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注释
藩参金宗师登黄鹤楼偕诸孝廉集作① 明 · 任家相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出处:黄鹤楼志·艺文·诗歌·明代、黄鹤楼集卷中
仙人阁枕山腰,十月梅花笛里飘。
江绕孤城横大别②,秋残芳草问前朝③。
玄都再入先种④,石镜曾窥迹未遥⑤。
俯尽中原成感慨,兵戈群盗几时销⑥。
【校注】 (1)金宗师:即金学曾学曾按察副使主持学政故称藩参。 (2)大别:大别山。 (3)前朝:指崔颢诗“芳草萋萋鹦鹉洲”。 (4)玄都: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序云:“余贞元二十一年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广东连县),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谓《元和十年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诗曰:“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此处指黄鹤楼附近仙桃岭。 (5)石镜:原黄鹤楼后有石如镜,曰石镜亭。《方舆胜览》卷二十八“石镜亭”:“在黄鹤楼西,临崖有石如镜,为西日所照,则炯然发光。” (6)此句后原注:“时有东西之警。”《明史·神宗纪》:“(万历)九年春正月庚午,敕边臣备警。” 金学曾有《同郭美秩、任白甫梅伯阳孝廉黄鹤楼》诗,本诗作于同时。诗首联写鹤楼,以李白诗点时令;颔联写登鹤楼所见武昌城形胜:江绕其周,山横其前,鹦鹉洲上,芳草秋残,引起吊古之情;颈联以刘禹锡诗为喻,叙重游黄鹤楼仙桃岭、石镜亭诸古迹所感;尾联推开,感慨中原兵戈不息,国势日衰。
秋杪陪金宗师大参登黄鹤楼 明 · 梅开先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黄鹤楼集卷中
摇落江湖倍感新②,楼头尊酒向谁亲。
云生鹄岭迷青磴③,风逐凫波破绿蘋④。
剩有篮舆扶弟子⑤,空闻铁笛下仙人。
羽书频极天涯目⑥,那得桐江理钓纶⑦。
【校注】 (1)秋杪:亦曰杪秋,言暮秋九月。《楚辞·宋玉〈九辩〉》:“靓杪秋秋遥夜兮,心缭悷而有哀。”金宗师:即金学曾。大参:即参政。 (2)摇落: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谓凋谢、零落。 (3)鹄岭:黄鹄山。青磴:青色石阶。王勃《游梵宇三觉寺》:“杏阁披青磴,雕台控紫岑。” (4)凫波:《楚辞·卜居》:“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 :野鸭。 (5)剩有:尽有。篮舆:竹轿。原作“蓝舆”,径改。梁萧统陶渊明传》:“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蓝舆。”此喻金学曾。 (6)羽书:即羽檄,喻战事。此亦指明万历中倭寇入侵。 (7)桐江:在今浙江桐庐县北,合桐溪桐江,源出天目山,流入浙江东汉严光字子陵)曾隐居于此。理钓纶:垂钓,谓隐居。 诗首联点题,上句言,下句言金宗师;颔联写景,一为山上,一为江中;颈联以陶渊明事喻诸孝廉陪宗师登临游览;尾联抒怀,谓干戈未止,不得论隐居之事。此诗与金学曾任家相诗作于同时。
郭美任白甫梅伯阳孝廉黄鹤楼 明 · 金学曾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黄鹤楼集卷中
天阔烟空楼阁开,山横树转汉江回。
十年重到疑吾土②,一日相从尽楚材③。
便有雄风来大国④,萧然落照满高台⑤。
登临欲问千秋事,感慨何人更举杯。
【校注】 (1)郭美秩:即郭正域字美命亦称美秩任白甫任家相之字。梅伯阳梅开先之字。江夏县举人孝廉明代称举人为孝廉。 (2)吾土:王粲登楼赋》:“虽信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犹谓吾乡。 (3)楚材:《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此指郭、任、梅三孝廉。 (4)雄风:本宋玉《风赋》:“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大国:谓楚。 (5)高台:谓黄鹤楼也。 诗为携诸孝廉登楼而作,当作于万历间。首联写登楼所见;颔联写十载重游,俊彦相从,颇有故土之感;颈联以“雄风”“落照”,装点鹤楼苍茫雄姿;尾联谓千秋故事,不堪问寻,感慨自深。
秋仲丁元甫任山甫王行甫俞羡长、游登之登黄鹤楼 明末清初 · 张文光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黄鹤楼集卷中
黄鹄矶黄鹤楼黄龙江水古今流②。
清尊与客邀凉月③,长笛何人弄晚秋④。
大别自横青玉案⑤,郡城双控白蘋洲⑥。
夜阑一啸凌霄汉,似共乘槎犯斗牛⑦。
【校注】 (1)丁元甫任山甫王行甫俞羡长、游登之:任山甫,疑即任家相;游登之,名天衢江夏人;其余丁元甫等不详。 (2)黄龙:《淮南子·精神训》“禹南省方济于江,黄龙负舟”。《文选·郭璞〈江赋〉》:“骇黄龙之负舟,识伯禹之仰嗟。” (3)邀凉月: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4)长笛:赵嘏长安秋望》:“长笛一声人倚楼。” (5)大别:大别山青玉案:古时贵重的食器。案,承杯箸之盘。张衡四愁诗》之四:“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6)郡城:武昌城白蘋洲:长满白蘋的洲渚。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 (7)斗牛: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位于北方。 诗作于万历间。首联谓鹤楼矗立于黄鹄矶头,长江之滨;颔联叙诸人晚秋同游;颈联为登临所见形胜之地;尾联疑乘槎直抵斗牛之间,以喻鹤楼如同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