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注释
风俗通义佚文卷二 其六十二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七
宫车晏驾。
谨案:《史记》曰:「王稽范雎曰:『夫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奈何者。一旦宫车晏驾,是事不可知也。君虽恨于臣,是无可奈何。』」谓秦昭王以天年终也。昔周康王一旦晏起,诗人以为深刺。天子当夜寝早作,身省万机。如今崩殒,则为晏驾矣。(《文选·竟陵王珩状》注,又《恨赋》注)
鉴古韵语五十九首 其二十 康王 明 · 孙承恩
五言律诗 押词韵第一部
祖业遵无怠,神人俨敬恭。
保釐介东土,匡翼望臣工。
德教寰区洽,囹圄越世空。
唐虞隔千载,亘古两时雍。
按:臣惟康王克遵洪业敬恭神人命毕公以保釐东郊之任图治谆切是以四夷宾服海内晏然百姓兴于礼义囹圄空虚天下安宁而有唐虞之风泰和之治亘千古而两见者也
鉴古韵语五十九首 其二十六 景帝 明 · 孙承恩
五言律诗 押阳韵
俭朴遵先业,谦恭亦靡遑。
宽刑极仁爱,薄税减经常。
坐致民生厚,平将汉道昌
守文能不愧,千古继
按:臣惟景帝恪守文帝之恭俭其宽刑则减笞法薄税则为制三十而税一海内富庶兴于礼让有刑措之风焉论守成贤主必以文景并称信哉
谢恩兼冬至正使金昌集副使尹趾仁。书状官卢世夏。赴燕时引见宣酝。锡物有差 其二 清 · 李焞
七言绝句 押佳韵 出处:梦窝集卷之三燕行埙篪录
此行上价弟兄偕,其所相须岂有涯。
今岁壬辰周甲再,山河触目定伤怀。
按:右御制诗七言绝句二首。我先大王于三十八年壬辰。宣酝赴燕大臣金昌集而作也。其时未尝宣示。故虽昌集。不知有此恩也。其后九年庚子。仙驭上宾。菆涂才讫。内下紫宸漫稿六卷。命示贱臣颐命。俾得以仰窥我圣考精神心术之所在。以成幽宫之志。臣稽首拜受。抱书悲号。惟幸先睹之为快也。其中有此二诗及臣昌集画像赞一首。臣敬录一通。即示昌集。闻者莫不流涕。况臣昌集崩心之痛。镂骨之感乎。古所谓抱乌号之弓。传曲阜之履者。不足以喻此悲且荣也。遂与其子弟。谋所以宝藏。谨将御诗。敬编于其使燕时埙篪录之上。盖以御诗有上价弟兄偕之语也。又以御赞。敬题于其所藏图像之上。以其像乃所尝命工图赐者也。臣亦尝题跋其录与像矣。今伏读御诗。其偕行之弟。即进士臣昌业。臣跋所称稼翁者。而梦窝。臣昌集之号也。其曰相须岂有涯。臣所谓其行不踽踽也。其曰壬辰再周。臣所谓神皇再造之恩。实始于壬辰。甲子再周。而天下国家固多变者也。其曰山河触目定伤怀。臣所谓感时触境。增惋伤而不能已者也。噫。凡臣之所以为昌集弟兄言者。圣考尽得之矣。然臣则读其往返六千里相唱和之诗。演思时日。廑情其情。伏惟圣考乃于造次送别之时。深轸其鹡鸰之情。兴怀于离之悲。虽天纵之圣。随遇而感。无不中节。苟非体下之仁。如身处其地而察其心。尊周之义。如万折必东而归于海。恶能有是。昔皇华四牡之诗。可谓达下情而闵其劳矣。若其慇勤激切感动人心者。则当逊于此诗。况其诗未必文武之所自咏乎。臣又尝于题像之文。谓昌集何以仰酬此恩。今则酬恩已无地矣。亦何以相勉。宋臣苏轼。追闻宣仁后传先帝之语。失声于帘前。誓心追报。今日宸章之内降。无亦有深望于大臣欤。呜呼。天光昭回。衣被万物。将与天壤。永垂无极。何待乎臣子之私相表章也。然而不如是。何以使来世。明知圣考使臣之礼蔼然有家人父子之恩。又何以使后昆。深感先故旷世之恩。益励其忠节也。此臣昌集之所以弁御制于私录之意也。臣亦终始与闻其事。谨抆血而书之。岁辛丑闰月下浣。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行判中枢府事臣李颐命。拜手谨跋。
关中纪游诗 其二 民国初 · 连横
七言绝句 押侵韵
丰镐遗京尚可寻,灵台灵沼已销沈。
周家制作今犹昔,我欲西归报好音。
注:丰镐二京,遗趾尚存。文武诸陵,历代修理,今犹完好,曾往展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