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刘壮舆长官是是堂1101年 北宋 · 苏轼
 押虞韵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是是堂
閒燕言仁义,是非安可无。
非非义之属,是是仁之徒。
非非近乎讪,是是近乎谀。
当为感麟翁,善恶分锱铢。
抑为阮嗣宗,臧否两含糊。
刘君家学,三世道益孤。
陈古以刺今,䌷史行天诛。
皎如大明镜,百陋逢一姝。
鹗立时四顾,何由扰群狐。
作堂名是是,自说行坦途。
孜孜称善人,不善自远徂。
愿君置座右,此语禹所谟。
刘壮舆(一)1101年4月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三、《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三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
某启:久阔,但有怀企,窃惟起居佳胜。
便欲造门,以器之率入山,还当奉谒。
谨奉启候问,匆匆,不宣。
刘壮舆(二)1101年4月12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三、《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三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
某昨夜苦热减衣,晨起得头痛病,故不出见客,然疾亦不甚也。
方令小儿研墨为君写数大字,旋得来教及纸,因尽付去。
恐墓表小字中亦有题目,则额上恐不当复云墓表,故别写四大字,以备或用也。
舍弟所作词,当续写去。
人还,匆匆。
刘壮舆(三)1101年4月12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三、《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三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
旦来枕上读所借文篇,释然遂不知头痛所在。
曹公所云,信非虚语,然陈琳岂能及君耶?
刘壮舆(四 以下俱北归)1101年4月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三、《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三、《翰海》卷四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
某启:辱手教,仍以簟为贶,契义之重,理无可辞。
但北归以来,故人所饷皆辞之。
敬受茶一袋以拜意。
陆宣公故事,想不讶也。
仍寝来命,幸甚。
刘壮舆(五)1101年4月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三、《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三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
诗文二卷并纳上,后诗已别写在卷。
后检得旧本,改定数字。
刘壮舆(六)1101年4月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三、《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三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
某疾虽轻,然头痛畏风也。
承与李君同见过,不果见,不深讶否?
悚息!
悚息!
来日若无风,当侵夜发去,更不及走别。
一诗,取笑。
刘壮舆文编后1101年4月12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三三、《苏文忠公全集》卷六六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
今日晨起,减衣,得头风病,然亦不甚也。
刘君壮舆文编读之,失疾所在。
曹公所云,信非虚语,然陈琳岂能及君耶?
建中靖国元年四月十二日书。
壮舆主簿 其一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八九、《山谷全书·别集》卷一九
往在僰道,尝一作报书,尔后三蒙书矣。
率小字如蚁十馀纸,明窗净几,凝神静虑而读之,得三四纸则头眩目花。
卷而椟藏之,迨数日乃能尽知。
壮舆之倾倒于不肖者至矣,顾多病早衰,懒嫚无堪,何以得此?
是是堂诸文,知壮舆能尽交天下豪杰矣。
所惠诸铭及上范公书,知壮舆强学日新,非不肖老钝可望,但敛衽叹服耳。
《是是堂铭》在陈留时作,畏懦不敢奉寄,今失其稿。
老来随事随忘,笔间不复记忆,将来诸故友间或可得也。
从容里中,想亦得沈潜文字间,恨未得承琢磨之益,临书惘然。
壮舆主簿 其二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八九、《山谷全书·别集》卷一九
辱书累纸,存问劝戒,奖借开发,恩意千万。
鄙薄绵弱,游于畏涂,已在明哲之后,岂能尽承吾子之赐邪!
见所寄惠新文,与夺劝沮,坊之则塞,畎之则流,笔力与心机相得,叹仰日新之学,欢喜降服,大不可言,刘子真有子矣!
如《论役钱》二书,乃如吾司马温公论事,所谓希颜之人亦颜之徒者邪!
自吾子之家祸荐臻,往与嗣文兄弟言之则气塞,今而后知刘氏殊不衰也。
千万更希以道自重。
刘壮舆漫浪图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一二、《山谷全书·正集》卷二七、《苏门六君子文粹》卷四○、《三刘家集》卷末
刘子读书数千卷,无不贯穿。
能不以博为美,而讨求其言之从来,不可谓漫。
未见古人,如将不得见;
既见古人,曰「吾未能如古人也」,不可谓浪。
年未四十,而其学日夜进,不可谓翁。
刘壮舆论国语书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一八、《鸡肋集》卷五二、《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一一、《苏门六君子文粹》卷六八、《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二○八、《三刘家集》附录
补之再拜。
辱书以《国语》二事相切磋,甚厚。
所援据通洽而议近正,又以知别后学问之益,殊欣喜也。
然齐桓、晋文同功一体,皆仲尼之徒所不道。
晋文入异,此但一事,未可言优于桓也,亦不当称周之盛德,以类其迹之近似者,以大重耳、子犯之谋而疑后世。
凡圣人所以与霸者,非与其假仁义也,与其假仁义以成功而民赖焉。
方其走狄避患,区区窃仁义之迹以图济其私,未足称于大君子之前也。
亡人从者,其文义可观而士溺焉。
若进疑于岐山、盟津,退不失为季札,则僭且不类甚矣。
岐山、盟津,来书所谓拟人必于其伦者,此甚不可。
若退为季札,则非重耳之本心也。
岐山去国而成国无豳岐之异,夫何所待盟津?
