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寒山子诗集序 唐 · 闾邱允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二
详夫寒山子者。
不知何许人也。
自古老见之。
皆谓贫人风狂之士。
隐居天台唐兴县西七十里。
号为寒岩
每于兹地。
时还国清寺
寺有拾得。
知食堂寻常。
收贮馀残菜滓于筒内。
寒山若来。
即负而去。
或长廊徐行。
叫唤快活。
独言独笑。
时赠遂促骂打趁。
乃驻立抚掌。
呵呵大笑。
良久而去。
且状如贫子。
形貌枯悴。
一言一气。
理合其意。
沈而思之。
隐况道情。
凡所启言。
洞该元默。
乃以桦皮为冠。
布裘破弊。
木屐履地。
是故至人遁迹。
同类化物。
或长廊唱咏。
唯言咄哉咄哉。
三界轮回。
或于村墅与牧牛子而歌笑。
或逆或顺。
自乐其性。
非哲者安可识之矣。
允顷受丹邱薄宦。
临途之日。
乃萦头痛。
遂召日者医治。
转重。
乃遇一禅师
名丰千
言从天台山国清寺来。
特此相访。
乃命救疾。
师乃舒容而笑曰。
身居四大。
病从幻生。
若欲除之。
应须净水。
时乃持净水上师。
师乃噀之。
须臾祛殄。
乃谓允曰。
台州海岛岚毒。
到日必须保护。
允乃问曰。
未审彼地当有何贤。
堪为师仰。
师曰。
见之不识。
识之不见。
若欲见之。
不得取相。
乃可见之。
寒山文殊。
遁迹国清。
拾得普贤。
状如贫子。
又似风狂。
或去或来。
国清寺库院走使厨中著火。
言讫辞去。
允乃进途。
到任台州
不忘其事。
到任三日后。
亲往寺院。
躬问禅宿。
果合师言。
乃令勘唐兴县
寒山拾得是否。
时县申称。
当县界西七十里内有一岩。
岩中古老见有贫士。
频往国清寺止宿。
寺库中有一行者。
名曰拾得
允乃特往礼拜。
国清寺
乃问寺众。
此寺先有丰干禅师院在何处。
拾得寒山子见在何处。
时僧道翘答曰。
丰干禅师院在经藏后。
即今无人住
每有一虎。
时来此吼。
寒山拾得二人见在厨中。
僧引允至丰干禅师院。
乃开房唯见虎迹。
乃问僧宝德道翘。
禅师在日。
有何行业。
僧曰。
丰干在日。
唯攻舂米供养。
夜乃唱歌自乐。
遂至厨中灶前。
见二人向火大笑。
允便礼拜。
二人连声喝允。
自相把手。
呵呵大笑叫唤。
乃云丰干饶舌饶舌。
弥陁不识。
礼我何为。
僧徒奔集。
递相惊讶。
何故尊官礼二贫士。
时二人乃把手走出寺。
乃令逐之。
急走而去。
即归寒岩。
允乃重问僧曰。
此二人肯止此寺否。
乃令觅房。
唤归寺安置。
允乃归郡。
遂制净衣二对香药等。
特送供养。
时二人更不返寺。
使乃就岩送上。
而见寒山子
乃高声唱曰贼贼。
退入岩穴。
乃云报汝诸人。
各各努力。
入穴而去。
其穴自合。
莫可追之。
拾得迹沈无所。
乃令僧道翘寻其往日行状。
唯于竹木石壁书诗。
并村墅人家厅壁上所书文句三百馀首。
拾得土地堂壁上书言偈。
并纂集成卷。
但允栖心佛理。
幸逢道人。
乃为赞曰。
菩萨遁迹。
示同贫士。
独居寒山
自乐其志。
貌悴形枯。
布裘弊止。
出言成章。
谛实至理。
凡人不测。
谓风狂子。
时来天台
国清寺
徐步长廊。
呵呵抚指。
或走或立。
喃喃独语。
所食厨中。
残饭菜滓。
吟偈悲哀。
僧俗咄捶。
都不动摇。
时人自耻。
作用自在。
凡愚难值。
即出一言。
顿祛尘累。
是故国清。
图写仪轨。
永劫供养。
长为弟子。
昔居寒山
时来兹地。
稽首文殊。
寒山之士。
南无普贤。
拾得定是。
聊申赞叹。
愿超生死。
