭渊源录》卷一四、康熙《广信府志》卷三○、《宋元学案补遗》卷六九、同治《铅山县志》卷二五
所论浩气,甚善甚善。
大率子融志气刚决,故所见亦如此,痛快直截,无支离缠绕之弊。
更愿益加详审,专就平实亲切处推究体认,久当有以自信,不为高谈虚见所移夺也。
正叔说向得「曾参多一唯」之句,深有契合,此正是大病。
今只此一唯尚且理会不得,如何欲更向他头上过去也?
徐子融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七一、《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八、同治《铅山县志》卷二五
子融志趣操守非他人所及,但苦从初心不向里,故虽稠人广坐,闭眉合眼,而实有矜能异众之心。
非不读书讲义,而未尝潜心默究,剖析精微,但据一时所见粗浅意思,便立议论,说来说去,都无意味,枉费笔舌。
如向来所论鸡抱卵事,才卿便取僧言以为至当,而不究彼之所事与吾不同之实,固为疏略。
子融力攻其失,乃不于此著眼,而支离蔓衍,但言鸡不合抱卵,而不知检点其所抱之非卵。
凡皆类此,全不子细,只向外走,自己分上了无所得,故中间数为贤者言之。
所谓向外,非谓子融不能闭眉合眼也。
子融自恃有此,便谓已能向里而人不知,故心不服,而有北门之辨。
至于词气俱厉,殊骇观听。
然味其言,如所谓无鬼神、无释氏者,皆无义理。
夫「鬼神」二字著于六经,而释氏之说见行于世,学者当讲究,识其真妄。
若不识得,纵使绝口不谈,岂能使之无邪?
子融议论粗率不精,大率类此。
若是果能向里思量,分别详细,岂至此耶?
今详来书,所谓观书究义,反身顺理,攻其恶毋攻人之恶者,依旧是错认话头。
若只似日前做功夫,即所究之义、所顺之理、所攻之恶皆恐未真实也。
且讲论是非,正为自家欲明此理,不是攻人之恶。
若理会得,是于自家分上尽有得力处。
若看错了,即终日闭口,不别是非,刬地不是矣。
此盖日前穷理未精,便自主张得重;
又为不胜己者妄相尊奖,致得自处太高,将义理都低看浅看了。
今若觉悟,须且虚心退后,审细辨认,令自己胸中了然不惑,庶几有进步处耳。
徐子融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七一
有性无性之说殊不可晓。
当时方叔于此本自不曾理会,率然躐等,拣难底问。
熹若照管得到,则于此自合不答,且只教他子细熟读圣贤明白平易切实之言,就己分上依次第做功夫,方有益于彼,而我亦不为失言。
却不合随其所问率然答之,致渠一向如此狂妄。
此熹之罪也。
驷不及舌,虽悔莫追。
然既有此话头,又不容不结末,今试更为诸君言之。
若犹未以为然,则亦可以忘言矣。
伊川先生言,性即理也,此一句自古无人敢如此道。
心则知觉之在人而具此理者也。
横渠先生又言,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其名义亦甚密,皆不易之至论也。
盖天之生物,其理固无差别,但人物所禀形气不同,故其心有明暗之殊,而性有全不全之异耳。
若所谓仁,则是性中四德之首,非在性外别为一物而与性并行也。
然惟人心至灵,故能全此四德而发为四端。
物则气偏驳而心昏蔽,固有所不能全矣。
然其父子之相亲,君臣之相统,间亦有仅存而不昧者。
然欲其克己复礼以为仁,善善恶恶以为义,则有所不能矣。
然不可谓无是性也。
若生物之无知觉者,则又其形气偏中之偏者,故理之在是物者,亦随其形气而自为一物之理。
虽若不复可论仁义礼智之彷佛,然亦不可谓无是性也。
此理甚明,无难晓者。
自是方叔暗昧胶固,不足深责,不谓子融亦不晓也。
至引释氏识神之说,则又无干涉。
盖释氏以虚空寂灭为宗,故以识神为生死根本。
若吾儒之论,则识神乃是心之妙用,如何无得?
但以此言性,则无交涉耳。
又谓枯槁之物只有气质之性而无本然之性,此语尤可笑。
若果如此,则是物只有一性,而人却有两性矣。
此语非常丑差,盖由不知气质之性只是此性堕在气质之中,故随气质而自为一性,正周子所谓各一其性者。
向使元无本然之性,则此气质之性又从何处得来耶?
况亦非独周、程、张子之言为然,如孔子成之者性,又言各正性命,何尝分别某物是有性底,某物是无性底?
孟子言山之性、水之性,山水何尝有知觉耶?
若于此看得通透,即知天下无无性之物,除是无物,方无此性。
若有此物,即如来喻木烧为灰,人阴为土,亦有此灰土之气。
既有灰土之气,即有灰土之性,安得谓枯槁无性也?
