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吕好问尚书右丞建炎元年五月八日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二一、《鸿庆居士文集》卷二六、《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三
富贵不足解忧,方极慕亲之念;
孝弟施于有政,莫先同德之求。
朕以眇躬,嗣承大统,遭家不造,凛若渊冰。
虽三军举同左袒之心,而二圣未返北辕之役。
棠棣之华韡韡,敢忘原隰之求;
大隧之乐融融,有待封人之荐。
具官某儒术之茂,闇然日章
信厚之资,老而弥笃。
遍仪甘泉法从之列,实自靖康总揽之初。
从容片言,绰有回天之力;
险夷一致,益肩卫上之忠。
肆图邦命之新,进总文昌之辖。
倚老成于典刑之重,登世臣于故国之遗。
朕之股肱,谅同休戚,其念两宫戴天之义,体予一人前席之思。
傥能遣侯公而说之,必有御赵王而归者。
亶惟乃辟是佑,则于永世有辞。
吕丞相(一)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四一、《鸿庆居士集补遗》卷四
某待罪临安,日伫前驱,迎拜车下。
承以趣召,便道造朝。
望金节于一江之阻,不敢造请。
负罪投閒,去门墙益远矣,而区区之心,无日不东向而望也。
吕丞相(二)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四一、《鸿庆居士集补遗》卷四
伏自明受伏阙之乱,磔奸凶之巨恶;
建康移跸之后,诛跋扈之枭雄。
中兴元功,与宋无极。
偃蕃未几,当守益思。
逮此登庸,中外交庆,所冀增畏鼎衽,辅安神明。
卒功名以慰苍生之傒望,躬明哲以赤松之高躅,则天下幸甚也。
吕丞相(三)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四一、《鸿庆居士集补遗》卷四
向来维扬参陪法从之末,蒙顾已厚。
未几,相公延登宰路,岂非小人弹冠自效之时?
属已得罪枢省,不安厥官,遂请补外。
论者交击之,至于三四,凡相公陶铸延阁之宠,藩翰之寄,一时镌褫而尽。
误恩起废,再尘督府,咎深谪满,荐致人言。
又蒙曲折全护之恩,全璧而还。
天地之炉,曲私一物,殆有昔之因也。
感藏心膂,笔舌岂易具陈!
麻制下郡国,方与阖府吏士交庆,退而占词赞喜。
属投閒之命已下,亟解印绶,窜伏田里,至是,方得占叙万一。
言狂意拙,所谓食芹暴背之意。
一读而后置之,幸甚幸甚!
吕丞相(四)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四一、《鸿庆居士集补遗》卷四
乘舆久驻会稽,颇类怀安,无复四方之志矣。
意谓必有兴王之臣,如舅犯之流谋载晋公子于下者。
于是葺治州廨,以待北辕之渐。
湖上废寺十数区,为两大刹于城中,以备宫府之用。
士大夫不亮此心,颇以营造为谤。
故种种祸讳,而不克成,以至罢去。
相公登庸,首建此议。
果如区区所望于门下,实社稷之大庆也。
吕丞相(五)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四一、《鸿庆居士集补遗》卷四
临安戎马之后,以某承乏,又当春夏青黄不接之时。
月用军粮九千斛,而一斗之直,为钱一千一百,籴买于湖、秀境上。
湖、秀非所部,必用见钱实直,故军储之费,月为钱十万缗,又有供大使司二万二千五百缗。
知州侍其傅(一云侍其敷。)创立缪利号,旬设与官廪,给过往、批请之属,又四万馀缗。
某待罪八月馀,百姓不输一钱,九县不任其责。
专治酒税,检责群偷,遂不乏事。
比以罪去,尚有钱十万馀缗,绢二万匹,米二万馀斛。
漕司起发过半,然群怨造谤,则至今未已也,况督责酒税,供亿州郡!
某在吏部时,相公所指踪也,能行周公之言于今日者,某一人而已。
风俗之坏,以敛于百姓者为是,以取诸群偷者为非。
必欲一变弊俗,少纾疲瘵之苦者,非相公其又谁望耶?