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
道行无迹。
妙极无象
谓体性空而本源清净。
谓诸见灭而觉照圆明。
天人师
示第一义。
师无可说之法。
义为不二之门。
其定也。
风轮驻机。
其慧也。
日宫开照。
其用也。
春泉利物。
三者备体。
谁后谁先。
入无量而不动。
开法华而涌出。
湛兮以有无观听而莫测。
寥焉以远近思维而不穷。
智德皆空。
为真实际。
大悲恒寂。
遍抚偫迷。
月入百川之中。
佛匝千花之上。
修而證者。
元同妙有。
应而起者。
旁作化身。
先大师适来此土。
化身欤。
适去他方。
补处欤。
不可得而知也。
自如来现灭。
四魔横恣。
人天无怙。
寄命崩崖。
胜大敌者。
那罗延身。
销大毒者。
伽陀妙药。
拔陷扶坠。
生大师
大师延陵马氏。
讳元素
字道清
崇高绍兴于法位。
冑绪不系于人间。
慈母方娠。
厌患荤肉。
长至之日
诞弥仁尊。
有异祥。
乳育安静。
既龀
稽首父母。
求归法门。
即日获请。
出依精舍。
如意年中薙度。
江宁长寿寺
既进具已。
戒光还照。
定水澄源
鹅王之不受泥尘。
香象之顿除羁锁。
未之比也。
身长七尺。
体无凡骨。
眉毛际脸。
口若方丹。
目不顾盻。
声侔扣王。
入南牛头山威大师
撞钟大鸣。
入海同味。
迦叶以头陀第一。
大师斗薮尘劳。
闻一知十。
未尝请益。
观法无本。
观心不生。
喻金刚之最坚。
比狮子之无畏。
圆月照海。
高深尽明。
慧风吹云。
宇宙皆净。
威大师摩顶谓曰。
东南正法。
待汝兴行。
命于别位。
开导来学。
于是驺虞驯扰。
表仁之至也。
众禽献果。
明化之均也。
接足右绕。
百千人俱。
大师悉以菩萨呼之。
教习大乘。
戒妄调伏。
自性还源。
无渐而可随。
无顿而可入。
摩尼照物。
一切如之。
吾常默默。
无法可说。
或有信愿双极。
恳求心要。
于我渴仰。
施汝醍醐。
问禅定耶吾无修。
问智慧耶吾无得。
道惟心證。
不在言通。
怀帝释轮。
终为世论。
自净而已。
无求色声。
既悟者小无微尘。
大无三界。
当悟者内珠虽隐。
犹作来因。
药草万殊。
根茎等润。
貌和言寡。
饥至饱归。
或有闻尊称而迁善。
现色身而独得。
我无示念(一作尔念)
道溥慈圆。
食不问咸酸。
口不言寒暑。
身同池水。
饱蚊蚋之饥渴。
道离人我。
顺众生之往来。
贵贱怨亲。
法平等。
故馈甘味而不辞。
同于糗糒。
奉上服而不拒。
齐于弊褐。
俾夫家有道侣。
府无争人。
开元中
本寺僧法密请至京口
润州刺史韦铣洒扫鹤林。
斯焉供养。
有屠者恣刃。
积骸如山。
闻大师尊名。
来仰真范。
忽自感悟。
忏伏求哀。
大师受之。
又白言。
和尚大悲
当应我供。
大师衲衣跏趺。
未尝出户。
公侯稽首。
不为动摇。
至是如其恳求。
忻然降诣。
夫盗隐其罪。
虎慈其子。
仁与不仁。
皆同佛性。
无生无灭。
无去无来。
今浊流一澄。
清水立现。
诸佛所度。
我亦度之。
天宝中
扬州僧希元密请至广陵
便风驰帆。
白光引棹。
楚人相庆。
佛日度江。
齐鲁倾都来会。
津塞途盈。
人无立位。
解衣投施。
积若邱陵。
皆委于所在。
行无住舍。
礼部尚书李澄时为杨州
齐心跪谒。
为众唱首。
望慈月者。
谁不清凉。
传百亿明灯。
照四维上下。
尘沙之数。
皆超佛乘。
二州以贪法之心。
移牒踰月。
均吾喜舍。
成尔坚牢。
无非道场。
还至本处。
天宝十一载十一月十一日
中夜坐灭。
呜呼。
菩提位中六十一
父母之生八十五年。
赴哀位者。
可思量否。
至有浮江而奠。
望寺而哭。
十里花雨
四天香云。
幢幡盖网。
光蔽日月。
其月二十一日
