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杨伋落待制黄州崔台符王孝先各降一官台符相州孝先濮州1086年6月26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三、《苏文忠公全集》卷三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敕:国家临御百年,哀矜庶狱,好生恶杀,视民如伤,六圣一心,简在上帝,而市井无赖,谮愬公行。
廷尉治狱不苛,秋官议法有守,则仁圣在上,奸宄自消,岂有数年之间,坐致万人之祸。
死者不复,谁任其辜。
具官杨伋等,以患失鄙夫之心,而窃乘君子之器,欲与群小共分告织之功,专务巧诋以成疑似之罪。
试加覆视,冤状了然。
公议不容,弹章交上。
聊从附下之罚,少谢无辜之民。
服我宽恩,益务循省台符改「服我」下云:往莅安阳,兼修马政。勉思来效,毋重往愆。)
可。
乞罢黜崔台符等奏元祐元年六月 北宋 · 上官均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八一
臣闻《书》曰:「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盖死者不可复生,断者不可复续,先王所以明谨用刑,而司刑决狱之官所审于听断也。
臣窃见刑部侍郎崔台符宝文阁待制、知庐州杨汲大理卿王孝先,自元丰以来相继为大理卿,每有内降公事,不能悉心持平,推考情实,专务刻深,高下其意。
虽知所告不实,事或微末,不度是非,一切徇报者之语,委成狱吏,不复亲听。
而报者所闻,往往得于雠怨之人,巧谮诬陷,无所不至。
一入犴狱,如落槛阱,锻炼罗织,必致以罪,三木所加,何求不得。
又于元报事状外,曲行推究,至有罪薄罚轻,又妄为论奏,乞行编配,隐害善良,不可胜计。
至于觇夫察隶,遍满京邑,报逮纷纭,填满牢狴,都人惴慄,不敢偶语,兢兢朝夕,莫能自保,皆台符辈观望傅会,相为表里,以至如此。
圣朝明烛万里,而台符辈治狱都城,密近辇毂,辄敢肆为诞谩,残虐无罪,中外侧目,共怀愤疾。
日者朝廷灼见冤滥,立司辨理,而台符辈或尚居侍从,典领藩郡,列卿棘寺,晏然自若,曾不愧惮。
夫邪虐不斥,无以戒暴吏;
侍从不清,无以正纪纲;
刑官非其人,无以安善良。
愿陛下因臣之言,察中外之议,特行黜罢,以允公论。
仍乞精选儒臣通明端厚之士典领刑狱,庶几刑不失中,狱无滥及,以副陛下宽仁好生之意。
再乞黜罢崔台符等奏元祐元年六月 北宋 · 上官均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八一
尝具奏论列刑部侍郎崔台符宝文阁待制、知庐州杨汲大理卿王孝先等,元丰以后相继为大理卿,承勘内探公事,不能悉心持平,推考情实,专为观望傅会,欺罔圣明,陷害善良,不可胜计,乞特行黜罢,至今已及月馀,未蒙施行。
臣以为有德者进,则朝廷尊;
去邪勿疑,则小人惧。
台符等奸憸深刻,迹状明白,天下之人,孰不闻知。
今尚为侍从,列居九卿,是疑于去邪,非所以进有德也。
窃以陛下以昨来探报公事率多冤滥,故临御之初,即罢探卒。
寻又置司理诉,辨明幽枉,黜降中官石得一使居閒地,下至探卒郭鲸等二人继行斥逐,中外之人莫不欣快,皆以为陛下聪明睿断,与众弃恶,以励奸党。
窃缘探报公事虽造端于石得一,然锻炼傅会、笞掠穷治,陷于深文以成就石得一之志者,实由台符等。
台符等平心推治,别白枉直,有罪者绳之,见诬者释之,则石得一将内怀愧惧,不敢复纵探卒,妄告细故,陷罔无罪,足以全先朝广览之至明,好生之大德。
廷尉,天下之平,端意操法,虽人主之喜怒所不敢听,又况观望中人风旨,以为高下出人耶?