吕丞相(六)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四一、《鸿庆居士集补遗》卷四
建炎之初,言者附会,诬以伪官,从置湖外。
枢长张德远台端时,因论李相,首为辨雪,蒙恩以中书舍人召还。
相公版曹所亲见也。
若不受官爵而立于楚朝,比比皆是。
而某自虏营纵还至太后垂帘,杜门辞病不出。
上即位于南京,被主押圭宝,然后即日造朝辞谢,径趋行在,士大夫户知如林。
适卧病,遂脱苗、刘之变,而被龙阁之宠。
某未尝立楚庭一日,而独得罪于公朝,时相公未之知耳。
异论纷然,立排众怒,舍剧就閒,保全而去。
相公之赐已大矣,尚复敢谍谍以尘省览!
吕丞相(七)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四一、《鸿庆居士集补遗》卷四
建炎之初今上即位,时充押圭宝使,而李擢为副。
方第赏,而李相当国,便以罪去,至今未曾推恩。
某窃欲具劄子冒浼,如范相、谢参皆同时奉使,已被任子之赏。
如可以援例,上扣钧造,为私门之宠,当俟进退之命,乃敢剡发。
干冒威重,汗流至踵。
按:此吕相即颐浩,时余知临安
回吕节干好问劄子 南宋 · 刘宰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三○、《漫塘集》卷一二
夏令平分,午风清暑,恭惟某官泛红依绿,锡命维新,神听相之,台候动止万福。
某日即衰懒,失于奏记,然月明无吠犬,雨后有耕夫,知从容赞画幕府有人焉,用以自慰。
新命却来,闻已奏除书,遂正宾僚之位,不胜赞喜。
今外患未弭,内忧方深,当长江之要冲,任制阃之重寄,不有君子,其能佐之?
愿益究心,以开长算。
某以病丐閒垂二十载,曝背以为温,击壤以为乐,真不复知世间事。
自公朝承化,意奖恬退以厉民俗,谓某近似之,故误奉恩,俾缀奉常末属。
不知某盖病不可为,非能为而有所不为者,已具情实申控,一辞不敢欺,期必得请。
劝奖谆谆,祗以自愧。
某屏居惟荫樾是藉,今大府辟属,似曲为某地。
一笺未彻记府,而来翰复先之,不敏其何以文?
得便,亟此谢万一,他须专遣,伏乞台照。
吕制干好问贺除直秘阁 南宋 · 刘宰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三四、《漫塘集》卷一六
晚岁轩裳,久兹绝望;
先家香火,遽此具员。
辱贶长笺,以光末路。
退循初意,实有腼颜。
某一自归田,恍如隔世。
鸡鸣起舞,殊非少壮之时;
鸟倦知还,宁作奋飞之想!
方真人之御极,正多士之盈庭,岂意衰孱,亦膺奖拔。
累上投閒之请,更叨从欲之仁。
俾内联册府之班,而外缀祠官之列。
虽名非其实,而下颇升高。
致此何由,念之至熟。
某官清才瑞世,高义薄云。
当从容入幕之时,念畴昔通家之旧。
萋斐而成贝锦,已为释夫烦言;
咳唾而为珠玑,更曲借于馀论。
因之吹送,有此侥逾。
而某自断此生,已无他念。
既不敢干于升斗,亦何可列于缙绅。
鹪鹩巢于一枝,所幸卑栖之有托;
凤凰翔于千仞,第祈快睹之争先。
乞正叛臣吕好问李会之罪劄子 宋 · 邓肃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五、《栟榈集》卷一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三
臣窃观前日臣僚上言,有论伪楚之臣,止论王时雍徐秉哲等,未尝辄论吕好问
王时雍等伪执政也,吕好问亦伪执政也,论时雍而舍好问,岂非以好问今为右丞乎?
右丞之职,天子命之也,虽贤与否不得以尽知,然伪楚之朝,始为册立使,俄为门下侍郎,此好问之迹亦昭昭矣,论事之臣亦安得漏网,以罔天子之听乎?
谨按好问本非奸雄,但怯懦耳。
王时雍游,致有叛臣之迹,皆怯懦所致也。
今虽居宰执,亦不能为朝廷患,然国家艰难,急于求贤,岂容有怯懦无立之士厕迹于二府乎?
好问在朝,则伪楚奸臣必不尽责,盖有以蔽之也。
臣又闻中书舍人李会,至今尝语人曰:「张邦昌有伊、周之志,非逆谋者」。
其推戴伪楚之心犹昔也。
谨按李会尝拜伪楚之庭,甘为禁从
今日复厕朝班,有愧同列,遂为巧语,以蔽邦昌
呜呼!