四众等号捧金身。
建塔于黄鹤山西原。
像法也。
州伯邑宰
执丧师之礼。
率众申哀。
江湖震悼。
曩于寺内移居。
高松互偃。
涅槃之夕。
椅桐双枯。
虎狼哀号。
声破山谷。
人祗惨恸。
天地晦冥。
及发引登原。
风雨如扫。
慈乌覆野。
灵鹤徊翔。
有情无情。
德至皆感。
达摩祖师传法。
三世至信大师
门人达者曰融大师
牛头山
得自然智慧。
信大师就而證之。
且曰。
七佛教戒。
诸三昧门。
语有差别。
义无差别。
偫生根器
各各不同。
唯最上乘。
摄而归一。
凉风既至。
百实皆成。
汝能总持。
吾亦随喜。
由是无上觉路。
分为此宗。
融大师讲法则金莲敷。
顿锡而灵泉满溢。
东夷西域
得神足者。
赴会听焉。
岩大师
方大师
方授持大师
持授威大师
凡七世矣。
真乘妙缘。
灵祥嘉应。
佥具传录。
布于人世。
门人法镜
吴中上首是也。
门人法钦
径山长老是也。
观音普门。
文殊佛性。
惟二菩萨。
重光道源。
门人法励法海。
亲奉微言。
感延霜露。
崇龛座。
开构轩楹。
时惟海公。
求报师训。
庐孔氏之墓。
起净明之塔。
世异人同。
泫然长慕。
僧慧端等。
荫旃檀树。
皆得身香。
菩萨戒弟子故吏部侍郎齐浣
刑部尚书张均
江东采访使润州刺史刘日正。
广州都督梁升卿
采访使润州刺史徐峤
采访使常州刺史刘同升
润州刺史韦昭理。
给事中韩延赏。
御史中丞李丹
泾阳县万齐融
礼部员外郎崔令钦
道流人望。
莫盛于此。
弟子尝闻道于径山
乐正子春之于夫子也。
洗心瞻仰。
天汉弥高。
镜公门人悟甚深者大理评事杨诣。
过去圣贤诸功德。
藏志之所至。
无不闻知。
鲁史从告。
况乎传信。
其文曰。
浊金清镜。
在尔销鍊。
磨之莹之。
功至乃现。
膏溃炷然。
光明外遍。
阳升律应。
草木皆变。
启迪瘖瞽。
惟吾大师
息言成教。
舍法兴悲。
辰极不动。
风波自移。
境因心寂。
道与人随。
杳然元默。
湛入无为。
性本非垢。
云何净除。
身心宴寂。
大拯沦胥。
内光无尽。
万境同如。
甘露正味。
琉璃妙器。
遍施大千。
无同无异。
度未度者。
化周缘备。
道树忽枯。
涅槃时至。
我无生灭。
随世因缘。
吉祥殿上。
应化诸天。
寂寂灵塔。
滔滔逝川。
恒沙劫坏。
智月常圆。
白云上人精舍寻杼山禅师兼示崔子向何山道上人 唐 · 皎然
 押词韵第十一部
引用典故:箕颍
望远涉寒水,怀人在幽境。
为高皎皎姿,及爱苍苍岭。
果见栖禅子,潺湲灌真顶。
积疑一念破,澄息万缘静。
世事花上尘,惠心空中境。
清闲诱我性,遂使肠(一作烦)虑屏。
许共林客游,欲从山王(一作主)请。
木栖无名树,水汲忘机井。
持此一日高,未肯谢箕颍
夕霁山态好,空月生俄顷。
识妙聆细泉,悟深涤清茗。
此心谁得失,笑向西林永。
题舞花山大师遗居 中唐 · 陈羽
七言绝句 押阳韵
西过流沙归路长,一生遗迹在东方。
空堂寂寞闭灯影,风动四山柏香。
(一作诗三百三首 二一一)。(一作寒山诗) 其二十 唐 · 拾得
 押真韵
自从到此天台寺,经今早已几冬春。
山水不移人自老,见却多少后生人。
(一作诗三百三首 二三七)。(一作寒山诗) 其四十七 唐 · 拾得
嗟见多知汉,终日枉用心。
岐路逞喽啰,欺谩一切人。
唯作地狱滓,不修来世因。
忽尔无常到,定知乱纷纷。
寒岩归士 唐 · 徐凝
五言绝句 押齐韵
不挂丝纩衣,归向寒岩栖。
寒岩风雪夜,又过岩前溪
因读寒山 唐末五代初 · 义存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可怜寒山子,多言复多语。
横路作篱障,何如直下觅光舒?
