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张震龙” 相关资源
诗文库 题目
古翁江相公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七四、《无文印》卷一六
某去年春具状申候茵凭,躐等犯分,自知其僭。
相公不谓之僭,五云冉冉,旋堕空谷,克勤小物之盛意见于亲染,观者称叹。
某笑语之曰:若岂知相公之心哉?
海所以能大者,以其能下故也。
朱幡皂盖,西入建安
方是时,某问医新淦,不得奔走祖帐之后。
相公访问出处疾疢,舍侄归自门墙,能娓娓言之,某不自意何以辱相公爱念如此甚深且厚也。
比日钧体何如?
春来多雨寒,事未退舍,建安近南,又有相公鼓舞和气于其间,伏想行春小队,问花寻于风轻云淡之时,退而以文章斧斤尽发朱夫子未启之扃钥,嘉惠后学,且使世之为士大夫者知学优而仕,仕优而学,舍学何以为仕。
垂世之教,孰有大于是者?
然端委庙堂,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此天下之所共望,未信建人之能久留也。
某去秋归自清江,而荐福之檄至。
某极不欲行,迟回至岁晚乃来。
相公起居动静,备得于和老之口。
惟是相公小留绿野时,某栖迟西山南浦间;
及为此来,而相公拥麾持节,远在丹山碧水之上。
相公游,缘遇何浅也!
县丞兄去秋已领事
舍侄向言欲春间趋拜棨戟之下,玉涧迁鹅湖,儒释相掎角,颇不自安。
数日前来过,言相公以大中招,隐闹市剧刹,固非所便。
然钧意严重,恐终不敢违也。
递中蒙遣贶兔盏,可以补边清事之欠。
相公此意惠甚珍,顾某何足以称之!
参侍尚未有日,南望台府,不胜依恋倾属之至。
某兹者伏承疏恩中禁,易镇南闽,兼两节而并持,总十连而作帅,一札十行,自天而下。
海内之士皆曰可为相公贺矣,某独未敢以为然。
端委庙堂之上,运动斯世于掌握间,此相公分内事也。
开大幕府,建小朝廷,为南国诸侯之纪,亦何足以辱相公之重哉!
然夜柝未静,四顾多风寒,南中挟山负海,异时赤白囊所不到,天下指以为乐土,朝廷视以为重镇,小烦相公卧护,政不恶也。
前之所谓可为相公贺者,不在兹乎?
某早作入城,安国报明发有建安使,遇诸途,终日周旋诸公间,还山已昏黄,令侍僧烧灯,具此纸禀叙贺私。
尘渎钧严,汗下发立。
比具状申易镇之贺,中台之光当已下烛。
比日钧候何如?
诗书礼乐之师帅,式是南国,山君海王当不彻宿卫,钧体康健,民气和乐,可不问而知也。
东禅名刹,付之名世士,相公不以某不肖,欲推而纳诸其间。
劄疏远来,番人相视动色,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相公黼黻之,俎豆之,何乃至此!
某亦自知诚不可为役,然半年之间,相公命之三,命之四矣,尚何敢辞!
寺丞张公行年七十有九,某往来二十馀年,爱之如子弟。
别去十年,每对客语及某久不相见,必潸焉出涕。
昔者犹以七十七之母不可舍为辞,今为相公入闽,是母可舍矣,而乃独不到东海之上,是岂所谓胸中有道义者哉!
已于二十日领受疏劄,即具四明行李,二十五戒途,岁晚即归,开春为老母寿,即南辕矣。
东禅荒寒穷悴,燕雀不过其门,某尝见之三十年前矣,而况三十年后乎哉!
某舍母挟病,崎岖入岭,无饭可饱,无僧可聚,无丛林可修举,极非其心。
虽然,为古心老仙出,持此或可藉口耳。
庭参行且有日,谨此禀闻,仰惟钧察。
去年冬新天子有诏,起一老于南海之滨,某遂不复有南辕之兴。
相公入脩门,某已过东海
初拟桥山讫事,舟渡西兴,纳谒相公,借榻南北山,往来相公斋馆,度夏乃归。
而变故卒然,出于意料之外,仓卒治归装,由绍兴涉婺女,趋三衢
竹舆咿𠵣,无日不在风雨声中,进不及见相公于朝,归不及见老母于堂,某之寸心槩可见矣。
迟留西山六月,且方还湖上,半年之间,精神意味败于奔走患难。
相公紫枢参大政,不能以一书为天下贺者以此。
虽然,国家有大忧,天下有大计,朝廷有大议,民生有大患,相公钧抱朝夕所以皇皇者故有所在,野僧之来否,幅纸之有无,念岂到是哉!
顷和老在安国,每相见可以问相公起居状;
和过祗园,茵鼎何如之问遂无申其喙矣。
然青天白日,清明开豁,人皆仰之,亦奚俟问而知哉!
