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梦玉人引小钝慧因绮梦图 现当代 · 吴湖帆
 押词韵第八部
晚萧萧。
正素月静,绣帏飘。
绿蚁香浓,怎禁风度春宵。
景熟黄粱,似阮郎、仙坞魂消。
一往密盟,愿如漆如胶。

雨遮云护,都不管、清泪溅花梢。
曼舞轻歌,枕肩临别多娇。
绮业前生慧,兰因初日忉。
猛惊醒,幻耶真,猛隔蓝桥。
五月十一日梦中得首联十字次日剑昙至自京师因续成以赠即送其通判岭西 清 · 傅寿彤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当筵星斗直,俯瞰大河秋。
何处青枫馆,相思红叶楼。
人天两携手,杯酒话从头。
万里严关路,因君怀旧游。
送曹季材赴京师因刘子宪助教 其一 元末明初 · 贝琼
五言律诗 押真韵
跨马金陵去,征衫尚有尘。
壮心知烈士,离色惨羁人。
草白方经晓,花殷欲借春。
殷勤一杯酒,何日重相亲。
送曹季材赴京师因刘子宪助教 其二 元末明初 · 贝琼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最爱刘公干,同为太学师。
班联金马客,兴在玉台诗。
地阔双鱼断,天空一雁驰。
惟看千里月,夜夜独相思。
慧因允请为题额七字志从乙未年乾隆乙未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二十八
不识无名胜有名,怜他屈膝一番诚。
慧非定慧曾参透,因是何因可悟明。
须解了心应放下,谩誇题额以为荣。
东厢精舍试清憩,凭牖聊抒畅揽情。
上问安南事伯宗出使安南后奉旨召还京师因上问而答也) 元末明初 · 吴伯宗
五言律诗 押词韵第六部
上问安南事,安南风俗淳。
衣冠唐日月,礼乐舜乾坤。
瓦瓮呈醇酒,金刀破细鳞。
年年二三月,桃李一般春。
留京王大臣奏宜旸应时积水全消诗以志慰(差福长安往京鞫事回至山庄询及一路雨水秋禾情形缱念京师因谕留京王大臣等据实覆奏兹奏至成是什)乾隆甲寅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九十一
赤霄幸值五朝霁(山庄两旬之内屡获优沾农人又虑过多幸自廿六日开霁逮今连晴五朝),鞫使旋来细问情。
积水不无阻道路,连阴却觉甚都京(福长安进京往返几旬据云此次雨水甚大沿途河水长发异常是以行走不能迅速京中亦连朝阴雨似较此间为甚)
虞伤稼穑驰诹发(又询及沿途禾稼情形据奏沿河低洼处所补种秋田间有被水浸淹之处京畿雨水既多其田禾有无伤损深为廑虑因即驰谕询问),兹报晴旸缕摺呈(兹据留京王大臣覆奏京城于二十六日即已大晴三日以来竟无纤云极为爽朗其低洼地方禾苗间有过水偃伏者近日积水全消苗已复起现当禾稼长发之时得此曦阳蒸晒不特早种者结实升浆颗粒更可饱绽即赶种者亦俱发荣滋长一切蔬果均极畅茂至福长安前赴热河俱系山路一经山水长发田禾不无冲损兹命传询顺天府查明酌给籽种已即遵旨告知令其一面酌给一面奏闻等语)
以手额加叩穹贶,同民乾惕冀西成。
予时叨承部檄督粮于通州与同僚数以公事往回京师因其经过游览之所分为七题每人作诗以纪其事云 其一 太平晓会 明 · 苏仲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钟动禅房向晓开,草阶凝露湿莓苔。
古槐叶嫩飞虫落,老柳皮枯惹蠹胎。
犬为识人先掉尾,僧逢熟客且留杯。
从容我对头陀说,还有同袍马上来。
予时叨承部檄督粮于通州与同僚数以公事往回京师因其经过游览之所分为七题每人作诗以纪其事云 其二 太平起马 明 · 苏仲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月落钟声闻古寺,鸦惊乱起绕禅宫。
烟横马首平原绿,云出山尖晓日红。
草色未乾花底露,柳阴初起帽檐风。
游人惯见频来往,夹道儿童也笑公。
予时叨承部檄督粮于通州与同僚数以公事往回京师因其经过游览之所分为七题每人作诗以纪其事云 其三 五里著鞭 明 · 苏仲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南北分岐西复东,纷纷车骑往来通。
五更饭客山厨月,千里游人酒肆风。
