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王蠋 北宋 · 韦骧
四言诗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七九、《钱塘韦先生文集》卷一八
直躬仕,谏言不行。
义不茍禄,熙然退耕。
破齐者燕,锐卒云集。
独高蠋贤,环邑不入。
遣使造门,以礼为罝。
要之使将,即封万家。
蠋曰不可,蔑此心腑。
二夫犹丑,况臣二主。
燕不许辞,劫以三军。
子如不唯,并屠邑民。
矫矫蠋志,坚确不夺。
肯利主祸,慷慨引绝。
是时大夫,奔北于外。
闻蠋之丧,乃相为悔。
曰惟布衣,其节乃尔。
我辈肉食,窜也何俟。
乃立王子,无敢畏怯。
能臣并作,卒复故业。
呜呼!
进思爱君,不忍依违。
不用故去,恬无憾辞。
先生之仁,君子所归。
大兵临前,生死歧分。
贵富非道,誓不屈身。
先生之义,玉石可沦。
其死不轻,邦家之利。
激懦止亡,遂续君嗣
先生之忠,永锡尔类。
呜呼先生,名震来裔。
不寿于齐,而寿万世。
王蠋昔蜀) 明 · 金时习
 出处:梅月堂文集卷之十九
燕师破齐,闻画有贤。
名曰王蠋,其志贞坚。
乐毅环邑,使人迎延。
蠋谢不往,毅劫欲屠。
蠋使致辞,愿毋请吾。
忠臣守节,一事不渝。
烈女守贞,不更二夫。
王不用谏,退耕自娱。
今国亡败,我在何图。
况欲劫兵,无如死乎。
缢颈树枝,绝脰殒躯。
至今遗迹,闻者呜呼。
二句警语,传诵贤愚。
啽呓集诗王蠋 宋末元初 · 宋无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全齐拱手受燕兵,义士谁为国重轻?
七十二城皆北面,一时发愤独书生。
王蠋事后 北宋 · 秦观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七八、《淮海集》卷三四、《苏门六君子文粹》卷三六、淮海题跋、《文章类选》卷三八、《文翰类选大成》卷一六一、《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三七三、雍正《山东通志》卷三五
古之世,有不去商纣之虐君,以从周武圣臣,而守死西山者,其人曰伯夷
伯夷者,孔子称为仁,孟子称为圣,不在乎学者能道之也。
古之人有不爱刳身戮尸之患,以求尽忠极节于其君者,其人曰比干
比干者,孔子称为仁,孟子称为贤,不在乎学者能道之也。
古之人有不爱将军之印,不愿万家之封,引身即死,以明君臣之大义,而求自附于伯夷、比干之事者,其人曰王蠋
王蠋孔子、孟子之称,而其名亦不获自附于伯夷、比干焉,学者亦不可不道也。
当燕人之破齐,齐王也,临菑之地,汶篁之疆,为齐者无几也。
齐之臣,平居腰黄金,结紫绶,论议人主之前者,一旦狼顾鸟窜,分散四出,不逃而去,则屈而降,无一人为其君出身抗贼,以全齐者。
方是时,王蠋,齐之布衣也,积德累行,退耕于野,口未尝食君之,身未尝衣君之帛,独以谓生于齐国,世为齐民,则当死于齐君。
乃奋身守大节,守区区之画邑,以待燕人。
燕人亦为之却三十里,不敢近。
后燕将畏之贤,念之在而齐之卒不灭也,数为甘言啖之曰:「我将以子为将,封子以万家。
不者屠尽邑」。
曰:「忠臣不仕二君,正女不更二夫。
国亡矣,尚何存?
今劫之以兵,诱之以将,是助桀为虐也。
与其无义而生,固不若烹」。
乃经其头于木枝,自奋绝脰而死。
士大夫闻之,皆太息流涕,曰:「王,布衣也,义不北面于燕,况在位食禄者乎」?
于是乃相与迎襄王,而齐之残民始感义奋发,闭城坚守,人人莫肯下燕者。
莒、即墨得数战不亡。
田单卒能因其民心,其智谋,却数万之众,复七十馀城。
王蠋激之也。
始予读《史记》至此,未尝不为废书而泣,以谓推之志,足以无憾于天,无怍于人,无歉于伯夷、比干之事。
太史公当特书之,屡书之,以破万世乱臣贼子之心,奈何反不为立传?
其当时事迹,乃微见于田单之传尾,使之名仅存以不失。
传而不足以暴天下,甚可恨也。
且夫聂政、荆轲之匹,徒能瞋目攘臂,然不顾,以报一言一饭之德,非有君臣之雠,而怀匕首,袖铁椎,白日杀人,以丧七尺之躯者,太史公犹以其有义也,而为之立传,以见后世,后世亦从而服之,曰「壮士」。
苏秦、张仪、陈轸、犀首,左右卖国以取容,非有死国死君之行,朝为楚卿,暮为相,不以慊于心,太史公犹以其善说也,而为之立传,以见后世,后世亦从而服之,曰「奇材」。
以至韩非、申不害之徒,刑名之学也,犹以原道德而附之《老聃》。
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接予、环渊、驺奭之徒,迂阔之士也,犹以为多学而附之《孟子》。
然则世有杀身成仁,如王蠋之事者,独不当传之,以附于《伯夷》之后乎?
噫,昔者夫子作《春秋》,其大意在于正君臣,严父子。
使当时君臣正,父子严,则《春秋》不作矣。
后世愚夫庸妇,一言一行近似者,皆当笔之《春秋》,况夫卓然有补世教者,得无特书之,屡书之乎?