以国为天下,退修德以待之,非诸侯公子失国反国之比。
重耳以谗出逃父之诛,不与奚齐卓子争立足矣。
国人自杀奚齐卓子,国无君而己义嗣,入可也,胡为乎委幼且不肖之夷吾,以敝晋而流祸如此其酷哉?
若曰桓讨子纠,则高梁之事与生窦奚辨?
壮舆其未之思耶?
补之为此论者,以樀夫假仁义之微情,使当其分而止,不欲使夫谲甚而疑圣也,岂善冀芮之谋以子犯为诚不及者哉!
以谓「夷吾亦晋嗣,苟可以入而存国,虽走梁而援秦,奚不可」者,卒其不与夷吾,则入晋而不能善晋也。
苟善晋,《春秋》亦将与之。
使桓、文徒窃仁义之名以济其私,而其成功,民无所赖,则《春秋》犹不与。
《公羊》论享国长短,美见未见,固非是。
要之,《春秋》随事褒贬,无始终善者也。
其曰实与而文不与,乃补之犹反是。
圣人于齐、晋,皆文与而实不与。
实不与者,以其假仁义;
文与者,无王不得已也。
孟子谓彼善于此为至论。
壮舆疑于王迹,则假者之情后终不得而诛矣。
荀息事,始意壮舆之死,再得来问,乃与补之论其悖者无异。
荀息,世未有知其非者也,独吾两人非之耳。
凡小人之事主也,生则阿其欲以蒙利,死则择利而背之。
荀息阿献公之生,罪也,死则曰虽无益也,将焉避之,是岂小人之所能哉?
故后世惑焉,以其复言乱信义之实。
而《左氏》述其忠正,《公羊》类夫仇孔,非壮舆卓然自信,几何不须而靡也。
召忽死子纠,天下不称其是,亦不诛其非,始无善而终无恶也。
荀息奚齐,论者至今谓夫疑于信义也,否则荀息何足议哉?
虽然,荀息愚不幸,既许其君以死矣,至于不济。
壮舆以谓宁死而不贰之为良,抑贰而不死之为是。
将死与不死,于荀息无轻重,皆不可也。
天下固无皆不可之义,壮舆必能处之矣。
惟其要终之义,不足以救初之恶,与其苟免如犬彘,则死为可进。
补之以谓进荀息以甚苟免之祸,知宗元为学《春秋》而通者。
不然,则可以死如召忽,可以无死如管仲
要其终,义所在何如耳。
张禹李绩蒙丧邦之旧,事与荀息类。
皆不死,为愧于荀息
若曰汉、唐事,不得预其祸,则狐掘之必狐埋之,己首祸而身不预,则何如?
馀非面不尽。
补之再拜。
刘壮舆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一八、《鸡肋集》卷五二、《苏门六君子文粹》卷六八、《四续古文奇赏》卷三五、《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二○八、《三刘家集》附录
补之启:示《漫浪翁图赞》并所以名堂与亭之意,以壮舆志业,岂老且不售、畸乖自放者之比?
其所以名者,意不在是,鲁直为赞以反之,此善谕人之意,非反也,合也。
扬雄为《反离骚》,补之尝谓屈原没后惟知原者,故其言曰「如玉如莹,爰变丹青」。
如其智,知原之如玉如莹,不可以丹青变;
而伤原之壹其质,不能与丹青变,以异而见尤也。
乃圣人之智则异于是,此但如原之智而已矣。
然则丹青岂果可以变玉哉?
若曰外与之化而内不化,其免矣。
故颇摭骚词而反之,非反也,合也。
始欲为诗,寓此意其间,而不作诗久,深避以言来诟。
又离为五诗,以名堂与亭、轩、斋、泉,则意不属。
姑书此,托之图后,则犹诗也。
元次山介特名重唐世,足以愧阘惰者百辈,然语诸大方之家,则未通也,何足学哉!
《记》曰:「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
学犹饮食,固有常珍,奚事异馔?
合万宇以聚庐,载百族与并游,想壮舆亦俛仰此间,又奚以漫浪而异为?
补之再拜。
再答刘壮舆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一八、《鸡肋集》卷五二
辱寄示诸文,所探讨深远,趣守坚定,不为利回,蔼然仁义者之词也。
《答汉东书》侃侃乎直而不倨,三复悚敬。
独与明叔鲁直论佛之可否,类唐以来世儒束于教者齐楚矛楯之词。
夫两忘而化其道,世必有人矣。
今吾曹平日接物,小言细行,不当于理者,下床履地即有之,思而求去,为道日益,此其基也。
此尚不暇,而越求其大者,议之侈矣。
道之为物,间不可识,俟至而后知。
然知者犹不言也,何暇置冰炭胜负于其所未究哉?
