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刘公南墓表 北宋 · 郑侠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七八、《西塘集》卷四
元祐三年春三月十有八日长乐刘公卒于京师
九月,其孤始迎公柩自京归。
明年正月二十一日,葬于长乐之怀安县太平里螺峰之原,礼也。
公以行谊动天下,文章经术,人所师范,而五举进士,不得一官以终。
是以士无贤愚,人无远近,异口同音,共一嗟悯。
若造物者之所为,无有规准;
而善恶之报,不足依据;
道义诗书之学,疑不足恃者:此皆所以痛悼刘公之意。
福唐郑侠,独不谓然。
天之生物,固有小大之分,齐而不能两全者,理使然也。
与之齿者,无其角;
傅之翼者,两其足。
不惟形骸如是,而内外之受亦然。
且已为其大,又欲其小,天不自能,其能以与人物乎?
夫贵莫贵于道义,而富莫富于诗书者也。
世之人,一出焉,一入焉,假道义诗书以取贵富,而道义诗书之途荒矣。
若乃达而所以致达者不荒,则必不知富贵之利乐。
其居之,与不达无少异者。
为能如此,则知刘公之非不达,而造物者之所为得矣。
其馀,何疑哉?
盖天之所以极穷于其小者,所以极成于其大。
孔子之穷极矣;
不极,则六经之贵富,无以极成之也。
孟子之穷极矣;
不极,则七篇之贵富,无以极成之也。
今公以一布衣士而名动里闾,声振京国,道义诗书之贵富,众所歌咏。
取而用于今,则利无际;
推而施于后,则泽无穷。
然则,天之所以极我公,与公之所享为何如?
故哀亡可也,而嗟悯疑怪,则非其宜矣。
公讳康夫字公南
其先自刘累以至汉,由汉而后,刘姓益大。
而公之家谱,实自唐仆射晏。
而相传至高祖,始因官而家,遂为长乐人
曾祖甫,皇太子洗马
祖若虚,屯田外郎、赠光禄卿、父弈,屯田外郎
公幼聪敏,不嬉玩。
与群儿处,意气独不类。
日诵数千言,过目不复忘。
屯田公之为凤翔幕也,公方就傅,尝听于讲席,已而诵其说,一无遗误,坐者骇怪,故西人目公为奇童。
洎屯田君卒于丹阳,家素贫约,众知其然,以缗物二十万置柩前,请助为丧。
公曰:「是浼吾考也」。
即拒却之。
及扶护还家,里中亲故,皆矜传丹阳事,而赙布不敢入公之门。
公性纯孝,居丧尽礼,盖年未弱冠,而所以慎终大事者,成人有所不逮,由是益重于邦乡。
服除,就学府庠。
周先生希孟,门人数百,而公独见推重。
丁太夫人忧,水浆不入口者七日,血泣终制,未尝启齿。
其居家严惮,遇族亲有恩礼。
女兄,今长汀韩公之夫人,尝抱疾,公亲侍汤剂,衣不解带,疾已而后复。
弟侄贫窘,未尝不与共衣食。
急人之难,义见于色。
故乡人师其孝悌仁爱,而公亦以敦厚风俗,崇奖名教为己任。
主乡校者三十馀载,部刺史之至者,各见优礼。
张公伯玉元公绛程公师孟,尤为知己。
治平中,举孝廉。
本道以公应诏,有司以为后时而罢。
熙宁中,五路先置学官广东之人,乞依上例,请以公主番禺学。
朝廷下其事,索公所为文。
公进志、述二十七篇,考为天下首议者,以公未仕,于格不合而止。
异日,大臣有言公于天子之前,曰:「刘某者,天下士,惜其几老不得用」。
将有特诏,事垂成,寝。
公闻之,叹曰:「命也」。
乃益得卒业诗书,晚复主温陵学。
大率闽中号为多士,而前公主学者,或以士人聚散为意,而事多姑息。
公既名教自任,故其所在,必有规矩。
士之精敏勤励者,必见推许;
而荒慢怠游者,必见斥罚。
其引经质问,虽终日不倦也,是以门人多至千馀,而擢高科、历显仕者,不可悉数也。
为文下笔,馀千百言,若不由思虑,而羽翼诗书,根柢仁义,虽素搆,无以过者。
有经训若干卷,杂文若干卷,古律诗若干卷。
其在熙宁苗役之行,公尝状其事,以为法之初甚良,而行者皆失其本,大为民害。
为之图籍以献,竟不报。
又尝拟《乙丑庭策》,其略云:「去冬,积阴常寒,阳气不达,恐有以臣议君,以子改父者,乃致斯谴」。
因具言更张所宜,而未尝示人。
既亡,而遗藁在笥,见者感泣。
公始不为词赋,莆阳蔡公襄勉使为之,一试而魁中,由是屡荐。
至戊辰春试,乃六举,以恩当得假承务郎
前未唱名二日而亡,盖预知岁在辰之不利,以语门人矣。
而皇皇如京师,尚冀一日之得,摅其蕴,而天之所畀,乃如是其不渝也,其岂偶然乎?
公娶黄氏,朝奉郎致仕嘉会之女。
子四人:长知至,泉州惠安
次仲立、叔习、季修,皆举进士
女五人:长适进士陈大方,次周孝嗣,三尚幼。
公之没,门人张劝状其行,湛存为之述,南安林洵为之录,而温陵蔡彰,又录其为温陵教授之功实。
予于公,有外表之亲,而夙昔最旧。
温陵教官,益知公所以得士心者。
观四君之言,若符契。
以公终始𡒄坎,信天地间一穷人。
而其所为,施之于事亲、事长,与夫恤穷抚稚,训养豪隽,成就才哲,发于诚心,施于行事,无非可以勒金石,感鬼神者。
又考之于苗役图籍,《乙丑拟策》,则公之忧其君与民为如何?
今诸门人讽诵绪馀,遵承规矱,皆可以致主安民;
又垂之文字,而示后之学者,治家治国,为父子、君臣、长幼、夫妇、朋友之道,无非与日月相光耀。
可不谓取而用于今,则利无际;
推而施于后,则泽无穷者乎?
故予历次公之所为,与其所享,以破众人嗟悯疑怪之惑,而表诸墓。
公身虽𡒄坎,而子知至贤,已仕,而三次又才性俊良,当皆有立于世。
君子曰:不在其身,其在子孙。
斯言犹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