衣天子之衣,而坐天子之殿,降敕令以朝百官,拥殿班以称陛下,邦昌反状,虽三尺之童亦知之矣,其臣李会不知何辞,尚敢为之游说乎?
且以邦昌为是,则陛下责之为非,是邦昌而非陛下,信乎桀之犬可使吠尧也。
臣所论叛臣,乞陛下定罪,章疏再上,未蒙陛下一正典刑。
臣窃考叛臣在朝,今居二府吕好问也,今作从官者李会也,臣愚欲乞先正此二人之罪,以去其大者,然后乞检会臣所校者叛臣八种、定罪二格,一网而尽,俾无遗漏,庶几可以少释二圣之怒,以慰天下之望也。
惟陛下断而行之,毋惑群听。
取进止。
吕好问自代1126年2月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六、《杨龟山先生集》卷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右,臣伏见朝奉大夫吕好问,勋德之后,蔚有典刑,笃实而多闻,疏通而守正,论议气节,凛然有古诤臣之风。
非特臣所不如,亦当代难得之士,举以代臣,实允公议。
李纲吕好问手札建炎元年七月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四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
好问心迹与馀人不同,言者所不知,仰尚书省行下。
吕舜徒明州1112年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嵩山文集》卷一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宁波市
说之启: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鄞县递中为问,达否?
昨日忽收十一月二十七日书,承侍奉万福,至慰。
说之远宦,穷寂如初,无足言者。
贯弟得从贤者游,尤可喜。
所谓「乐有贤父兄」之说,则未喻也。
是出于《孟子》乎?
试为吾友陈之。
乐贤而恶不才,在敌以上有所不行,况吾父兄之间哉?
父兄天性,甘勉其孝悌而不能已,宁知所乐贤不贤耶?
贤可乐矣,顾不贤则如之何?
且如何而可谓之贤?
颜氏之子、闵氏之弟,视孔鲤不免有惭色矣。
舜五十而慕,为瞽叟之贤欤?
文王王季安否而忧喜,王季之德不与也。
孔子亦曰:「喜父母之年耳」。
以此三圣人之迹求之,似孟子之言无所当也。
且其言父子之间不责善,则疏之矣,今何望之深耶?
七丈讲学最明,侍次以此禀之,便可语诸郎曰:「无以吾不贤而恶之」。
此语虽近乎戏,然所感不浅。
近作《申刘》一篇,辨舜河南事,辄同往。
汪信民乃止于此,奈何!
令人痛怛不可言,吾党中失此一人,大有所系,奈何!
颇恨信民不及见吾《申刘》也。
诸郎各想进学,春寒,万万为亲多爱。
中奉状,草草不宣。
正月二十六日说之舜徒船场朝奉
辨父好问受伪命之谤状绍兴八年十一月 南宋 · 吕用中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九、《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九、《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三
伏念先父好问昨于靖康元年闰十一月初金人欲围城之际,方除兵部尚书,即值国家祸变。
二圣出幸虏营,先父投檄致仕。
孙枢密傅谓先父曰:「尚书怕死耶?
傅以职任留守,当死军前。
公世受国恩,须承当兴复之责」。
张叔夜在傍,谓先父曰:「尚书若不怕死,何不了此事?
叔夜则须去军前效死也」。
先父不得已而许之。
继闻金人欲伪立张邦昌,先父本欲闭门不出,众皆责以不出何补?
不若勉强一出,以患祸动之。
先父遂至省中,以祸福喻邦昌,劝一面令迎康王,及请元祐皇后权听政事,及劝却回金人所欲留兵,以明顺逆。
是时城外消息断绝,于是罄竭家赀,加以假贷,阴募李进,冒犯重围,赍帛书往河北,求访问今上皇帝所在。
李进屡遭金人捶打,幸无败露。
开德府知州王棣考其事,因以实告。
大惊,即差人伴送至大元帅府投下。
其后金人欲退,先父痛念二圣銮舆不返,又遣人诣大元帅府劝进。
此皆上下之所共知,岂敢少有诈诞,以欺罔天下也?
