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注释
庐山记序 北宋 · 李常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七六、《庐山志副刊》之五
余昔者读书山中,爱其泉石塔庙之□志之不详,遗古略近,或出于愚夫野老之语,言□辞赘,可取者无几,将讨论删次之,未皇暇也。
后二十年,雠书秘阁,得《庐山记》,欣然以喜,以为夙愿获遂。
而考其所载,疏略尤甚。
熙宁五年嘉禾陈令举舜俞谪官山前,酷嗜游览,以六十日之力,尽南北高深之胜。
昼行山间,援毫折简,旁钞四诘,小大弗择,夜则发书攻之,至可传而后已。
其高下广狭,山石水泉,与夫浮屠老子之宫庙,逸人达士之居舍,废兴衰盛,碑刻诗什,莫不毕载。
而又作俯视之图纪,寻山先后之次,泓泉块石,无使遗者。
成书凡五卷。
后三年,余守吴兴令举扁舟相过,以余山前之人也,出稿见授,请镂诸板,藏之山间。
会余蒙恩移济南,遽与之别。
令举寻复物故,余益以事役,奔走四方,思一旋归,茫不可得。
辄序其撰述之勤,贻好事君子,庶几成令举之志。
秘阁校理李常序。
按:《庐山记》卷一,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又见《庐山志》卷一〇。
莲社图记元丰四年一月 宋 · 李冲元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一八、《停云馆帖》卷六、《式古堂书画记》卷二二、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二四
龙眠李伯时,为余作《莲社十八贤图》,追写当时事。
十八贤行状,沙门慧远初为儒,因听道安讲《般若经》,豁然大悟,乃与其弟慧持俱弃儒落发。
太元中,至庐山
沙门慧永先居香谷,欲驻锡是山。
一夕,山神见梦,稽首留师,忽于后夜雷电大震,平旦,地皆坦夷,材木委积。
江州刺史桓伊表奏其异,为师建寺,是为东林,因号其殿为神运
时有彭城遗民刘程之,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南阳宗炳张诠张野凡六人,皆名重一时,弃官舍禄,来依远师。
复有沙门、昙常、惠睿、昙诜、道敬、道生、昙顺凡七人,又有梵僧佛驮跋陀罗、佛驮邪舍二尊者,相结为社,号庐山十八贤
陈郡谢灵运以才自负,少所推与,及来社中,见远师,心悦诚服,乃为开池种白莲,求预净社,远师以其心杂,拒而不纳。
陶潜时弃官归栗里,每来社中;
或时才至,便攒眉而去,远师爱之,欲留不可得。
道士陆修静,居简寂观,亦常来社中,与相善。
自居东林,足不越虎溪
一日送陆道士,忽行过溪,相持而笑。
又尝令人沽酒,引渊明来。
故诗人有云:「爱陶长官醉兀兀,送陆道士行迟迟。
沽酒过溪俱破戒,彼何人斯师如斯」。
又云「陶令多招不得,谢公心杂去还来」者,皆其事也。
此图初为入路,与清流激湍,萦带曲折。
踰石桥,溪回路转,石岩一;
又缭而上,石岩一。
二岩之间有方石池,种白莲华。
岩之旁有石梯,度山迤逦而去,不知所穷。
图穷处,横为长云,蔽覆树腰岩顶,其高深远近,盖莫得而见也。
傍石池有高崖悬泉,下潴为潭,支流贯池,下注大溪,漱石而激浪者,虎溪也。
岩之外游行而来者二人:一人登岭出半身者,宗炳也;
一人蹑石磴而下者,昙顺也。
岩中为经筵会讲者六人:一人踞床凭几挥麈而讲说者,道生也;
一人羽扇目注悬猿而意在深听者,雷次宗也;
一人合掌坐于床下者,道敬也;
一人相向而坐者,昙诜也;
一人执经卷跪听于其后;
童子一舒足搔首,有倦听之意。
莲池之上,环石台坐而笺经校义者五人,石上列香炉、笔砚之具。
一人凭石而坐者,刘程之也;
一人手开经轴倚石而回视者,张诠也;
一人正坐俯而阅经者,惠睿也;
一人回坐拱手傍视而沉思者,慧持也;
一人如意而指经者,慧永也。
一人捧经籍与童子如意立其后;
又童子跪而司火,铗向炉而吹;
一人俯炉而方烹;
捧茶盘而立者一人,傍有石,置茶器。
又一岩中有文殊金像,环坐其下为佛事者三人:一人执炉跪而歌呗者,昙常也;
一人坐而擎拳者,道炳也;
一人执经卷而坐者,周续之也。
临溪耦坐者二人,皆梵僧:一人袒肩短锡者,跋陀罗也;
一人举如意据膝而坐者,邪舍也。
童子一,卷发胡面,羽扇立其后。
一人露顶坦腹仰视悬泉,坐而濯足者,张野也;
童子巾立其侧。
又蹲而汲者一人。
石桥之旁,峭壁崛起,前有僧与道士相捉而笑者,远公陆道士过虎溪也。
一人貌怪雄视,捉胆瓶而立者,捕蛇翁也;
童子负杖却立而侍。
一人乘蓝舆者,渊明之回去也。
渊明有足疾,尝以竹篮为舆,其子与门生肩之。
前者若欲憩而不得,后者若甘负而忘倦,盖门人与其子也。
童子负酒瓢从之。
一人贝叶,骑而方来者,谢灵运也;
旁一人曲笠,童子负籍前骑而行。
凡为人三十有八焉,一猿、一鹿、一器用,草木不复以数计。
人物洒落,泉石秀润,追千载于笔下,萃群贤于掌中,开图恍然,若与之接。
挥麈而谈者,如欲悬河吐屑,肆辩而未停;
默坐而听者,如欲屏息杜意,审谛而冥冥。
沉思者,如欲钩深味,叩伭关,宅灵府,而游恍忽之庭;
梵呗者,如欲转喉鼓舌,而有云雷之响,与潮海之声。
行往来者,如御风而遐举;
坐临水者,如骑鲸而将去;
笑执手者,轩渠绝倒,达于衣冠。
盖其心手相忘,笔与神会,而妙出意表,故能奴隶顾、陆,童仆张、吴,跨千载而独步。
非十八人不足以发伯时之笔,非伯时者不足以写十八人之趣。
岂非泉石膏肓,烟霞痼疾,其臭味相似,故形容之工,若同时而共处者也。
伯时于余为从兄,实山林莫逆之友。
为此图凡三十八日而成,余得之,游居寝饭其下。
客来观者,或未知莲社事,因记其后,览者当自得之也。
图成于元丰庚申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年辛酉正月二十六日,龙眠李冲元元中记。
按:《庐山志》卷一二上,同治刻本。
白鹿洞书院揭示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四八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
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
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
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慎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
诸君其亦念之哉!