此予所以为太史公惜也。
王蠋事后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二二、《鸡肋集》卷三三、《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九四、《文章辨体汇选》卷三七四、《八代四六文钞》第三一册、《四续古文奇赏》卷一九、《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八○、无咎题跋
古之世,有不去商纣之虐君以从周武之圣臣,而守死西山者,其人曰伯夷
伯夷者,孔子称为仁,孟子称为圣,不在乎学者能道之也。
古之人有不爱刳身戮尸之患,以求尽忠极节于其君者,其人曰比干
比干者,孔子称为仁,孟子称为贤,不在乎学者能道之也。
古之人有不爱将军之印,不顾万家之封,引身即死,以明君臣之大义,而求自附于伯夷、比干之事者,其人曰王蠋
孔子、孟子之称,而其名亦不获自附于伯夷、比干焉,学者不可不道也。
当燕之破齐,齐王也,临菑之地,汶篁之疆,为齐者无几也。
齐之臣平居腰黄金、结紫绶,论议人主之前者,一日狼顾鸟视,分散四出,不逃而去,则屈而降,无一人为其君出身抗贼以全齐者。
方是时,王蠋齐之布衣也,积仁洁行,退耕于野,口未尝食君之,身未尝衣君之帛,独以谓生于齐国,世为齐民,则当死于齐君,乃奋身守大义,以区区之画邑以待燕人,燕人亦为之却三十里,不敢迎。
后燕将军之贤,念之在而齐之不灭也,数为甘言啖之,曰:「我将以子为将,封子以万家,不者,屠画邑」。
曰:「忠臣不仕二君,正女不更二夫。
国亡矣,尚何存?
今劫之以兵,诱之以将,是助桀为虐也。
与其无义而生,故不若烹」。
乃经其头于木枝,自奋绝脰而死。
士大夫闻之,皆太息流涕曰:「王,布衣也,义不北面于燕,况在位食禄者乎」!
于是,乃相与迎襄王,而齐之残民始感义奋发,闭城城守,人人莫肯下燕者。
莒、即墨得数战不亡,而田单卒能因其民心,其智谋,却数万之众,复七十馀城,王蠋激之也。
始予读《史记》,至此未尝不为废书而泣,以谓推之志,足以无憾于天,无怍于人,无歉于伯夷、比干之事。
太史公当特书之、屡书之,以破万世乱臣贼子之心,奈何反不为立传?
其当时事迹,乃微见于田单之传尾,使之名仅足以不失传,而不足以暴天下,甚可恨也!
且夫聂政、荆卿之匹,徒能瞋目攘臂,然不顾,以报一言一饭之德,非有君臣之雠,而怀匕首、袖铁椎,白日杀人,以丧七尺之躯者,太史公犹以其有义也,而为之立传,以见后世,后世亦从而服之,曰「壮士」。
苏秦、张仪、陈轸、犀首左右卖国以取容,非有死国死君之行,朝为楚卿,暮为相,不以慊于心,太史公犹以其辩智也,而为之立传,以见后世,后世亦从而服之,曰「奇材」。
以至韩非、申不害之徒,刑名之学也,犹以原道附之老聃
淳于髡、驺衍、田骈、慎到、接子环、驺奭之徒,迂阔之士也,犹以为多学而附之孟子
然则世有杀身成仁如王蠋之事者,独不当传之以附于伯夷之后乎?
噫!
昔者夫子作《春秋》,其大意在于正君臣、严父子。
使当时君臣正、父子严,则《春秋》不作矣!
后世愚夫庸妇,一言一行近似者,皆当笔之《春秋》,况夫卓然有补世教者,得无特书之、屡书之乎!
此予所以为太史公惜也。
秦少游王蠋事后 南宋 · 唐仲友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六○、《悦斋文钞》卷九
少游《书王蠋事后》,论甚伟,义甚高,然未为知太史公之意者也。
天下之事,其成有所归,其来有所因,所归易见,所因难知,推见至隐,《春秋》之法也。
复齐之功,人孰不曰田单太史公以为是,独功之所归,乃若所因,则之胜以有王,王之立以有之死也。
故论之善兵而反诸法章之立;
言法章之立而反诸之死,于是乎不得独有其功,而之死不独大义之明,其功亦莫之先。
太史公之意也。
之事固自附于伯夷者,《史记》数千载而传以伯夷为首,其益于名教多矣,不待以附之而后明,附伯夷,人见其义而不知之功实因于,传单而终之以,则义与功兼明,庶几为臣者知夫仗节死义,不特为区区之忠也。
是故齐不可无也,尤不可无也。
可能也,不可能也。
即墨之微,败燕师而禽其将,七十馀城一旦尽复,齐可无哉?
即墨之守,救死之计尔,攻救死之兵不可以迫,迫则人自为战,故燕并兵于而缓即墨
淖齿𢦤涽王,则不为齐矣,燕不急争而东攻即墨,又不急而坐待其服,此乐毅之深谋也。
毅之力非不足以取两城,其意以为齐无君矣,吾固以全制其敝而无事于多杀。
使王蠋不死,法章不立,即墨之遗黎无所系其心,虽智,其能独守此乎?
死而王立,王立而即墨之守固,毅之谋沮,而之计得施,则复齐者乎,乎?
太史公之书,善乎其推本之也。
太史公事累数十百言,不失一辞,正使立传,能加一字乎
传不传于无加损,据事迹实录附之单传,则知深矣。
太史公韩非老子之后,而书于单传之末,则知刑名之学,老子实为之,复齐之功,实倡之也,皆推见至隐之意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