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目
贺张丞相平寇启 宋 · 朱震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二
奏凯旋师,奉圭入觐,霭万口同声之誉,被十行细札之书。锦衣绣裳,备三公之典册;碧油红旆,瞻上相之风棱。庆在一人,重增九鼎。恭惟某官道兼文武,身任安危。回日御之再中,斡斗枢而独运。已断蚩尤之肩臂,请枭袁尚之头颅。思定中原,誓平北寇。奋身犯难,栉风沐雨者五年;决胜运筹,折馘执俘者万计。张尚父鹰扬之气,挫敌人虎噬之心。若堂上之兵不婴其锋,则关中之利已非我有。顾猛虎在山之若此,乃飞鸿遵渚之谓何?爰命召公,尚期疆理于南海;降于伊尹,又约左右于商王。某夙倚门墙,晚蒙陶冶,假以两路召军之檄,脱其一家垂死之躯。岂期流落之馀生,复听遄归之新咏。属以深居岩壑,自远光尘。冯谖之出无车,原宪之贫见肘。蹇驴肯借,尚吝于东家;雉子候归,更迷于前路。用莫趋于台席,结转激于蓬心。遐睇海鹤之姿,共睹风云之会。卫武公入相,曾无绿竹之篇;仲山甫永怀,但诵清风之句。
按:《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六七,清抄一百五十卷本。
张邦昌知光州制 宋 · 翟汝文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六、《忠惠集》卷二
有民人社稷之重,足以为政;有庠序礼乐之教,足以为学。君子学道则爱人,亦可以行其所闻矣。汝言语政事,见于已试。光虽小邦,民俗宽厚,请问故老,延见诸生,因其礼俗,临以恺悌,则予汝嘉。
尽心堂为张丞相题 宋 · 汪藻
押虞韵
道林岳麓天下无,下有万顷之重湖。
群山奇变水清泻,紫气合沓来中区。
张公扶持宇宙了,天与此境为公娱。
烟云冲融几席上,幻出百态供朝晡。
那知公亦寓焉耳,胸中炯炯如冰壶。
平生忠孝心铁石,不磨要与兹山俱。
向来卜筑营草木,汲汲可笑平泉愚。
何如坐以眼为界,卷藏云梦吞衡巫。
主人归来头正黑,剑履未给黄门扶。
我虽忘世世不尔,唾手行取东西都。
谁云古今不相及,今见谢傅东山图(同上书卷七二四○)。
张邦昌责授昭化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制 宋 · 汪藻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六八、《浮溪集》卷一二、《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五、《新安文献志》卷一、《宋四六选》卷二、《江右文钞》卷二
以死偿节者,臣子之宜;求生害仁者,圣人所嫉。傥或志存于躯命,则将义薄于君亲。具官某身受国恩,位登宰辅。方宗社有非常之变,乃人臣思自尽之时,而不能抗虎狼强暴之威,徒欲为雀鼠偷生之计。陷于大恶,所不忍言。虽天夺之明,坐愚至此;然君异于器,代匮可乎?宜大正于典刑,用肃清于名分。尚以本繇于迫胁,恻然姑示于矜容。出授散官,窜投荒服。其体好生之德,毋忘自讼之心。
张邦昌尚书左丞制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五、《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二
朕纂承祖考,保乂家邦。永惟万事之微,实赖四邻之助。久惟登用,兹有次升。具官张邦昌履信而守谦,蹈中而迪吉。学足以贯天人之奥,识足以通今昔之宜。擢自演纶,古训载扬于凤阁;试之专对,王灵远畅于鸡林。旋假道于北门,肆参华于右辖。试观体国,备见济时。惟允协于一心,遂克和于庶政。宜进厥序,俾孚于休。朕心朕德惟乃知,嘉谋嘉猷其入告。
上张邦昌乞正名位劄子 宋 · 胡舜陟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七六、《三朝北盟会编》卷九○、《胡少师总集》卷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新安文献志》卷七八《胡待制传》
