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卓锡泉1094年9月27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七六、《苏文忠公全集》卷七一、《八代文钞》第二九册、名山胜概记、《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卷一九○、康熙《罗浮山全志》卷一一、乾隆《博罗县志》卷一四 创作地点: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卓锡泉
予顷自汴入淮,泛江溯峡归蜀。
饮江淮水盖弥年,既至,觉井水腥涩,百馀日然后安之,以此知江水之甘于井也审矣。
今来岭外,自扬子始饮江水,及至南康,江益清驶,水益甘,则又知南江贤于北江也。
近度岭入清远峡,水色如碧玉,味益胜。
今游罗浮,酌泰禅师锡杖泉,则清远峡水又在其下矣。
岭外唯惠人喜斗茶,此水不虚出也。
绍圣元年九月二十六日书。
太仓隆福寺创观音院以诗百韵寄妙观大师且呈乡中诸亲旧 北宋 · 郏亶
珍重妙观师,书来再三读。
不蒙促归计,乃忧旷笺牍。
疑师未相知,待我尚尘俗。
窃闻构新殿,东畔建廊屋。
圣像已完布,舍利应祈祝。
其馀虽未备,想亦渐周足。
凡事在臻牢,慎勿尚遄速。
堂基不厌高,磉窠须剩筑。
閒架莫求大,却须择良木。
椽桷贵稠直,楣栱要恒笃。
但得规摹成,不忧无人续。
五年纵未就,十年亦未蹙。
今生不能了,后世亦修复。
中庭要宽广,从舍须团簇。
堂前种杉,方丈植慈竹。
冬青绕周遭,夏初香馥郁。
松篁又次之,潇洒快胸腹。
园中开数径,晚步散蜷跼。
沿阶种药苗,乘閒采盈掬。
川芎并地黄,幽兰间甘菊。
泡水须麦门,熬汤要莺粟。
蘘莪并狗杞,可以备蔬蔌。
葵藿及鸡冠,可以悦心目。
橘柚耀金苞,鎗旗资茗粥。
四时皆要用,一奴长灌沃。
地形或褊隘,后墙可展扑。
东荣有园池,幽小类棋局。
(自注:去。)土可裁削,凡材宜斩斸。
使之稍清旷,可以蠲烦溽。
秋至芙蕖红,春来鸭头渌。
拨剌有鲂鲤,优游栖雁鹜。
菱芡交加生,藻荇参差畜。
采嚼齿牙香,牵挽襟裾绿。
可以娱宾朋,可以施水陆。
穿渠绕吾院,高下相联属。
畎引发新声,潺湲若山谷。
细事宜先治,大道在勤督。
晨经劝群庶,夜讲诲幽独。
午间略行道,睡魔可降伏。
智灯照昏迷,慧刀破贪欲。
若夫润泽事,在师更崇肃。
为山贵覆篑,弹冠重初沐。
荤膻勿放入,酒会当远逐。
诸宅或相混,此诗可约束。
庶令百里人,外悦更心服。
从善若转圜,慕义如凑辐。
悟者味醍醐,昧者隔纱縠。
病者解颠倒,强者销忿毒。
昆虫与草芥,一一沾慧福。
顾此区区心,提孩已怀蓄。
十三听先训,观音为眷属。
二十学于寺,有意重盖覆。
诵书小松下,夜惊老僧宿。
老僧睡不稳,冥心生毁讟。
梦一白衣人,戒言勿轻触。
淩晨来谢我,道此颇惭恧。
因知此大缘,圣心已潜属。
故余昔欲仕,先此治轩塾。
无端赴辟书,万里走炎燠。
因缘论时事,乍荣复深辱。
连延未能归,非敢恋方谷
上欲荣二亲,次欲芘诸族。
妻封子可任,行将谢微禄。
屯邅累见迫,神灵若相促。
前日除永宁,君恩殊委曲。
风物似京华,民醇无犴狱。
月给五十千,岁租三百斛。
兹事为未了,力辞求倅睦。
尚念虽近乡,官身甚羁拲。
黾勉终此任,庶几堪退缩。
驱驰六十年,今朝方自赎。
可为林下游,放旷比麋鹿。
幽园创书馆,诸子弄黄轴。
静室爇名香,与师评梵竺。
寺僧必钦向,师应勤训育。
童蒙傥来叩,我亦当善告。
四季饭乡人,三冬办民浴。
老姑与老姊,就可报恩鞠。
季弟与群侄,日可讲驩穆。
人生几何,此乐难尽录。