洪州山和尚(题拟) 五代 · 道虔
 押虞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将宝类宝意不殊,琉璃线贯琉璃珠。
内外双通无异径,郁我家园一株(见《祖堂集》卷十二。)
大唐山禅师信行和尚兰若记 后唐 · 孙元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三十九
山岳之形雄峻。奇势摩霄。
冲载万象。吻合云雨。
怪状异彩。万有馀品。
而不可尽名。今斯铜山
峨峨石棱。巉巉青壁。
岿岌硉矹。乍峭乍平。
左翼龙骧。右盘虎踞。
是以西拓浮邱。若扪天心。
北截长江。如浴沧海。
足可以壮楚之地势也(阙十三字)。洎大历十一年冬仲月。
有大禅师信行京兆盭厔人
俗姓王氏。早岁出家。
云居寺。以戒香持身。
惠珠内莹。止于此
驻锡云木。石坐逾旬。
无有知者。会樵人入山采薪。
得遇恭师。骇然投刃设礼。
欣赞磬折。□贞元十三年春
观察使御史中丞博陵崔公府幕郎官判官李公臻巡户口。兼封闭诸兰若。
例当(阙二十字)文牒遍告吏民。勿令□动至元和中
县令姚公崇信三宝。深护法门。
闻多因公侵渔。斫伐林木。
又给公凭。四年。
天下旱民皆绝粒。道路殒毙。
师乃出山。有二居士顶敬礼拜。
共迎归山。于时四面闻师都归。
云合大会。草木生光。
居士启诸公曰。和尚高僧
久此宏化教谕沉迷。
开甘露之门。示生死之径。
不旌叙山门。何以答乎禅德。
公依法言而共建斯法碣。乃莹真础。
爰命雕镌。纵劫还海竭。
太朴寖失。斯之不坠。
山大师 北宋 · 释智圆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六、《闲居编》卷三五
右。
伏以祖有功而宗有德,则百世不除;
能捍患而能禦灾,则四时宜祀。
矧以儒教乃不刊之典,在吾宗为可则之规。
爰自像教东传,毗尼西出,虽五部之星分岳峙,竞化竺乾,而四分之鹗立鹰扬,独行震日,莫不祖乎法密,宗我南山
况当不乐之辰,合展惟馨之荐。
恭惟南山律主育灵隋世,阐化唐朝
撰《事钞》则法施于人,佛寄则名扬于世。
垂范以作则,功德以昭明。
止恶防非,頞捍禦而显著。
其道甚大,无德而称。
某幸赖夙因,获传遗训。
戒珠有类,固非赤水以求来;
律海无涯,且乏浮囊而渡去。
粗陈供养,式表归依。
伏乞以慈修身,享我克诚之荐;
无刹不现,鉴斯明信之心。
所愿圣历绵长,黎元緌帨。
戒律而灯分来裔,照耀不穷;
讲谈而雨散诸方,沾润无极。
高步涅槃之境,同游解脱之门。
某不任拜首稽首、归依殒越之至。
寒山拾得二十首 其一 1082年 北宋 · 王安石
 押词韵第九部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牛若不穿鼻,岂肯推人磨。
马若不络头,随宜而起卧。
乾地终不涴,平地终不堕。
扰扰受轮回,祗缘疑这个。
寒山拾得二十首 其二 1082年 北宋 · 王安石
 押纸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我曾为牛马,见草豆欢喜。
又曾为女人,欢喜见男子。
我若真是我,祗合长如此。
若好恶不定,应知为物使。
堂堂大丈夫,莫认物为己。
寒山拾得二十首 其三 1082年 北宋 · 王安石
 押词韵第十七部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凡夫当梦时,眼见种种色。
此非作故有,亦非求故获。
不知今是梦,道我能畜积
贪求复守护,尝怕水火贼。
既觉方自悟,本空无所得。
死生如觉梦,此理甚明白。
寒山拾得二十首 其四 1082年 北宋 · 王安石
 押尤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
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
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
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
渠不知此机,故自认愆尤。
此但可哀怜,劝令真正脩。
岂可自迷闷,与渠作冤雠。
寒山拾得二十首 其五 1082年 北宋 · 王安石
 押寘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若言梦是空,觉后应无记。
若言梦非空,应有真实事。
燔烧阳自招,沈溺阴自致。
令汝尝惊魇,岂知安稳睡。
寒山拾得二十首 其六 1082年 北宋 · 王安石
 押词韵第九部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人人有这个,这个没量大。
坐也坐不定,走也跳不过。
锯也解不断,锤也打不破。
作马便搭鞍,作牛便推磨。
若问无眼人,这个是甚么。
便遭伊缠绕,鬼窟里忍饿。
寒山拾得二十首 其七 1082年 北宋 · 王安石
 押纸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我读万卷书,识尽天下理。
智者渠自知,愚者谁信尔。
奇哉闲道人,跳出三句里。
独悟自根本,不从他处起。
寒山拾得二十首 其八 1082年 北宋 · 王安石
 押阳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幸身无事时,种种妄思量。
张三腨口窄,李四帽檐长。
失脚落地狱,将身投镬汤
谁知受热恼,却不解思凉。
寒山拾得二十首 其九 1082年 北宋 · 王安石
 押寘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有一即有二,有三即有四。
一二三四五,有亦何妨事。
如火能烧手,要须方便智。
若未解传薪,何须学钻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