臣以鄙陋,谬当言责,而又昔蒙收录,受恩良厚,辄效愚忠,仰报万一。今日之言,笃于爱上,陛下谅臣区区,必不加罪;若小人自为身谋,必欲置臣重辟,臣亦甘受不辞。臣窃睹陛下正位宏远,非出本心,外迫金人兵革之威,内念黎元涂炭之苦,良不获已,总览权纲。自践阼以来,谦虚畏抑,命令起居不敢侔于至尊,故自士大夫以至闾阎僮仆,翕然称颂,皆知陛下忠义之心坚如金石,不肯朝北面而事人,夕南面而臣人也。此有以知陛下处富贵崇高,聊以从权,非固执以为己有也。今大金已返其国,而君臣之义安可一日而废?陛下之高明洞达,释然去位,宜不为难。第恐奸言荧惑聪听,谓大金为可恃,谓天位不可失,谓自古有亡必有兴,此皆小人轻虑浅谋,但顾目前之利,不识祸福之机者也。本朝自祖宗以来,恩德在人至深至厚,九州四海,岂有一夫不心怀赵氏者?自二帝播迁,人皆泣血,但恨敌国势强,力莫能回,所以兴灭继绝,报本反始,天下正有望于陛下。若奋发英断,斥去奸言,使赵氏之祀已亡而存,此伊尹、周公盛德之事,名与天壤不朽,庆流子孙无穷。若曲徇小人之言,顿失君臣之义,则中原干戈相寻无已,生灵屠戮,何有噍类?陛下不得已而登大宝,忍复使之若是耶?今四方勤王之师云蒸雾集,彼为赵氏而来,岂有从吾号令?闭门拒之,有同儿戏。伏望即降指挥,正其名位,请元祐皇后垂帘听政于内,陛下以太宰治事于外,特遣大臣往迎康王,明以此事播告将士,孰不欣然悦服?此实天下之盛福,陛下卓越之殊勋,万世一时者也。伏望采择狂愚而加意焉。
乞毋支赐张邦昌家属月钱奏 宋 · 曾几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老学庵笔记》卷八
邦昌在古法当族诛,今贷与之生足矣。乃加横恩如此,不知朝廷何以待伏节死事之家。
牒知庐州冯询等密切关防张邦昌家属 宋 · 向子諲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三○、《三朝北盟会编》卷八六
访闻张邦昌受金人伪命,已有人诣济州大元帅府陈述上件事迹。契勘本官家属,母与子皆在庐州,须至先有行遣。牒候到,请照会将应本官,于亲属密切关防,毋得漏落及有疏虞,候大元帅府指挥。仍选委有心力忠实官干当,须别以事为名目,庶不张皇漏泄,摇动人心,有害国事。亦具因依,此牒知庐州都钤冯大卿去讫,更请同共议事,仍亲书已如何施行公文回示。今牒提举淮西盐茶范礼部。靖康二年三月二十六日牒。仍具申元帅府,乞更赐行下本州,严行关防。
上金主乞早赐遣张邦昌奏 北宋 · 王时雍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
今来军民悉愿推戴张太宰,缘京城无主日久,伏望早赐遣,备礼仪施行。
复张邦昌书 北宋 · 翁彦国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六、嘉靖《建宁府志》卷一八、《四朝闻见录》卷二、《宋史翼》卷七
相公朝之元臣,初以使命出疆,已而与兵俱入。遭变故,事状骇异。虽私心意其出于迫胁,然殊恨相公之不能死也。又谓相公既以救时之心,权就大事,然处斯位也,居斯名也,天下之人能谅相公之心者几何人哉?手书之下,颇行庆赏,虽号令不出四郊,而忠义之士投袂而起者多矣。迎延福之文,援引故实,多非所宜。度相公有所顾避,故为微辞,以示深意,安知天下不疑相公为新都之渐乎?夫无其意而有其言,血气之类,不可欺也;有其意而有其言,而不以时决,是速天下之兵也。康王之军距京城不数舍,宜致臣礼请临郊,身率将士,降服而囚,以自归于辕门,非特老母弱子可保寿命,朝廷当考相公之诚,图相公之功,其为报岂有量哉!谨与相公期旬日之内,奉王以入。有如迟留,某当勒十万见相公于端闱,不得施黄阁之恭矣。
缴张邦昌与翁彦国书状 南宋 · 赵子崧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八二、《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二
据经制使翁徽猷申,今月初十日午时,朝散郎尚书户部员外郎李健、奉议郎陈戬至彦国军前,赍到张邦昌书一本,实封印记。除已缴连赍申大元帅大王行府外,今录白到一本,连黏在前,申当司者。右件录白到张邦昌书一本,连黏在前。今月初十日卯时,据太康县申,开封府差人送到四月二日黄纸手书一道,全是道登极赦意。某即时行下太康县,不得行出,及遍下诸路不得施行,惟听大元帅行府之命。至当日未时,据太康县申:「准知太康县事大夫引为据进奏院申,准开封府指挥,拘收初七日弓手丁进、葛政赍去尚书礼部颁降到黄纸上印手书,立便火急令差去人申缴前来,以凭缴纳,不管误事。县司除已收元降手本,缴送去急,申乞照会」。某窃惟兵事贵速,几不可失,事久生变,虽悔何及。子崧与翁彦国已差翁挺、吕翊中奉状诣府,伏望大元帅大王俯徇劝请,速正位号,以系天下之望,以折逆臣之心。子崧等除已一面进师城外以听王旨外,伏候王旨。