偶邓丈悦道南康来,留数日,言自此径起相公平津阁
便既的,适当解夏冗甚,而某又有负薪之疾,仓皇具状,所欲言于相公者百不能一,仰惟钧照。
自承徒御暂还午桥已三数月,望尊谒少。
日长无事,伏想安车夷犹,按行松蹊竹坞间,气不导而舒,神不凝而静,父老遮道聚观,诚上界天人下阅人世也。
上念一尧远在大江之南,养之以万钟之禄,眷固隆矣,孰若白麻扬庭,用慰天下之望哉!
于越士友李叔通比闻相公芝山,急来拜省,乃落舟御西去之后,相与言在中都时,相公亟教之,亟称之。
某与之别已三年,其学益进,文益老,守益固,区区极敬爱之。
今之以士名,以文鸣,满眼皆是,所谓真士真文,极四海内外,求一二不可得,是岂天下真无士哉!
昌黎而后有籍、湜。
昌黎固不出世,而籍、湜亦岂必见。
相公心古学古,天地虽大,求一士以上钧意者岂无有?
顷得会孟,今得叔通,二子百世士,并举而纳诸药笼中,天之所以与相公者盛矣至矣。
相公文追《雅》、《诰》,声撼海岳,宰相时来则为之,相公乎何有!
教养英才,挟持绝学,作兴斯文,求所以为千载之传者,宜皇皇汲汲也。
水心之门得筼窗诸公出而其文益昌,使斩焉无传,则水心亦浅矣。
叔通父未葬,母且老,贫且极矣,乡里豪贵家一脚不印其地,荒荒四顾,孰有能疗其贫者?
某告之曰:贫不极,文不进。
文以气为主,饥寒困苦足以挠之,则发矣。
子美夔州、退之潮州、子厚柳州,文章所以与日月争光者,忧患不能动其胸中耿耿者故也。
千人万人中求一人不易得,望相公矜念之,振德之,不独文章正印也。
日有所付,且为天地间成就一佳士,亦可为令似中岳得一佳友也。
某所以望于相公者甚古,所以言于相公者甚真,非相公则不能亮其真,且将指以为僭。
历观古初,至于今日,人品如相公者能几见,固直以古道颜色相期望之也。
此书岂为叔通发哉!
某不见罗北谷已三十年,其子弟信来,谓葬且有日,已得铭于后村,欲求相公篆盖,嘱某以书为介绍。
某谓北谷受知甚深,何以鄙言为。
芝山花竹久不见,主人精神殊昧昧。
某正初告谒还柳塘,东还恐在三月,陪侍教诲芝山之下,预切自喜。
兹者恭审涣号大廷,升华端揆,以国柄付元老,为天下开太平。
白麻播告,薄海内外禽鱼草木率皆鼓舞,况某受知最深者乎!
仰惟大丞相国公蕴天下第一奇伟,负天下第一学问,今又居天下第一官品,遂任天下第一责望。
贵为三公,礼绝百僚,切意大丞相于此必有皇皇不自安者矣。
虽然,大丞相所以答天下之望者,岂有他道哉!
开诚心,布公道,用君子,去小人,此语虽烂熟,然善相天下者莫切于此。
四者备矣,寒者不必求衣,饥者不必求食,不获者不必求得。
盖分任其责者彼自有人,于大丞相何有哉!
文公、富公并秉国政,而天下之望、当世之责多及文公,而富公若不与焉者,何哉?
盖文公望尊位极故也。
某闻之人言,大丞相当涂,略金陵,浮吴松,入国门,修途远役,茵鼎无恙,如平居无事时。
盖二气五行皆于我乎出,山川鬼神皆于我乎请命,外邪客气岂有投之隙哉!
某槁瘁日甚,光景无几何,幸甚目见大丞相秉国之钧,造化一机,坯冶一陶,与天地万物津津皆有生意。
某寒焉而衣,饥焉而食,皆大钧坱圠之赐也。
潜深伏奥,未由伏谒光范门下,谨具公劄申诵所以喜跃皈依之意,伏惟大丞相恕之察之。
某方冒昧上书光范,为天下贺,岂敢有犯分陈请。
然事机可乘,势有不容已者,某亦自知决不为大丞相之所厌恶,敢申言之。
某今春尝以亡僧物故,不堪官吏之椎剥,具状申闻。
伏蒙钧慈亟从所乞,给榜劄郡,凡亡僧衣钵,官吏并不许干与。
事下郡县,如阴霾解駮,天地开霁,九州之僧皆欢呼鼓舞,相与族而言曰:相公之恩,广矣大矣,自是而往,吾党可以死矣。
虽然,五云之覆,祗于江左一路而已,闽浙湖广,造化犹未到也。
今八荒一云,四海一天,凡囿形宇宙间者,岂有更在化炉之外哉!
辄忘犯分,谨具公劄申渎钧岩。
伏望大丞相垂天池生成之造,俯从所请,使公朝隆恩行之天下,达之后世,死者得葬,生者得安,皆大丞相之赐也。
冒犯钧严,死罪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