先父当时又于大雪中夜閒密遣子弟,阴与孟郡王忠厚相约,请昭慈圣献皇后入禁中,正母后之位,以安宗社。
金人方退,先父即以兵部吕尚书贴子召百官入内,以邦昌手书请昭慈圣献皇后听政,大事遂定。
主上既登宝位,先父即至南京,主上嘉其忠义艰难,首擢尚书右丞
遭言者诋訾,主上灼见底蕴,出亲劄付尚书省,其閒有「吕好问邦昌僭号之初,即募人赍帛书具道京城内外之事。
金人甫退,又遣人劝进,臣僚所不知」之语,此可验也。
当时金人据城失守,城外虏骑连数十州,杀人蔽野。
城中达官被杀者甚众,而先父遣人赍帛书,犯重围而出。
若使少败露,则必尽遭屠戮。
与夫自经沟渎,身享美名,子孙获厚禄,校量利害,孰重孰轻?
何必区区遣人犯围,自为杀身灭族之祸也?
先父向若金人退后,方遣人赍帛书,旋谋入请昭慈圣献皇后,则岂敢逃天下之责?
盖缘十馀年来,未有为先父发明此事者,故士大夫亦不知本末,使先父时遭谤议,久不获伸。
用中今者窃观臣僚章疏,尚以先父为言,则是先父事迹终未辨明,人子之义不可强颜立朝,亦不可默默而去。
用中已于十一月一日以后在假,更不敢赴部供职,伏望特赐敷奏。
用中所言稍涉虚诞,即乞将用中重行斥责;
或先父事迹有实,亦望朝廷暴白先父劳效,仍乞降注。
用中乞在外宫观差遣,候指挥
吕好问故母齐安郡夫人张氏赠文安郡夫人 宋 · 程俱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二五、《北山小集》卷二三
敕:士有砥节厉行,修身于奥窔之间,遗庆于数十年之后,其必有内助之贤,相与守廉勤之操,保平康之福,以成其室家,故既久而弥大也。
具官故母。
按:云云,同前词。
吕好问故妻永嘉郡夫人王氏赠东莱郡夫人 宋 · 程俱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二五、《北山小集》卷二三
敕:辅弼之臣,有以才德自奋,以底显荣,至于耆老,五福成备,而内助之贤,不与享焉,则湛泽之施,其可后哉!
具官故妻。
按:云云,同前词。
资政殿学士太中大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吕好问守本官致仕制 宋 · 程俱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二四、《北山小集》卷二二
敕:太上有立德,斯为不朽之图;
故国有世臣,亦慎进贤之举。
惟予先正,贻庆后昆。
顷致位于燮谐,盖兼隆于问誉。
逮更变故,旋即便安,遽形告老之言,勉徇退身之志。
具官某孝悌之美,得于天姿,重厚之称,信于士类。
比中罹于党锢,弥克守于家规。
靖康之初,首被简拔,亟跻谏省,遂总台纲。
掌邦政于文昌,赞皇猷于钧轴。
肆予缵绍,俾复疑丞,啧有烦言,寖辞剧职。
奉祠均逸,既历于岁时;
谢事言归,不愆于雅素。
览公车之需奏,即秘殿之崇资,用以宠绥,益全终始。
庶无劳于夙夜,几永介于寿康。
可。
吕好问父任奉直大夫秘阁太子少师希哲赠太子太傅 宋 · 程俱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二五、《北山小集》卷二三
(上词同汪。):而况职在秘殿,尝更钧辖之任者哉!
具官父某盛德遗范,钟于其身,纯粹靖共,见于行己。
中更党论,公望益明。
不克大施,委庆厥嗣。
储宫之峻秩,有训导之古官,均彼师严,升之二品。
用敷釐泽,益示宠绥。
可。
吕好问尚书右丞 宋 · 汪藻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六七、《浮溪集》卷一一、《宋四六选》卷二
富贵不足解忧,方极慕亲之念;
孝弟施于有政,莫先同德之求。
朕以眇躬,嗣承大统,遭家不造,凛若渊冰。
虽三军举同左袒之心,而二圣未返北辕之役。
常棣之华韡韡,敢忘原隰之求?
大隧之乐融融,有待封人之荐。
具官某儒术之茂,闇然实章;
信厚之资,老而弥笃。
遍陪甘泉法从之列,实自靖康总揽之初。
从容片言,绰有回天之力;
险夷一致,益坚卫上之忠。
肆图邦命之新,进总文昌之辖。
倚老成于典刑之重,登世臣于故国之遗。
朕之股肱,谊同休戚。
其念两宫戴天之义,体予一人侧席之思。
倘能遣侯公而说之,必有御赵王而归者。
亶惟乃辟是佑,则于永世有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