惟师本英豪,少小已良淑。
传经建精蓝,饭众迈高躅。
飘然西北来,声华满京毂。
名山及钜院,诸公意勤缛。
师皆力辞避,许我归林麓。
兹惟吾二人,密约有昔夙。
然能蹈此语,沙金石中玉。
吾身方困踬,师誉正彪襮。
吾归不为艰,师退良难卜。
飞云谩出山,至宝欣还椟。
素志幸已酬,忘言目相瞩。
幽显若相佑,成就在忽倏。
内外期两立,缁素更纯熟。
惟吾二人者,可以共藏六。
松江多波涛,西山鸣橡桷。
台岭誇石梁庐阜诧飞瀑。
与师结真赏,轻举效鸿鹄。
相将老此身,啸歌随寝餗。
数终或归去,任缘顺所欲。
却观今日事,犹如梦中烛(宋龚昱《昆山杂咏》卷上)
六祖卓锡泉(并引)1095年1月7日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七、光绪《曲江县志》卷四 创作地点: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
六祖初住曹溪卓锡泉涌,清凉滑甘,赡足大众,逮今数百年矣。
或时小竭,则众汲于山下。
长老辩公住山四岁,泉日涌溢,众嗟异之。
闻之,作铭曰:
祖师无心,心外无学。
有来叩者,云涌泉路。
问何从来?
初无所从。
若有从处,来则有穷。
初住南华,众集须水
水性融会,岂有无理?
引锡指石,寒泉自冽。
众渴得饮,如我说法。
云何至今,有溢有枯?
泉无溢枯,盖其人乎?
辩来四年,泉水洋洋
烹煮濯溉,饮及牛羊。
手不病汲,肩不病负。
匏勺瓦盂,莫知其故。
我不求水,水则许我。
讯于祖师,其亦可哉?
按:《栾城后集》卷五。又见《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八三,《东坡禅喜集》卷四,《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卷三四、职方典卷一三二○。
卓锡泉 北宋 · 唐庚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一、《唐先生文集》卷五、《圣宋文选》卷二三、《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一八、嘉靖《惠州志》卷五、康熙《罗浮山志全编》卷一一、乾隆《博罗县志》卷一三
人之精神,亦何所不至哉?
挥戈可以退日,搏膺可以陨霜,悲泣可以颓城,浩叹可以决石,而况于得道者乎?
诸妄既除,表里皆空,一真之外,无复馀物,则其精神之运,又如何哉?
吾游罗浮宝积寺,饮泉而甘。
寺僧曰:「此卓锡泉也」。
昔梁景泰禅师始居此山,其徒以无水难之,师笑而不答。
已而庵成,师卓锡于地,泉涌数尺,自是得井山中,迄今赖之。
知水者以为甲于峤南,而自梁以来,未有纪其事者。
失师之为人,诚不可得知。
然吾闻世间万有,皆心想所生。
而古之学道,未有不用定慧得者。
定则深全,慧则流通。
以深全流通之精神,而致吾心想中物,如父之使子,君之使臣,有必得之势,其见于此者,特未足多也。
或曰:前世之士,如李广利耿恭之徒,皆功名进取之人,以成败得丧为心,其精神之富,不踰常人,而喑呜叱咤,飞泉为之涌溢,与师无异,此何理也?
曰:二人者,皆一时贵臣,左氏所谓用物精多至于神明。
方其困于绝域之中,感奋激发于万死一生之时,其用意至到,与精进一体。
唯其出于一切之诚,而无定慧之素,以故得之艰勤,非若师之颐指目使,既捷而且逸也。
嗟乎!
事之不立也,我知之矣。
志意耗于思虑,聪明流于视听,则精神所感,不行于父子兄弟之间,而尚何有于物。
苟能全吾之神,则虽山石之坚,水泉之柔,雍容谈笑之间,坚者可使辟,柔者可使激而跃也,而独不得之于人乎?