老马怯行犹泄泄,怀人多事苦匆匆。
眼中京郭烟云远,那得寻花问同。
予时叨承部檄督粮于通州与同僚数以公事往回京师因其经过游览之所分为七题每人作诗以纪其事云 其四 双桥景色 明 · 苏仲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双桥下马路傍叉,物色风光各可誇。
松径拂云连墓道,柳阴傍水到人家。
幽幽古寺幽幽趣,个个闲僧个个嘉。
烟绕粉墙高著眼,是谁□里万株花。
予时叨承部檄督粮于通州与同僚数以公事往回京师因其经过游览之所分为七题每人作诗以纪其事云 其五 花园玩赏 明 · 苏仲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经过莫厌我频来,松径连云古峒开。
一榻风烟供睡卧,数株红紫可徘徊。
家童先我供茶碗,羽客留人共酒杯。
旁有一门通物外,花枝临水小天台。
予时叨承部檄督粮于通州与同僚数以公事往回京师因其经过游览之所分为七题每人作诗以纪其事云 其六 高密驻马 明 · 苏仲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漠漠春云覆浅沙,谁传消息到禅家。
通州客子方驰马,高密老僧先煮茶。
爱客供传新熟果,悦人都是有名花。
从今洗尽尘埃眼,付与风光管物华。
予时叨承部檄督粮于通州与同僚数以公事往回京师因其经过游览之所分为七题每人作诗以纪其事云 其七 深沟望阙 明 · 苏仲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匹马深沟日未斜,巍巍宫殿眼中赊。
天生气象非人力,地献洪图作帝家。
虎拜龙降山缭绕,云蒸雾滃水交加。
停车更上层崖望,傍阙云生五色花。
缙山张君荣字仲华来丞抚之崇仁历两政六年心平气上下相安如一日虽有远役重劳亦无阙事甚可称也予之閒居相爱如故旧每怀扈从东道往来缙山道中见其风土之胜民俗之美未尝不谈道以为乐于其受代调官京师因记之以诗而与之别明年进秩南来观旧治父老儿童相迎于东门之外又当歌此以为一笑之欢也 元 · 虞集
七言律诗 押删韵
昔从时巡出缙山,翠畦绿树画图间。
驱车百折龙门险,载笔千峰虎帐閒。
麦粉劝尝银缕熟,炊持献玉浆还。
道旁父老应常好,为说乡风一破颜。
顾玄纬省觐京师因无锡 明 · 欧大任
五月麦苗黄,南风藕花白。
水驿北归船,饯送勾吴客。
顾侯昔隐勾吴墟,闭户颇窥千卷书。
前年忽忆罗浮胜,捧檄忻乘使者车。
到官十日理山屩,四百峰头采灵药。
未论勾漏有稚川,且喜永嘉康乐
春来种秫无公田,禄米只充酤酒钱。
闲寻我辈屏驺从,往往寄饷云霞篇。
侯年方及四十四,思玄已著还山赋。
台省诸公不可留,林泉发兴翩然去。
东门出祖苦匆匆,酒绿蕉黄荔子红。
帆席挂时沾暑雨,蒪鲈归日及秋风。
秋风先到潞河渚,宁亲上寿尚书府。
挂冠即向神武门,扬舲共指春申甫。
第二泉头日快哉,彗山犹有读书台
笔逢棐几题诗去,棋掩幽窗赌墅回。
小山树长吟讽,孤鸿渺渺挥弦送。
访古朝登季子祠,寻幽夕宿张公洞
君不见张长公,君不见邴曼容
宦情何有六百石,禄食岂必三千钟。
从此著书年月久,玉检瑶编藏小酉。
他时我亦卧罗浮,书成寄我山中否。
敕赐杭州慧因教院记元祐三年八月二十八日 北宋 · 章衡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杭之为州,领属县十,寺院五百三十有二,凡讲院所传,多天台智者之教。
惟贤首一宗,历年沈隐,是以法师源公力振宏纲,始立教藏于苏于秀。
元丰八年高丽国王子祐僧统义天闻风抠衣,愿承密印。
于时资政殿学士大中大夫蒲公来牧是州,以廊庙之器而临一方,其恺悌之政、威怀之略,指麾于谈笑之间,绰有馀裕。
乘间率宾僚游南山慧因禅院,观其缔构栋宇,规摹壮丽,惜其久寂而不葺,乃命法师主之。
又施金塑贤首七祖之像,僧统从而印造经论疏钞七千有馀帙,教藏之能事毕矣。
于是其徒晋仁等以状援例乞易禅院为教院,永世相承,以严师席。
蒲公即具奏以闻。
元祐三年五月一日,锡命报可。
崖谷辉焕,邦人踊跃,贤首之教,自是而兴。
其学之浅者,知由文字入不二法门,而不泥于文字;
其学之深者,见佛性于言下,而至于无言。
则此院易名之旨,乃示人像法之宗,如暗室而照明灯,如步海而驾大航,岂小补而已!