人告还,不获尽。
补之再拜。
刘壮舆是是堂歌 北宋 · 张耒
 押词韵第七部
读堂中之书兮,以致子之眠。
饮堂中之酒兮,以休子之言。
是非杂然于子之耳兮,付庭中之叹蚓,与夫木上之鸣蝉。
庶几养生而保和兮,穷子之年。
漫浪翁 北宋 · 张耒
 押词韵第七部
堂有书万卷,园有千竿。
逍遥于其间,漫浪追昔贤。
乃祖首阳人,疾世饿空山。
堂堂秘书公,赤手犯鲸鳣。
后来得吾子,门户真有传。
已信怀道贵,预知行世艰。
婆娑欲头白,不肯弹其冠。
我顷未见之,千里知肺肝。
不惜委珠玉,投我书数编。
我穷安放逐,老去颇知田。
君独胡取之,学问考渊源。
江乡岁已晏,幽独抱悁悁。
何当一杯酒,与子相周旋。
刘羲仲 其一 北宋 · 陈瓘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四、《三刘家集》附录
某伏蒙寄示《陶桓公赞》,并书赞后之语。
区别忠邪,辨正实伪,使前古晦诬之事一旦明白,岂小补哉!
夫陶公拥晋地之半,一于勤王,功名显赫,与唐之郭汾阳俱有始终。
汾阳屡遭谗谤,而不能终掩公论;
陶公被诬独如此其久者,以晋之刑政不行于庾亮故也。
初,公不喜浮华,而亮则招延一时清谈之士厚遇之,又以笔札啖王隐
折翼化鹤之事,与杜延业共为之也。
公以盈满自惧,归印纳节,此尤所深忌。
不托以梦事,则公之完德岂有疑似可诬之节哉?
文士巧诈,变乱事实,诬天下以植其私。
若使壮舆精实确论早行于世,则稽古尚论之士不惑于诬伪久矣。
欧阳公曰:「后世傥不公,至今无圣贤」。
然则古人之所恃者,今人之公论而已。
一今一古,古复有今,千载犹旦暮也,亦何忧哉!
刘羲仲 其二 北宋 · 陈瓘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四
某前蒙还示四册《易》书及今六册皆领。
吕铭、范传、欧劄、张疏,并封纳书府,《宛丘集》全帙亦付来仆。
二人之所以自形其心术者,暌合本末,可示永久,具于此册。
正论所资,惟精博是赖,则藏书之府不可无兹集。
前轴不须更抄也。
吕太尉《日录》未之见。
盖自其荆舒反目以后,既进二手简,又进《日录》四卷,故当时荆舒怨怼之说不复见信于裕陵,由是重得罪矣。
钟山所著八十卷,乃效彼四卷而为之,自明其圣者也。
此念久已衰歇,因壮舆垂问,辄及之(《三刘家集》附录。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八原注引。)
按:按《读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八李焘原注引此书,自「吕太尉《日录》未之见」句后,其文较此为详,附录于下:「吕太尉《日录》未之见,但于宛丘奏议中见其进《日录》劄子尔。盖自其与荆舒反目以后,既进二手简,又进《日录》四卷。四卷之内,皆铺陈执政以后归美之迹,自明其忠。故当时荆舒毁怼之说不复见信于裕陵,而荆舒由是重得罪矣。钟山所著八十卷,乃效彼四卷而为之也。二录卷帙多寡虽则不同,而得伸其所怀则无以异也。自明其忠者得伸于前,自明其圣者得伸于后。今八十卷盛行于世,取而观之,效验彼此,则四卷所载,可未读而尽得其意矣。」按《三刘家集》所载,盖避嫌而有所删略。
岁暮思刘壮舆近在京师因壮舆言温公劝刘丈合魏宋等志有意合正史之志而离析李延寿之纪传顾老罢不能聊见于篇末1116年 宋 · 晁说之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延安市富县
迢迢使(下原衍君字,据四库本删)我旅怀悲,促促思君岁暮时。
江上梅花今在(四库本作再)落,鄜州月魄屡圆亏。
著书有底心过苦,行路无端山更危。
谁解合离南北史,吾曹白发恐难期。
平昔于王褒赠同处士八绝中喜诵其龙尾禅室一首今连日行荒山中颇增幽居之兴以其句为一诗(四库本作首)杨中立谢显道刘壮舆陈叔(原缺,据四库本补)同趣归期也有好事者亦不予鄙 井汲才通径 宋 · 晁说之
五言绝句 押词韵第十七部
山头百尺井,有径看如失。
唯有参横时,山人起自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