吾是以知天下之事,无不可立者。
年月日记。
南华卓锡泉复出 宋 · 朱翌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竹龙衔尾转山房,饮足寒清滴夜长。
曾问鞠穷目眢井,为焚安息坐胡床
千山从此俱蒙润,一线才通未可量。
六月炎方了无暑,谁知世上有清凉。
卓锡泉 宋 · 陈鹏飞
披沙觅山泉,不知泉在师锡端。
借师锡端卓白石,不见师泉见山锡。
须弥芥子本无别,离一离二别胡越。
我师胡越俱一家,一念遍满恒河沙
沙河现作天人相,一杯普供人天饷清宋广业罗浮山志会编》卷一六)
卓锡泉 南宋 · 郑康佐
 押词韵第十五部
大士西方来,诛茆老幽麓。
振锡风云上,飞泉涌山腹。
一泓自清甘,千里田畴足。
源深而流长,何必贵川渎。
卓锡泉 南宋 · 方信孺
七言绝句 押东韵
泉源无处不流通,隐显何关卓锡功。
欲识海潮连地脉,祗今双蟹出泉中。
卓锡泉 南宋 · 留元崇
七言绝句 押真韵
风月衿怀歉古人,萧然天地一閒身。
夜来偶读唐庚记,贯石通泉在一真。
卓锡泉 南宋 · 留元崇
 押药韵
寻仙得招提,借我此歇脚。
未暇求,杯水得甘酌。
境空风泉高,夜永云卧薄。
明当约麻姑,石桥骑白鹤。
又题卓锡泉 南宋 · 留元崇
吾师知地脉,杖锡此间卓。
分占神仙囿,敲出清泠玉。
锡飞已乘龙,泉洁可饮鹤。
林下几寒暑,池中不盈涸。
木石常借润,瓶罂随量足。
池无汲绠线,逗引走修竹。
渴心生尘埃,对此惬所欲。
洗耳听松音,漱齿汲山绿。
更携一壶归,为浣众生浊。
遥愧山中人,四时自斟酌(以上清宋广业罗浮山志会编》卷一五)
石门县层山流杯亭卓锡泉 南宋 · 刘子澄
五言律诗 押词韵第四部
寺惟泉最古,有咏载州图。
几度流觞了,长如卓锡初。
楚山闽老住,隋宋朝枯。
雨后人耕急,荒冈带月锄。
卓锡泉 明 · 吴高
五言绝句 押尤韵
高僧一挥锡,觱沸自然流。
怪得谈经处,能令石点头(以上清乾隆博罗县志》卷一三)
卓锡泉 明 · 释古诠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灵泉临皓月,空水共圆明。
一掬能探砥,千瓢任取盈。
饮思仁智力,沁得梦魂清。
挹取军持下,能令烦热轻。
卓锡泉 明 · 王弘诲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鹿苑过幽径,龙池探细泉。
迸珠穿窦出,浮玉绕阶旋。
汲爨通香积,清虚象妙诠。
流觞千古意,谁似永和年。
卓锡泉梁大同禅师卓锡其地而得泉) 明末清初 · 欧必元
五言绝句 押锡韵
峰头贮天泉,涓涓石下滴。
飞湍千丈流,不如师一锡。
丞相卓锡泉 明末清初 · 何南凤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卓锡泓然一脉流,西湖明月浸千秋。
道人踏到源来处,趺坐云间古石头。
宝积寺探景泰禅师卓锡泉 南明 · 释今严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地辟萧梁代,幢标南汉年。
登临吾辈重,怀想古人贤。
宴坐消长昼,清言入暝烟。
更忻情所乐,一饱杖头泉。
宝积寺卓锡泉至石洞经宿而归 南明 · 释今沼
山风何飕飗,堕叶掷虚阁。
远怀山月秋,顾不如畴昨。
梵宇如劫馀,寒原亦凋落。
数里有名泉,潆洄碧云端。
携筇探之去,石干青若盘。
入口晨露晞,剧饮不畏寒。
不将军持来,何以惠所欢。
石洞隔昏钟,明发问樵子。
围木晻暧中,枵穴仍聒耳。
岩林翳渍委,沾涩踏不起。
良材下维箨,诗人所为訾。
稷实愁霜风,兹游况如此。
安得列御方,乘之泛我止。
卓锡泉(穷山枯渴远汲为难真印僧投符于地凿深六尺洪水涌出并资灌田一大异迹也) 明 · 王应斗
七言绝句 押冬韵
移泉自古奇姜妇,拜井当年羡耿恭
今日杖头分德水,并称忠孝与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