推原台符等之罪虽非造端,然同恶相济,终始相成,为朝廷敛怨于下,不当置而不治也。
不独置而不治,又使之偃然居侍从九卿之列,󲦤绅恶薄,耻与为伍,中外之人实所未喻,皆以为陛下至公至明,好贤嫉恶,洞达旁照,独台符等未行斥罢,必有左右之臣为之游说,以掩覆其恶,以面谩陛下者。
愿陛下参稽中外之论,兼听而熟察之,则台符等不得为释然无罪也。
唐太宗诏百官议张亮罪,皆以为当诛,独李道裕以为不可。
太宗嘉其直,擢为刑部侍郎
又尝缺大理少卿太宗以为大理,人命所系,以戴胄清直,遂以任之。
刑部大理鞫狱议刑,所系甚重,死生轻重,皆出其意,宜得端良明恕之士,以称其任。
台符等刻薄诐险,迹状明白,久居省寺,窃恐舞交巧诋,任意出入,将使无辜之人陷于刑狱,上负陛下宽仁之德,为害非小。
伏乞断自宸衷,早行黜罢,以允众论。
崔台符王孝先元祐元年六月 北宋 · 孙升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八一
近曾劾刑部侍郎崔台符、大理卿王孝先在先帝服药日,于案外增添「两和情愿」之文,全出宰相王圭亲侄仲京在官非监临赃罪。
台符孝先本以庸材,叨国厚禄,被遇先朝恩顾不小。
一旦先帝不豫,忍乘此时,幸以为私,结权臣之恩,曾无犬彘向主之心,何以参缀从班,玷污清列?
伏望圣慈详酌事理,重行窜黜,为士大夫附下罔上、为臣不忠之戒。
至今多日,未蒙指挥施行。
臣窃恐朝廷以刑部大理未有习刑法之人可以当其任者,臣实疑之。
夫明先王之意,为天下之平,归于忠厚,断以礼义者,乃司刑之长。
然则非经术之臣,不足以当其任也。
茍欲专习刑名,引法傅条,则有断议属官,且非司长之事。
刑部大理之长必待习刑名之人为之,则一法吏之事耳,先王忠厚之意,天下至公之理,彼何足以知之?
祖宗以来,刑部大理审刑纠察之长,多任侍从儒臣,故舞文巧诋之风息,而忠厚之俗成也。
张释之于定国,岂世习司空、城旦之事乎?
舜命九官,而皋陶若稽古作士,故能明五刑以弼五教,而刑期于无刑也。
稽古之德,惟尧、舜、皋陶称之,则司刑之人,岂俗吏可为?
且忠孝之人,持心近厚;
锻鍊之吏,持心近薄。
台符孝先,锻鍊附会,为臣不忠,知轻重其心、舞文为奸而已,何尝以近厚为意哉?
伏望圣慈详察检会臣前日奏陈,蚤赐指挥罢黜,选任公明经术之人,庶仁圣之治,可至乎无刑,天下幸甚!
刘航崔台符编修群牧司条贯诏治平四年八月二十七日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七
群牧判官刘航比部员外郎崔台符编修群牧司条贯,仍将唐令并本朝故事看详,如有合行增损删定事件,旋奏取旨。
按:《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三之八(第三册第二八八六页)。又见同书刑法一之六(第七册第六四六四页)。
崔台符录问浚河司公事诏熙宁十年十一月戊申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七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五
知审刑院崔台符录问浚河司公事,命官不以轻重、吏人徒以上皆不以赦原。
崔台符等事送李清臣增入大理寺记诏元丰二年九月壬午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八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宋会要辑稿》职官二四之八(第三册第二八九六页)
翰林学士李清臣所撰《大理寺记》,凡朝廷修废官事之本末,小大无不该载。
崔台符等首被选抡,考举坠典,而能剸遣滞讼,狱无淹囚,独不得挂名其间,尚为阙漏,宜送清臣增入。
乞罢黜崔台符元祐元年六月 宋 · 林旦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九
伏以内朝之有侍从,省曹之有长贰,非学行论议、材识闻望足以羽仪朝廷、冠冕士类,何可以妄处兹选也?
窃见刑部侍郎崔台符,人物凡猥,资性狡佞,本以诸科挟法令而进。
熙宁中王安石破律改条,变易轻重,台符附会新意,因得进用。
其后议建大理狱,擢谏议大夫,首冒卿选。
先皇帝折狱平刑,未尝专任己意,故一切付之理官,庶得其情而后决也。
台符既豫狱议,遂当付倚,不能平心奉承德音,而乃阴肆奸利,谋结权倖。
方是时,石得一以探报为事,每坐狱者,台符必迎伺其意之所在,锻鍊吹折,迁就其言而成之,舞文罔陷,多失本情。
昨来初建六官执政私之,又玷刑曹之任,士望物论,于今不平。
近者朝廷深悼得一探报之冤,都城刑狱之滥,已罢官局,取索公案,看详叙理,冤抑之获伸者众矣。
则前后理官上下其手于其间者,他日必有行遣。
台符实为首恶,曾不引退,尚敢安然据其职任,恐非所以慰安士民之望也。
伏乞睿明先次罢台符本职,且与一外任閒慢差遣,令别听指挥
更选清通忠恕之士典领刑曹,以副陛下宽大矜恤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