谕张邦昌书 南宋 · 赵子崧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八二、《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
靖康二年四月日,宝文阁直学士、朝请郎、知淮宁府事、大元帅参议、兼东南道都总管、节制诸军赵子崧,谨致书大观文相公张公阁下:子崧闻人臣委质事人,义命而已。见得思义,见危致命,人臣之常节也。议者籍籍,谓阁下使虏踰年,日与异类处,坐视谋吾之国,不能效寸长。京城一破,阴遣人奉召兼程,已至贼营,复坐视谋吾之君,而不能以死争。其劫请倾危之计,阁下或与闻之,不然何虏人曲折拒孙傅之请,卒以与阁下,盖必有定论矣。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天下将以此责阁下。子崧亦疑是说。自闻入居禁中,躬受虏册,即集大军,设坛歃血,专意讨逆。三军之士,千万人惟一心,踊跃奋迅,欲得阁下而甘心焉。大元帅康王以节制见委,责以再造。况子崧猥在属籍,义兼臣子。今祖宗之后系累以去者殆尽,如子崧辈偶存,若不辅大元帅以图兴复,天地祖宗实临之。翁中丞忠义诚恳,言发涕流,必欲共奖王室。今既大集,众愤难遏,亦可畏也。忽九日李健、陈戬持书至翁中丞,有反正之意,群情犹疑惑,引冯瀛王曰:「公此举由衷乎」?子崧独谓殆天诱阁下为斯举也,前所述者,谅非阁下本心,出于迫胁无疑。阁下少年登科,致位宰相,必知义命之大戒。传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伊尹犹不可,而况其下者乎?阁下前日迫于虏威,欲保宗庙,全都城,不得已而从之。今虏既远去,即有所避而归之正,以成前功,岂不本末明白哉?既出至诚,便当断以不疑,不可犹豫,速出居相府,易服自贬,亲书以示于军中,哀鸣以请于帅府,使三军晓然知阁下前日权以济事,而实不忘吾宋也。子崧等亦当按兵城下,以待大元帅之命。若迟疑不决,则三军必曰以天下之师,诛天下之逆,非子崧等所能专也。阁下老母垂年,伶俜一子,身将五十,必不肯为覆族之计。或谓阁下亲属便当殄灭,况城中万姓皆死,则张氏何恤哉?尤而效之,大元帅必不忍为。本道已申行府,委所在优加覆护宥恕,要知夫转祸为福,几不容喘,阁下其深思之。迫于宗社大计,肝心溃裂,书不能文,幸察。薄暑,惟加慎眠食。毋为空言,以受实祸。不宣。
张邦昌赦文 宋 · 颜博文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三朝北盟会编》卷八九
天下承平几二百载,百姓安业,岂复知兵。乃者奸臣,首结边难,招致祸变,城守不坚。嗣君皇帝越在郊野,予以还归,横见推迫,有尧、舜之揖让,无汤、武之干戈。四方之广,弗通者半年;京城之大,无君者三月。从宜康济,庶拯艰危,可依下项:应手书到日,昧爽以前,罪无轻重,常赦所不原者,并特释放。遣官省视陵寝,诸州天庆观天宁节仍旧行香,官吏并与推恩。勤王之师令管押归元来去处存恤。诸处宗室,除于租税。招免贼盗等事,令礼部遍牒施行。
在京百官劝进张邦昌状 北宋 · 王绍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一四、《三朝北盟会编》卷八一
闻建邦立都,必立君长;制国御俗,允赖仁贤。恭以大金皇帝道合三元,化包九有,矜从诸夏,俾建列藩。契勘虽不许存立赵氏,既择贤人,以主兹土,则于国于民,为幸亦已深矣。伏惟太宰相公名高今古,学通天人,位冠冢司,身兼众美。硕德伟望,早羽仪于百工;嘉谋赤心,久勤劳于三事。敢望以苍生为忧,而不以细行自饰;以机政为虑,而不以固避自嫌。上体大金择立存抚之意,下副国人推戴为主之望。及别状申行府。今文武百僚、僧道、耆老、军民共请太宰相公以治国事。窃虞别有辞让,伏望元帅府更赐敦请本官,早从舆望。
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原注引。又见同书卷二。
申金国元帅乞命张邦昌治国状 南宋 · 李会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二