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四。又见《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九一,《性理群书句解》卷二,《读书分年日程》卷首,《庐山纪事》卷七,康熙衢州府志》卷二四,康熙西江志》卷二○三,雍正江西通志》卷一四五,《白鹿书院志》卷二,同治德阳县志》卷一五,《庐山志》卷八,光绪凤县》卷二,民国安徽通志稿》金石古物考卷四。
陶渊明 南宋 · 王必成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五九
楚城号古柴桑渊明故里也。
邦人景企高躅,祠而祝之。
经始年月不可考,订之石刻,由乾道庚寅上及元丰壬戌,凡九十年间,重修者三人焉:曰邑民潘希杰邑尉罗长康、邑大夫赵君侃之。
下逮开禧,又三十八年矣,视漏忽倾,蠹挠且压。
令尹始撤而新之,埤以官地,昔壖今屋,器用几榻不移而具,绘事既饬,庙祀崇严,且命道流典司启钥,越月告成,士民知所依仰。
郡曹掾王必成闻而叹曰:世论渊明之去彭泽以女弟丧,岂必为一督邮,是殆未知渊明者。
瓶无储,穷窭极矣。
五柳之哭甫黔,一不合意则弃去,虽饿困不皇恤。
向使得位晋朝,当艰难时能招之使来,挥之使去乎?
婆娑晚岁,更始名号,以自见高风峻节。
去之千载,使人落落有生气。
此祠之修,激贪起懦,又在言意之表矣。
邦人相与谒记,适有会于予心,姑次所闻,使刻之云云。
按:《永乐大典》卷六七○○引《九江志》。
题匡庐图 明末清初 · 龚鼎孳
 押铣韵 出处:定山堂诗集补遗
庐岳南纪重,彭蠡显。
云松日青荧,水石自旋转。
几年阻登顿,披帙恣仰俛。
三泉既窅窕,七岭倍陵缅。
瑶草耀金潭,石乳滴翠巘。
攀萝侣猿猱,采药卧苔藓
想像山中人,丹壑独偃蹇。
水墨恍淋漓,云烟异舒卷。
即此是卧游,澄怀万虑遣。
按:毛德琦庐山志》卷十五
双剑峰下黄岩寺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出处:佚诗
黄岩林下弄晴晖,古寺寒潭石径微。
宝墨池台留佛偈,炉峰烟雾染僧衣。
峡开青玉奔雷急,崖暗苍龙带雨归。
谁倚枯松招五老,共看杖底片云飞。
按:右四首,辑自嘉庆庐山志》艺文卷。
吴章岭归途望庐山 清末至民国 · 陈三立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散原精舍诗集外诗
千盘百叠吴章岭,赤日能呼五老峰
放蝶岩风香草木,饮牛涧瀑乱球琮。
拂残阊阖襟边酒,归去江湖鬓外篷。
学道寻仙无一遂,何年五岳起吾胸。
案:《九江烟雨亭》至《吴章岭归途望庐山》二十六题录自《庐山志副刊•庐山历代诗广存》(一九三四年铅印本)。吴宗慈注云:「以上为光绪十九年(一八九三)庐山时作。」其中《九江烟雨亭》一诗曾刊《东方杂志》第八卷第二号。
山中鸣蛙恼人诗以纪之 清末至民国 · 陈三立
 押哿韵 出处:散原精舍诗集外诗
十日荒山雨中坐,山脚虾蟆啼向我。
灯昏眼乱不能言,海沸江喧乘一舸。
吾闻仙人爱清静,杂置鼓吹恐计左。
蚓窍日月磨天来,灭尽音声灭爝火。
案:以上七题录自《庐山志•历代诗存》(上海仿古印书局一九三三年),吴宗慈注云:「以上为光绪十九年易实甫范仲林罗达衡等游庐山时作。」
八声甘州 匡庐山中作 清末至现当代 · 陈方恪
 押先韵
屏风九叠倚晴空,氤氲涨江天。
柴桑日瘦,虎溪人去,烟月年年。
缥缈竹林清磬,回首白云边。
冥吹松阴合,石濑溅溅。

来抚封碑陈迹,甚紫芝歌断,白鹿寻仙。
怅玄机老矣,何处问前缘。
待几时、野棠开后,又漫山、春雨响啼鹃。
谁还伴,东蒙旧隐,云卧华颠。
(注:见陈方恪遗稿《鸾陂词》《殢香馆词草(乙)》;又载吴宗慈庐山志》以及《词学季刊》第三卷第三期。《庐山志》下册第四九六页载时词名为《八声甘州·庐山》,词中“氤氲涨江天”句作“迤逦障江天”。)