又如「狭其性而遗之」以下种种怪说,尤为可笑。
今亦不暇细辨,但请虚心静虑,详味此说,当自见得。
如看未透,即且放下,就平易明白切实处玩索涵养,使心地虚明,久之须自见得。
不须如此信口信意驰骋空言,无益于己而徒取易言之罪也。
如不谓然,则请子融、方叔自立此论,以为宗旨,亦安能必二公之见从耶。
至于《易》之说,又别是一事。
今于自己分上见成易晓底物尚且理会不得,何暇及此?
当俟异日心虚气平,万理融彻,看得世间文字言语无不通达,始可细细商量耳。
此等若理会不得,亦未妨事,且阙所疑而徐思之,不当便如此咆哮无礼也(《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八。又见《宋元学案》卷四九,康熙广信府志》卷三○,同治《铅山县志》卷二五。)
能:右引作「敢」。
徐子融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七一、《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八、康熙《广信府志》卷三○、同治《铅山县志》卷二五
熹今年一病,几至不可支吾,午节后方能强起。
比前一二年,几似争十年气血矣。
老境如此,无足怪者。
亦有朋友十数人在此相聚,绝少得颖悟恳切者。
前日病中猛省,亦不可全责学者,深自恐惧。
今幸稍苏,更当益加策励,庶几不负所以来之意。
但恨相去差远,不得子融为之表率,使相观而善耳。
前书所论方叔之说大概已是,但其末云性有昏明,则又将性作知觉看矣。
试更思之,如何?
后一日和徐子融 南宋 · 陈文蔚
七言律诗 押萧韵
未省千林变作瑶,祇知尊酒侍清宵。
大将臣子明忠孝,妙在阴阳验息消。
忆此老仙冲雪去,归欤两袂喜风飘。
岭头故事诗能纪(自注:先生云此岭头故事也。),今古相逢总不饶。
乙卯正月子融 南宋 · 陈文蔚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相逢便欲作归谋,为子慇勤一日留。
山好不妨和雨看,水平重得绕湖游。
酒须更放微醺饮,诗亦无劳著意求。
别去不愁山水隔,兴来径理雪中舟。
子融观木犀怀赵连州有别后吟情浑冷落不知花卉若为开之句录以见寄予报云近读书之暇多哦康节诗时有自适处忽奉佳章辄用此意继韵后录呈先生有报书 南宋 · 陈文蔚
七言律诗 押灰韵
诗哦击壤兴悠哉,一任光阴头上催。
味好花间饮醇酎,风清竹外见疏梅。
孤鸿忽自云间至,好意惊从天外来。
人有合离花一也,不应人去不花开。
徐子融以诗送余方叔介甫二书见示和韵以谢 其二 南宋 · 陈文蔚
七言绝句 押支韵
簪去良朋未有期,无邪端欲正吾思。
近来自服无他药,一卷中庸对證医。
徐子融 其一 南宋 · 陈文蔚
七言绝句 押先韵
逊敏工夫不可偏,两端相济若韦弦。
允怀固是常存养,明善谁知合在先。
七月四夜雨过差凉閒坐和徐子融晦日所寄四绝 其一 南宋 · 陈文蔚
七言绝句 押先韵
昏花病眼已经年,世味甘酸总澹然。
堆案文书浑不读,一灯危坐晚凉天。
七月四夜雨过差凉閒坐和徐子融晦日所寄四绝 其二 南宋 · 陈文蔚
七言绝句 押先韵
珍重羲黄书一编,昔经秦火不能然。
君今于此得消息,岂外吾身更觅天。
徐子融 其二 南宋 · 陈文蔚
七言绝句 押东韵
读书端的在研穷,洞贯精粗与始终。
卓尔颜渊有真见,分明来自博文中。
七月四夜雨过差凉閒坐和徐子融晦日所寄四绝 其三 南宋 · 陈文蔚
七言绝句 押先韵
每向清宵自省愆,滔滔无奈世皆然。
盈亏消息因而悟,万事支颐一听天。
七月四夜雨过差凉閒坐和徐子融晦日所寄四绝 其四 南宋 · 陈文蔚
七言绝句 押先韵
此理分明见各偏,何时讲习到同然。
寄书好与随庵道,千里元来共一天(自注:随庵,谓余方叔。)
徐子融见寄 南宋 · 陈文蔚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清时何故有遗材,酒胆如虹亦壮哉。
多谢论交比金石,自惭进德未涓埃。
政须尊酒风前共,莫作扁舟月下回。
风雪当门须有夜,要观四物一时来(自注:子融夜相访,必以杖笠灯剑自随。灯名访贤,剑名斩奸。风雪当门,见康节诗。)
读书傅氏揖桂林外一山恍如徐子融书阁所见书阁见山之阴揖见山之阳戏成一绝呈子融 南宋 · 陈文蔚
七言绝句 押寒韵
自昔桂阳名此山,登楼恍若见(自注:音现。)林端。
山中固有诛地,却许吾人背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