法师敬上之赐,刊敕于石,托予述而揭之,以垂不朽。
三年八月二十有八日朝散大夫提举洞霄宫上护军吴兴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章衡记。
维那沙门履渊,监院沙门晋仁,勾当广润大师昙真首座沙门道璘。
义大师子宁书。
住持传贤首祖教沙门净源
朝散郎权发遣两浙路提点刑狱公事、兼本路劝农、提举河渠公事、上轻车都尉、借紫杨杰篆额。
朝散郎权发遣两浙计度转运副使公事、兼劝农使、兼提举本路盐事、权杭州军州事、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上轻车都尉、借紫叶伸立石。
按:《慧因寺志》卷六,武林掌故丛编本。
杭州南慧因教院晋水法师元祐三年闰十二月 北宋 · 曾旼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三六
元祐三年冬十有一月庚午,中兴贤首祖教晋水大法师,示寂于杭州南山之慧因院。
是年闰月丙午茶毗,以舍利建塔于院之西北维,遵本教故也。
门人神鉴大师希仲等,永慕盛德,追纪行实,将刻之石,以信后世。
谓予尝从法师游,以为请。
予为之考于释氏之学。
昔者双林既灭,正法亦谢,一时末学,沦于邪小。
西竺马鸣大士应期而生,闵彼世迷,示之道要,为造宗论,明一切法,皆自一心。
探其本,则发一心二门之义;
穷其末,则尽三细六粗之相。
业之圣凡染净,教之权实半满,囊括而无所移,区别而不可乱。
故能会修多罗之旨,起摩诃衍之信,可谓有生之心镜,释门之义天者也。
译传中国,贤首师闻其风而悦之。
虽然,造论之缘,为化邪小,故一真之旨虽具,而十玄之义犹秘,随机示化,广略当然也。
逮夫根行淳淑,道妙乃发,则有帝心大士,探《杂华》之赜,集三重之观,而后心源究竟,论旨益著。
盖论发其蕴,观则成之、异时殊方,圣揆则一也。
贤首之教,约法义五重,则教类分齐之所由辨也;
穷法界三重,则心体相用之所自显也。
所谓集大成者欤!
是以通玄历疏十师,而独赞其妙;
清凉远在异世,而追踵其武。
圆融其德,于斯为盛。
自唐之季,道运亦否,学于此宗者,或得少分,莫究大全。
法统散离,二百年矣,道之将兴,必有所启,惟法师以高明之才、精微之学,兴于既坠,合于已裂,以为己任,殁而后已。
自非夙受记属,盖于此不能与也。
嗟乎!
化缘遽毕,法炬遂隐,性海浩渺,孰为导师?
此予之所以不得无述也。
法师名净源字伯长自号潜叟,本泉州晋江杨氏,故学人以晋水称之。
家世簪绅,幼传儒术,夙秉慧性,所学必达
既冠,肄业之暇,閒游禅林,海印师一言,顿悟心地,志操勇决,遂辞亲出家。
先是,法师母冯氏,尝梦梵僧宴坐其前,异光满室,因而有娠,即屏荤素茹。
弥月之夕,复梦神人曰:「是子非常,当为法器」,以是莫逆其志。
年二十三,依东京报慈寺海达大师,以泛恩得度。
明年,受具足戒。
自是朝夕佛事,无复异念,负笈求法,百舍重跅。
初受《华严》经观于华藏大师承迁,次受李通玄《华严论》于横海明覃。
自北还南,时长水大师子璿造《首楞疏》,道行浙江缙云仲希亲禀其义。
二师亦以《圆觉》、《起信》等诸经论,为人演说。
法师遍参兼听,本末全尽。
复传还源观于昆山清本,肇公《四绝论》于中吴秘思。
所诣讲席,闻一知十,得意象外,游刃无间。
旧德叹仰曰:「此教海义龙也」。
圆融一宗,经观论章,与其疏记钞解,凡数百万言。
名义既多,科条亦博,有终身不能卒业者,故近世总持者罕能该遍,讲《杂华》者则曰清凉教,讲《圆觉》者则曰圭峰教。
宗途离析,未有统纪。
法师于是推原其本,则教宗虽始于贤首,法义实出于《起信》。
乃以马鸣大士为始祖,龙树、帝心、云华贤首、清凉、圭峰,以次列之。
七祖既立,由是贤首宗裔,皆出一本。
又离合五教以数十,皆清凉、圭峰之遗意,其发明之,则自法师始焉。
道业既就,还乡省亲,泉人请住州之清凉县。
复出游苏州请住报忠寺之观音院
翰林学士沈公守杭州,又于大中祥符寺贤首教院以延之。
其后复住青塾之密印寺宝阁院,华亭之普昭寺善住阁院,皆秀州请也。
所涖道场,檀供遝至。
给众之外,悉以印造教,所以广法财之施也。
身衣布褐,自奉甚约。
或俗为致赐衣名号者,皆却而不受。
曰:「吾岂为世间名利恭敬者哉」!