文武百寮、军民僧道耆老,同知枢密院事孙傅等,准元帅府牒,须得共荐一人,限今月十一日状申者。契勘自古受命之主,必上膺图录,下有勋德在民,或权强近臣,或英豪特起,有大材略,因而霸有天下,方为人所乐推。今来本国臣寮如孙傅等,召自外方,被用日浅,率皆驽下,迷误赵氏,以至亡国,人皆怀怨,方且俯伏,谨候诛夷。若或付之土地,俾为藩屏,必为百姓忿疾,旋致变乱,上负选择之意。然今奉元帅之令,备到诏旨严切,举国惶恐,非敢违拒,实以在内官寮委无其人,伏望元帅台慈体念,乞于军前选命张邦昌以治国事。如军前别有道隆德懋、为天命之所归者,乞赐选择,本国臣民敢不推戴者。右谨具申元帅府,伏候台旨。天会五年二月十一日,文武百寮军民僧道耆老同知枢密院事孙傅等状。
按:《大全吊伐录》卷三,守山阁丛书本。又见《靖康要录》卷一五,《三朝北盟会编》卷七九,《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
张邦昌少宰制 北宋 · 宋钦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一三、《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八、《靖康要录》卷一、《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三
门下:股肱之起元首,庸闻舜帝之歌;舟楫之济巨川,备载高宗之命。聿求隽望,式赞鸿图。在咨考以惟精,顾登庸之敢后?诞扬孚号,明告治庭。正奉大夫、守中书侍郎、兼充神霄宫副使张邦昌,识敏而器闳,才高而学博。洁于行己,保礼义廉耻之四维;靖以立朝,懋正直刚柔之三德。粤登庸膴仕以亟进,惟嘉猷成绩之具存。念天步之方艰,忧民心之未定。允资厌难,尤赖协恭。是用擢升亚揆之崇,进贰上台之重。仍兼官于凤沼,俾亮采于龙墀。并衍爰田,倍加贞食,庸昭异数,特示殊施。以朕初载论相之明,为尔盛年得君之宠。于戏!敉宁中外,矫情当慕于谢安;镇抚迩遐,守正宜师于裴度。钦承予训,益懋乃诚。可特授少宰兼中书侍郎、神霄宫使,加食邑七百户、实封三百户。
张邦昌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制 北宋 · 宋钦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一六、《三朝北盟会编》卷四二、《靖康要录》卷三、《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三
门下:难进易退,允高君子之风;崇旧优贤,实重朝廷之体。眷予元弼,为国良臣。用舍虽系于时,始终且笃其义。诞敷明命,敷告治朝。光禄大夫、太宰、兼门下侍郎张邦昌,智沈而识精,气博而用远。蚤登禁路,廷臣无出其先;久预政机,天下实受其赐。嘉有功于社稷,俾正位于台衡。丙吉有声,独擅边书之备;王商多质,有严汉相之威。念其行李之勤,处以真祠之逸。升华秘殿,庶尚便于咨询;陪赋爰田,用昭宣于物采。于戏!留侯知足,愿遗人事之劳;南仲将归,毋惮简书之急。其全明哲,以保功名。可特授观文殿大学士、太一宫使、依前光禄大夫,加食邑七百户。
论张邦昌李纲升黜奏 南宋 · 颜岐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
邦昌,金人所喜,虽已为三公,宜加同平章事,增重其礼。李纲,金人所不喜,虽已命相,宜及其未至罢之,以为中太一宫使兼经筵官,置散地。
跋淮宁赵史君檄张邦昌书稿 宋 · 史浩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一四、《鄮峰真隐漫录》卷三六
靖康之难,公以宗英之杰,贻尺纸,引大义,使僭伪缩手,逡巡退听,神器有归,卒成恢复。算计见效,不在平、勃、李、郭下,其与朱虚侯盖异日同道也。刘歆辈而在,或见此书,必当羞死。淳熙辛丑闰月吉日,四明史某敬书。
张邦昌依文彦博例一月两赴都堂诏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三九、《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宋史》卷二四《高宗纪》一
张邦昌知几达变,勋在社稷。朕尊诸论道之地,宠以王爵,欲与日引同朝,共理万物,而养恳牢避,雅志莫夺。朕以崇德报功,悯劳以事,而养民保国,实赖图维。虽已断来章,宣赴都堂治事,未极褒崇之典。考祖宗故实,惟元祐閒文彦博以累朝勋德礼绝群臣,一月两赴都堂,平章重事,最为异数。今邦昌已降指挥参决大政,属望尤重。可依文彦博例,一月两赴都堂,仍不限时刻出省;急速大政,许宰执同就第商议,以称朕优假荷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