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吕敬伯敬仲字说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七九、《西山文集》卷三三
永丰吕氏之二子过予于粤山精舍,相与讲学焉。
将告归,合辞以请曰:「某之昆弟名与仁者,吾亲之命也;
之字曰仲,仁之字曰山,而各配以甫者,友朋之教也。
吾亲之命某等,当终身佩之,若友朋之所以教,则有未之悉者。
与仁之义果若何而区别耶,先生为讲明之,而更有以字之,则幸甚」。
谢不敏,而其请益廑,则告之曰:昔者圣贤言道之极致,其目有三而已。
尧、舜、禹之授受则曰,孔门师弟子之问答则曰仁,而子思、孟子之立教则曰诚。
是三者果一乎,果二乎?
窃尝思之,诚也者,以其天理之实而无伪妄之杂也;
中也者,以其天理之正而无偏倚之失也;
仁也者,以其天理之公而无私欲之蔽也。
是三者皆道之全体也。
《虞书》言中而不及仁,《论语》言仁而不及诚,夫岂偏于一哉?
盖中则无不仁,仁则无不诚矣。
今吾子伯仲之名或以,或以仁,其亦假之以善称谓邪,抑真有意于求道也?
夫苟有求道之心,不可以不知入道之要。
昔者子程子尝言之矣,曰:「敬不可谓,敬而无失即所以中也。
敬之中有仁,不敬则私欲万端,害于仁也」。
吁,子程子其可谓为人之切欤!
者,性之德也;
仁者,心之德也。
性无不中,嫚易以贼之,斯有时而不中矣;
心无不仁,物欲以汩之,斯有时而不仁矣。
古之君子惟察乎此,故喜怒哀乐之未发,必敬以养之,如对神明,如临师保,所以全其本然之中也;
视听言动之非礼,必敬以克之,如殄寇雠,如去蟊贼,所以全其本然之仁也。
动静相涵,表里交进,则天理浑然,人欲熄灭,自内达外,无往而非,由体之用,无适而非仁矣。
盖曰曰仁,万善之所由出,而敬也者,又与仁之所自立也。
请以敬之一言而易伯仲之字,可乎?
呜呼!
一念之放逸非敬也,一言之矜肆非敬也,一动之躁轻非敬也,实未至而艳于名,无本而役于外,凡此皆非敬也。
子归思其所以名,又思其所以字,反躬以求之,格物以精之,谨之于方寸之微而体之以践履之实,若是庶不辱吾字矣。
若曰假之以善其称谓而已,是岂予之所望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