《华严》證圣、贞元两疏,初与本经别行,艰于阅读,法师因准外典传注之比,合以为一。
文浩博,先后交互,非深其旨,未易科解。
经疏传合,学者便之。
尝谓忏悔发愿,佛事之始也,故制《华严》、《首楞》、《圆觉》三忏摩法,以严修證;
谓思亲隆师,人伦之本也,故制盂兰盆、贤首讳日二礼赞文,以严报事。
《华严》善财所参善知识凡五十四,《首楞》文殊所列圆通大士凡二十五,皆依经显相,施于绘事。
岁首陈供,法仪甚盛,阖境赞慕,常千馀人,化恶起善,教利尤博。
诸祖之教既已流行,法师又谓《妙法莲花经》,天台、慈恩各有疏解,性相二宗,惟吾贤首则能融通为一。
于是摭而会之,益之新意,作《集义通要》十四卷。
其笺他经也,则有《仁王护国般若经疏钞》。
其扶律宗也,则有《遗教经疏节要》洎《广宣记》。
其恢祖训也,法界观则有《助修记》,还源观则有《补解》,《金师子章》则有《云间类解》,《原人论》则有《发微录》,《肇论》则有《中吴集解》。
及今模钞,皆其手述也。
馀如《百门义海》、《一乘分齐》、《禅源诠序》等,皆与之定科刊误。
门人受之,教意者授疏转讲,故学者益劝。
凡门庭规范,多所建立。
教行中夏,声被异域。
高丽国王遥申礼敬,元丰中寓舶人致书,以黄金莲华手炉为
明州以闻,神宗皇帝恩旨,特听领纳。
彼国王子义天,出家号佑世僧统,以书致师承之礼,禀问法义,岁时不绝。
至元祐初,义天航海而至,有司自陈,愿礼法师,亲近承听。
朝廷从之,遣尚书郎杨杰将会引伴至法师足席下,坐则侍侧,不敢拘礼。
朝听夕请,岁馀而后归。
云华所造《华严搜玄记》、《孔目章》、《无性摄论疏》、《起信论义记》,贤首所造《华严探玄记》、《起信别记》、《法界无差别论疏》、《十二门论疏》、《三宝诸章门》,清凉所造《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圭峰所造《华严纶贯》,皆教宗玄要。
五代兵火,久已亡绝。
至是,义天持至座下,咨决所疑。
既佚之典,复行于世,法师之力也。
法师立性方严,有质问者,茍所不合,则必直之,虽遇贵势,不少屈也。
尝曰:「直心不谄,趣道之本」。
未闻以法徇乎人者也,故名震他方,而当世士大夫罕能知之。
惟今镇南司徒吕公,与之为方外之契。
及义天之来,故尚书左丞蒲公镇杭,乃始识之。
叹其苦志佛学,行解高妙,奏改慧因禅院为教院,请师居之;
造祖师像,及绘圣贤相,并供具用器等,皆蒲公与在位者同力办之。
教藏诸部凡六百函,则义天所置也。
义天既还,复以金书大经三译本凡一百七十卷,象签金轴,包匦严饰,归之法师,以祝圣寿。
议者谓贤首之教,圭峰既殁,未有如兹日之盛者也。
法师享年七十八,为僧五十四
前大期一日,命知浴僧子常曰:「翌日为吾设众浴」。
是夕,俗徒浴罢,乃剃发澡身,更净衣,结跏趺坐堂上,召门弟子悉集,曰:「吾五十馀年,力兴祖教,愿心既满,今兹逝矣。
祖师止观,行境玄妙,宜各精进,同趣华藏」。
言讫奄然,如入深定者,坐踰浃日,颜色不动。
公卿士庶瞻礼悲慕,往来如市。
茶毗之日,有光如金线出火中,盘结虚空。
舍利无算,士庶求之,凿其地成坎,继日犹有获者。
明年十一月,义天遣其徒赐紫寿介等三人,赍持首楞圆通绘像,诣塔荐奠。
杭州以其事奏。
至次年正月,朝旨听许修建,仍以金塔请法师舍利以归其国。
法师所度弟子,曰广润大师昙真
昙真所度,曰晋侁、晋伦、晋仙、晋仁、晋仪、晋偕、晋儒、晋佺、晋修,凡十人。
学徒传讲四方,累百馀众。
甘露正味,乳乳成就,神鉴大师,实为上首。
熙宁末,予閒居吴中,始深求《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说。
念古人之大体,散于百氏,更千馀年矣。
道无不在,则释氏之门,有所谓者,不得而废也。
始得《起信论》读之,考其说,则曰:「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法」。
