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注释
道德真经直解叙事 南宋初 · 邵若愚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七四
据《史记》,略曰老子为守藏室之史,周衰,遂去。
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终。
缘其史有上下篇目之文,后人因之,上卷说道,下卷说德。
今以理考,道、德混说,无上下篇,此史辞之流言,今以除去。
又不知何人不审正文前后本意,分为八十一章,惟务其华,图象阳数。
此以戏论,无益于人,今亦除去。
又创立篇名,狭居其事,言理不当,今亦除去。
此书义不连环者,当时关令不解徵问,而老子自陈其事,或引前圣之语,所以文意断续。
其辞重叠者,如父母慈心,训之切切。
其间干涉国务者,盖老子叹当时之风,乃周朝之事也。
其间犯讳,若改易之,经久恐失本意。
据令云经史旧文则不避,及书籍传录,为字不成。
此书笺注者多,虽能于理则不中,虽辩于事则无法。
只如注玄牝为口鼻,是不中理也;
死之徒为涅槃(梵语涅槃,秦译无为。),是不中事也。
如是胸怀,臆注语言,散失者不欲备举,其由未至于道也。
孔子志于道,缘道无形,据于有形之德,以德为立基之本,本立而道生,以其渐者也。
岂可殢德而不进道
此所谓过其门而不入其室也。
如志于六艺,浮游于德,以术为道,认秽汁为精,以钝浊为朴,迟速为性,拱手不动为无为,不食滋味为恬惔,傥来适去为自然,休妻独寝为清静,如此之徒,不可与言至道。
如《抱朴子》第八卷云「五千文虽出老子,然皆汎论,较略耳」。
其中了不肯首尾全举其事,有何承按者也?
盖其人多言房中及黄白术,执有为为事,将好利淫心测度无为之道,是故不知首尾。
又况不及此子者乎?
又直以轻举者为上士,修道德者其次。
夫举身隐形,变化物象,在禁为妖。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以其无所益也。
老子所著,长生久视,务在进道,而不专取。
且神仙之人居止三山,不离于地;
跨凤朝帝,亦不离天。
居天地之间,兀兀然寿千万岁,暂时易短为长,报尽还复于死。
若不进道,何异大椿耳!
此非论说是非,恐殢神仙之术,不进于道。
万类惟人最贵,最贵不誉食誉衣,惟人能了达死生,莫为尘缘放过。
忽尔死之将至,此事不是临期,设或沉没他途,万劫千生难遇。
若愚得之不易,历学勤苦,二十馀年,始悟本来。
然而大道无言,借有言以显道,故语言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言。
若以见闻觉知,卒难了悟
今居钱塘,邂逅遇清河居士,相与投机,因论此经,教中最上,缘为注者辞博多文,世人为文所障,是故难知义趣。
道德无多事,若正注相挟,直截易解,令人一见开发,闻言德,即德见道,以此不辍,是为报祖。
而求正文,凡得三,今以朝御览一本为准。
今所为注,凡言德者,事涉孔氏之门,言其大道虚寂,理准佛乘之旨,以儒、释二教为證,撮道德合为一家。
惟恐根钝福薄,不能承当其事。
此书下有留形住世长生之术,中有保国安家久长之法,上有出离生死常存之妙,恐惧乎不见而患乎不行。
此身与古圣一般,但为之若是。
当今圣主惟道惟德,乃孝乃仁,一慈二俭,总循旧章,功成平泰之风,以此相合和气,使观者不离仕国养亲之德,常存无欲之心,久则民物淳淳,致君尧舜之上,以此流通,上报国恩。
按:《道德真经直解》卷首,影印正统道藏
悟真篇序熙宁八年 宋 · 张伯端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卷首、《道言五种·悟真篇》卷首、民国《临海县志》卷三九
嗟夫!
人身难得,光景易迁,罔测短脩,安逃业报?
不自及早省悟,惟只甘分待终。
若临歧一念有差,堕三涂恶趣,则动经尘劫,无有出期。
当此之时,虽悔何及?
故老、释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修种,以逃生死。
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
如其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
老氏以鍊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
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
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辞,《鲁语》有毋意、必、固、我之说,此又仲尼极臻乎性命之奥也。
然其言之常略,而不至于详者,何也?
