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洪州西山翠岩广化院故澄源禅师碑铭989年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徐公文集》卷二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圣人设教,贤者学之。
有能极深研几,剖疑析滞,不背本以矫激,不沿波而流宕,世人宗仰,时君褒异,斯可以为君子矣。
禅师名无殷姓吴氏连江人也。
泰伯获让,肇启南蕃,至德所及,流光百代,子孙蕃衍,吴越为多,至今为著姓焉。
累世隐德,乡曲推重,道气钟粹,而生禅师
幼异常童,不染俗态。
年七岁,从晋安雪峰真觉禅师出家。
二十,诣开元寺受度。
真觉之道,见重于时,禅师默识微言,尽得要旨。
而复博考往行,幽寻胜迹,江浙诸郡,靡不经游。
先达推称,后生请益,结辙连袂,虚往实归。
禅师以道贵冲用,性复虚静,所止之处,学徒俯千人,辄复舍去。
晚岁止庐陵禾山,其名益彰。
季唐先主召见之,特加礼遇,俾居广陵之祥光院。
嗣君践祚,优礼有加,赐号澄源禅师,命移处豫章上蓝西山之翠岩院。
是皆都邑之胜概,高人之游集,自非密行淳德,不能镇服群情,我迭居之,绰有馀裕。
虽身在岩谷,而恩注帷扆,存省问遗,使者相望。
享寿七十有七,建隆元年春二月五日终于翠岩院。
甘露被树,数日不晞;
皓鹤盘空,三周而去。
门弟子用西域之礼,葬于院之巽隅,封于其上。
恩旨褒饰,名其丘曰大医。
道俗孺慕,会其葬者万数。
铉也趋舍异术,声尘致睽。
于时释氏方盛,师门互启,尝侍嗣君宴语,从容上言曰:「古称千里一贤犹比肩也,今号长老者十数,无乃多乎」?
嗣君深以为善,因曰:「惟澄源禅师其殆庶矣」!
无几何,以家门情礼,请告至山,会师已没,瞻仰遗像,参迹行事,乃信名不虚得,亦表君之知臣。
今来京都,复与师弟子鉴琮相遇。
琮师志性端悫,修习精勤,肃奉成规,博总众艺,慈惠救物,时人称之。
明诏赐号慧觉大师,锡以紫服,朝恩浃于累世,实教门之荣观也。
于时禅师委顺三十年矣,琮也思广铭颂,庶永遗风,以铉尝学旧史,见求直笔。
若夫褒善称伐,翰墨攸先,载瞻西山,实寄松槚。
敢抽秘思,以告九原。
铭曰:
芁芁东越武夷之区。
时生异人,与古为徒。
禅师出焉,俊迈且都。
显显南楚西山作镇。
真灵所宅,教法斯振。
禅师居之,允矣令问。
道无不在,法非可名。
理超言象,俗仰风声。
丰碑载勒,胜气长生。
猗嗟来者,用此为程。
殷大师比干墓下 元末明初 · 刘绍
 押纸韵 出处:元音遗响卷十
层城带河流,坑坎延逦迤。
城门一凝望,突兀孤坟峙。
故老向我言,曾闻比干死。
商辛昔昏戾,社稷见倾圮。
直谏有斯人,龙逄事堪拟。
想当批逆鳞,诚恻吐臧否。
改过冀君情,捐生非为已。
先王我同出,去此吾焉止。
颠覆忍见之,含悽向泉里。
我来属多难,感激在千祀。
靖献人自谋,忠仁孰能企。
摩挲仲尼书,朗咏道傍诔。
玄阴黯中陵,莽苍寒吹起。
他日牧野师,谁怜商鼎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