又曰:「依一心法,有二种门。
一者心真如门,二者生灭门」。
乃知天下之无二道也,信矣。
盖「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尧以授舜,舜以授禹者也。
「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孟子受之子思,子思受之曾子曾子受之孔子者也。
心真如,舜之所谓「微」,孔氏之所谓「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是也。
心生灭,舜之所谓「危」,孔氏之所谓「操则存,舍则亡」者是也。
《华严》四种法界,统惟一
老聃氏之所谓「常无欲以观其妙」者,理,法界也;
「常有欲以观其窍」者,事法界也;
「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者,理事无碍法界也;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则事事无碍法界者也,佛氏之与中国圣人,其异者,特在名迹之间耳,至其所同,则若合符节焉,予既得其说矣。
是时法师方以《华严》、《起信》之义为大宗师,乃从之游,以道相友,于释氏之学,启发为多。
神鉴,叙其本末,而系之以铭,其辞曰:
道在天下,其体不二。
本源于心,万法一致。
圣人之兴,殊世异地。
揆其所同,吻合无际。
惟佛《华严》,法界有四。
统惟一,超诸义谛。
良哉马鸣,融以法义。
如生灭,未始相离。
本末五重,方便显示。
译传中,康命世。
终南元孙,云华适嗣。
十玄交参,五教分齐。
和会论观,为一味。
半千相望,孰为义继?
晋水之生,体具正智。
神启其众,见谓法器。
出家释,终达其志。
颇黎梵境,总摄一切。
帝网玄珠,迥绝拟议。
法师慧目,独与之契。
行境现前,发于文字。
笔舌之端,庄严佛事。
祖道中兴,教风远暨。
世缘有终,与化俱逝。
三昧光中,金毫显瑞。
异邦浮海,来分舍利。
观法师圆德备。
知夙身,尝受密记。
运兹宝乘,拯彼生类。
勒文丰碑,以告后裔。
镇南军节度洪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司徒持节都督洪州诸军事洪州刺史、知杭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兼提举本路兵马巡检公事、柱国东平郡开国公食邑三千四百户、食实千五百户吕惠卿立。
按:《慧因寺志》卷八,武林掌故丛编本。
岁暮思刘壮舆近在京师因壮舆言温公劝刘丈合魏宋等志有意合正史之志而离析李延寿之纪传顾老罢不能聊见于篇末1116年 宋 · 晁说之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延安市富县
迢迢使(下原衍君字,据四库本删)我旅怀悲,促促思君岁暮时。
江上梅花今在(四库本作再)落,鄜州月魄屡圆亏。
著书有底心过苦,行路无端山更危。
谁解合离南北史,吾曹白发恐难期。
梅花下置酒送潘廷立学正赴官京师因博士王尧明监簿刘仲忱 北宋 · 赵鼎臣
 押词韵第十八部
卧龙山梅花发,举杯半夜邀明月
自从却棹酒船回,一十五年如电掣。
相逢忽在百花洲玉骨冰姿愈奇绝。
粲然顾我低欲笑,敛衽对之那忍折。
应怜我老遽如许,鬓发摧秃牙齿缺。
对花不饮可奈何,急唤潘郎相煖热。
潘郎趣召许朝天,昨日见之今日别。
莫嫌韩愈困齑盐,会有王良收汗血。
同僚满屋多豪杰,仓卒立谈难尽说。
请于主簿觅于思,博士龙头如玉雪。
故人傥问我何如,正被梅花恼不彻(自注:余顷官会稽,居卧龙山下,并舍有一株甚盛,盖屡醉焉,今十五年矣。尧明廷试第一,仲忱美须髯,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