盖欲序正人伦,施仁义礼乐之教,故于无为之道,未尝显言,但以命术寓诸《易》象,性法混诸微言耳。
至于庄子推穷物累逍遥之性,孟子养浩然之气,皆切几之
迨夫汉魏伯阳引《易》道交媾之体,作《参同契》以明大丹之作用;
忠国师于《语录》,首叙老、庄言,以显至道之本末。
如此,岂非教虽分三,道乃归一?
奈何后世黄缁之流,各自专门,互相非是,致使三家宗要,迷没邪岐,不能混一而同归矣。
且今人以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理出两端,有易遇而难成者,有难遇而易成者。
如鍊五芽之气,服七耀之光,注想按摩,纳清吐浊,念经持咒,噀水叱符,叩齿集神,休妻绝粒。
存神闭息,运眉间之思;
补脑还精,习房中之术,以至服鍊金石草本之类,皆易遇而难成。
已上诸法,于修身之道,率多灭裂,故施力虽多,而求效莫验。
若勤心苦志,日夕修持,止可以辟病,免其非横,一旦不行,则前功渐弃。
此乃迁延岁月,事必难成。
欲望一得永得,还婴返老,变化飞升,不亦难乎?
深可痛伤!
盖近世修行之徒,妄有执著,不悟妙法之真,却怨神仙谩语。
殊不知成道者皆因鍊金丹而得,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
其中惟闭息一法,如能忘机绝虑,即与二乘坐禅颇同。
若勤而行之,可以出定出神。
奈何精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长用迁徙之法,既未得金汞还返之道,又岂能回阳换骨、白日而升天哉!
夫鍊金液还丹者,则难遇而易成,要须洞晓阴阳,深达造化,方能超二气于黄道,会三性于元宫。
攒簇五行,合和四象,龙吟虎啸,夫倡妇随,玉鼎汤煎,金炉火炽,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都来片饷工夫,永保无穷逸乐。
至若防危虑险,慎于运用抽添,养正持盈,要在守雌抱一,自然复阳生之气,剥阴杀之形。
节气既周,脱胎神化,名题仙籍,位号真人,此乃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时也。
今之学者,有取铅汞为二气,指藏府为五行,分心肾为坎离,以肝肺为龙虎,用神气为子母,执津液为铅汞,不识浮沉,宁分主客
何异认他财为己物,呼别姓为亲儿,又岂知金木相尅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
是皆日月失道,铅汞异炉,欲望结成还丹,不亦远乎?
仆幼亲善道,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
惟金丹一法,阅尽群经及诸家歌诗论契,皆云日魂月魄,庚虎甲龙,水银朱砂,白金黑锡,坎男离女,能成金液还丹,终不言真铅真汞是何物色,不说火候法度、温养指归。
加以后世迷徒,恣其臆说,将先圣典教,妄行笺注,乖讹万状,不唯紊乱仙经,抑亦惑误后学。
仆以至人未遇,口诀难逢,遂至寝食不安,精神疲悴。
虽询求遍于海岳,请益尽于贤愚,皆莫能通晓真宗,开照心腑。
后至熙宁己酉岁,因随龙图陆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
其言甚简,其要不繁,可谓指流知源,语一悟百,雾开日莹,尘尽鉴明,校之仙经,若合符契。
因念世之学仙者十有八九,而达真要者未闻一二。
仆既遇真筌,安敢隐默?
罄所得成律诗九九八十一首,号曰《悟真篇》。
内七言四韵一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数;
绝句六十四首,按《周易》诸卦;
五言一首,以象太乙;
续添《西江月》一十二首,以周岁律。
其如鼎器尊卑、药物斤两、火候进退、主客后先、存亡有无、吉凶悔吝,悉备其中矣。
于本源真觉之性,有所未尽,又作为歌颂、乐府及杂言等附之卷末,庶几达本性之道,尽于此矣。
所期同志者览之,则见末而悟本,舍妄以从真。
时熙宁乙卯岁旦,天台张伯端平叔叙。
按:《修真十书·悟真篇》卷二六,正统道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